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化、书评)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化、书评) 含答案

ID:285046

大小:64.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1-0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BBC 新近制作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讲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生,又一 次把中国文学和文化带到西方的聚光灯下,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该片 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宣传中国文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视角,从外国人的视 角观察中国文学与文化,它对杜甫的理解值得我们玩味。 “谁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也许是一个我们没有意想到的问题,很难简单地做出判 断。我们常常将李白和杜甫并列起来,称为“李杜”。他们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 圣”,到底谁更伟大,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语言艺术上,李白可能更胜一筹,在思 想内容上,杜甫可能更胜一筹。如果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那么可能有人会问,还 有李白呢?王维呢?白居易呢? 纪录片将杜甫放在世界文学的视域中去评价他的价值和意义,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更加宏 大的思考空间。纪录片把杜甫与但丁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同样伟大的世界级诗 人,也就是说,杜甫在世界上也是最伟大诗人之一,“他们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判断树立了标 杆”这个判断可能会让国人心里一震,不是因为杜甫不配,而是因为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去想 过。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比较的,我们的文学一点也不逊色。 纪录片把中国与西方的历史平行起来。它说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其最早的诗歌早于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杜甫的时代与英国史诗《贝奥武甫》差不多 同时,也就是说,在英国国家形成的源头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国家繁荣的发展时代,引领 着世界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唐朝的中国与印度、中亚、西亚和欧洲开始了大规模的交流和 贸易,在杜甫居住和寻梦的长安城,可以看到各种地区的民族和宗教的大融合,能够欣赏到 西域和西方的物产,而西方的海外扩张和世界贸易差不多比这晚了八百年。在世界范围来理 解中国,中华文明的悠久和传统的深厚,被进一步突出出来。 在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西方媒体可能不会有人注意到中国文学。纪录片讲述杜甫的故 1 . 应 用 文 化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化、书评事,它的着眼点不是古代,不是历史,而是现在和当下。中国经济的腾飞引起世界的关注, 这样的经济奇迹必然有它背后的历史文化缘由。纪录片是在为中国的现代性寻找它的历史根 源,为当代中国的繁荣现象寻根。在这个过程中,杜甫被凸显出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代 表。纪录片说,当代中国在飞速变化,但是有一点没有改变,那就是中国的文化精神,而这 个精神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杜甫,他是中国人“真正情感和道德情操”的化身。不管观众能否 认同这一点,至少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新颖的视角。 (摘编自张剑《西方人眼中的杜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BBC 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讲述了西方人眼中的杜甫,视角新颖。 B.中国诗歌历史悠久,诗人众多,使得国人很少去思考“谁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个问 题。 C.纪录片对杜甫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作为世界级诗人为当今的文学判断树立了标杆。 D.纪录片提供了对杜甫的独特理解,为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和繁荣现象寻找历史根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基于中国人的立场,对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展开论述。 B.文章将李白与杜甫进行比较,论证了纪录片与中国学者的关注重点不同。 C.杜甫的时代与《贝奥武甫》几乎同时的事实,证明中国文明进入繁荣时期较早。 D.文章结尾引用纪录片的说法,指出当代中国经济繁荣背后的历史文化缘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纪录片将杜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一结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杜甫有着借鉴价值。 B.评价杜甫等文化名人时,如果扩大视野,立足当下,就能挖掘其现实意义,获得认同。 C.中国近年经济腾飞,国际影响力扩大,是这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引发热议的主要原因。 D.有篇观后感题为“杜甫:中国的莎士比亚”,由此推知,该文的观点态度和本文一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年 5 月 18 日,各博物馆会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向博物日献礼,以显现出对社会的诚心 和用心,可是,日前因为个别博物馆用“抖音”恶搞中华文物经典,而让博物馆蒙羞和难堪。 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有不可复制和难能可贵的文化和艺术的价值,因此,用 提分训练博物馆的方式来保存这些优秀的文物和艺术,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现其魅力,这在全世界都 是一种最为普遍的认同。博物馆因此成为国家的祠堂和祖庙。人们进入到博物馆之中的感悟 与流连,则是对文化和艺术所表达的基本的尊重。 博物馆在面对诸多问题时,首先考虑的应是维护文物的尊严,其中包括对文物价值和历 史地位的认识。所以当面对“断臂的维纳斯”曾经有数十种“植肢”方案时,最终选择的还 是保留原状。