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二十七课 上图书馆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养(jiào) 卷帙(yì) 发掘.(jué) 僧.侣(sēng)
B.狭隘.(ài) 逊.色(xùn) 咖.啡(kā) 时髦.(máo)
C.宽敞.(chang) 吟.啸(yín) 愉.快(yù) 公爵.(jué)
D.慰藉.(jì) 麻痹.(bì) 强.迫(qiǎng) 给.予(jǐ)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跋涉 鲜活 共鸣 魅力
B.搜寻 纠葛 精华 陌生
C.阅览 钟情 优雅 消磨
D.画相 帐幕 竞争 稀罕
3.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委内瑞拉反对派领导人瓜伊多自行宣布成为“临时总统”,得到美国以及多个拉美国家政府的支持,促使
现任总统马杜罗宣布与美国断绝外交关系。
B.影片《一步之遥》票房创下新低,豆瓣评分也不高,制片方指责个别影评人未看作品就对电影进行差评
的行为是极不妥当的。
C.《见字如面》节目中,那些家书载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重返人们身边,我们仿佛真的通过那些文字、话语
与我们相隔遥远的人见面了。
D.地铁图书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车厢内向公众推荐免费电子书,组织定期主题文化活动,让一辆辆
列车化身为一座座移动图书馆。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佳节来临之际蓝田县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迎接充满希望的 2019 年。
②小明和小强息息相通....,都喜欢武术,在大学不约而同地报名参加了武学社。
③在王警官的帮助下,李叔叔改掉了一劳永逸....的恶习,将小卖部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
④经典小说的情节没有展开前,势必有很大的篇幅交代背景,需要用耐心去拨开迷雾,才能渐入佳境,最后
豁然开朗....。
⑤出生于国画世家,又深入研习了西洋画,深得中西艺术精髓的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放荡不羁....的画风,充分
展现了他的个性。
⑥华春莹说:“任何一个有正常判断力的人都能看清此事本质。希望加方能看清楚,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要
做火中取栗....的事情。”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
②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
③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文章的气。 ④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
⑤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
A.②①④⑤③ B.①③②④⑤ C.②④①③⑤ D.①③⑤②④
【文本阅读】
阅读《上图书馆》一文,回答问题。
上图书馆
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娜·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正真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
使人爱他。
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
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
文华图书科学校。这三所学校是有血亲关系的,这且不表。只说文华图书科学校是当时中国唯一讲授图书馆
学的高等学府,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连我们中
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
的确实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优雅,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
内的幽静整洁。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有限,多数原著我是看不懂的,但是仅仅
摸着那些书,看看他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
《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
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
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只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
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很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
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
它们在一个 19 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
“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
腊悲剧,英国 16、17 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
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后照明相当差。当
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子上看也看得很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
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
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
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
了。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
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终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
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
量……”
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1.第 1 段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有什么用意?
