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南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ID:284803

大小:56.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10-2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秋期高二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 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 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 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 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 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 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 的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 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 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合,才可能发现患 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 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 “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 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 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 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 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 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 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 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 这不符合“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 其实”的。 ⑥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 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后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 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 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 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 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 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 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 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 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 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 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 B. 作者认为,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 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 “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 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D. 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因急于抗击灾难而创作的作品,会存在激情有余而 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题 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B.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抗疫文 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C. 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 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 第⑤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反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本, 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命关 怀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B. 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C.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抗疫 文艺”创作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 D. 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在抗疫创作中,只有 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 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 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 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 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 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 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 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 84 岁的 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 年前我采访过他, 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 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 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 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 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 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 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 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 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 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 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 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 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 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 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 年 5 月 13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 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 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 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 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 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 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 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 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 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 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C. 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 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 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 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6. 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收账① 茅盾 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 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 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 索的冻雨。林先生嘴里应酬着,看看女儿,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 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 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 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 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 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 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 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 估量那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 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 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阿毛被他们拉去 了。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 “都在这里了。栗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换件 衣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张 “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 ,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 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 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 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 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 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 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 握。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 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 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因难!天塌 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弄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 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 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注]①本文节选自《林家铺子》,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林家铺子》讲述的是 30 年代江 南杭嘉湖地区林老板经营的小店铺,虽再三苦苦挣扎而最终破产的故事。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以小见大,一个小商铺的窘境折射出广阔的社会图景:城乡经济衰落萧条,社会动荡不 安;征兵拉丁给人民生活带来苦难;帝国主义侵袭加重民族经济危机。 B.文中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开头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结尾狗“垂着尾巴”“抖 一抖”“夹着尾巴”有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颇有耐人寻味的意蕴。 C.上海客人对林老板回答不出问题的迟疑发出“有几分异样”的笑声,对收账回来“一身泥”“气 喘喘”的寿生“皱眉头”,这都是对不幸者的幸灾乐祸式的捉弄。 D.文中人物对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个性特征,这既有利于展示地方风情、刻画人物形 象,又丰富了故事内容,也使作品更自然真切、独具韵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8.请分析小说是如何描写林老板这一形象的内心世界的。(6 分) 9.“收账”是本文故事的核心,作品是怎样叙述“收账”故事的?分别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 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 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 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 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粵,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就除 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 官。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 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 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 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 之记,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 愤,快怏成疾。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伲胄奸臣,专 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 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 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B.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 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C.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 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D.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 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教授,古代学官名称,宋代在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 B.郎中,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进行祭祀,后借指国家。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杨万里治理有道。他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时,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只在集市张 贴逃避赋税者的名字,就交清了赋税,县里因而大治。 B.杨万里带兵有方。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修筑寨堡在潮州震慑盗贼,在 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因而被征召为尚左郎官。 C.杨万里勇于举贤。当杨万里和王淮谈及人才问题时,他写了朱熹等六十人的名字进献了。 上去,而这些人也因此得到了王淮依次的任用和提拔。 D.杨万里为人正直。他不惧强权势力,在韩诧胄掌权的时候,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又曾 因反对韩住胄专权僭越而忧愤不已,郁郁成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5 分) (2)臣不胜全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小题。 奉和杜相公发益昌① 岑参 相公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 【注】①大历元年(766 年),岑参随杜鸿渐入蜀平乱,这首诗写于行军途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写杜相公接受平叛重任,意气风发,离开长安,率领大军向蜀地进发。 B.虽然入蜀的路途遥远,充满艰险,但将士们斗志昂扬,抱有必胜的信念。 C.这首“奉和”之作,既有赞颂杜相公之意,也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之情。D.尾联表达了作者希望杜相公迅速平定战乱,不负朝廷重托的愿望。 15.本诗的颈联“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 逍 遥 游 》 中 的 斥 鷃 无 法 理 解 大 鹏 , 称 自 己 腾 跃 起 飞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在《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直接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 句子是:“ , 。”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4)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 《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里的天空,并不能称作天青色。那是一种幽蓝,深邃、迷离,具有 梦幻特质的色彩。假如说范宽是以“点”来思考宇宙整体,那么宋徽宗笔下的“块”,就是对他内 心世界的_________,他的许多作品,都突出着大面积的色体,如《雪江归棹图》里的皑皑雪峰、 《祥龙石图》里的扭曲石面,那种面积感与立体感,平衡有度,好像是在画油画。《瑞鹤图》里, 他用一种_______的蓝,为天空做大面积的_________那种蓝,不似他的学生王希孟《千里江山 图》那样明媚和跳跃,让古老的群山________, 而是一种更稳定、含蓄的蓝,一如他喜爱的汝 窑天青。( ), 看见了宋徽宗最爱的颜色。汝窑天青釉,与《瑞鹤图》里的幽蓝天空虽 然不是同一颜色,但它们都代表了宋徽宗赵佶某种对天空的依恋,因此,它们是自由的颜色, 代表着宋徽宗对飞翔、速度、无限的渴望。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我们在千年之后的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上 B.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让我们在千年之后 C.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在跨越千年之后 D.千年之后,我们在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上 18.依次填人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映射 特立独行 平涂 耳目一新 B.展现 与众不同 渲染 耳目一新 C.映射 与众不同 平涂 焕然一新 D.展现 特立独行 渲染 焕然一新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与《瑞鹤图》里的幽蓝天空虽然不是同一颜色,但它们都代表了宋徽宗赵佶对天空的某 种依恋 B.与《瑞鹤图》里的幽蓝天空即使不是同一颜色, 它们也都代表了宋徽宗赵佶对天空的某 种依恋 C.