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 文言文阅读(传记类)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 文言文阅读(传记类) 含答案

ID:284838

大小:78.5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10-2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邓承修,字铁香,广东归善人。举咸丰十一年乡试,入赀为郎,分刑部。转御史,遭忧 归。光绪初,服阕,起故官。与张佩纶等主持清议,多弹击,号曰“铁汉”。先后疏论闱姓 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 肃澄之。久之迁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人愿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旋与司业潘衍 桐密上间敌五策,并劾李鸿章定和之疏。亡何,法果败盟,侵台湾鸡笼,枢臣议和战未决。 于是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明年,赴天津佐鸿章与法使 巴特纳商和约,定新约十款。还,乞归省。未出都,命赴广西与法使会勘中、越分界,至则 单骑出关会法使浦理燮。浦理燮欲先勘原界,承修据约欲先改正界限,不相下,乃阳以文渊、 保乐、海宁归我,而阴电其驻京使臣,诋承修违约争执,谓非先勘原界,势将罢议。朝廷不 获已,许之。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光绪十二年,法人别遣狄隆·狄塞尔 来会。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 于是首议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隶越。承修指图籍抗争,狄使不能屈,欲分白龙尾半之 左归我而右归越。承修以其地为钦海外户,法得之则内逼防城,外断东兴、思勒,是无钦、 廉也。议久之,暂与定约三条,犹未决,而狄使竟以兵力驱江平、黄竹居民内徙。朝廷虑启 边衅,命先勘钦西至桂省全界,承修遂与订定清约,语详《邦交志》。十四年,谢病归,主 讲丰湖书院,读书养母。十七年,卒于惠州。 (节选《清史稿·邓承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久之迁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人愿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 B.久之/迁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人愿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 C.久之迁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人愿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 1 . 应 用 传 记 类 文言文阅读 传记类D.久之/迁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人愿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 称“春闱”。科举考试在明朝时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B.遭忧,也称“丁忧”或“丁艰”。封建时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必须辞 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丧。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C.枢臣,“枢”是指门上的转轴,引申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枢臣即指宰辅重臣。 D.图籍,也称“图簿”,即地图和户口册,代指疆土和人口。《战国策·秦策一》:“据 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鲍彪注:“土地之图,人民金谷之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邓承修敢于直谏,痛陈时弊。和张佩纶等人主持清议,他经常弹劾揭发有罪的官员,被 人称为“铁汉”。他先后上书“陈七事”“陈八事”,直指当时社会弊端。 B.邓承修目光长远,足智多谋。法国人想与大清缔结和约,他认为法国人的和约不可靠, 上书竭力规劝皇上。随即和司业潘衍桐秘密上奏离间敌人的五个策略。没过多久,法国人果 然破坏了盟约,入侵台湾鸡笼州。 C.邓承修不卑不亢,不畏强权。与法国缔结和约讨论中越边界问题时,法国使者想先按原 来界限划分,他却据理力争,法国使者不能使他屈服。 D.邓承修尽忠职守,深受重用。在朝廷为官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针对时政,屡 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 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2)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提分训练煜字重光,初名从嘉,璟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 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璟迁南都,立煜为太子, 留监国。璟卒,煜嗣立于金陵。大赦境内。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 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三年,泉州留从效卒。璟之称臣于周也,从效亦奉表贡献于京师,世宗以璟故,不纳。 从效闻璟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 陵,推立副使张汉思。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 乾德二年,始用铁钱,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 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拜韩熙载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 五年,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 谈论。煜尝以熙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 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 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 相也。”欲以平章事赠之,问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遂 赠熙载平章事。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 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谷曰:“中国用吾为相,取 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之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 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 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 师,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 牛卫将军。