2.第 9 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3.第 7 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4.第 8 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5.《上图书馆》一文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6.《上图书馆》和《读书:目的和前提》都写了作者读书的切身感受,文中所记读书的氛围都温暖感人。但
有时候读书过程中也可能会有不和谐的音符,比如某市图书馆实行对所有读者开放,有乞丐和拾荒者也进了
图书馆,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对此,图书馆馆长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你有选择离开的权利。对二者的态度,你怎么看?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经世一书生
1932 年 1 月,陈训慈出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深受浙东经世致用精神熏染的陈训慈,不愿意做名流
式的馆长,上任伊始,便对图书馆的功能做出了新的定位。他说:“我们绝不应再不辨现代图书馆与昔日藏
书楼的多方面之区别。民众图书馆不是静的储书之所,而是动的流通图书的中心;不是被动的应人之需,而
是自动的设施教育;不是一部分知识较高者的消闲之所,而是社会全民的受教育场所。”他倡导藏用并重、
公藏公用思想,这种认识也成为当时图书馆学界的共识。
陈训慈在浙江省立图书馆文献资料建设上格外用心。仅 1932 年一年,就为馆里购买中文书籍 4770 册,
其中包括多种古籍善本。特别是从余杭王寿岚处购得文澜阁《四库全书》原抄本《欧阳文忠集》五册,为古
籍善本难得之补购。此外,他还通过编目、新书提要、中心陈列、举办展览和讲演等多种方式来亲自指导阅
览,导扬学风;并实行“通年日夜开放”制度,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时间与阅读便利。
陈训慈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期间,先后邀请了马寅初、庄泽宜、钟敬文等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来馆讲
学。讲座内容丰富多样,除学术外,还包括民众迫切关心的现实问题。
出任馆长不久,陈训慈创办了《浙江省立图书馆月刊》,开图书馆倡学术之先河,其旨趣为“研究讨论,
以实施辅导县市之职责;提倡读书,以期成学术救国之大愿”等。后又创办了倡导读书救国、研究中国学术
的《读书周报》《文澜学报》及《图书展望》。这些刊物中,陈训慈常自撰文稿并协同编校,尤其是《浙江省
立图书馆月刊》和《图书展望》两种,几乎每期都能看到陈训慈的长文或短评。正是由于这种与读者最大程
度上的广泛联系,“那时甚至在钱塘江上的渡轮上也可以看到浙江省立图书馆提供的图书”。
早在一·二八事变之际,陈训慈就认为:“珍护图籍之心,应与保我土地无异。而职司文化机关者,亦
宜策万全之道,以防患于未然。”抗战全面爆发后,沪杭线上时有敌机骚扰,他马上意识到文澜阁《四库全
书》等珍本典籍可能会有危险。为防止《四库全书》被炸,他让总务组赶制木箱,以便及时搬运。1937 年 8
月 4 日,陈训慈等人将文澜阁《四库全书》等善本典籍 140 箱和善本书 88 箱,通过雇工“数百挑夫”,以
“二人共肩一箱”的方式搬到了“地处群山围绕中,旧屋不显”的富阳渔山石马头村赵坤良家,“可望不致
遭损”。随着局势的恶化,临时存放于此的《四库全书》的安全成为一大问题,而对尚未搬离杭州的那些书籍,陈训慈也是念念不忘。但是,不管是从杭州运书出去还是从渔山将《四库全书》等典籍运至他处,经费
和交通工具都是重大难题。多次向主管部门争取经费无果,无奈之下,陈训慈只好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并
不断寻求友人的帮助。经过不懈的努力,《四库全书》等善本得以安全转运,为后来辗转艰辛搬迁至贵阳地
母洞和重庆青木关奠定了基础。
在保护文澜阁《四库全书》等珍本书籍的同时,陈训慈还特别关注宁波天一阁藏书的保护。抗战前夕,
他曾数度奔走于天一阁藏书楼,不断为阁中珍本书籍的藏运提出建议。
新中国成立后,陈训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任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主任,主要负责图
书的整理与排架。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陈训慈埋头苦干了 12 年。对此,很多亲友颇为诧异,也为他
鸣不平。而他却说:“具体工作也要有人做,服从组织分配是任何一个大小干部的本分。”
(摘自吴忠良《经世一书生》)
相关链接:
在 1930 年至 1945 年 8 月的 15 年间,中国典籍被劫往日本的共计二万三千六百七十五种,合二百七十
四万二千一百八册,另有二百九箱,内装不计其数。(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
又为运书款绌,已向张晓峰借二百金,自垫二百金,今悉罄。无以应挑工工资,乃往访振公,仅借得六
十金,应付颇不易。(《陈训慈日记》)
正是由于他的工作,中国图书馆已初现社会文化的形态,显示其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为现代图书馆文化
走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王效良《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耕耘者——陈训慈先生》)