显然这里的“断”的残缺是最美的,而不管哪一种方法使其恢复,都可能破坏 她在人们心目中存留的那种独特的美。这就是博物馆的价值观。也有好事者通过现代的数字 手段使其断臂重生,这至少是难以获得博物馆认同的。面对历史和艺术,科技也不是万能的。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断臂的维纳斯在今日的中国,可能早就“活起来”了,像“抖音”中的 那些抖动的秦代兵马俑。 中国古代艺术品所凝固的形象正代表中国艺术的精华。凝固的庄重,静态的庄严,所表 现的是中国艺术在表现上的瞬间把握,这个瞬间的定格是中国美学的精气神。可是,“抖音” 中的恶搞,颠覆了中国文物经典的社会认同和博物馆的价值观。文物“活起来”有专业的内 容和专业的考虑,不管任何方式的“活”,都不应该让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尊严受伤。同样, “活起来”也有高下、雅俗。缘起于台湾故宫让那些帝王“活起来”的卖萌,像传染病一样 正蔓延在中国文博界,显现了这个时代中的文化悲哀。 在中国的现实中,在大众娱乐生活的范围内,“活起来”的代表有广场舞,但是,国家 大剧院不能因为“活起来”而把广场舞请进国家殿堂。博物馆是公众心目中的殿堂,是需要 仰视和行注目礼的。因此,与博物馆相关的文物“活起来”绝对不应该是“抖音”的那种表 现方式。博物馆对于科技手段的应用,应坚持在主业上的运用,而非歪门邪道,剑出偏锋。 不能用“抖音”中那些社会嘈杂的“三俗”之音来惊扰博物馆殿堂的静谧。 科技让文博长上了腾飞的翅膀。然而,应恰到好处而非显摆雕虫小技。2011 年 2 月, 美国塞克勒美术馆与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联合主办了“历史的回响:响堂山佛教石窟寺” 巡回展,该展借助新的技术将被破坏的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的原貌予以重现,人们感受到的 不仅是身临其境,还有破坏者的忏悔。而“抖音”所表现出的是低级的不足挂齿的科技手段, 其创意来自美国 20 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品的经典之作《博物馆奇妙夜》,是美国人早就 玩过的,其低下的创意水平更让科技界蒙羞。 (摘编自陈履生《“抖音”以“三俗”抖掉了中国文化的尊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博物馆为显示对社会的诚心和用心,展示文物和艺术的魅力,在每年的博物馆日要举办活动。 B.运用现代数字手段使维纳斯的断肢重生,是所有人都不认同的做法。 C.台湾故宫让帝王“活起来”的卖萌,对中国文博界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D.用“抖音”中的“三俗”方式让博物馆的相关文物“活起来”,是对科技手段的不适当 运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从个别博物馆借“抖音”恶搞文物经典说起,表明论题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 B.文章选择“断臂的维纳斯”的例子,阐明博物馆在保护文物上应有的价值观,富有说服 力。 C.文章认为文物可用一定的方式“活起来”,但有高下、雅俗之分,体现了立论的严谨性。 D.文章结尾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证了科技运用于文博应恰到好处而非显摆雕虫小技 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博物馆是国家的祠堂和祖庙,因此它有责任来保存文物和艺术,并用统一的方式展现其 魅力。 B.保持“断臂的维纳斯”的现状,不使断臂重生,正是体现了对文物尊严的维护。 C.广场舞不能进国家大剧院,可见这种大众娱乐生活品位不高,得不到人们尊崇。 D.借助新技术使文物原貌得以重现,无论是科技手段,还是创意水平,中美差距很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与政治、经济不同,它是长期形成的民族秉性和地理及生态环境的融合,它是一个 民族和地区的精神资源,也是外来文化难以替代的精神支柱。因而,文化包容的含义,应该 是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作广泛的交流。尊重与交流是促成民族和地区之间相互了解的重要方 式,从这个角度讲,文化包容是政治互信和经济融合的催化剂,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必不可 少的途径。 文化包容具有双重含义,即历史的含义与当代的含义。历史的含义主要指,对于前人留 下的遗产和沿袭到今天的文化形态,以及在同一文化土壤上滋生的文化观念抱有包容的态度。 当代的含义主要指,对于用当代人的智慧创造的今天的文化,以及在国际化视野下形成的多 元跨界艺术形式也同样抱有宽容的态度。文化包容是“一带一路”各个国家建立彼此互信的 基础条件之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源于多种文明和多种语言,文化上存在着巨大 的差异性。如果不能在文化上建立深层次的互信与互通,就很难实现“一带一路”所倡议的“五通三同”目标。 音乐是人类感情的共同语言,它虽然也有民族和地域所形成的人类学和民俗学意义上的 差异,但由于它不是通过语义的方式传递相互之间的观念、思想、态度和立场,而是以情感 的方式触发人和人之暗的心灵相通;它无需翻译就能感染和触动人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 音乐是联结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最有效的桥梁。音乐互通是文化 包容的特殊方式,音乐用情感的方式消解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隔阂,是促进“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之间共同合作的重要方式。 形成于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既是东西方经济贸易之路,也是中国和亚欧各国政治、文 化、艺术交流的通道。古代西域的艺术、科技和宗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与此同时, 中国的丝绸、造纸、医学等科技,音乐、绘画、建筑、陶瓷等艺术,以及儒学、道教等宗教 思想,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在这些互传互学的交流之中,音乐越过语言障碍,不仅仅 是最先相互交流的文化内容,也是持续最长,经久不断的精神链条。音乐一直是古代丝绸之 路上的文化使者。一方面,通过传播把中国音乐和中国乐器带入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另一方 面又把这些沿途国家的音乐和乐器带回中国。现今中国民族器乐中的扬琴、琵琶、唢呐等乐 器都是沿着古丝路传入我国的。许多国外的音乐品种和形式被吸收到当时的宫廷音乐中。 《旧唐书·音乐志》有记载,隋唐时期,“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 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可见,在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交流中,音乐对促进中西文化交 流和增进中国与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友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至今仍然是一条重要 的音乐长廊,在其沿途各民族的艺术活动中,到处都可以寻觅到中国和沿途国家音乐文化交 融的足迹。 著名的音乐人类学家帕顿认为:音乐交流的目的不是让异域音乐取代当地音乐,而是在 多元化的音乐思考中,更加有效地开发情感、认知、精神运动和社会方面的能力。