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 家国情怀专题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 家国情怀专题练

ID:284931

大小:32.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1-0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家国情怀专题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 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 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 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 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 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 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 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 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 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 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 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 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 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 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 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 “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 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 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2 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 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 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 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 “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 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 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 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 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 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 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 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最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 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 一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 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 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 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 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 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 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 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 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 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3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 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国”是将“家”和“天下” 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使得中国人 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 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 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 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 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 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 “治大国若烹小鲜” C.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D. “大河无水小河干 4.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 C 2. D 3. B 4 4. 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 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 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建设并积极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 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页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 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中国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刘金祥 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质素和闪亮因子。是华夏儿女最真挚的情感归宿和最浓烈的 精神底色。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国与家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 家,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换言之,家国情怀是建立在血缘和亲情基础上的一种社 会伦理关系,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家国情怀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出经世济民的中国古代 文人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人格追求,而这种人格追求又是以齐家修身为前提的,正如《大 学》所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是家国情怀传承流布的 内在动因和基本条件。有鉴于此,古代许多开明之家贤达之士恪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的信条,注重以家训家规来教诚家人和子弟,以诗词家书来蒙养门生和后人,启发和引导他 们勤学奉公、崇德向善、敬业乐群、恤民效国。例如被视为中国古代士大夫楷模的范仲淹, 先后编写了《戒诸子及弟侄》《六十一字族规》等家训族规,以此濡染和教化范氏子弟和族 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情感诉求和心灵皈依,不如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 文化承续。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忧后 乐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往往与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紧密相连,与情真意切的诗意表达密不 可分。中国古代文人是在几千年风雨水火中熬炼出来的特殊分子,家国情怀不仅融进他们的 血液里,而且递嬗为他们的人文基因。这些基因延续了一代又一代,使中国古代诗词既潜蕴 着眷顾家庭的孝悌,又凸显着报效国家的忠贞,传承着中华文脉的“道”统。古往今来,书 生诗心容天下,忠贞见笔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礼记》“儒行”篇教导儒生“苟利国家, 不求富贵”,于两千多年前就将中国儒家的人文理想融入个人价值取向之中,成为鞭策历朝5 历代知识分子修齐治平的箴言和信条,晚清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还将这一信条发扬光 大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从政理念。 唐诗中的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为深刻、艺术性最为奇崛的部分之一,其中体现家国情怀 的诗作更是让人为之惊叹、动容和感奋,有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的愤 激骏切,有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昂扬豪迈,有李白“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的刚烈决绝,有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的洒脱从容,有李贺“报君 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慷慨悲切,有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的洒脱坚毅,有张为“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的慷慨激昂,有令狐楚“未收天 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的深沉凄婉。这些振聋发聩的醒世励志诗篇,不仅是诗人也是 炎黄儿女血性报国情怀的生动体现,律动着作者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价值理念。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有删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国情怀是建立在血缘和亲情基础上的一种社会伦理关系。 B.家国情怀的核心是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体现出古人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人格追求。 C.在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不仅融进中国古代文人的血液里,而且成为他们的人文基因。 D.文章连续例举边塞诗句,阐明边塞诗虽然风格多样,但都能体现诗人的家国情怀。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编写家训族规潘染和教化范氏子弟和族人,体现了古代开明贤达之士注重以家训 家规来教诫家人和子弟。 B.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与情真意切的诗意表达往往与家国情怀密不可分,《岳阳楼记》就是 此种现象的一个代表。 C.唐代边塞诗是体现家国情怀的诗作,因此它是唐诗中思想性最为深刻、艺术性最为奇崛 的部分之一让人为之惊叹。 D.醒世励志的边塞诗展示出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价值理念,因此它也是所有炎黄子孙血 性报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17.中国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是怎样传承的? 答 15.B 16.C6 17.①以家训家规来教诫家人和子弟;②以诗词家书来濡染和教化门生和后人:③将家国情 怀上升为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 【解析】 【分析】 15.B 项,“家国情怀的核心是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体现出古人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人 格追求”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家国情怀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出经 世济民的中国古代文人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人格追求”可知,选项将“中国古代文人说成 “古人”,扩大了概念的外延。 故选 B。 16.C 项,“唐代边塞诗是体现家国情怀的诗作,因此它是唐诗中思想性最为深刻、艺术性 最为奇崛的部分之一让人为之惊叹”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唐诗中的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 最为深刻、艺术性最为奇崛的部分之一,其中体现家国情怀的诗作更是让人为之惊叹、动容 和感奋”分析可知,前后句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