其后事具国史。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B.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C.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D.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祖、钦宗。 D.“拜”指跪地行礼,接受封赐或接受官职,所以可以解释为“授予职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李煜为人仁义而且孝顺,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的额头很宽,两个前齿并成一个,有一 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因为他的五个哥哥都早亡,李煜幸运地被封为吴王。 B.李煜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上奏表章献纳贡品到京师,宋世宗不接受。留从效怕 李璟来袭击自己,于是派自己的儿子留绍基到金陵去纳贡;而留从效病死后,泉州人将他的 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 C.在乾德二年时,开始使用铁钱,民间多私藏旧钱,旧钱更加少了,商人多用十个铁钱换 一个铜钱带出州境,官家无法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枚铜钱抵十枚铁钱使用,客观上有利 于商业流通。 D.李煜曾因韩熙载尽忠,率直能说真话,想起用他为宰相,而韩熙载内室有侍姬数十人, 李煜因此觉得他难以为相,于是降而授予韩熙载右庶子之职,分司南都。后韩熙载将侍姬全 部驱逐,李煜很高兴,恢复了他的职位。但韩熙载反复无常,李煜最终没让韩熙载做宰相。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2)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克仁,句容人。由行省都事进郎中。尝偕宋濂侍太祖,太祖数与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 亡事。陈友谅既灭,太祖志图中原,谓克仁曰:“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 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仍于两淮间馈运可通之处,储粮以俟。兵食 既足,中原可图。卿以为何如?”克仁对曰:“积粮训兵,观衅待时,此长策也。”当是时, 江左兵势日盛,太祖以汉高自期,尝谓克仁曰:“秦政暴虐,汉高帝起布衣,以宽大驭群雄, 遂为天下主。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因感叹久之。又曰:“江南则惟我与张士诚耳。士诚多奸谋,尚间谍,御众无纪律。我以数十万众,修军政,任 将帅,相时而动,其势有不足平者。”克仁顿首。曰:“主上神武,当定天下于一矣。”尝 阅《汉书》,濂与克仁侍。太祖曰:“汉治道不纯者何?”克仁对曰:“王.霸.杂故 也。”太祖曰:“谁执其咎?”克仁曰:“责在高祖。”太祖曰:“高祖创业,遭秦灭学, 民憔悴甫苏,礼乐之事固所未讲。孝文为令主,正当制礼作乐,以复三代之旧。乃逡巡未遑, 使汉业终于如是。帝王之道,贵不违时。三代之王有其时而能为之,汉文有其时而不为,周 世宗则无其时而为之者也。”又尝问克仁:“汉高起徒步为万乘主,所操何道?”克仁对曰: “知人善任使。”克仁侍帷幄最久,故获闻太祖谋略居多。洪武二年四月,命克仁等授诸子 经.,功臣子弟亦令入学。已,出知江州,入为参议,坐事死。 (选自《明史·孔克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 /进取退守/ B.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 /进取退守/ C.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 /进取退守/ D.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 /进取退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布衣: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故常用来借指平民。布衣之交,即 指贫贱之交。 B.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本文中的“顿首”属于书简表奏用语, 有致敬意。 C.王霸:王道、霸道的统称。其中王道是以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也属儒家政治主张, 如“春秋五霸”说。 D.经:指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本文中的“经”是指“四书五经”这样的儒 家著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孔克仁忠诚,颇得皇上信任。皇上让他陪侍,且经常和他讨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的史实,以资政建。 B.孔克仁聪慧,颇具洞察之力。皇上和他讲述图中原之志,他赞赏皇上储粮、练兵、等待 等都是战略之计。 C.孔克仁自信,常怀崇敬之心。皇上筹划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认同,并赞赏主上神武, 定能成就天下。 D.孔克仁好学,被任命为经师。皇上发现他在读《汉书》,就试着查问,他能对答如流, 后被任命为经师。 4.把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 (2)我以数十万众,修军政,任将帅,相时而动,其势有不足平者。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擢御史。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 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 故官。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守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 楼①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 丕扬拒不应。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其冬大计京官,言路②希居正指劾之。御史按陕 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及再报,则居 正已死,事乃解。起应天府尹。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十五年,河北大饥。丕扬乡邑 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丕扬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 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 言,颇有所减罢。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召拜刑部尚书。