这是音乐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真正意义,它以文化包容的态度和用艺术的方式,在中国人民和“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之间建立起情感、认知、精神和社会态度等方面联系,共同增强人 类的科学文化思维能力,以促进社会政治的进步、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经济贸易的繁荣。 (摘编自《人民政协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长时间才能够形成,是不易被外来文化所取代的民族精神支柱。 B.音乐互通是文化包容的特殊方式,音乐能越过语言障碍消解民族或地区的文化隔阂。 C.音乐交流使人与人情感相融、心灵互通,以艺术方式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共同进步。D.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贸易交流通道,因此它成为重要的音乐长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一开始就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全文的逻辑分析逐层递进。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音乐互通的分析,也有对其历史作用的肯定。 C.文章引用《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内容,论证了音乐能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 D.文章末段帕顿的观点详细阐释了多元化的音乐思考在意识形态等领域内的重要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文化交流上无法做到包容,“一带一路”各个国家之间就难以实现互惠共赢。 B.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包容多元跨界的艺术形式,各国才能建立政治与经济合作关系。 C.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中,音乐是有史以来持续最长、经久不断的精神链条。 D.音乐作为传播文化的使者,能够影响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人民的情感、态度与认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 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 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 杀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 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 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 “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 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 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 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 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 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 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 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 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 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 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 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 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 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 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 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选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看出,鲁迅认为《史记》是散文, 甚 至可以说是诗,其实不是真正的史书。 B.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为我 们留下那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C.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历史事件,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是 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D.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 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从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入手,提出中心观点“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 维方式”。 B.文章首段将西方人与中国人理解世界时的不同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强调了我们思维的 特别。 C.文章列举苏轼策论典故和鲁迅评价《史记》的例子,论述了中国人用诗意理解世界的 独特性。 D.对于大家熟悉的胡适观点,文章把重点放在清代来予以反驳,论证了中国文学史也是 诗的历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感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理性。B.《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诗,很有诗意。 C.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榷的。 D.到了清代,受文字狱的影响,一批晚清诗人将诗歌写得含蓄,多用文学典故。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的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尊、高脚杯、小壶等陶器,都是用 来酿酒或饮酒的。西周时设有“酒正”“酒人”,掌管有关酿酒和酒令的事务。到了汉代, 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饮酒之风”盛行,形成独特的酒文化。 在汉代,饮酒大都被认为是豪爽的行为。光武帝时的马武为人嗜酒,豁达敢言,经常醉 倒在皇帝面前。酿酒业有巨大的利益,国家对其实行官营政策。