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时练习下第三十课我与地坛pdf(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时练习下第三十课我与地坛pdf(新人教版)

ID:284984

大小:794.44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11-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三十课 我与地坛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窥.看(kuī) 祷.告(dǎo) 猝.然(cù) B.炫.耀(xuàn) 坍圮.(pǐ) 譬.如(pì) C.渗.透(shèn) 倔强.(jiàng) 恪.守(kè) D.熨.帖(yù) 隽.永(juàn) 教诲.(hu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缘分 沧桑 翅膀 按排 B.镇静 清纯 嘱咐 羡慕 C.清晰 恍惚 羞涩 安祥 D.步履 坦率 意蕴 竟相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史铁生因双腿残废而变得消沉,他为了逃避而来到地坛,让他体会到生与死的永恒,体会到人的渺小 和自然的伟大与永恒。 B.无论外界环境和参赛条件都极端恶劣,《中国好声音》的歌手们总能够面带微笑、充满信心地完成所有 的比赛项目。 C.当年极为畅销的一本书《墨迹》的作者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轨迹写的。 D.时代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理论一样,来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险境,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这支球队在中超联赛首场 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B.在此次专题教育活动中,“察病灶”须严,“找病根”要实,要做全方位、立体式的检查,抽丝剥茧...., 抓住实质。 C.燕国本来就没有多少法家拂士,强将劲卒,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燕王喜和燕太子丹又是这般赏罚不 明,亡国是迟早的事。 D.穿过那段斑驳的照壁和其下长势正旺的一大片灰灰菜,几只不知从哪里蹿出来的野猫将他吓得魂不守... 舍.,心惊肉跳。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地村民戴着面具,高举火把,边歌边舞,一条火龙长绕村道,这是一种古老的 丰收和平安美好 生活的仪式。 ②工匠精神就是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持之以恒的 精 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③“低碳生活”这个概念提出的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 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 忧。 A.祈求 坚忍 反应 B.祈求 坚韧 反映 C.企求 坚韧 反应 D.企求 坚忍 反映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 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 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 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 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 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 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 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 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 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 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 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 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 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 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 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 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 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 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 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 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 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 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 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 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对象,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 命的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的微不足道。 C.本文写作风格独特,在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从始至终自由洒脱而 又饱含情感,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D.“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含蓄深挚地刻画出 作者与地坛的同病相怜及精神交流。 2.文中画线句子“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看似平淡、重复,其实含意丰富。结合文本, 说说你的理解。 3.第⑤段描写了地坛的什么特点?结合第③段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眼中的地坛是怎样的?这折射了作者当 时怎样的心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 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 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 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 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 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 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④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 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 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 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 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 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 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 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 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⑤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 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 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 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 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 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 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 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段写别人去上班,是为了写自己的处境。