1.下列关于陈训慈为现代图书馆文化走向提供的有益启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改变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变“藏”为“用”。
B.首开图书馆倡学术之先河,推进社会学术风气。
C.举办学术讲座,促进读者与图书馆的广泛联系。
D.购买新书,通过编目等方式为读者提供阅读便利。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训慈对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做了全新的定位,突出了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当时,这种思想获得了图书馆
学界的广泛认可。
B.陈训慈创办了多种刊物,开图书馆创办刊物之先河,而且还自己投稿,参与编校,每期上几乎都有他所
撰写的长文或者短评。
C.陈训慈致力于珍本书籍的保护,一·二八事变之际,他让总务组赶制木箱,并举债筹资,将大量珍本书
籍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D.陈训慈任职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期间,恰逢时局艰难,他辗转奔走,为浙江省立图书馆的发展做出了巨
大贡献;但同时却又淡泊守静,不计名利。
E. 本文选取陈训慈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作为行文中心,围绕其对图书事业的倾心付出,展示几个细微的片段,
有详有略,折射出了传主不凡的人格与精神。
3.陈训慈一生倾心于图书馆事业,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原因。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理想的下午
①在这之前,我对和顺一无所知。更不知这个地处滇西的“极边古镇”其实早已声誉日□。它有 600 年
的历史,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有火山温泉、古刹祠堂、月台深巷老宅洗衣亭……被誉为“中国第一魅
力名镇”。
②因为被视为美的东西短暂脆弱,根本经不起一次次地被探看、被惊扰——比如幽僻不受人访的小村小
镇,一旦观光客追逐滥游,难保幽境不被践踏。所以日本作家水上勉在《京都四季》一文中说及一株三百多
年的樱花树,只说在“京都北面山村的古刹里……”,“关于此刹我得保密”。
③每个远游者,都有过极其个人、极其不愿与他人共享的“秘密角落”。遗憾的是,都只是“有过”。而
所谓“秘密”,也大有可能在你是惊喜,在他人却是平常。我的所谓“秘密角落”,就是在冬日暖阳的午后,
一个人在老街的图书馆里驻足。
④这图书馆,我只简单交代几句,若正面写它,哪由我来代笔!网上早已美誉充斥。所以这几句,大抵
就是它的历史:和顺图书馆,前身为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威新社”和 1924 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 1928 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 年新馆落成;馆内藏书七万多册,内
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等题书的匾额。
⑤其中胡适所题“和顺图书馆”,最是印象深刻。只觉这五字楷书,清正而雅奇,合该出现在如斯佳美
之地。
⑥进这图书馆,须得拾级而上。十数级台阶后,过大门,至中门,门内庭院花木扶疏。穿过庭院才是馆
舍主楼和藏书楼。主楼是二层五开间的木结构房,两侧突出两个半六角亭,门窗造型为西式设计。整个建筑
群为中西合璧式,布局典雅,结构新颖。
⑦如此奢侈的“乡村图书馆”,出现在侨乡,不足为奇。然而还是惊异,在我的有限的行走里,视域所
及,这般豪气的建筑不是辟为收取门票的展览馆、纪念馆,就是早已几度装修扩建成了酒家饭店。而和顺的
先贤,却将它用作了图书馆。从此,那天堂般的图书馆的模样啊,又多了一种!
⑧古旧的老房子,没一个人。阳光打在读报阅览室的一张张木桌子上、长条椅凳上,真是静呵。以前看
小说,总不明白“被梦摄住”是怎么回事。这一刻,见木桌子上阳光斑驳的影子,突有醒悟。
⑨借阅室的门虚掩着,亦没人。轻手推开去,屋内昏昏,那一架子一架子的书啊,全动了起来!感觉真
有被梦摄住的诡异。待适应了屋内的昏黑,才看清那些书其实很普通,中外名著、期刊杂志,符合一个乡、
县级图书馆基本的配备。然而仍有不同,我所知道的很多的乡、县,乃至区图书馆,它们的藏书都很新,新
得像一躯躯空壳。有些书,也泛黄有折痕,可那是被寂寥时光催老的。而这里的书,若不立在书架上互为倚
靠的话,恐怕它们都老旧得站不起来了。你只有亲眼见过那些书,才能体会它们是如何被一双双田地里劳作
的手,夜灯下熏染过、汗水里浸泡过。
⑩那些书都有灵魂。不止作者的灵魂,更有被一双双劳作的手摸索过的灵魂。这些灵魂,一次次地和书
一起生活、一起做梦、一起回到田地里劳作。于是这些被摸索过的书,被一次次换手接受新的目光凝视的书,
和那些空被寂寞时光催老的书,便有了质的不同。
⑪庭院里阳光充沛,草木繁盛。白的,粉的,紫的,一派烂漫。此时,你刚好站在一棵花树下,抬头看
粉白如云,恰如舒国治《赖床》中所写,“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刹那间一点灵光,如黍米
之大,在心田中宛转悠然,聚而不散,渐充渐盈……”真是梦魇好时分。
1.第①段空格处应填入的选项是( ) A.兴 B.隆 C.高 D.重
2.从全文看,第(7)段结尾处,作者所说的“天堂图书馆的模样,又多了一种”具体指的是:______。
3.第⑧段中作者为什么描写图书馆中的“阳光”?
