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时练习上第十课“探界者”钟杨pdf(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时练习上第十课“探界者”钟杨pdf(新人教版)

ID:284964

大小:643.55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11-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十课 “探界者”钟 杨 【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100 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liào)铐和种族歧视的枷索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100 年后的 今天,黑人仍然萎.(wěi)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 B.他蜷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chù)散布到他脸上每一根筋络,但是他没有叹一口气,只 是把头向后转转,向右转转,又向左转转,并且把头摇得像腰上被牛虻.(méng)叮过的公牛。 C.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bō)啄 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chén)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D.格斯拉先生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满是褶皱,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juán)曲的,话音很单 调,喉音很重。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shē)账的时候,不知怎么的,也绝不会拖欠格 斯拉兄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无数人 、逆行而战。在全国人民的 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 面对 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员在前,群众紧随,体现了国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万 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得到彰显;“人心齐,泰山移”,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面对疫情有担当,文艺工作者在行动!文艺向来是( )。“封城”期间湖北同胞的生活,抗疫 一线逆行者的故事,病毒横行之际科学家的工作,怎能不令文艺工作者动容?在抗疫时期,我们发现:电 视上、手机里,喜气洋洋的节目少了,加油鼓劲的歌曲多了;令人捧腹的节目少了,歌颂英雄的诗篇多 了。无论一线见闻,还是诗词朗诵、歌曲 MV,抑或是莲花落、京韵大鼓、快板等民间文艺作品,都将目光 到抗击疫情上,文艺工作者正和全国人民一道, 、同气相求,全力声援一线,潜心创作新篇。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披坚执锐 暴虐 聚集 同声相应 B.厉兵秣马 肆虐 聚焦 同舟共济 C.披坚执锐 肆虐 聚焦 同声相应 D.厉兵秣马 暴虐 聚集 同舟共济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证明了“人心齐,泰山移”,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体现了国人同舟共济、守 望相助的精神;彰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 B.体现了国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彰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证明了“人心齐,泰山 移”,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C.体现了国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彰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证明了“人心齐,泰山 移”,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D.证明了“人心齐,泰山移”,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体现了国人同舟共济、 守望相助的精神;彰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B.“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博学以文,约之以礼” D.“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 近日,BBC 推出单集 58 分钟的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全世界引起关注。片中, 杜甫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以纪录片的方式,被详细地介绍给西方世界。该片以儒家的“忠君爱 国”解释为何杜甫渴望入仕,始终忧国忧民。不到一小时的内容,既为西方介绍这位来自中国的伟大诗 人,也通过探访现代中国,试图找寻杜甫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关联。 【文本阅读】 一、阅读课文《“探界者”钟扬》,回答问题。 文本略 1.下列对《“探界者”钟扬》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扬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后补习数学、物理,说明他有自知之明和上进心。 B.在与张晓艳的婚事上,钟扬处事果断强硬,胁迫张晓艳领了结婚证。 C.钟扬不讲究生活品质,却执着于自己的“种子事业”,甚至透支身体。 D.缘于对科学的热爱,钟扬喜欢科普活动,更愿意为青少年学业做科学传播。 2.结合《“探界者”钟扬》一文,解释标题“‘探界者’钟扬”的内涵。 3.“科学队长”一部分写了钟扬哪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钟扬是怎样一个“科学队长”? 二、阅读课文《“探界者”钟扬》,回答问题。 文本略 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一直到最后,住房条件都没有太大改善,这和光鲜亮丽的上 海形成了强烈对比,也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的职位产生了巨大反差。 B.经过数年的寻找,钟扬自己在“无人区”——海拔 6000 多米的珠峰北坡最终寻获“植物界小白鼠”— —拟南芥,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C.探寻生命的边界时,钟扬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一个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 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的先锋者。 D.钟扬无论在上海还是西藏,都为国家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是指钟扬自己。 B.“生命延续”这部分,西藏大学的老师展示了钟扬 2017 年 6 月 24 日一天的密密麻麻的具体行程安排, 这样的精准表述了钟扬“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 C.