两相对比,突出“我”跟上下班一样摇着轮椅到地坛只是 为了找一个去处消磨时光,逃避现实。 B.第五段划线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表达我弄明白生死问题后轻松而坦然的心境。 C.作者写地坛,充满哲理;写命运,充满激情。本文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 生命中的苦难。 D.本文语言主要具有三个特征,即简洁、形象、朴实,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作者不仅写了 自己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也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旨在用自己于逆境中以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体 验传达给读者。 2.请简要赏析“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这句话。 3.第四段划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三、阅读《我与地坛(节选)》,完成下列问题。 文本略 1.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传达给读者的体验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2.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说“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 也不能改变它的”。哪些东西不能改变?仅仅是这些具体景象本身吗?写出一二条具体的体验。 3.第二节中有一段话:“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想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 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是对的。”其中画线部分有何深刻意蕴? 4.文章最后一句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撤,有过我的车撤的地方也 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人生体验?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两株玉兰树 陈忠实 清明前一日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尽管明 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自 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 天气很好。湿润的风似有若无。西斜的依然明媚的阳光下,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 的是返青的麦苗,黄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散落在坡梁上的杏花的粉白。 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种 难得的轻松和平静。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 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 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 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 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玉兰花在我其实 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已多了,之所以发生一缕不寻常的惊喜,是因为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 且是我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 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 几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读书写字,一位在灞河滩苗圃打工的乡党,闲聊中听说我喜欢玉兰花,便给我送 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挖坑栽下了。为了便于浇水和保护,我在玉兰幼苗四 周用砖箍了一圈护栏。得到我的用心守护和浇灌,玉兰树苗日见蹿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 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现。恰好盼到玉兰树应该发苞开花的树齡,不仅没有开花,失望且不论,等到叶子成形, 我发现了非常的征象,本应是深绿色的叶子,却呈现着浅黄;即使到盛夏烈日暴晒的时候,各种树叶都变得 深绿近青的颜色,我的玉兰树叶反而由浅黄变得几乎透亮了。任谁都会看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征。村里乡党 见了,有说是蛴螬咬了树根,有说是缺肥,有说是化肥施多了烧了根,等等。后两种说法不能成立,我栽植 时填的是农家粪土,不缺肥更不会发生烧根的事,倒是蛴螬啃食树根有可能发生,却也无可奈何。我曾扒土寻找蛴螬,一只也未见到。我就怀疑大约是玉兰树根自身发生了什么病患。 等到第二年,玉兰树仍然是满树病态的黄叶,自然不会开花了。我便有所动摇,这株病态的树会不会自 愈?需得几年才能缓解过来?如果等过几年不仅缓解不了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枯死了,那我就会白等了。我便 想挖掉它,重植一株。拿着镢头刨挖的一瞬,却似乎听到一种凄婉的求生的哀音,那一片片透亮的黄叶似乎 也幻化成哭相,我便举不起镢头来。突然想到,任它继续存在着,如果真的挨过了病患,当一树健康墨绿的 叶子呈现在小院里的时候,我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欣慰和鼓舞;如果万一病患发展到使它枯死,再换植一株也 无妨,这株玉兰树便保存下来。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尽管仍不像正常的叶子那么 深色近青的绿,却不是往年那种透亮的黄色了。我不由得庆幸,它的病情缓解了,更庆幸我握在手里的镢头 没有举起来……今年,这株玉兰树开花了。尽管只有两朵,却是一种美的生命的胜利。看到遭遇过生存劫难 之后开放的这两朵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就不单是通常对所见的玉兰花的欣赏的愉悦了,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 感受。 (有删改) (注)①本文只节选了全文中写玉兰树的一部分,对写广玉兰的部分未选用。 8.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是为了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表达“我”对生老病 死的思考。 B.作者突然看见玉兰树开花了,内心微颤,惊喜得轻叫一声,这说明他根本没想到这棵玉兰树还会开 花。 C.文章先写玉兰树开花,再写玉兰树的遭遇,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D.文章以“一棵玉兰树”为线索,通过这棵曾经快要病死而今又开花的玉兰树,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 恩与思念之情。 9.第 2 段描写了原坡和河川的景物,请简述这段描写的作用。 10.本文通过玉兰花开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况味的思考,结合全文,探究本文描写对象“玉兰树”中蕴含的 对生命的感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题目。