4.简析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5.下列对本文的解说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把和顺图书馆作为自己心中的“秘密角落”,是因为它地处滇西的“极边古镇”。
B.水上勉说“关于此刹我得保密”,是因为樱花珍贵,而古刹美景也只能静静地欣赏。
C.胡适所题“和顺图书馆”这五个字,清正而雅奇,与这天堂图书馆的特点相得益彰。
D.作者为那些灯下熏染过,汗水浸泡过的图书,如今只能被空寂时光催老而心生遗憾。
E.作者见木桌子上阳光斑驳的影子,突有醒悟以前看小说时“被梦摄住”是怎么回事。
F.和顺图书馆前身为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 1924 年成立的“阅书报社”,新馆内藏书
七万多册,有胡适、熊庆来等题书的匾额。
6.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理想”一词含义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
朱大可
①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为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媒体报道,最近一项在 1500 名欧洲酒店经理
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名单中名列第三。与此同时,外交
部也公开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 年版)》,其中列举了 19 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提醒
本国公民出国时,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争吵;
等等。
②关于中国人教养的海外指责,正在演变为一种喜剧式的笑声。阿姆斯特丹最大的钻石专卖店盥洗室里,贴有唯一的中文告示:“请不要站在马桶上!”这与其说是对中国游客的讽刺,不如说是对整个民族的
劝谕。尽管法国人在上述排名中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但只是因为他们拒绝说英语而已,法国人和英国人的
教养,依然是全球公民的榜样。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欧洲耗费了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国
民教养的塑造。后发民族俄罗斯,耗费一百多年向法国学习礼仪和音乐;日本则先后向中国和欧洲学习技
术、制度和教养。于是,这两个民族最终都“脱胎换骨”,摇身一变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却逐渐丧失文明优势,成为教养指数低
下的负面样板。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粗鄙当豪情,把无知当朴素,把暴力当革命,把失礼当率真,
把低俗当可爱,把仇恨当爱国,又把无耻当成了反叛?