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 真实、准确、可信。 D.钟扬曾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使命 感,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前行,直至生命尽头。 3.“种子达人”部分为什么从钟扬的住房写起? 4.从节选部分来看,你认为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8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 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 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 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 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 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 对北京 2022 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 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 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 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 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取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 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 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 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 オ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丢 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 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 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 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 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 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一一以摩族猎人为例》) 1.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 终成就自己。 B.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 一种志愿精神。 C.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 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 D.北京 2022 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实 践的平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 较高。 B.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多种 问题。 C.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明的 行为。 D.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理的 新格局。 3.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 (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 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 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 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 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 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 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 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 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 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 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 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 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 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 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 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C.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2.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 明。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 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B.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 深。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 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 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刘醒龙:坚守的底线才是你真正的高度 都市时报:很久以前你就获得过“人民文学新人奖”,时隔 20 年,你再一次获得“人民文学奖",感受 有何不同? 刘醒龙:虽然已经无法回到从前,但感觉又被“励志”了一回,觉得自己与那些虎头虎脑的小伙子还有 得一拼。 都市时报:《人民文学》的颁奖词说:“《蟠虺》可谓刘醒龙近年创作的巅峰之作。”你也曾说过:“30 年 的创作生涯,一直是在寻找文学的高度。”你认为这个高度是什么?你找到它了吗? 刘醒龙: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想过活着回去!人生真的都是“蛮拼的”,当作家的也是一样,好作 品是拼出来的,算不上好作品的作品也是要“蛮拼的”才写得出来。拼了多少年,以为站上一定高度了,定 下神来一看,才发现自己所坚守的底线在哪里,那才是真正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自己达到了心 想达到的高度。正如比萨斜答,相比高度,其基础的底线才是其举世无双的理由。 都市时报:你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蟠虺》的故事发生地却是武汉这座大都 市,因此很多人将它称为你的“转型之作”。