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 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 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 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 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 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 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 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 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 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 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 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 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 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 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 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 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 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 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 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 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 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 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 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 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 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 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 80 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 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 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 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 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 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 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学科@网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 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1.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 10 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3.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4.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想念地坛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 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 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 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 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 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 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 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 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园中游 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 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 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出 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 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间,岂不还是阿 Q 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 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 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 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谈。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 海鲜称帝……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 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 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 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 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一句,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生活的质 问。 C.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 坛。 D.“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 E.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2.文中提到“比赛,擂台和排名榜”作用是什么? 3.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 4.结尾处“地坛在我”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史铁生的幸运与不幸〈节选) 黄敏兰 史铁生曾经对我说,他一生中的一大遗憾就是没能上大学,要不是因为那场倒霉的病,他肯定会像我一 样在 1977 年考上大学。虽然农村生活也给我带来不少疾病,例如淋巴结核、风温热等等,但是毕竟没有像 史铁生的病那样可怕。我等到了恢复高考那一天,所以后来的生活道路也要比他顺利得多。史铁生还说,他若参加高考,一定会报考英语专业,因为他在学校时英语成绩很好,本人也喜欢英语。我想,那不是太屈才 了吗?如果史铁生不成为文学大师,而是从事其他行业,哪怕是很好的职业,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中国文 学都将是一大遗憾。 史铁生初回北京后的几年,几乎就是在痛苦中挣扎。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的抉择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 人们一般喜欢引用《我与地坛》中的那句名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似乎史铁生有着超然于生死的天性。但人们未必知道,他这份迎接死亡的宣言看似洒脱,却是经历了多少痛 苦思考才做出的。我不知道史铁生有多少次试图赴死,但我知道他比绝大多数病人都饱受选择生死的艰难。 史铁生从陕北回京后马上住进友谊医院,是在他父亲的搀扶下艰难地走进医院的。当时他曾暗中发誓 “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没想到一年之后却是被人抬着出院。为什么没治好病也没去死 呢?其中原因很多,一是天使般的大夫的挽救。一位王主任和一名护士长两次将他从死神那里“抢下来”, 王主任后来劝他看书,说:“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这句话给他指出一条活的路,让他慢慢地做些事,于 是慢慢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还有就是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史铁生说“我没死,全靠了友谊。”