④作为种族文明的个人表达,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养要求我们展开
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教养是所有财
富中最昂贵的一种。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一个有钱的中国人更为重要。教养应当与独立、自由、民
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成为国民的核心价值观。
⑤毫无疑问,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专利,更与所谓的“资产阶级思想”无关,而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标准。
教养和国家发达程度呈正比。它是文明的旗帜,并据此展示民族的精神高度。只有教养指数高的民族,才具
备区域和全球领导能力,并承担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而对于无教养的民族来说,任何华丽的“盛世叙事”,
都不过是自我陶醉的幻梦而已。
⑥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
就已出现了“五讲四美”的口号,此后,以政治方式展开“精神文明”教育,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
结果却收效甚微。相反,由于互联网的无名氏效应,粗鄙化正在变本加厉。近年来,第三代新儒家崇尚恢复
礼教,民俗学家号召保卫民俗,企图用磕头之类的礼仪来改造国民,提升国民的文明礼貌水平,却是缘木求
鱼、舍本逐末之举。政治灌输方式,容易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而恢复磕头礼节,则只能滋养新的奴性。此
外,举止谈吐固然是灵魂的显现,但终究是教养的表皮,犹如那些华丽的衣物可以脱卸和伪饰。只有教养本
身才能直达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⑦在 GDP 指数保持高位、奢侈品被大肆哄抬的今天,全民教养指数却在持续跌落,并有归零的危险,而
我们竟然对此毫无警觉。应当感谢西方人,他们发现并警告了我们的“疾病”。但没有任何一种现成药物,
能够挽救这濒死的教养。西方人用了三百年才塑造的教养,我们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去重构。这是一种无可奈
何的事实。 (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的 CDP 指数一直保持高位,可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动全民教养指数同步上升。
B.中国人在世界最差游客名单中名列第三,法国人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说明这两个国家都要花大力气去
重构教养。
C.民族教养低下是文明的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在世界文明中的形象,所以我们必须努力挽救“濒死”的
教养。
D.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专利,俄罗斯和日本可以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中国人也可以成为全球公民的
榜样。
2.如何理解“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为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中“自我整容”的含义。
3.第④段说“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教养”的“昂贵”体现在哪些方
面。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
①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
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
趣便丧失净尽了。
②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
书法。
③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
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④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⑤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
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
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
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
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
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
得多。
⑥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
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
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⑦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
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
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
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
能地知道了。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
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像看
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条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
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黄山谷所说的话为引子,提出了关于读书目的的话题。
B.第⑥段举宋儒程伊川先生谈《论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
C.第⑦段说“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其中的“语法”特指语言习惯。
D.本文语言平实,如同与朋友闲谈一般,但旁征博引,见解独到深刻,思路清晰。 2.怎样理解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作者这样说意在强调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片段写作】
1.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写了几段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在你的学习生涯中,肯定也有上图书馆看书
或借书的经历,请选取其中你认为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把它写出来,300 字左右。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近日,哈佛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在官网留言:“哈佛大学的校训在网上早已盛传,尤其是在中国,但我可