丕扬以狱多滞囚, 由公移③牵制。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 刑部,自是囚无淹系。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 减。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丕扬奏捕,卒论戍。改左都御史。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 以报国。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④不用旧人,悉寝不报。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家居二年 卒,年八十三。赠太保。天启初,追谥恭介。 (选自《明史·孙丕扬传》) 【注】①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谯楼。②言路:即言官。③公移:用于不相统属的官 署间的公文的总称。④雅意:本意。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 B.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 C.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 D.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中出现了多个与官职变动有关的词语如“擢”“罢”“起故官”“进”,它们分别是 指“提拔”“被罢免”“官复原职”“升迁”。 B.文中有多个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有所不同如“计”“伤”“寻”“齿”分别是指“考 核”“为……感到伤感”“不久”“年龄”。 C.文中的“嘉靖”“隆庆”“万历”都是年号,而第二段中的“十五年”是指“万历十五 年”,古人在记述时会省略表示同一年号的词语。 D.“自是囚无淹系”中的“淹系”,“系”指关押,“淹”意谓“被水淹”故“淹系”是 指囚犯被关押在水牢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孙丕扬为官清正,关心民生。河北发生饥荒,建议皇上减免那些额外的征派。年老时, 皇上还非常推重他的老成清德,格外看重他。 B.孙丕扬治政严厉,善改弊诟。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属下官员多惮畏他;任刑部尚书时, 他对刑部、大理进行改革,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 C.孙丕扬品性刚正,力劾权臣。他弹劾权臣高拱;他明知冯保和张居正会对他心生怨恨, 也要拒绝张居正要他替冯保修建节义坊的请求。 D.孙丕扬刚而遭折,多受诬陷。他因为得罪高拱、冯保与张居正,多次受到诬陷而落职, 后因真相大白,又多次起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5 分)(2)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5 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 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 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 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 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 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 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 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 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 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 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 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 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 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 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 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 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 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 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 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 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 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 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君 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故谦称自己是“寡人”。 B.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用以尊称对方,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 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中的“子”、本文中的“豫子”。 C.幸,既可表示古代封建帝王亲临某处,也有“宠爱”的意思。文中“襄子必近幸子”、 《阿房宫赋》中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即“宠爱”意。 D.《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 百三十篇。其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入宫涂厕准备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 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 “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 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 满足了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5 分)(2)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5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荣。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 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自是遂受知。既即位,简入文渊阁,为更名荣。