朋友们鼓 励他,不时给他带来欢乐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出院后的史铁生成了“待业青年”,前途无望;他母亲不甘心放弃,多次尝试治疗均以失败告终,也引 起他的烦恼。于是他经常失魂落魄地摇着轮椅到家附近的地坛公园,不断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地坛的苍凉 与宁谧让史铁生躁动的心安静下来,让他暂别外界的纷扰,沉迷于精神的畅想、与大自然的交流。静下心来 的他,也能通过观察地坛的人与事思考尘世生活。 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洁净的世界里,他找到了灵魂的支柱——上帝(这个概念并非狭义的、具体的“上 帝”)。他不停地与上帝对话,终于在上帝的感召下,使精神得到升华。不幸的史铁生因幸运地走进地坛而 选择了生路。“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若换作人潮密集的 北海、颐和园等名胜景区,即使有动人的美景,也不能符合史铁生的需要。“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 的命运。” 1.下列对史铁生的回忆与评价,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史铁生没有成为文学大师,而是去从事其他的行业,那将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遗憾。 B.史铁生有着超然于生死的天性,能非常洒脱地面对生死问题,将“死”视作“节日”。 C.善于思考的史铁生要忍受超出常人的痛苦,他比绝大多数病人都饱受选择生死的艰难。 D.一场倒霉的病给史铁生留下了不能上大学的遗憾,也使得他的生活道路变得更加坎坷。 2.下列对史铁生“幸运与不幸”的理解,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生病而不能参加高考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后来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并最终成为文学大师的史铁生是 幸运的。 B.在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的痛苦抉择中挣扎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能在宁静的地坛中找到生路的史铁生是 幸运的。 C.住进医院一年后没治好病被抬出院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在医生、朋友鼓励下有了活的兴致的史铁生是 幸运的。 D.出院后成了“待业青年”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在不甘放弃的母亲再三鼓励下走出烦恼困扰的史铁生是 幸运的。 3.下列说法最符合选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四百多岁的地坛宽厚博大,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容纳了双腿残废、失魂落魄的史铁生,让他感觉有 着宿命的味道。 B.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草木繁盛,生机勃勃,史铁生从中领悟到生命的内涵,不再恐惧不幸的命运,坦 然面对生与死。 C.史铁生在苍凉与宁谧的地坛中静下心来,通过观察地坛的人与事思考尘世生活,找到了灵魂的支柱,选 择了生路。 D.北海、颐和园等名胜景区因为有动人的美景,无法让史铁生静下心来找到心中的上帝,所以不能符合史 铁生的需要。 4.文中多处直接引用史铁生文章中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片段写作】 1.《家山》中说,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某个地方也与某个人物关联密切。请从《红楼梦》、《红岩》、《平凡的世界》中选一个代表性的地方,结合小说情节,谈谈这个地方与相 关作品中人物的密切关联。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提示:潇湘馆与林黛玉;渣滓洞与小萝卜头;黄原与孙少平……) 2.史铁生调动了视觉,嗅觉,味觉描写,展现地坛的博大,深沉而动人的生命力。请你试着运用各种感官, 以一段描写性的文字展现“秋季的雨”,200 字左右。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D 项,“教诲”的“诲”应读 huì。词语中加点的字,读 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D 项。故选 D。 2.【答案】B 【解析】本题来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A 项,“按排”应为“安排”;C 项,“安祥”应为“安 详”;D 项,“竟相”应为“竞相”。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项。故选 B。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A 项,偷换主语,应在“让他”前加“地坛(的一草一木)”。B 项,“无论”和“都”搭配不当,可把“无论”改为“尽管”。C 项, 句式杂糅,要么说“《墨迹》的作者 是……曾子墨”,要么说“《墨迹》是……曾子墨……写的”。故选 D。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 项,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不能用于形容“惊喜”等情绪。B 项,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 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结合“抓住实质”“做全方位、立体式的检查”分析,使用正确。C 项,因 循守旧:意思是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结合“固步自封”分析,使用正确。D 项,魂不守舍:灵魂 离开了躯壳,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也形容惊恐万分。结合“心惊肉跳”“吓得”分析,使用正确。 故选 A。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祈求”侧重表达对实现愿望的虔诚之情,祈 求的内容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企求”希望得到,内容多是具体的。作为一种古老的仪式,有 虔诚,崇拜等意味,故选“祈求”。②“坚忍”指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一般用于形容人的意 志和心理。“坚韧”除了形容人的性格品质外,还可用来指事物坚固有韧性。句子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故应选用“坚韧”。③“反映”指主体把客体存在的情况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含主动性。“反应”是指机体 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含有被动色彩。此处“反映”更符合语境。故选 B。 【文本阅读】 一、【答案】1.A 2.①强调了“我家”与地坛实际距离确实很近;②更加充分地表达了“我家”与地坛的彼此缘分之深;③更 加突出了地坛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地坛就是“我家”,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3.第⑤段描写了地坛充满生机活力的特点。作者眼中的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 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 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 差别,做出判断。本题 A 项,“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错误,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本题可以从地理距离、心理距离、心中的地位三方面分析强调了"我家” 与地坛实际距离确实很近;根据“从我的祖母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我一天 到晚都耗在园子里”、"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更加充分地表达了“我 家"与地坛的彼此缘分之深;根据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在它周围,而且越搬越近了”;更加突 出了地坛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地坛就是"我家" ,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根据"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 都准备好了”。 