虽然与《瑞鹤图》里的幽蓝天空不是同一颜色, 但它们都代表了宋徽宗赵佶某种对天空 的依恋 D.与《瑞鹤图》里的幽蓝天空即使不是同一颜色,它们也都代表了宋徽宗赵佶某种对天空的依恋 20.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3 分)( ) A.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 B.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 C.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无疑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 D.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 21.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客套话,请选出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3 分)( ) A.本届湖湘文化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 B.我校拟筹办 150 年校庆庆典 ,届时欢迎各兄弟学校莅临指导。 C.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 D.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22.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 分)( ) A.今天的讲座,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使我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B.兹介绍我校傅岷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C.承蒙奉书并赐佳作,拜读之时,获益匪浅。因琐务未及回复,深以为歉。 D.三年同窗,朝夕相处,今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笑纳!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班级将举行有关学习的班会,选出了以下三句名言作为班级的标语: 三国政治家诸葛亮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 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清代散文家刘开的“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诸葛亮、欧阳修和刘开的三句名言,你对哪句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 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答案 1.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A 项,“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 顽强抗争的精神”错误,不是因为文艺工作者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而是要想深化“抗疫文化”书写, 作品本身需要具备中国美学精神。B 项,“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 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错误,原文第二段是说“如何深化“抗 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 升艺术表现水平”。不是进行“抗疫文艺”创作,而是深化“抗疫文艺”书写。C 项,“不能因为艺 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错,太过绝对。故选 D。 2.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本题 B 项,“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抗疫文艺宣传中国 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错误,“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段首,本段强调的是国家政策 和社会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故选 B。 3. 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 D 项,“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表述错误, 以偏概全。故选 D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 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 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 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4.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 点态度的能力。D 项,“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其中“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 错,原文“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可知是符合 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带来“震撼效果”,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D。 5.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 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 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D 项,“也是新 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错,原文“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 的一场大灾难”“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可知是 人类共同面对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并非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问题。选项主客颠倒。 故选 D。 6.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 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 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回到对方的文学观。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 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 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 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 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原文“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 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 ——‘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可分析出“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 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原文“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 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可分析出“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原文“在 《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 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 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 量”“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为何 。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可分析出“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 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回到对方的文学观”。 7.C 【解析】 “对不幸者的幸灾乐祸式的捉弄”分析有误。 8.①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写林老板心里“酸上来”,不知道境害他的“究竟是谁”,揭示他 苦楚无奈的心理。②用语言神态、动作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林老板“脸色变了,嘴唇有 点抖”,表现他内心的震惊恐惧。③用其他人物来烘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寿生“安慰着”林老板, 又“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烘托林老板痛苦无奈的内心。④着重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变, 小说描写了林老板百无聊赖、酸楚无奈、委曲求全、又惊又喜、着急害怕、不知所措等复杂的 内心世界,表现他困境中心理的跌宕起伏。 (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可得满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事,有利于自由展开故事、刻画不同人物心理。 ②不断设置悬念,使情节曲折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雪景描写贯穿故事讲述中,营造凄清、萧瑟的氛围,赋予故事的浓重的悲剧意味。 ④较多使用人物对话叙述故事,使得上海客人收账、寿生下乡收账、林老板等收账求还账多 条线索交织在短小篇幅中,情节集中紧凑。(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可得满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C 【解析】 A.“杜门谢客”不能分开,排除 A 项;B.该句中“万里”是指杨万里,因此“杜门谢 客万里”不通,排除 B 项;D.“万里三往不得见"句子中“得”和“见"不能分开排除 D 项。 11.C 【解析】 “社” ,土神,“稷”,谷神。 