同值七人, 荣最少,警敏。一日晚,宁夏报被围。召七人,皆已出,独荣在,帝示以奏。荣曰:“宁夏 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夜半,果奏围解。帝谓荣曰:“何料之审 也!”帝威严,与诸大臣议事未决,或至发怒。荣至,辄为霁颜,事亦遂决。遇人触帝怒致 不测,往往以微言导帝意,辄得解。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 啖之 明年以父丧给传归。既葬,起复视事。 二十一年,浙、闽山贼起,议发兵。帝时在塞外,奏至,以示荣。荣曰:“愚民苦有司, 不得已相聚自保。兵出,将益聚不可解。遣使招抚,当不烦兵。”从之,盗果息。 二十二年,复从北征。大军抵答兰纳木儿河,不见敌。还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马云等 莫知所措,密与荣、幼孜入御幄议。二人议:六师在外,去京师尚远,秘不发丧。以礼敛, 熔锡为椑【注】,载舆中。所至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令,人莫测。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 皇太子。二人曰:“谁敢尔!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罪不小。”众曰: “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遗命传位意,启太子。 仁宗即位,进太常卿,寻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帝召荣 等定计。荣首请帝亲征,曰:“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 济。”帝从其计。至乐安,高煦出降。 及仁宗晏驾,英宗践阼,委寄如故。安南之弃,诸大臣多谓不可,荣力言不宜以荒服疲 中国。帝然之。正统五年乞归展墓,命中官护行。还至武林驿而卒,年七十。赠太师,谥文 敏。 (节选自《明史·杨荣传》) 【注】椑,bì,最里面的一层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 亲剖瓜啖之/ B.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 亲剖瓜啖之/ C.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 亲剖瓜啖之/ D.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 亲剖瓜啖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起复,明、清时指官员父母丧服满期后补官。 B.六师,指天子所统六军之师,亦泛指全部军队。 C.大行,古代称刚去世而尚未定谥号的皇帝、皇后。 D.践阼,亦作“践胙”“践祚”,指即位、登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杨荣深得帝心,进谏有方。朝堂议事时,有时皇上发怒,一见到杨荣就和颜悦色;杨荣 劝导皇上往往很委婉,常能帮助触怒皇上的臣子免祸。 B.杨荣遇事镇定,谋而能断。无论是处置宁夏被围,还是处置福建、浙江叛乱,杨荣都能 镇定自若地分析局势,为皇上决断提供参考。 C.杨荣颇识大局,依礼处事。皇帝北征意外驾崩,杨荣与金幼孜议定依礼装殓;有人想用 不合乎礼制的方式将成祖驾崩的消息报告太子,杨荣坚决阻止。 D.杨荣老成持重,虑事深远。英宗与群臣商议是否放弃安南时,大臣们多认为安南不可留, 而杨荣认为不应该因为安南地处荒僻就轻易放弃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夜半,果奏围解。(5 分) (2)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5 分)【答案】1.B 2.A 3.D 4.(1)(他)先后上疏认为,就科举中榜者姓氏作为赌注的行为大大违背了政治体制的 本意;侵占关税的行为,减少了国库的收入。因为考场一直以来存在弊端,他上书陈述七件 事来纠正这种现象;因为官员治理一直以来也有弊端,他上书陈述八件事来肃清这种现象。 (2)刚好碰到法国官员达鲁倪思海被越南人杀害,狄隆狄塞尔害怕,却又感到羞耻因而忌 讳谈这件事,坚持要求按照地图来划分界限,朝廷下诏批复同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 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 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B 项,“久之”是“过了许久” 的意识,是时间状语,所以要和后面的主句断开,排除 AC。“光绪十年夏”为时间点,“光 绪”是年号,意思完整;“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意思是“邓承修联合台谏官上书皇上”这里 的“台谏”是官名,台官与谏官之合称。唐时,台官与谏官分立。唐、宋侍御史、殿中侍御 史与监察御史掌纠弹,通称为台官,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通称谏官,合称 台谏。在这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为主语“极言”意思是“竭力劝说”在这里作谓语的。 这一句的意思应该为“竭力劝说合约不可信”,故而选 B。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 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 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 项,“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表述错误,“乡试”多 在八月举行,因而称“秋闱”,“会试”多在春季举行,称“春闱”。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 较分析。D 项,“邓承修尽忠职守,深受重用。在朝廷为官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 1 . 应 用 传 记 类 参考答案针对时政,屡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中“屡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理解有误,在与法使浦理燮谈判后,原文“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意思是“邓 承修于是有关于三个难点两个害处的奏折发电报回朝廷,奏疏递上朝廷后,皇上不理睬”, 据此可知,邓承修有三难二害之电奏朝廷,他的上疏,皇帝并没有理会。故选 D。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 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 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 分点的落实。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 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第一句中得分点:“乖”,违背;“侵蚀”,侵占;“婴 害”,减少、妨碍;“以”翻译成“因为”。第二句中得分点:“适”,恰逢、刚好; “为”,表被动;“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感到羞耻;“讳”,忌讳;“报可”, 批复同意。 【参考译文】 邓承修,字铁香,是广东归善(惠州)人。咸丰十一年乡试中举,捐钱买了郎中的官职, 分到了刑部,后调任御史,任上遇到父亲去世,辞官归家守孝。光绪初年,服丧期满,起用 担任旧职。