以证明,哈佛任何墙壁上都没有所谓的校训。”网上流传的哈佛校训最初来自《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
书,2010 年,该书作者承认这些所谓的“校训”并不存在。但即便如此,仍有一些学校把它们制作成展板,
布置在学校教室和走廊的墙上。
对上述材料中一些学校的做法,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 字
左右。)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A 项,“帙”应读 zhì;古代书画外面包着的布套;量词,
一套线装书叫一帙。C 项,“愉”应读 yú;D 项,“藉”应读 jiè。
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D 项,画相——画像。画像:①画人像:给他画个像。2.画成的人
像:一幅鲁迅先生的画像。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B 项表意不明,是制片方的指责不妥当,还是影评人对电影差评
不妥当,不明确。C 项介词残缺,可在“与”之后补充“跟”。D 项语序不当,“组织”“定期”互换位置。故选 A。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①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合乎语境,使用正确。②息
息相通:形容关系密切。从“都喜欢武术”这个信息看,本成语使用错误,应该用“志同道合”。③一劳永
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句中形容“恶习”,不合语境,使用错误。④豁然开朗:
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合乎语境,使用正确。⑤放荡不羁:恣意行事,不受约束。用来形容做事,而不是“画
风”。用错对象。⑥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
己蒙受损失。合乎语境,使用正确。分析可知,②③⑤句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故选 B。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段话是议论,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排列。①句总起点明观点,③承
接①句“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人,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⑤句把议论引向深入。②句承接上文,
④总结全段。综合分析,正确的语序为:①③⑤②④故选 D。
【文本阅读】
【答案】1.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2.引用莎翁的话表面是赞美图书馆建筑的宏伟,实则是说图书馆的作用巨大。
3.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4.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5.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6.这位馆长的态度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而一些读者对乞丐和拾荒者进入图书馆表示不满,则暴露了他们公民
平等意识的欠缺。
【解析】1.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本题主要是结构上的作用。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
国国立图书馆”,结合下文“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可见引用此句结构上是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
书生活的热爱。
2.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本题主要是内容上的作用。第九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
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此句用“壮丽”“庄严”“了不得的杰作”等词语,赞美图书馆建筑的宏伟;
“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实则是说图书馆的作用巨大。
3.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找的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具体解
释词语的语境义。“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在文中第七段,结合下文“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
全灭了”,“七七事变”中,国家处于危亡时刻,因此说“世界暗淡下来”,可见“真实的世界”是指“国家
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4.本题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本题“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在第 8 段,结合上下文“考试也已
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
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可见“心境豁然开朗”最只要的原因是“北平解放了”,此句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
的喜悦。
5.本题考查筛信息的能力。本题比较简单,只要回到原文找出这些图书馆的名字即可。第四段“只说文华图
书馆,叫做‘公书林’”,第六段“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
的一大恩师”,第八段“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第九段“在英国读
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结合这些句子概括即可。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事件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仔细阅读题目,找出不同人
的不同做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判断。然后用一个明确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观点进行简答
分析,给出理由,可以从肯定的一方说理,也可以从否定的一方进行说理。本题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某些读
者的不满情绪虽然可以理解,但不值得肯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乞丐和拾荒者也有去图书馆读书的权
利。因此首先肯定馆长的做法,再剖析拒绝拾荒者入图书馆的人的心态和思想。
【拓展阅读】
一、【答案】1.D 2.AE
3.陈训慈倾心图书馆事业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深受浙东经世致用精神熏染。②认识到图书馆
承担着社会教育功能。③珍爱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痛心典籍的流失。④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国情怀。
【解析】1.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