3.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 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作者的思想 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碰撞出一条生路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活、沉 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作者感受到的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苍幽之下的那种醇厚深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味。 二、【答案】1.B 2.“时间”、“身影”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既让人看到此时的时间,太阳照耀下人的身影,也让人看 到社会发展的时间,自己生命的时间,自身残疾的现实,自身能力的现实。 3.内容:写出了地坛鲜活灵动充满生机,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特点。结构:①照应第二段对地坛荒芜、破败、 冷落、古旧等特点的描写,并与之形成对比,说明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②为下文对“生命”、对“生死” 的解读和感悟做铺垫。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 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 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 项,“第五段划线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错误。结合“比如”“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安排” 等分析可知,划线句采用的应是类比手法。故选 B。 2.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 干意思,如本题“请简要赏析‘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这 句话”,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 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时间”、“身影”使用了“双关” 的修辞方法。作者残疾之后,地坛公园是他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是这一独特“沉静”的环境,使他活过来, 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艰难,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和超越。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的“光芒”,是培养他飞跃 超越的土壤。他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可见,这句话将环境、 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 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3.本题主要考查景物描写作用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第四段划线处的 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理;交代……时代背景;揭示……地域风貌特征;突出了…… 主题;为某人物的出场安排典型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彰显某人物的性格。要结合具体环境描写来回 答作用。结合语句内容分析,这其实是对生命的感悟,蜂儿、蚂蚁、瓢虫等,都是作者标榜的美好。一切都 如此灵动,丝丝生机跃然纸上。这也是作者在特定的人生背景下对生命,对生活,对一切的畅想,对一切的 深思。应第二段对地坛荒芜、破败、冷落、古旧等特点的描写。“我”从只看到地坛的破败,到发现这里也有生机,正是这样的变化给了“我”启发。为下文对“生命”、对“生死”的解读和感悟做铺垫。使“我” 在对人生进行思考时得出了比第一阶段显得积极一些的结论: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段景物描写为“我”的思想转变提供了契机。 三、【答案】 1.人怎样活的问题需要一生努力解决。充满生机的古园给作者带来了新生命,使作者重又扬起了生活的船 帆。 2.古园中能给人以启迪的精神财富任谁也不能改变。夕阳映照着古园的坎坷之路,预示着人生道路是光明 的。雨燕把天地叫得苍凉,隐含着落寞的人生必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苍黑古柏站立多年,人为什么不能在 寂寞中前进。 3.母亲活着的时候,“我”没能深彻母亲的苦难,现在“我”明白了自己的存在而使母亲遭此苦难,“我” 于心不忍,所以,对母亲的离去也似乎感到一丝安慰。赞美母亲伟大充溢字里行间。 4.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不张扬的,是默默的,一个人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而又奋然前行的人,必定蕴藏着母 亲真挚的爱。这是对母亲的忏悔,更是对母亲的礼赞。 【解析】1.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传达给读者的体验和作者常 常要到那园子里去的原因,注意根据文中的内容作答,第一问注意结合段落中的“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 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 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概括;第二问注意结合本段的景物特征概括,景物“充满生机”,使作者重又找 到生活的希望。 2.这是一道分析句子的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 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的含义,具体解释“哪些东西没有改变”,然后分析其背后的象征意义, 注意通过文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夕阳映照着古园的坎坷之路,预示着人生道路是光明的。雨燕把天地叫得 苍凉,隐含着落寞的人生必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苍黑古柏站立多年,人为什么不能在寂寞中前进。对这些 象征意义概括“古园中能给人以启迪的精神财富任谁也不能改变”。 3.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上帝的考虑也是对的”的含义,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同时 注意句中的重点词语,从字面的意思看是“对母亲的离去也似乎感到一丝安慰”,然后结合自身的经历分析 “母亲活着的时候,‘我’没能深彻母亲的苦难,现在‘我’明白了自己的存在而使母亲遭此苦难,‘我’于心不忍”表达了对母亲伟大的赞美。 4.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上帝的考虑也是对的”的含义,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同时 注意句中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抓住句中的“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我的车撤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分析“对母亲的忏悔,对母亲的礼赞”。 【拓展阅读】 一、【答案】1.C 2.①通过对美好春景的描写,引出下文要描写的对象——玉兰树。②以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下文遭遇过生 存劫难的玉兰树相对比,表达对玉兰树生命的顽强与美好的赞美。 3.①生命是顽强的,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这一棵幼小而又带病的玉兰树最终能开花,正 是生命顽强的完美体现。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生命都是平等的,只要它是生命,就应该被尊重。③ 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的生命,更显珍贵。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 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A 项,“是为了引出下文写‘我’要回 到老家小屋”分析不当,是为了引出后面对美好春景的描写。