是这样吗? 刘醒龙:我在 20 年前就写过,城市是乡村的梦想,乡村是城市的故乡!在我这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转型”概念。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就是想变也变不了。脱胎换骨是神仙才有的本事,写作中 的人最重要的反而是努力守住内心极度的秘密,与自己一辈子相伴相生。 都市时报:在你的长篇小说新作《蟠虺》中你创作了两首别致的赋,你曾说:“它在小说中的出现另有 特别的理由。”能不能说一说这特别的理由是什么? 刘醒龙:以往的小说,往往会借助人物或别的什么,来一段长长的议论,用以抒发那些特别的情怀。《蟠 虺》中赋的运用,可以看作是这方面新的创意。比如“20 载清流,怎洗涤血污心垢断肠” “佳人做贼,丑 墨污香”纵然上下其手,难抵董狐一笔“苍黄翻覆,霜天过耳,且与时光献血会盟”这些句子富有力量与深 意,可以成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还有一点,在现代化进程处于超高速的当下,对经典文体的重新实验,有助 于我们放慢心律,品味人生的抒情性,消减让我们越来越觉得难以负重的占有欲。 都市时报:你的很多作品都搬上了大荧幕,在你看来,“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两者有何不同?《蟠 虺》有没有可能搬上大荧幕? 刘醒龙:小说能否改编成影视作品,我一向持随缘态度。《蟠虺》从问世到现在,影视界的人一直没断 过联系,有些甚至谈得很深入,不过,直到今天还没有定盘。不确定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缘分不到。从 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也就是说,影视剧离不开文学,文学则可以与影视剧相 隔八千里。 都市时报:你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从不写大人物,只写小人物。”为何总对小人物充满敬畏? 刘醒龙:我本来就是小人物,也只了解小人物,所以除了小人物,我写不了其他人物。话说回来,活在 这个世界里的人其实都是免不了要吃喝拉撒的小人物。是男人的,见到美丽女子都会觉得赏心悦目;是女人 的,见到鲜花宝马都会顾盼流连。 都市时报:都说网络和读图时代已经到来,你会经常在这些新媒体上阅读吗?你认为它们是否会取代传 统阅读? 刘醒龙:我肯定不如此认为!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最伟大的发明便是文字。动物不认识字,但 动物没有不认识图像的。再美的图像也是图像,再现代化的图像也是图像。回到读图时代,就等于让人类回 到原始社会。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醒龙认为好作品是拼出来的,算不上好作品的作品也要拼才写得出来。 B.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领军人物的刘醒龙,因为《蟠虺》的故事发生地是武汉这座大都 市,所以把它称为自己的“转型之作”。 C.刘醒龙认为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文学可以与影视剧相隔甚远。 D.这篇访谈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作品获奖与写作转型,经典文体实验的缘由,文学作品与影视剧 的关系,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刘醒龙因作品《蠕虺》而获得“人民文学奖”,这部作品可谓他近年来的巅峰之作,也是他一直在寻找 文学高度的有力见证。 B.小说《蠕虺》写法新颖,运用了两首别致的赋,还用了大量的非常用汉字,表明刘醒龙坚持在作品中 对经典文体进行实验以及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崇。 C.《蟠虺》到现在还没有改编成影视作品,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作者的认识问题,他认为好小说不一定非 要改编成影视剧,他想让人们慢慢品味纸质小说。 D.刘醒龙是当今为数不多的能坚守创作底线的作家之一,他喜欢写现实中的小人物,也只写小人物,对 小人物充满敬畏。 3.请简要概括刘醒龙创作坚守的底线。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追忆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 1955 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救。 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 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 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 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 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 着白开水当一顿午饭。 1980 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 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 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藉 历史学家黄仁字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佶屈聱牙之处。 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远在美国的黄仁宇对沈玉成完成的第一章修改稿 非常满意,但他坚持要亲自审阅以后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 递,直到 1981 年 6 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 27500 册,几乎顷刻售罄。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皇皇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 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 “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 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 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 年 6 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 拜访傅璇琮。后来,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 届年会。2005 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 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 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 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 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料峭春风乍起还寒”的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 识推动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一直是国内外古典学界所瞩目的“高天风筝”,傅先生 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2016 年 1 月 23 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相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 先生已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望,永远受崇敬。 ——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望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料,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 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只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将唐代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B.“相关链接①”中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界后辈, 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 C.傅璇琮主编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反映学人的创作经验, 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表现出一个学 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傅璇琮参加工作后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 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进行润色加工,黄仁字却坚持自己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 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C.《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 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的。 D.傅璇琮之所以主动邀请陈尚君参加学术会议,是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和主动求学的 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3.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片段写作】 1.清晨,36 名身着戎装的国旗护卫队员和 62 名武警军乐团队员护卫着国旗从天安门拱形桥洞走出,跨过 金水桥和长安街,来到天安门广场进行大升旗。现场演奏三遍国歌,当国旗升起时,军人要行军礼,少先 队员要行队礼,其他人也应立正行注目礼。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从地面升到杆顶需要 2 分零 7 秒,而这个时 间正好是奏三遍国歌的时间。 参照上述材料,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描写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场面。要注意描写的对象和特定的 氛围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高一年级举行篮球比赛,你是一名观众。请你就看到的比赛,描写一个片段,或一个镜头,100 字左 右。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A 项,“枷索”的“索”书写错误,应改为“锁”。 B 项,正确。C 项,“岑(chén)寂”的“岑(chén)”读音错误,应该为“岑(cén)”。D 项,“鬈(juán) 曲”的“鬈(juán)”读音错误,应该为“鬈(quán)”。故选 B。 2.【答案】(1)C (2)B (3)A 【解析】(1)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披坚执锐:指将领亲赴战场打仗,形容全 副武装。厉兵秣马:指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语境是已经全副 武装,要亲赴抗疫战场,故选“披坚执锐”。排除 BD。暴虐:指凶恶残酷。肆虐:(人)任意残杀或迫害; (物)大肆侵扰或破坏。语境指新冠肺炎疫情大肆侵扰,故选“肆虐”。排除 A。聚集:集合;凑在一起。 聚焦: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某处。语境指所有的人的目光和注意力都放在抗击疫情上,故选“聚 焦”。同声相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 协力,战胜困难。语境比喻“文艺工作者正和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抗击疫情,故选“同舟共济”。故选 C。 (2)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体现了国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 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得到彰显”句式不一致,第二处,“人心齐,泰山移”缺少谓语,应 放在“证明了”之后。A 项,语序不当,根据修改病句的原则,和句子的关系,应将“体现了国人同舟共 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彰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放在前面。C 项,中途易辙,前句主语是“党 员在前,群众紧随”,选项将其换为“社会主义制度”。D 项,语序不当,中途易辙。故选 B。 (3)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根据后文“湖北同胞的生活,抗疫一线逆行者的故事,病毒横 行之际科学家的工作,怎能不令文艺工作者动容?在抗疫时期,我们发现:电视上、手机里,喜气洋洋的 节目少了,加油鼓劲的歌曲多了”可知,是文艺工作者首先被感动,然后再去根据新冠疫情制作节目,即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故选 A。 3.【答案】BBC 推出单集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向西方世界介绍杜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这是一则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导语部分,本则新闻 的对象是“BBC”,事件是“推出单集 58 分钟的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目的是“杜甫 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以纪录片的方式,被详细地介绍给西方世界”。然后根据字数限制,选出 “何人”“何事”“目的”即可。 【文本阅读】 一、【答案】1.B 2.(1)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钟扬一直探索自己的边界;(2)在科学研究领域,孜孜不倦地追求,是一 个执着探索生命的边界的先锋者。 3.(1)事迹:①接手高难度的自博馆图文写作顾问;②热心科普,连续 7 年,多次为全国中小学生义务进 行形式多样的科普。(2)工作上勇挑重担,热心科普,而不图回报。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看清楚是选理解错 误的选项。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与题干对应的相应的内容,要注意细心查看选项的表述和文本内容的细微 的差别,这样才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B 项,“强硬”“胁迫”表述错误。