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题干强调的是陈训慈为现代图书馆文化走向提供的有益启示,也就是陈训慈的观点或做法具有的开创性。D 项,不能体现出开创性。
2.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
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B 项,“开图书馆办刊物之先河”错,原文是“开图书馆倡学术之先河”:另外,
原文的“几乎每期”仅指《浙江省立图书馆月刊》《图书展望》两种。C 项,时间有误,“赶制木箱”搬运善
本的事件发生在 1937 年,并非“‘一•二八事变’之际”。“悉数转移”也不对。D 项,“淡泊守静,不计名利”
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后。
3.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
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陈训慈一生倾心于图书馆事业的原因,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深受浙东
经世致用精神熏染的陈训慈,不愿意做名流式的馆长,上任伊始,便对图书馆的功能做出了新的定位”“民
众图书馆不是静的储书之所,而是动的流通图书的中心;不是被动的应人之需,而是自动的设施教育;不是
一部分知识较高者的消闲之所,而是社会全民的受教育场所”“珍护图籍之心,应与保我土地无异。而职司
文化机关者,亦宜策万全之道,以防患于未然”“正是由于他的工作,中国图书馆已初现社会文化的形态,
显示其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为现代图书馆文化走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概括答题要点。
二、【答案】1.B
2.是先贤们所设的农民图书馆;样式奢侈豪气,中西合璧,布局典雅、结构新颖。
3.( 1)渲染图书馆幽静的氛围;(2)斑驳的阳光与昏暗的光线营造出一个梦一般的境界;使作者浮想联翩,
为下文回忆往昔(写农民读书)做铺垫。
4.用拟人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书是有灵魂的,也说明作者对这些藏书被农人阅读过而心动。
5.CF
6.( 1)来到古镇乡村图书馆,感受到这里的宁静优雅;(2)感受到先辈为开启民智所做的不懈努力;(3)
古镇图书馆所保留的优良传统应成为当今乡村建设的理想。
【解析】1.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本题要求选择第①段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根据语境,应填词语是
作“声誉”的谓语。从搭配上看,“兴、重”和“声誉”不搭配,所以排除 A、D 两项。“隆”和“高”都可
用来形容“声誉”,但“隆”更适合书面语,所以排除 C 项。故选 B。
2.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筛选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联系全文,回答第(7)段结尾所说的“天堂图书馆的模样,又多了一种”具体指什么。此句主语是“那天堂般的图书馆的模样”,中心词是“模样”,从文中找出描
写图书馆的句子即是它的“模样”。句子“整个建筑群为中西合璧式,布局典雅,结构新颖”“这般豪气的建
筑”写建筑特点;“而和顺的先贤,却将它用作了图书馆”写开设者;“才能体会它们是如何被一双双田地里
劳作的手,夜灯下熏染过、汗水里浸泡过”写阅读者。从这三个方面整理回答即可。
3.本题考查赏析景物描写的能力。本题要求回答“第⑧段中作者为什么描写图书馆中的‘阳光’”。第⑧段
写阳光的句子“阳光打在读报阅览室的一张张木桌子上、长条椅凳上,真是静呵”,突出图书馆幽静的氛围;
句子“木桌子上阳光斑驳的影子”中“斑驳”一词指花花搭搭的样子,可见图书馆光线偏暗,这种意境与作
者“被梦摄住”的心境感受相符;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更易引起作者的想象,就为下文的回忆做了铺垫。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本题要求“简析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此句主语是“书”,写
书“全动了起来”,将书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结合后文语句“那些书都有灵魂。不止作者的灵
魂,更有被一双双劳作的手摸索过的灵魂”,可知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这些书籍只有被阅
读过才有价值,就像人有了。从情感上看,作者看到眼前的书,想象着当年农民读书的情景,内心无比感动。
5.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包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写作意图的探究,情感的把握等。A 项说法有误。原
文第三段中说“我的所谓‘秘密角落’,就是在冬日暖阳的午后,一个人在老街的图书馆里驻足”。B 项中“是
因为樱花珍贵,而古刹美景也只能静静地欣赏”说法有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是因为“被视为美的东西
短暂脆弱,根本经不起一次次地被探看、被惊扰”。D 项说法有误。原文第⑨自然段中说“然而仍有不同,
我所知道的很多的乡、县,乃至区图书馆,它们的藏书都很新,新得像一躯躯空壳。有些书,也泛黄有折痕,
可那是被寂寥时光催老的”,选项将作者心生遗憾的对象理解成是“那些灯下熏染过,汗水浸泡过的图书”。
E 项理解有误。原文第⑧段“这一刻”是指作者置身“古旧的老房子,没一个人”的时候。这个时候对以前
看小说时“被梦摄住”是怎么回事突有醒悟,而不是选项中理解的“见木桌子上阳光斑驳的影子”的时候。
故选 CF。
6.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语含义能力。本题题干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联系全文”,提示思考范围;二是“标
题中”,明确了词语的特殊位置。“理想”在标题中修饰“下午”,指“所希望的,使人满意的”。所以文中所
写的“这个下午”的所行、所见、所感、所思便是“理想”的含义。结合文中语句“进这图书馆”“古旧的
老房子,没一个人。……真是静呵”,可知“这个下午”作者来到图书馆,感受了其幽静的氛围;结合语句
“而和顺的先贤,却将它用作了图书馆。从此,那天堂般的图书馆的模样啊,又多了一种”,可知作者感受
并赞叹先贤们为开启百姓智慧所做的努力;第九和十自然段作者将和顺图书馆的书和当今乡镇图书馆的藏书相比较,可知作者希望当今乡村图书馆中的藏书不要被被寂寞时光催老。分三点整理作答即可。
三、【答案】1.B
2.①“整容”是指要对“中国人的礼貌”进行改进,形象地强调了“中国人的教养”需要重构。②“自我
整容”则是告诉人们:重构“中国人的教养”只能靠自己,不能依赖别人。
3.①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养要求我们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
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②教养应当与独立、自由、民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成为国民的
核心价值观。③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教养的形成需要几百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内修外炼;只有教养能直达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选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B 项,“说明这两
个国家都要花大力气去重构教养”错,原文说“尽管法国人在上述排名中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依然是全