B 项,“根本没想到”说法过于绝对,由文中 “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一句可以看出,玉兰树的病情已经有了好转,作者也庆 幸自己没有挖掉它。C 项,赏析正确。D 项,“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与思念之情”错,抒发的是对生命 的思考。故选 C。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此处主要考查赏析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除了要把握 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之外,还要注意语段的位置及这段景物描写与文章主要描写对象“玉兰树”的关系, 从结构与内容等方面去分析。本段的景物描写,“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的是返青的 麦苗,黄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散落在坡梁上的杏花的粉白”,是对美好春景的描写,这里交代清 明前后的景物美好,春景无限,就是顺带着要写出下文的玉兰树。第二作者把这里的树木写的峥嵘茂盛, 为写下文的玉兰树的顽强生命力做好的衬托和铺垫。 3.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要回答某“物”带给你的 思考,首先要准确把握这个“物”的内涵,再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该内涵。因此,答题前要明确文中玉兰树 的内涵,这主要通过玉兰树的形象来分析,注意抓住“病”与“开花”的关系。同时,还可以结合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思考这些语句与玉兰树的关系。本文通过玉兰花开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况味的思考:玉 兰树的生长有着那么多的坎坷,作者自己甚至也差点儿刨了它,然而,就在这“病痛”中,它独自“扛” 了过来。这一棵幼小而又带病的玉兰树最终能开花,正是生命顽强的完美体现。而这种劫后重生,自然更 值得珍惜。这也告诉我们不论多么卑微的生命,都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因此,作者“多了一缕人生况味 的感受”。 二、【答案】1.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 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2.①连用 10 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②前文渲染的是 “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 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3.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③最后写观灯盛况, 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4.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 神焕发。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解析】1.此题考查文本的语言特色。画线的句子使用了许多色彩绚丽的词语,如“彩灯”、“五色荧煌”、 “争奇斗俏”、“金光四射”、“大方光华”、“五颜六色”、“素月”等,用词夸饰。句式上,运用铺排,采用排 比,如“近近地看……远远地看……”从语气来看,作者较为急切,如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 “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2.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该题重复使用“一”字,详细地描绘了一幅宫灯美人图, 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分析时,要结合文本前后的内容,该段前文渲染的是“闹”, 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 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3.此题考查考生对结构的把握。考生解答该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考生“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文章开头 通常是总括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中间部分一般为承上启下,照应某段,为某些情节做伏笔;结 尾部分通常收束全文,照应前文、标题,点题等。文章先写街的繁荣,引出人潮汹涌;再写游人众多,为后 面观灯受阻理伏笔;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文章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4.分析文中句子的深层意蕴。分析文中句子的深层意蕴,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式、 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分析该句要抓住关键词“新奇”和“庆幸”,分析 作者对什么感到新奇,又为何觉得庆幸。街上,古今相映成趣,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让作者 既感叹城市的新气象;改革开放,让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使作者庆幸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三、【答案】1.CE 2.批判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现实性 (或针对性)。 3.远离喧嚣(“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亦可);不与世隔离;恒久而辽阔;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 4.以往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我”心中。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A 项,从全文看,作者喜爱的不是“这种 ‘鸟鸣山更幽'的安静”,而是一种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安静,所以结尾才说“地坛在我”。B 项,说“好吧好 吧,我看你还能怎样”是“对生活的质问”,不对;下文“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及其下面一段中 的一连串叩问表明,这句话应是对自己命运的叩问。D 项,说引号里的话是“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 批判”不对,它批判的是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故选 CE。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意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中提到‘比 赛,擂台和排名榜’作用是什么”,注意从下文“排名的用意”入手结合现实加以考虑。文中提到“比 赛、擂台排名榜”,需要注意从语境入手并联系现实考虑其作用。下文“排名的用意”描述的内容就是 “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器”的表现,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体会到作者的批评态度;文章前面围绕地坛 的“安静”来描述,“安静”自然与此社会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流露出作者在文学界的主张:倡导 “安静”、回归“零度”。 3.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 “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既要抓住表面的特点,又要挖掘深层内涵。对于地坛的 “安静”的特点要注意从多角度分析,即从表面的现象特点和内在的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入手。表面的特点 在文章②③⑥段可找到概括性的语句“喧嚣都在远处”“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 与世隔离”“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提炼关键词即可;内在的深层含义与本文主题相联系,与作者的心境 相契合,即“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 4.