12.B【解析】杨万里只是请求修筑寨堡,且并未因此授官。 13.(1)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东宫官僚都以得到一个正直的人相 庆贺。(“阙”“擢”“端人”各 1 分,句意 2 分) (2)我内心怀着难以忍受的像犬马一样惶恐不安的心情,恭敬地呈上表章来使您听到(这件 事)(“不胜”“犬马”“闻”各 1 分,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杨万里考取宋高宗绍二十四年(1154)选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 任永州零陵县县丞。这时张浚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 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入朝做丞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杨万里被升任为临安府教授, 未赴任,父亲去世,他在家守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 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了,县 里因而大治。时值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交相推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后杨 万里迁太常博士,不久升太常寺丞兼吏部侍右郎官,又转将作少监,出任漳州知州,后改知常州, 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孝宗称他为“仁者之勇”,于 是提升他为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在潮州用来震慑盗贼的巢穴,在 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以居丧去官。服丧期满,杨万里被征召为尚左郎官。太 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东宫官僚都以得到一个正直的人相庆贺。他日太 子读书,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敬重他。这时王淮做宰相, 有一天王淮问他说:“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杨万里回答说:“人才。”王淮又问:“哪些 人是人才呢?”杨万里就写上朱熹等六十人的名字献上去,王淮依次提拔使用他们。杨万里历任枢 密院检详官,暂时署理右司郎中,后升迁为左司郎中。杨万里后出任江东转运副使,暂时代理总管 淮西和江东军马钱粮。朝廷想在江南各郡实行铁钱,杨万里上疏称说铁钱不方便,不奉诏命,触犯 了宰相的意思,改任赣州知州,杨万里不赴任,请求祠禄官,授给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从此不再出 面了。韩伲胄当政,想多方搜求四方知名的人士做辅佐他的人。曾经修筑南园,嘱托杨万里做记, 杨万里说:“官可以抛弃,记却不可写。”杨万里在家闲了十五年,都是韩伲胄把持国柄的时候。 韩伲胄专权僭越日益严重,杨万里非常忧愤,郁郁成疾。有一天忽然他的族子从外面来,立即告诉 他韩伲胄对金用兵的事。杨万里听了失声痛哭,马上叫拿纸来写道:“韩伲胄是奸臣,专权跋扈目 无皇上,轻易动兵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我的头在此,却落得个报国无路,惟有一个人孤独忧愤!” 又写了十四字留别妻子儿女,写完后就逝世了。杨万里擅长于诗歌,著有《易传》流行于世。光宗曾为他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死后赐谥号“文节”。 14.C 【解析】 “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之情”属无中生有,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要知道圣明 的皇上正在等待你去秉公持正(持衡)处理战乱的大事。 15.①这两句写在山间行军时,山上千万野花夹道欢迎主帅;到了平原的河边,两岸千万条 的垂柳拂掠过大军的旌旗。(2 分)②颈联运用想象(虚写)、拟人的手法,虚写朝廷军队从益 昌出发以后的行军情况,赋予山花、垂柳以人的感情,景物自然清新,(2 分)③突出了将士们 轻松的心情,洋溢着乐观豪迈的情绪。(2 分) 16.(1)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3)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7.B 【解析】前文提及了“汝窑天青”,衔接句子主语应与其有关,使得衔接更紧密,排 除 A、D 选项。后文“看见了”的主语应是人,排除 C 选项。 18.C 【解析】映射:意思是映照、照射,也可以指反射反映。展现是指明显地表现出来 的意思。在语境中,宋徽宗的内心世界是通过画作反映内心世界的,并无明显、故意之意。应 选择“映射”,排除 B、D 项。特立独行,是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这里是指“蓝”, 应 选择“与众不同”。排除 A 项。 (补充:平涂和渲染都是画画技法,渲染是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 效果。语境中指为画作中的天空涂上大面积的底色,这里应选“平涂”。耳目一新,意思是听到 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这里未强调听见,应选“焕然一新”。) 19.A 【解析】“即使.......”是假设关系,语境中是转折关系,排除 B、D 项,“对天空”、“某 种”修饰宾语“依恋”而非“对天空”,因此语序应为“对天空的某种依恋”,排除 C 项。 20.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 项中“是不是应该……呢”语气最为委婉, 且包含商量的意味;B 项中“难道不应该……吗”表反问,语气最强,感情色彩也很强烈;C 项 中用“无疑”一词加以修饰,并且又用“是……的”结构加以突出强调,强化了语句表达的语气;D 项中采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语气更为强烈。因此,只有 A 项符合题目要求。 21.D 【解析】A 项,“忝列”表自谦;B“莅临指导”的意思是亲自到临指示教导。指领导或 上级亲自到临指示引导,特用于下级对上级光临的一种褒义词,属于客套的书面语;C“令”, 敬词,称对方;且没有“令女”这一说法。所以选 D。 22.B 【解析】A.“先贤”是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与语境不合,可改为“大师”等;B.正 确,其中“荷”常用于书信、公文等中表示感谢或客气;C.“奉书”犹言致书,给人写信,是谦辞。 谦敬失当;D.“笑纳”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可以改为“敬请惠存” 。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 审题:本题是名言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题目提供了班会选出的三句名言标语作为考生写作的情境,三句名言有相同之处,也有不 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都在谈学习。不同之处是,诸葛亮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 是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立志就无法成就学业,是从志向、成才、广学的关系角度谈 学习。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意思是安身立命之前应该以学习为主要的, 在学习之前应该以读书为主要的根本,则指出读书、立学、修身之间的关系。刘开的“非学无以 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意思是不学习,没有办法使自己的疑惑解除;不问,没有办法使自己的见 识扩大。谈的则是学和问的重要作用。题目引导考生思考学、问、志、立身、立学的关系以及 应有的态度,考生当以此为基点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考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二:(1)“诸葛亮、欧阳修和刘开的三句名言,你对哪句感触最 深?”“最”是审题的难点,考生需要进行比较权衡。(2)文章体式是发言稿,发言对象是同班同 学,考生写作时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 还需注意三句名言都是对学生成长有益的格言,考生要按照任务要求在比较中选出感触最 深的一句,而非绝对否定另外两则名言。选择不同的名言,立意角度便不同,比较的点不同,立意角度也会不同。 立意:1.志存高远,学无止境。 2.让学、问二花根植于知识的沃土。 3.学然后知不足,问然后长见识。 4.立身先立学,立学先读书。 素材: 1.鲁迅先生有言:“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而学习,无疑使得知识鲜 活且富有生机。而我们又当如何才能会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学习者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志为学之标杆,为学者自当志存高远。心学大家王阳明少时便立下了当圣人的宏愿, 从此勤学不怠、手不释卷,最终独步天下,成为一代圣人。有志者事竟成,不忘初心,不坠青 云之志,方能成学。梁任公有言:“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在这来日之 中,唯有以学为桨,知识作舟,方能搏击时代。学无止境,创造灿烂人生! 2.拾级书山,从“使人明智”的历代史传,到“使人周密”的数学理论,从“使人庄重”的伦理之 学,到“使人善辩”的逻辑修辞,我们穷尽一生,又能拜读多少思想精华?挑灯摸索,从浩瀚无 际的宇宙之垠,到抽丝剥茧的原子一窥,从大爆炸的世界开端,到不可预料的未来世界,我们 的文明尺度,又能丈量那多少的黑暗?漫漫知识之途没有尽头,勤奋学习之步便不能停止。 3.我们徜徉在浩繁的卷帙中,也许在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也许在体味别人的酸甜苦辣,也 许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我们正向着一颗更美好的心灵靠近。不要告诉我,你不曾在 淡雅的墨香中感受到一种沁人心脾的气息;不要告诉我,你不曾在温润的文字中发现一种渗透 心灵的慰藉;不要告诉我,你不曾在跌宕的故事中体会到一种引人入胜的情感张力。这样那样 的书,永远也读不完。你只能找到你自身的原点,但你永远也不能找到学习的终点。 4.学习不光是伴随终生的大事,更是关系民族生存的大事,推动人类发展的大事!而惟有 志存高远,孜孜不倦,方能站在最高点审视自己。种下梦想,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志存高远,方能孜孜不倦;心系祖国,方能永不言弃。眼望高山,脚踏实地,求知若渴, 虚心若愚,学无止境,生无所息。 结构层次: 标题“修身先立学,读书乃根本”即文章的观点。首先,紧扣材料,回答三句名言中感触最 深的是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开篇点题。然后,分三层讲道理、摆事 实,在权衡分析中阐释理由,第一层论述“立学当以读书为本”;第二层论述“立身以立学为先, 立学以读书为本,所以立身之本亦是读书”;第三层论述“非学无以广才,非问无以广识,学问 之本皆是读书”。最后,照应开头,并发出号召: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立身、立志、 立学,服务社会,为国所用。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