和张佩纶等人一起主持公正的言论,经常弹劾揭发有罪的官员,号称“铁汉”。 先后上疏认为,就科举中榜者姓氏作为赌注的行为大大违背了政治体制的本意;侵占关税的 行为,减少了国库的收入。因为考场一直以来存在弊端,他上书陈述七件事来纠正这种现象; 因为官员治理一直以来也有弊端,他上书陈述八件事来肃清这种现象。过了许久,升职为给 事中。光绪十年夏,法国人希望与大清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邓承修联合台谏官一起上 书皇上,竭力劝说和约不可靠。随即和司业潘衍桐秘密上奏离间敌人的五个策略,并且弹劾 李鸿章商定和议时疏忽职守。没过多久,法国人果然破坏了盟约,入侵台湾鸡笼州,宰辅重 臣们商议是和是战没有结果。于是,邓承修两次上书陈述三个应敌策略。从这件事后,他总 共十三次上书陈述用兵事宜,多被皇上采纳。第二年,邓承修赶赴天津协助李鸿章与法国使 者巴特纳商议和约,制定十项新条款。回朝后,邓承修请求回老家探亲。还没出京都,又受 命赶赴广西和法国使者会面,商讨划分中越边界问题。到了广西后他就独身骑马出关与法国 使者浦理燮见面。浦理燮想先按原来界限划分,邓承修根据条约想先更正界限后再划分。二 人互不相让,浦理燮于是表面上把文渊、保乐、海宁划分归中方,然而暗地里却发电报给法 国驻京使臣,诋毁邓承修违反和约起了争执,说如果不按之前的界限划分,势必停止议和。 朝廷迫不得已,答应了法国的请求。邓承修于是有关于三个难点两个害处的奏折发电报回朝廷,奏疏递上朝廷后,皇上不理睬。光绪十二年,法国人另外派遣狄隆·狄塞尔来会谈。刚 好碰到法国官员达鲁倪思海被越南人杀害,狄隆·狄塞尔害怕,却又感到羞耻因而忌讳谈这 件事,坚持要求按照地图来划分界限,朝廷的旨意是同意。于是第一次商议把江平、黄竹、 白龙尾各地割让给越南。邓承修指着地图和户口名册据理力争,狄隆·狄塞尔不能使他屈服, 想分白龙尾左半边归中方而右半边归越南。邓承修认为这块地是钦海的屏障,如果法国得到 它,那么对内将逼近防城,对外则是阻断了东兴、思勒两个地方,这就会丧失钦州、廉州了。 商议了很久,暂时定了三条约定,还没最后决定,然而狄隆·狄塞尔竟然用武力驱赶江平、 黄竹的百姓向内地迁徙。朝廷担心又将会挑起边疆的战争,命令邓承修先划分勘定钦州西边 到广西全省的界限,邓承修于是和法国签订清约,《邦交志》一书中有详细记载。光绪十四 年,邓承修托病辞官,在惠州丰湖书院担任主讲,讲学读书、赡养母亲。光绪十七年,在惠 州逝世。 (一) 【答案】1.D 2.B 3.B 4.(1)派遣中书侍郎冯延鲁准备贡礼送给宋朝廷,下令各司四品以下的官员没有职务内的 事情的,每日两个人在内殿等待诏令。 (2)李煜曾经因为国家日益困窘而怏怏不乐,满怀忧愁,成天和臣子饮酒,愁思悲歌,不 能自已。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 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本题可以按照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 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解答本题先浏览几个选项,“性 骄侈”“好声色”对称句式,因此可排除 BC,“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意思是“宋太祖 派使者持诏书宣李煜赴宋京”句意完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 A 项,故选 D。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 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 提分训练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B 项“(太子)有时也可指其他儿 子”的说法错误,“太子”不可以指其他儿子。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 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 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 B 项“李煜”应为“李璟”,此处犯了 张冠李戴的错误。故选 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 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 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关键点:“修”,准备;“职事”, 职务内的事情;“待制”,等待诏令。第二句关键点:“怏怏”,不快乐的样子;“蹙”, 困窘;“酣”,酒喝得很畅快。 【参考译文】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李煜为人仁义而且孝顺,善于作诗文, 又善于写字作画。他的额头很宽,两个前齿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从太子李 冀以上,李璟的五个儿子都早亡,李煜按顺序被封为吴王。宋建隆二年,李璟迁都到南都, 立李煜为太子,留京监国。李璟死后,李煜在金陵继位。在境内实行大赦。派遣中书侍郎冯 延鲁准备贡礼送给宋朝廷,下令各司四品以下的官员没有职务内的事情的,每日两个人在内 殿等待诏令。 (建隆)三年,泉州留从效死了。李璟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上奏表章献纳贡品 到京师,宋世宗因为李璟的缘故,不接受。留从效听说李璟迁到洪州,怕李璟来袭击自己, 于是派自己的儿子留绍基到金陵去纳贡,而留从效病死后,泉州人就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 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张汉思年岁大了,不能胜任职务,泉州人陈洪进把他赶走,自称留 后,李煜便让陈洪进做节度使。乾德二年,开始使用铁钱,民间多私藏旧钱,旧钱更加少了, 商人多用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带出州境,官府无法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枚铜钱抵十枚铁 钱使用。(李煜)任命韩熙载为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 (建隆)五年,李煜命令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批在光政 殿值夜班,李煜拉他们一起谈论。李煜曾因韩熙载尽职尽忠,率直能说真话,想起用(他) 为宰相,但韩熙载内室有侍姬数十人,经常外宿偷偷陪侍宾客,李煜因此觉得他难以为相, 于是降而授予韩熙载右庶子之职,到南都执掌政务。韩熙载将歌舞伶人全部驱逐,自己单车 上路,李煜很高兴,把他留下来,恢复他的职位。不久,侍姬们又渐渐回来了,李煜说:“我真是无可奈何啊!”这一年,韩熙载死了,李煜感叹说:“我始终不能让韩熙载为宰相啊。” 他想追赠(韩熙载)为平章事,问前代可有这样的事例,众大臣答道:“以前刘穆之曾被追 赠为开府仪同三司。”于是追赠韩熙载为平章事。韩熙载,是北海武将之家的孩子,初时和 李谷是好朋友。唐明宗时,韩熙载向南奔向吴地,李谷送他到正阳,酒酣话别,韩熙载对李 谷说:“如果江左任用我为宰相,我一定长驱北上,以平定中原。”李谷说:“如果中原任 用我为宰相,我将直取江南,就像探囊取物一样。”等到周朝之师南征淮河一带,任命李谷 为将军,率军以攻取淮南,而韩熙载却并未有所作为。 开宝四年,李煜派他的弟弟韩王李从善到宋京朝拜,李从善被(宋朝)扣留,没有被送 回。李煜亲笔写信求宋朝让他的弟弟从善回南唐,宋太祖还是不允许他弟弟回去。李煜曾经 因为国家日益困窘而怏怏不乐,满怀忧愁,成天和臣子饮酒,愁思悲歌,不能自已。李煜性 格骄矜奢侈,喜爱声色,又喜奉佛,爱高谈阔论,不理政事。(开宝)七年,宋太祖派使者 持诏书宣李煜赴宋京,李煜推托有病,不肯入宋京。宋朝大军南征,李煜派徐铉、周惟简等 人上表向宋朝请求暂缓军事进攻,(宋太祖)不答复。