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 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 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本题要用还原法来答题。还原法——还原其“真面目”。 此方法适用于运用了艺术手法(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的文采句。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 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 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 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结合“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 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 我,或看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等分析,主要指以往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 “我”心中。 四、【答案】1.B 2.D 3.C 4.①便于读者真切直观地了解史铁生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②增强文章的真实感,说服力;③使文章内 容真实生动。 5.①正确地看待生与死,理性地面对生与死的问题;②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任何时候都要充满希望地 看待人生;③人要有尊严地活着;④苦难与不幸往往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顽强的人生要能经得起磨炼;⑤ 珍惜亲情与友情,它们是人生中重要的精神支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B 项,“史铁生有着超然于生死的 天性,能非常洒脱地面对生死问题”说法错误,把原句中的“似乎”去掉了,原文第二段说:“似乎史铁生 有着超然于生死的天性。”其次,“能非常洒脱地面对生死问题”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人们未必 知道,他这份迎接死亡的宣言看似洒脱,却是经历了多少痛苦思考才做出的。”故选 B。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 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D 项,“在不甘放弃的母亲再三鼓励下走出烦恼困扰”不符合文意, 概括第四段的意思可知,是地坛给了史铁生生命的感悟,让他走出烦恼困扰。故选 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 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A 项,“让他感觉有着宿命的味道”分析错误,不是指 “容纳了双腿残废、失魂落魄的史铁生”,而是指,“我”遇到了地坛时,地坛坐落在那里已经四百多年了,而地坛 恰恰为作者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给予他感悟人生的氛围。B 项,“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草木繁盛,生 机勃勃……坦然面对生与死”分析错误,文章中指出“史铁生因幸运地走进地坛而选择了生路”。C 项,原 文第四段的表达是“地坛的苍凉与宁谧让史铁生躁动的心安静下来,让他暂别外界的纷扰,沉迷于精神的畅 想、与大自然的交流。静下心来的他,也能通过观察地坛的人与事思考尘世生活”,与 C 项表达的意思最吻 合。D 项,强加因果,“史铁生静下心来找到心中的上帝”是受到地坛宁静的氛围的感悟,与“北海、颐和 园等名胜景区有动人的美景”没有关系。故选 C。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写作特色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体会 文章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把握题干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做答。本文是 一篇文学评论,文章中多处直接引用史铁生文章中的话,如,一开始,作者对待生活很悲观,“死是一件不 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后来,作者 受到地坛的感悟,思想有了很大转变,“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 排。”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有了这些引用,读者能真切直观地了解史铁生的生活经历 和内心世界;这些引用使文章内容真实生动,增强文章的真实感,说服力。 5.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先要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 观点态度的句子;再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最后通过文中不同观点态度的比较, 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史铁生遭受身体上巨大的病痛,最后能顽强地战胜病痛,不仅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而 且在任何时候都能充满希望地看待人生。这些对我们都会有启发,我们身体健康,年轻力壮,不应因为生活 稍有不顺或些许挫折而悲观气馁。史铁生由悲观、轻生到理性地面对生死,表明了他在母亲的关心和呵护 下,在特定环境的感悟中,逐步树立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珍惜亲情与友情,它们是人生中重要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史铁生珍惜亲情与友情,热爱自然,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面对人生风雨和阳光。 【片段写作】 1.【参考例文】 潇湘馆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从其名称上就能 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命 名。潇湘馆多竹,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林黛玉的性格交融、叠印。真可谓“竿竿翠竹映潇湘”, 竹成了林黛玉绝妙的象征。翠竹“竿竿青欲滴”,修长,仿若林黛玉纤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竹不与群芳为伍,永远清秀质朴,与林黛玉不事浓妆艳抹及清高孤傲的性格相契合;竹秋斗风霜,冬傲冰雪的 不屈风貌,与黛玉的叛逆性格相契合。 “斑竹一枝千滴泪”,竹又映衬着“潇湘妃子”对爱情的执着与以 泪洗面的悲剧命运。 【写作指导】题干要求“从《红楼梦》、《红岩》、《平凡的世界》中选一个代表性的地方,结合小说情节, 谈谈这个地方与相关作品中人物的密切关联”,而这种关系指的是就是前面所说“某个地方也与某个人物 关系密切”,考生要抓住地方与人物之间的内在关联。如孙少平的人生与黄原是密不可分的,孙少平把五 味杂陈的青春献给了黄原;如渣滓洞是小萝卜头生命的重要组成,在《红岩》中小萝卜头的出现是在渣滓 洞中,他在那成长,学习。 2.【参考例文】 孤寂的清秋,只我一人,唯一陪伴我的是这场迟来的秋雨。我松了松衣襟,让雨水同我嬉戏。她是那么 顽皮,轻弹着我的发梢,轻点着我的鼻尖,轻轻地把我引人她的世界。清香的,我呼吸着这花香似的空气; 甜蜜的,我吮吸着这乳汁般的雨。为何你也一人,却如此清香,如此甜蜜?或许生命就该这样吧,哪怕一人 奋斗,也要进步;哪怕再多困难,也要乐观。我微笑着,看着我头顶的秋雨,心底默念,谢谢你,教我如何 面对坎坷的人生。 【写作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 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 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题干要求“请你试着 运用各种感官,以一段描写性的文字展现‘秋季的雨’”,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 耳、鼻、舌、身等。大脑是一切感官的中枢。眼睛是视觉,耳朵是听觉,鼻子是嗅觉,舌头是味觉,身体 各个部位是触觉。然后突出“秋季的雨”的特点,如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 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吹起了金色的小喇 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等。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