河南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南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ID:284801

大小:255.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0-2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南阳市一中 2020 年秋期高一年级第二次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 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 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 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 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 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 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 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 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基 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 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 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 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 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 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 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 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 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 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 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材料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 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 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 2001 年的 7955 万人次增长到 2014 年的 7.2 亿人次,13 年间增长了 8 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 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 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 3000 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 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 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 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 年,西安市委、 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 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2008 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 献逐渐减弱。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 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 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 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 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 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 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 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2001~2014 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 2001 年,最 高的年份是 2014 年。 B. 除 2007 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 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 按 2001 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 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 2014 年。 5.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 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势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 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 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 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 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 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 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 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 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 能的关键所在。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林子深处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 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 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 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太”念“大”, 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可近处的青草全被人割光了,不进林子深处行吗? 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一路上,也不知踢散了多少露珠儿。太阳升起来了,光 芒透过树隙,像一把长长的剑。小鸟儿就像不闲嘴儿的小姑娘,吵死人了!还是老野鸡性子缓—— 多长的时间才叫一声“喀喀嗒”呀!二兰子总是这样: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一进了这林子就变得 高兴了。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她很想扬起脖儿喊一句,听听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 她知道,树林子能把声音传出老远、拖得老长,树林子真好哩!可她憋住了,她要赶去割草呢。 她只瞅着脚下的草叶儿,急急地走。 她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 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 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那草窠里面还有 花哩,红一朵,黄一朵,二兰子先拣一朵大的插在头上,然后才解了绳儿,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 的镰刀……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几声,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子高兴极了!她盯 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 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呀, 满林子都喊哟!二兰子听到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沙……”的震 动。二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嘻嘻笑 着又喊一遍,“大刀唻,小刀唻——”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 声音。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 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的长。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 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大 姑娘唻,小姑娘唻——”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当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才从灌木丛 里走出来。不过她一颗心还在“怦怦”跳着,胆怯地向着河西岸望去——一团绿色又一团绿色,苇 行、灌木,遮得严严实实,哪里看得见啊!不过这声音却是蛮嫩气,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遍话。 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她只默默地割草,连大声“哼”一句也不敢,生怕河西岸听见似的。割成了一大捆儿, 她就无声地扛起来,踏着那林中小路儿回家了。 以后的早上,她每每来到林子里,刚要弯腰割草,就会听到河西岸那人在喊。“喊吧,喊吧, 有谁理你才怪!”二兰子在心里说着,下狠劲儿割着草,头也不抬。割呀割呀!割得草叶堆成小山, 老牛吃得肚儿圆;割呀割呀,一口气割了十天。十天里有十个早晨,有十次踢散那林中小路上的 露水珠儿,也有十次听到那河西岸的呼喊。呼喊,呼喊,显你小伙子嗓子脆啊!显得你小伙子甜 咪嗦嗦啊!二兰子烦他。她这会儿开始后悔了:一个姑娘家,干吗在树林子里乱喊呀?你就不知 道这树林子特怪——能让声音大上几倍吗? 二兰子以后割草时,故意用心听那鸟儿吵嘴——这就能忘了那个小伙子的声音。可是几天之 后,她突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了些什么。 少了些什么呢?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少了些什么呢?她干活不 勤快了,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上,伸出镰刀刮那衰死的老皮儿……她刮着刮 着猛然记起了:是少了他那喊声哩!——他从河西岸走了吗?他回不去了?他怎么就一连这多天 不喊哩! 二兰子扛着草捆儿回家,走在路上都没劲儿。她是太累了。早上回到林子里,她清了清嗓子, 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大刀唻,小刀唻——” 树林子哟,树林子哟!树林子又把这声音传走了,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悠,像琴!像 箫!像笛!像鼓!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叶子传动的,要不它们怎么老是唰唰地动呀? 她半个脸贴在树干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正在她的心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然又一次传 过来了——“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在林中回荡着,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仍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奏出的和声……二兰子一动不动 地谛听着,抿着嘴角。她四周都是高入云天的大树、蓬蓬勃勃的草木。她谛听着,渐渐觉得自己 也溶化在一片无垠的绿色里了…… 二兰子笑了。二兰子蹲在地上了。二兰子解了草绳儿。二兰子挥起雪亮亮的镰刀了。这个姑娘真能割牛草! (选自张炜《林子深处的声音》,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语言质朴,富有乡土气息,如“肚子比碾砣还大”“宽板板,长溜溜”,同时又不失美感, 如“那尾音儿……像琴!像箫!像笛!像鼓!” B.二兰子的形象非常立体、鲜活,对于老人们的告诫,她表现得天真胆大,“还从没有迷过 路”又能从侧面看出她的心细机灵。 C.文章最后写尾声悠悠不绝,草木蓬蓬勃勃,绿色无边无垠……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 既交代了情节发展的走向,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D.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二兰子心灵世界的成长过程:由开始的“潜意识”发展到了后来的“主 观意识”,越来越有主动性。 8.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二兰子三次呼喊“大刀唻,小刀唻——”时的心理状态。(6 分) 9.