(开宝)八年十二月,宋师攻克金陵。 (开宝)九年,李煜被俘至宋京,宋太祖赦免了他,封他为“违命侯”,授任左千牛卫将军。 他的后事详见于本朝国史。 (二) 【答案】1.B 2.C 3.D 4.(1)现群雄蜂拥而起,但都不知制定法度以严明军政,这就是他们难以成功的原因。 (2)我率领十万之众,整肃军政,任用将帅,伺机而动,我们的势力将不可战胜。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互争”的主语 是“豪杰”,不应该断开,排除 A 项、C 项。“两淮江南诸郡”修饰“民”,结合句意分 析,不应该断开,排除 D 项。句意:元朝的国运已被摧毁,豪杰互争,有可乘之隙。我将 督促两淮、江南诸郡的百姓,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故选 B。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 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 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 项,“王道是 以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错误,“以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是“霸道”,“也属儒家政治主张”错。故选 C。 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 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 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 项,“皇上发现他在读《汉书》,就试着查问”错, 原文“尝阅《汉书》,濂与克仁侍”中的“尝阅”者是皇上。故选 D。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 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蜂”译为像蜂一样(名词作状语); “修”译为制定;“以”,连词,来;“明”译为使……严明(使动);“其”,代词,他 们;“所以”译为……的原因;“此其所以无成也”(判断句)。(2)“以”,动词,用、 率领;“修”译为整肃;“任”译为任用;“而”,连词,表修饰;“其”,代词,我们。 【参考译文】 孔克仁,句容人。由行省都事晋升为郎中。曾和宋濂一同侍奉太祖,太祖多次和他讨论 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的史实。陈友谅已被消灭,太祖志图中原,对克仁说:“元朝的国运已 被摧毁,豪杰互争,有可乘之隙。我将督促两淮、江南诸郡的百姓,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再于两淮之间的可馈运之处,储粮等候时机。兵粮充足,中原就可谋 图,你认为怎样?”克仁回答说:“储备粮食,训练士兵,观望战事,等待时机,这是长久 的策略。”当时,江左的兵势日盛,太祖以汉高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曾对克仁说:“秦政 暴虐,汉高祖起自布衣,以宽大驾驭着群雄,于是成为天下之主。现群雄蜂拥而起,但都不 知制定法度以严明军政,这就是他们难以成功的原因。”因而感叹很久。又说:“江南则唯 有我和张士诚。士诚多奸谋,崇尚间谍之术,治军无纪律。我率领十万之众,整肃军政,任 用将帅,伺机而动,我们的势力将不可战胜。”克仁点头说:“主上神武,一定能一统天 下。”太祖曾阅读《汉书》,宋濂和孔克仁侍奉其旁。太祖说:“汉朝治理国政不完美在哪 里?”克仁说:“王霸之道杂用之故。”太祖说:“谁的错误呢?”克仁说:“责任在于汉 高祖。”太祖说:“高祖创业,正遇上秦朝灭学,百姓憔悴以待复苏,礼乐之事还没兴起。 孝文为令主,修定礼乐,恢复三代旧制,但顾虑重重而无暇他顾,致使汉朝帝业终归如此。 帝王之道,可贵的是不违背时代。三代之王有时机而能为之,汉文有时机而不为,周世宗则 是没时机而为之。”又曾问克仁:“汉高祖从平民成为万乘之主,他采用什么办法?”克仁 问答说:“知人善任。”孔克仁侍奉太祖最久,所以得知太祖的谋略最多。洪武二年 (1369)四月,命令克仁等人教授诸子经书,功臣的子弟也一起学习。不久,出任江州知州,入朝为参议,受牵连而死。 (三) 【答案】1.B 2.D 3.D 4.(1)巡按陕西的御史,知道冯保等人抱憾不止,暗中示意西安知府罗织他的罪名。 (2)可孙丕扬不停地乞求辞官,上书二十多次。他知道不能请求辞官退休后,便在第二年 二月上奏章后直接回到了故乡。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 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 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 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掌握句子大意,即孙丕扬向皇帝上奏,受到皇帝褒奖,且从此“邢狱大 减”有好影响。“帝”为“报”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 A 项、C 项。“自是”意为“从 此”,这是说上奏的良好结果,不应该和后面内容断开,排除 D 项。句意:不久上奏朝廷, 皇帝答复说听从这样的建议。不久,分条呈上减免刑罚和处罚的各三十二项意见。皇帝称好, 用褒美的诏书来嘉许并采纳了。从此刑部案件大大减少。故选 B。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 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 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 项,“‘淹系’ 是指囚犯被关押在水牢中”错误。放回语境是根本,“丕扬以为狱多滞囚”,孙丕扬采取了 一些措施之后,“自是囚无淹系”,也就是说与关押在水牢是没有关系的,“滞囚”与囚“淹 系”就是前后相应的,也就是说“淹”与“滞”在此同义。“淹”表示“滞,久留”的义项, 如《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何可以淹留骑。故文中的“淹系”是指长期关押。故选 D。 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 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 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 项,“多次受到诬陷而落职,后因真相大白”错误。 结合“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其冬大计京官,言路希居正指劾之。御史按陕西者,知 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及再报,则居正已死,事乃解。起应天府尹”等分 析,孙丕扬在得罪冯保、张居正后,自己以病辞官;有人本想诬劾孙丕扬,却因张居正死而诬劾未成;起官“应天府尹”也不是因为真相大白。故选 D。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 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按”,查看、巡察;“御史按陕西者” (定语后置句);“憾”,怨恨,不满意;“密”,暗中;“讽”,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 规劝;“其”,代词,他的;“赃”,贪污受贿的行为。(2)“而”,连词,表转折,但 是;“已”,停止;“疏”,上疏;“既”,既然;“既不得请”需要补充主语“他”; “则”,连词,就、便;“于”,介词,在;“明年”,第二年;“径”,径直、直接。 