球公民的榜样”。故选 B。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题目是如何理解“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为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
中“自我整容”的含义。“整容”指中国人的教养需要重构;“自我”是“整容”的对象。“自我整容”强调
重构中国人的教养,只能依靠我们自己。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是第④段说“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请结合文本
内容,说说“教养”的“昂贵”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本可知,“教养”的“昂贵”之处要从个体、国民
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三个方面进行概括。第④段从个体和国民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指出了“教养”的“昂
贵”之处:“作为种族文明的个人表达,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养要求我
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教养
应当与独立、自由、民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成为国民的核心价值观”;第⑥段主要阐述了“教
养”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昂贵”之处:“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
果”“只有教养本身才能直达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等。筛选信息时,要注意保留关键语句。
四、【答案】1.B
2.这句话是说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部作品,读出的味道不同。强调读者的见识和经验对于阅读的
影响,读者的见识和经验不同,阅读的收获也就不同。 3.意在强调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或一种好的读书态度。作用:①照应文章标题。文章标题为“读书的艺术”,
此处与标题相呼应。②表明作者的观点。作者在文中谈的正是如何读书的问题。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错,
结合原文“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
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可知,作者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读书所得的实益,取决于读者自己
的见识和经验。故选 B。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题目是怎样理解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解答此题,要联系下文进行
分析。画线句“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画线句子位于第⑤段段首,是本段的
主旨句,该段其他内容都是对画线句子的闸释;再联系第⑥段前两句话“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
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不难理
解画线句子的含意。“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是说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部作品,读出的味道
不同。强调读者的见识和经验对于阅读的影响,读者的见识和经验不同,阅读的收获也就不同。
3.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和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含义,再联系句子所在的位
置分析其结构上的作用。第一问,依据第①段中的“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才可以叫做艺术”和
第②段中的“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读书法”可推知,这里的“艺术”指的是
好的读书方或读书态度。第二问,分析语句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这句话位于第①段,内容上,
开宗明义,点明怎样读书才是艺术上的观点;结构上,照应文题。
【片段写作】
1.【参考例文】
我喜欢看书,听说县图书馆有很多书,因此上图书馆看书成为我最大的奢望。有一年暑假,我去县城大
姨家做客,因大姨刚调到县图书馆工作,这让我有机会跟随大姨去了县图书馆。进了图书馆,看到那一排排
书架上的书,我兴奋极了。看到这众多的书籍,我跑过去拿拿这本,摸摸那本,有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
的感觉。后来,我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翻看起来,那是一本李心田著的《闪闪的红星》。很快,我被书中的
情节吸引住了,站在那里一直到大姨下班还舍不得放手。大姨看到我看书痴迷的样子,就用她的借书证给我
借了这本书。我把书拿回家,看了三遍才恋恋不舍地把书还给大姨。
《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给了我极深的印象,他那坚强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性格,这次借书经历成了我最难忘的一次。
【写作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
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
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本题要求写自己上图书馆的经
历,300 字左右。写作时要注意选取最有意义的一次经历,将过程写得具体生动一些,最主要的是必须写这
次经历给你的影响,或者写这次经历的感悟。
2.【参考例文】
示例一:
我认为一些学校将所谓的哈佛校训挂上墙的做法不妥。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场所,应致力于培养学生求真
务实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在学校的教室和走廊悬挂出处不真实的校训,容
易以讹传讹,对学生的治学和为人处世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示例二:
我认为尽管所谓的哈佛校训存在真实性的问题,但只要其内容积极健康,就可以上墙而不必过于较真。
一些学校将内容积极健康的所谓的哈佛校训上墙,能使学生有机会经常接触积极健康的训言,并有可能通过
这些训言,激发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新闻点评类题目,这类题目就是要针对材料中的具体事件,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首
先我们要读懂材料,理清脉络:写了一个什么事件,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怎么样;本质是什么,反映了什么
社会问题,准确提炼观点,选好角度,表明观点。注意目标要集中,要切中要害。语言要讲究艺术性,做到
新颖、独到,文采丰富。本题所写事件是国内许多学校将虚假“哈佛校训”挂上墙的事情,要求考生发表自
己的看法,对这种行为,考生可以答“赞同”,也可以答“不赞同”,如答赞同,可从校训内容的健康性,
挂上墙可起到的正面作用入手分析,阐明理由;如答不赞同,则可从学校教书育人的特殊性,治学严谨、求
实、求真等角度来分析。总之要注意观点鲜明,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