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 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 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 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 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 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 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 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 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 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 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 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 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 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 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 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 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B.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 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C.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会为三处/汉军 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D.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日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项王军壁垓下 修筑营垒 B. 期山东为三处 约定 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遭受 D.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趴地上 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 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人,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了阴陵,迷了路,又被一老 农所骗,陷入沼泽地,导致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相随。之后他们逃至东城,居然还能斩将刈旗, 令人佩服。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作战,先后斩汉军一将一都尉,杀数百人,瞋 目一叱,使汉将倒退数里。 D.项羽自感无颜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他把乌骓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 最后自刎而死。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5 分)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此诗为杜甫避乱蜀中时所作。传说月宫中,有个叫吴刚的仙人被罚砍桂花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首句点题,将八月十五夜的满月比作“明镜”;“飞”写出了月亮升起的动态感。 B. 次句是诗人的想象:月宫中吴刚也思归情切,无心砍树,以致折断砍树的大刀。C. 颈联描写中秋夜色,运用侧面衬托手法,虽无一字写月而处处可见月光的皎洁。 D. 就在诗人眺望时,林中跳出一只白兔,简直能数得清它的毫毛,足见月色明亮。 15. 诗歌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 1 分,共 8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郦道元在《三峡》中描写夏季水势大,交通被断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7-19 题。 “鲲龙”AG600 是一款国产大型灭火及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于 2009 年 6 月启动研制。 历 经 9 个寒暑,“鲲龙”AG600 ,以最大 53.5 吨起飞重量,成为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 并成功陆续完成陆上和水上首飞,被誉为中国新一代特种航空产品代表作。目前,世界上能研发 水陆两栖大飞机的国家 ,关键的水上起降技术都处于封锁状态。气水动布局设计,是大型水 陆两栖飞机独具特色而又十分关键的核心设计。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本身具有波动性, 会对飞机姿态造成扰动,产生在陆地上起飞不会出现的问题。“鲲龙”AG600 机身下半部分 是船体,( ),保证既能水上起飞又能陆地起飞。 “鲲龙”AG600 飞机按照“水陆两栖、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设计思路,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 上救援的同时,还可兼顾改装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以及为“一 带一路”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紧急支援等任务的需要。“鲲龙”AG600 丰富的功能用途 , 让它成为的“多面手”。 “鲲龙”AG600,是国产大飞机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大型 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空白。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深孚众望 首屈一指 因此 与众不同 B.不负众望 首屈一指 以致 不同凡响 C.不负众望 屈指可数 因此 与众不同 D.深孚众望 屈指可数 以致 不同凡响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在机身上部,两个浮筒吊在机翼两侧下方 B.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在机身上部,机翼两侧下方吊有两个浮筒 C.机身上部才像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两个浮筒吊在机翼两侧下方 D.机身上部才像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机翼两侧下方吊有两个浮筒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同时,还可改装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 礁运输等用途需要 B.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同时,还可兼顾改装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 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C.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要求的同时,还可改装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 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 D.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要求的同时,还可兼顾改装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 探测、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 2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向是( )(3 分) A. 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中 的“祖”就是“祖道”,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B.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 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中秋节 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C.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 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D.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 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学科网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l5 个字。(6 分)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 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 ① 。然而,也 有研究指出, ② :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 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 ③ ,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 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四、写作(60 分) 22. 以《巧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写出事件的波澜。不少于 800 字。 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 1、【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 项表述过于绝对;B 项“必须完好保存”错误;D 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 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故答案为 C。 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原文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故选 C。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B.C 6.①依托藏品开展的科研活动能够产出丰富的科研成果。②博物馆可以整合一个地区的科研 力量,培养出科研团队。 7.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手法能力的试题。C 项,“交代情节发展的走向”属 于过度解读,根据对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的理解,此处属于环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直接作用。 8.①第一次呼喊:内心情绪的释放。在家中不被重视的压抑,进入林子的喜悦,青春的躁动, 这些情绪都寄托在了这呼喊中。②第二次呼喊:对自我的探寻和对自由的向往。“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意味着她对自我的存在进行着寻找:“大树林子绿蒙蒙,多宽敞啊”暗示了 她对自由的向往。③第三次呼喊:对爱情的渴望。“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 由此可见二兰子渴望着对方的回应。 9.①墨绿的森林、晶莹的露珠、鸟儿的歌唱、明亮的阳光、清甜的空气、青翠的草地,营造 幽美意境,使小说带有浓郁的诗化色彩。②不仅设置人物活动的场所和环境,更赋予自然美以一 种象征,生机盎然的美景与主人公青春激情的喷发和原始生命力的张扬相契合,使小说具有含蓄 蕴藉的美。③烘托人物心理,如写二兰子脱口一喊后,“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的震 动”,以此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兴奋;映衬人物形象,如以花之美来衬人之美。 10.D 11.D 12B 13.(1)我听说汉王用千斤金,万户封邑悬赏我的人头,我送给你个人情吧! (2)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14. D  15. 含意:我身如飞蓬,辗转飘零在遥远的异地;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如此高远。表 达了诗人饱受战乱、漂泊无依的悲伤,以及远离朝廷、怀才不遇的苦闷。 16.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7.C (不负众望: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深孚众望:在群众中享 有威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首屈一指:扳指头计算,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 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最强的第一。屈指可数: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形容数量稀少。因 此:因为这个。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与众不同:表示人或事物突出,有特色。不同凡响:指事物不平凡,多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 用于人时表示人才能出众,本领高强。) 18.D(根据句式的一致性,括号前一句为“机身下半部分是船体”,所以括号内应填入“机身 上部才像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机翼两侧下方吊有两个浮筒”) 19.D(画横线的句子语病主要在于成分残缺,“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同时”这一句中, “满足”缺少宾语“需要”;“还可兼顾改装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 这一句中,“需要”缺少谓语“满足”。) 20、答案:D 殿下是对太子的尊称。 21.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 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