【参考译文】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考中进士。后被提拔为御史。曾经 巡按京都郊区、淮、扬等地,有坚劲的刚正不阿的品格。隆庆年间,被提拔为大理丞。因为 曾经弹劾高拱,高拱的门生给事中程文诬陷并弹劾孙丕扬,孙丕扬被革职等候查办。高拱被 罢免,事情水落石出,孙丕扬被起用任原来的官职。万历元年(1573)被提拔为右佥都御 史,任保定各府的巡抚。他采用严厉手段治理政事,下属官吏都很恐惧。巡察关隘,增设御 敌的城楼三百多所,修筑边防墙一万多丈。记载功勋,升任右副都御史。宦官冯保的家在京 城近郊,张居正嘱咐孙丕扬替冯保修建牌坊,孙丕扬拒绝不答应。孙丕扬知道他们两人一定 会发怒,万历五年的春天托病辞官回归故里。这年冬天(朝廷)大规模审核京官,言官们迎 合张居正的意旨弹劾孙丕扬。诏命起用为官时,调至南京任职。巡视陕西的御史,知道冯保 等人对孙丕扬痛恨不已,就暗地里劝告西安知府诬陷孙丕扬贪污受贿。知府派遣属吏告知御 史,属吏(在途中)被老虎咬死了。等再派人去报告时,张居正已经死了,事情才停止。孙 丕扬起任应天府尹。(朝廷)下诏任命孙丕扬为大理卿。提拔他为户部右侍郎。万历十五年 (1587),黄河以北闹大饥荒。孙丕扬的故乡和邻县蒲城、同官的百姓到了采石块作为食 物的地步。孙丕扬为之感到哀伤,把数升石头进献给皇帝,趁机(对皇帝)说:“现在全国 百姓被额外征收的赋税所困。贫穷的并非只有吃石头的百姓。应该减轻赋税节省开支,罢除 那些额外的收税派捐项目和不紧急的事务,减少官方收益而增加百姓的收益,来保护百姓的 性命。”皇帝被他的话感动,很多赋税被减轻或罢除了。不久,孙丕扬由左侍郎升任南京右 都御史,因病辞归。后来朝廷又把他召回任命为刑部尚书。孙丕扬认为监狱里滞留很多囚徒, 是由于被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制约。商议刑部、大理寺各添置名册,凡是案件呈上刑 部,第二天就详细呈报给大理寺,大理寺审核批准后,次日就送还到刑部,从此没有长期滞 留的囚犯了。不久上奏朝廷,皇帝答复说听从这样的建议。不久,分条呈上减免刑罚和处罚的各三十二项意见。皇帝称好,用褒美的诏书来嘉许并采纳了。从此刑部案件大大减少。有 个宦官杀了人,逃匿到帝王所居的宫内。孙丕扬上奏要求逮捕他,最终将其发配边关。孙丕 扬改任左都御史。孙丕扬年老还去上朝,认为不举荐贤能之士就不能报效国家。先后举荐隐 居山林的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皇帝素来的意思是不任用旧臣,全搁置起来不批复。虽然孙丕 扬年迈,(但)皇帝推崇他年老持重品德高洁,更加优待他。可孙丕扬不停地乞求辞官,上 书二十多次。他知道不能请求辞官退休后,便在第二年二月上奏章后直接回到了故乡。在家 居住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朝廷)赠封孙丕扬为太保。天启初年,孙丕扬被追赠“恭 介”的谥号。 (四) 【答案】1.B 2.C 3.D 4.(1)然而所以要这样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 羞愧啊。 (2)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 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 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 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 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本题,“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的意思是你不是曾经在范氏、 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这是一个问句,主语是“子”,谓语是“事”,宾语是“范中行氏” 这是一个句意完整的句子,中间不用停顿,所以删除 A、D 项。“智伯尽灭之”的意思是智 伯全部消灭了他们。其中“之”作动词“灭”的宾语,所以要在“之”后停顿。排除 C 项。 故选 B。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 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 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C 项,“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 的“幸”是前一个意思,即帝王亲临某处。故选 C。3.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 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 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 D 项, “将其处死”错。原文“遂伏剑自杀。”据此可知:豫让是自杀的。故选 D。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 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 断。第一句关键点:“所以”,“……的原因”;“愧”,“使……感到羞愧”;“…… 者,……也”:判断句,译为“……是……”的句式;“事”,名词作动词,“侍奉”。第 二句关键点:“固”,“本来,自然”;“致”,“表达”;“恨”,“遗憾”。 【参考译文】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 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 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豫让逃到山中, 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赏识我,我 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 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 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 称:“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 是了。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 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还吞炭使嗓子暗哑。他把自己原来的形状 变得人们无法辨认之后,到市上行乞。他的妻子见了,认不出是他。在路上见到他的朋友, 朋友却认出他来了,说:“你不就是豫让吗?”答道:“我是豫让。”他的朋友为之哭泣 道:”凭借你的才干,投奔到襄子门下效命办事,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他亲近你宠爱 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这岂不更容易吗?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受许多痛苦,想以此达到 向襄子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既然已经投刘他门下效命办事,却又想 杀他,这是怀着异心来侍奉君主啊。冉说,我所做的确实是极难的事情,然而所以要这样做, 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豫让离去之后,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 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 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 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地为他 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 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 他。”