从文中内容可知:“于是我就这 样有点‘被胁迫’地领了结婚证。”张晓艳笑说。故选 B。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标题与人物的关系,注意审题,注意从标题和 人物事迹及精神品质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本题题干要求是:结合《“探界者”钟扬》一文,解释标题“‘探 界者’钟扬”的内涵。从文本内容看:2000 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经佐琴成为他 的行政秘书、后勤主管。如果说,“采种子”是钟扬的“主业”,那么科普则是他最爱的“副业”。在自博馆 建设期间,该馆图文项目负责人之一,自博馆研究设计院展览设计部主任鲍其泂为寻找图文写作顾问“操碎 了心”。因为学科跨度大、文字要求高,她先后联系的几家高校都因这个项目难度太大而婉拒。从以上原文 内容上看,钟杨不仅在生物学领域有建树,而且还热衷于科普事业,所以这里的跨界的内涵是其对不同研究 领域的广泛涉猎,同时也体现出其探索的精神品质。 3.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和概况文本内容及概括人物品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回归文本内 容进行概括人物事迹和分析人物的品质。本题题干要求是:“科学队长”一部分写了钟扬哪些事迹?从中可 以看出钟扬是怎样一个“科学队长”?从文本内容中筛选其事迹:这是钟扬为 2016 年刚刚竣工的上海市自 然博物馆(以下简称“自博馆”)参与写作的 500 多块图文展板之一,很少有人知道,这细腻而又富有文采 的文字,竟出自这位看起来五大三粗的理工男之手。从 2001 年起开始和上海科技馆合作,他使用过很多身 份,有时是评审专家,有时是科学顾问,有时是科普活动主讲人,有时是标本捐赠人,有时甚至是供应商。 他时不时会出现在科技馆或者自然博物馆的各个角落,每一次,都带着特定的任务过来。以上事钟扬的事 迹。考生从其事迹中可以看出其探索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他连续 7 年多次为全国中小学生义务进行形式 多样的科普,任学校科学顾问。来自上海实验中学的朱薪宇就深受他的感染。 二、【答案】1.B 2.A 3.从住房写起,表现了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的特点,与下文钟扬在“种子事业”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形成 了强烈对比,从而衬托了钟扬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4.个人生活(普通人):不计较得失,对生活品质不讲究。 理想追求(科学家):不怕吃苦,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勇于奉献,用生命在高原行走、攀登,用满 腔热忱投身科研一线。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B 项,由文中“钟扬带着学生 在海拔 6000 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麴雪兔子”可 知,“钟扬自己”采摘到错误。故选 B。 2.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A 项,“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主要写了钟扬冒着生命的危险收 集种子,这里的表述过于拔高。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通过文章的内容,正确把握文章的 主旨倾向,深入解析作者在文字中所寄寓的思想。“种子达人”部分从住房写起,“住房”是“毛坯房”“连 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十几年过去了,钟扬和家人的住房仍没有太大改善, 只是从毛坯房搬进了一套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屋”“为了供孩子上学,钟扬夫妻把唯一的房产卖了,如今的 住所是岳父岳母的房子。这个小屋紧挨着一片工地,却住着钟扬一家四口和他的岳父岳母”表现了钟扬对生 活品质不讲究的特点,衬托出他一心科研,不注重物质追求的性格特点;从结构上看,物质上的平凡与他在 研究上的成就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他的伟大精神。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主要从普通人和科学家两个角度来谈钟扬的优秀品质即可。作为普 通人,他在生活上十几年如一日,不追求物质享受,“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作为科学家,他又精益求精,“主 动到西藏采集种子”“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 植物学家的极限”甚至有时“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却仍旧坚持继续攀登,可见他不畏艰难,勇于奉献。 【拓展阅读】 一、【答案】1.A 2.C 3.①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 步”的价值;②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③“新型”体现在:单车猎人属于单 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猎”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 营的维护。 【解析】1.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A 项,“最终成就自己”无中生 有。原文说“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 2022 冬奥会有所助益”,但没有说最终成就自己;再根据材料二 “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才得以彰显”等内容可知,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 忆本质上是奉献的,强调社会意义。故选 A。 2.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C 项,“为了维护共享秩序的建立”错 误。原文表述为“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行为客观上维护了共享秩序的 建立,这是结果,而不是他们的目的。文中也说“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出现。故选C。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要寻找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的依 据,其实就是在寻找单车猎人和志愿者之间的契合点,这又要从“打猎”行为的意义上去寻找。通过前两 则材料可筛选志愿服务的实质和意义,通过材料三可以寻找单车猎人的行为和意义。最后还要注意题目中 的“新型”,主要体现在单车猎人是促进时代发展的新力量。 二、【答案】1.C 2.D 3.B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 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值得现代人学 习借鉴”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与生存困境无关。故选 C。 2.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D 项,“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 办得多”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 笼”可知。故选 D。 3.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 项,“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与“所以用一套 自我粉饰的招数……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没有因果联系,属于强加因果。C 项,“现代人一概相信”理解 错误,“一概”说法绝对,原文是“普遍”。D 项,“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说话不当,原文是“回 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故选 B。 三、【答案】1.B 2.A 3.底线:①坚守文学创作原则,追求文学高度;②坚守职业道德,创作健康的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③坚 守传统阅读;④对文学作品能否改编成影视作品,一向持随缘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 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蟠融》的故事 发生地却是武汉这座大都市,因此很多人将它称为你的‘转型之作’”“在我这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转型’ 概念”。故选 B。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 项,“还用了大量的非常用汉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 推崇”于文无据;C 项,原文的表述是“主要还是缘分不到”“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 成影视剧”,意即持随缘态度,不刻意强求,选项曲解文意;另外,“他想让人们慢慢品味纸质小说”无中生 有;D 项,“他喜欢写现实中的小人物”表述有误,原文的表述是“我本来就是小人物……所以除了小人物, 我写不了其他人物”。故选 A。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本题题干的要求是:请简要概括刘醒龙创 作坚守的底线。解答本题,要根据文中的问与答来锁定有效信息,根据问来判断方向,根据答来寻求依据。 如“才发现自己所坚守的底线在哪里,那才是真正的高度”“写作中的人最重要的反而是努力守住内心极度的秘密”等都是答题的关键信息。结合以上关键的文本信息,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有理有据,结合对文 本内容的理解进行概括和分析。 四、【答案】1.B 2.A 3.①著书立言,发表数部重要著作,推动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②编辑书籍,主编许多皇皇巨制,编 辑《学林漫录》,推进学术发展。③扶植后辈,提携、帮助青年学者,促其成长。④热心教育,回归大学讲 坛,开设课程,传授学术知识。⑤凭见识和胆识,拓宽出版渠道,引领出版业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 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 项,“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界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 理解有误。应是“意在赞美傅璇琮主编了大量出版物,引领了出版业的发展,为出版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故选 B。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 项,“黄仁宇却坚持自己修改”错,原文说的是黄仁宇 “坚持要亲自审阅以后各章的修改润色稿”;C 项,“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的”于文无据; D 项,概括不全面,陈尚君有学术才华、傅璇琮有提携青年的情怀等也是原因。故选 A。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从原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并 加以概括,主要是筛选与傅璇琼先生人格特色、学术创造、工作业绩等方面有关的具体内容。以下原文内容 可以作为考生答题的依据:著书:1980 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 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为人: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 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藉历史学家黄仁字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 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扶植: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 支持后辈学者。1981 年 6 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 【片段写作】 1.【参考例文】 清晨,国旗护卫队队员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旗杆下,人们屏息行着注目礼,护卫队的脚步声回荡在广 场上。随着升旗手像放飞鸽子一般扬起国旗,国歌奏起。在人们的歌声中,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不紧不 慢,像旗手一样庄严稳重。蓝天映衬着升至了顶部的国旗,大地负载着仰望天空的人们。没有人因唱三遍 国歌而厌烦,没有人在仪式中乱动或咳嗽,没有人因早起而困倦,此时此刻,只有一种难以抑制的爱国热 情在心中,波涛汹涌。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写作的能力。本题属于描述事物类的题目。该类题目要求事物描述准确, 写作概括性强,对事物的感情体验深切,表达有形象性。本题要求学生描述升旗场景,写作要求如下:场景概括准确(包括升旗人、升旗过程、观旗人、天安门),表达形式多样(至少有三种表达方式),写出作 者的体验或感受,同时作为场景描写,画面感比较强。本篇习作达到了以上要求,特别是对升旗过程中的 氛围描述非常感人。国旗、太阳、旗手共有的庄严感,观升旗人的庄重态度,从升旗场景感受的爱国热情 都通过文字真切地表达出来。 2.【参考例文】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 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 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入篮圈内。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属于微作文或者叫写作文片段。要写好此文,考生需要熟知常见的描写 方法:肖像或外貌描写、语言或对话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直接描写、 间接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等等。其次还要准确审题:明确写作对象为“高一年级举行篮球比赛”,视角或 身份为观众或叫旁观者,形式要求为“片段”或“镜头”,字数 100 左右。以上是明性要求,显性要求为 运用以上描写方法,比如动作行为等细节描写。所谓场面描写,指的是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对由人物在 特定的场合里相互间发生的关系而构成的生活场景的描写。场面有大有小,但不管怎么说,场面描写都有 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能让读者身临其间,便是成功的微作文。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