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 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 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上一次您已经宽 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 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 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这时襄子深感豫让义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 豫让拔出剑来,跳跃三次,一剑直劈下去,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 便横剑自刎。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无不为之流泪呜咽。 (五) 【答案】1.A 2.A 3.D 4.(1)“宁夏城很坚固,老百姓又都熟悉作战,从发出奏报到现在已过了十几天了,宁 夏城之围应该已经解了。”到半夜时,果然有奏报说城围已解。 (2)汉王以为陛下刚刚登基,一定不会亲自出征。现在出其不意,以天子的威严前往,事 情没有不成功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考查断句的能力实则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 读文言句子停顿的能力。断句,断出来的一定是句子,也就是说断出来的句子联系前后文来 看一定是一个主谓句。所以主谓结构是断句的重要原则。答题时,首先看四个选项断句相同 的地方,在原文中断出,然后仔细斟酌各项断句不同的地方:找出动词(谓语动词),看前 后的搭配,理解意思,确定主谓结构,作出判定。当然,还可借助常见的语尾助词、句首标 志词、特殊的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的对称性来进行判定,但命题者往往会回避这一点。 本题,看四个选项,只有第二处和第五处的断句不一致。根据主谓结构原则,“命往甘肃经 画军务”是一个兼语式结构,动词为“命”,“命”的主语是“皇帝或朝廷”,承前省掉,由此“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后句“所过览山川形势”谓语动词为“览”, “览”的主语是“杨荣”,“所过”是一个名词性结构,作“览”的状语,由此“所过览山 川形势”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所以第二处断句应在“务”后断句,排除 B、D。第五处“还 奏”是一个连动短语,不能画断,断句应该在“还”前,因此排除 C。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职官知识、古 代地理知识、古代礼仪知识、古代典章制度知识以及古代讳饰知识等。此类知识主要靠平时 积累,尤其是必修版本出现过的文化常识和做文言试题中曾经出现的文化常识。答题时要注 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A 项,“明、清时指官员父母丧服满期后补官”错误。“起 复”指古代官吏遭父母丧,守制未满期而应召任职,明清两代专指服父母丧期满后重新出来 做官。其他各项文化常识解说正确。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选项的设置 基本固化,主要是概括传主所做的事和性格特征;呈现的方式均为概括的要点加要点的依据; 错点的设置基本上都在依据上,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还会在一 些词语的误译上做文章。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把选项回归到原文中,找到细微差别。 D 项张冠李戴,“大臣们多认为安南不可留,而杨荣认为不应该因为安南地处荒僻就轻易放 弃它”错误。“荣力言不宜以荒服疲中国”的意思是杨荣极力认为不应该让蛮荒之地拖累中 原,言下之意是杨荣认为应该放弃安南之地,后文的皇上也认为他是正确的。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重字字落实。 得分点在各种文言现象,即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各种文言句式,同时注意语句通顺。 本题(1)句中注意以下词语的翻译。“习”,熟悉;“奏上”,向上的奏报;“果”,果 然。注意整个语句通顺。(2)句中注意以下词语的翻译。“彼”,代词,他(指汉王); “谓”,认为;“新立”,刚刚即位(登基);“自行”,亲自前往;“临”,前往; “济”,成功。注意整个语句通顺。 【参考译文】 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荣。成祖刚进入京师时,杨荣迎谒在马前说:“殿下是 先拜谒太祖陵呢,还是先即位?”成祖马上驱驾拜谒太祖陵。杨荣从此受到知遇。成祖即位 后,把杨荣选入文渊阁,为他改名为荣。一同当值的七人中,杨荣年龄最小,也非常警敏。 有天晚上,宁夏来报告说被围,皇上召七人,他们都已出去,只有杨荣在,皇上将奏报给他 看。杨荣说:“宁夏城很坚固,人民又都习战,从发出奏报到现在已过了十几天了,宁夏城 之围应该已经解了。”到夜半时,果然有奏报来说围已解了。皇上对杨荣说:“你怎么预测得这么准?”皇上非常威严,与大臣们议事不能决断时,常常发怒。杨荣一到,皇上脸色便 转好了,而事情也决定了。碰上其他人触怒皇帝导致不测,杨荣往往轻言细语地引导皇帝的 情绪,事情就最终得到解决。 永乐五年,他受命前往甘肃经划军务,所过之处他都观察山川形势,了解军民情况,检 查城堡。回来后他在武英殿向皇上汇报,皇上非常高兴。当时正值盛暑,皇上亲自切瓜给他 吃。第二年他父亲去世,皇上让他乘驿车回去。父亲下葬后,他被召回任事。 二十一年,浙江、福建山贼起事,朝廷计划发兵。皇上当时在塞外,奏书送到后,皇上 拿给杨荣看。杨荣说:“愚民苦于有关官员的压迫,不得已相聚自保。现在大兵一出,他们 将聚集得更多,从而难以调解。如果遣使者去招抚,当不用烦劳师旅。”皇上听从他的意见, 盗贼果然平息了。 二十二年。杨荣又跟从皇上北征。大军抵达答兰纳木儿河,还不见敌人。回到榆木川时, 皇上驾崩。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秘密与杨荣、金幼孜进入御幄商议。两人商议:现在六 师在外,离京师尚远,应秘不发丧,依礼装殓后,熔锡铸成棺材,装在车上,一路照平常一 样供应饮食。他们还进一步严申军令,人们都不知道发生了变故。有人请以别的事情发出敕 令,飞驰报告皇太子。两人说:“谁敢这样?先帝还在时可以称敕,现在先帝仙逝了还称敕, 这是欺骗,罪行不小。”众人说:“是。”于是将先帝逝世的月日以及遗命传位之意,报告 太子。 仁宗即位后,杨荣进升太常寺卿,不久进升为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宣德元年,汉 王朱高煦造反,皇上召杨荣等人来定计。杨荣最先请皇上亲征,他说:“他们以为陛下刚刚 登基,肯定不会亲自出行。现在出其不意,临之以天威,没有办不成的事。”皇上听从他的 计策。军队到达乐安,朱高煦出城投降。 到了仁宗驾崩,英宗即位,对杨荣委任托付和以前一样。放弃安南时,大臣们多认为不 可,只有杨荣和杨士奇极力主张不宜以荒服之地拖累中国。皇上认为正确。正统五年,他请 求回家扫墓,皇上命宦官护行。回到武林驿时杨荣去世,终年七十岁。赠太师,谥号文敏。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