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初榷 酒酤(中国封建政权实行的酒类专卖制度)。当时酒是必需品,实行官营后影响了人们的生 活。王莽时罢酒酤,这就放松了国家对酒类等的专营,有利于酿酒业的发展。 当时的贵族和官僚视饮酒为“嘉会之好”。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杂 会万人以上”。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婚丧嫁娶,送礼待客、节日聚会,都是畅饮的大好时机。 当时酒的种类众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等。河北刘胜墓中出土有“稻酒十石”“黍 上尊酒十五石”等题字的陶缸,说明酒的种类很多。汉景帝时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 为穆生设醴。这里的醴,就是一种米酒。 在汉代,酒还用作实行仁政的工具。孝文帝即位后下诏曰:“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 酒,酺五日。”“酺五日”的意思是欢聚饮酒五日。孝文帝元年三月诏曰:“年八十已上赐 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孝宣帝本始元年春五月,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 女子百户牛酒。 酒还用来犒劳军士,刘邦当年进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 享军士”。武帝初置四郡保边塞,臧宫率兵屯驻骆越,越人“乃奉牛酒以劳军营”。 酒在汉代也用于医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记载了利 用药物配合治疗的药酒方剂。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大量的记载。 汉代还有乡饮的仪式。乡饮是古代的一种宴饮风俗,是在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仪式。仪式 严格区分长幼尊卑,选择吉日举行。成帝鸿嘉二年春三月,博士行“饮酒礼”。每年三月学 校在祭祀周公,孔子时也要举行盛大的酒会。“明帝永平二年三月,郡、县、道行乡饮酒于 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 按照汉代的礼俗,当别人进酒时,不让倒满或者一饮而尽,通常认为是对进酒人的不尊 重。灌夫与田蚡有矛盾,灌夫给田蚡倒酒时被他拒绝了,灌夫因此骂座。当时男女宴饮时可以杂坐,刘邦回故乡时,当地的男女一起在宴会上“日乐饮极欢”。 西汉时供人宴饮的酒店叫作“垆”,当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在临邛开了一家酒店,“相如 与俱之临邛,尽卖车骑,买酒店,乃令文君当垆”。 按照当时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大规模宴饮还分堂上堂下,以区分贵 贱。吕公当年宴饮,“进不满千钱者坐之堂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礼仪制度的严格。 (摘编自王绪栋《浅析汉代的酒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我国酒文化历史久远,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酒具和古代设置的有关官职,可证明我国 早在西周时就已掌握了酿酒的技术。 B.汉代酿酒业空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以豪饮为荣,有大臣在皇帝面前因喝醉了 酒而有失礼仪,也没有被追究责任。 C.汉武帝时实行酒业官营政策,官府独占酒利,不许私人自由酿酤,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不利于酿酒业的发展,后来这一制度被取消了。 D.汉代酒的种类很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等,由刘胜墓中出土的陶缸上的题字和汉景 帝时元王设醴招待穆生的事可知,米酒在当时只是皇族专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在汉代,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贵族官僚,在节庆聚宴时都离不开酒,可以说酒是必需品, 没有酒,人们的生活将失色不少。 B.在汉代,酒被统治者用作奖赏的工具,不仅可以奖给男性,还可以奖给女性,刘邦进入 关中时就曾用酒来犒劳军士。 C.汉代的乡饮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风俗,是在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仪式,要选择吉日举行, 还要严格区分长幼尊卑。 D.在汉代,女子可以和男子一起喝酒,在宴饮时还可以杂坐,甚至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当 街卖酒,才女卓文君就曾经当垆卖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根据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药酒方剂和张仲景两部药书中的大量记载,可以推断出酒 在汉代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 B.汉代成帝,明帝时,在祭祀周公、孔子时,都会在学校举行盛大的酒会,可见酒在当时 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C.灌夫与田蚡本来就有矛盾,田蚡拒绝灌夫为自己倒酒,灌夫认为这是田蚡对他的极大的 不尊重,因此当场骂了田蚡。 D.按照汉代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鸿门宴》中项羽作为主人东向坐, 刘邦作为客人北向坐,是符合礼仪的。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羊传》是诠释《春秋》的一部著作,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经典注疏之作中显现了 独特的诠释特色。它的解经模式不仅带领公羊学家在思想创新上不断前进,也影响了历代为 关注现实需求而重新诠释经典的思想家们。《公羊传》对《春秋》的诠释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这使它从儒家经典中第一个脱颖而出,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公羊传》与同是诠释《春秋》的《左传》结出了完全不同的成果。《左传》努力丰富 《春秋》记述极为简略的史事,带给人们一部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学作品。而《公羊传》 大力阐发《春秋》简约文字下所含的义理,带给人们一部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 作品。同一部典籍,诠释者的诠释目的不同,对典籍性质的认识就不同,其切入的角度也必 不相同,其诠释出来的成果也就会存在根本差异。 毋庸置疑,《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表现为一部编年史,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 四年这 242 年间的史事。而《公羊传》要把《春秋》看成是一部哲学著作,说孔子是借鲁国 的史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这样,《春秋》的文本性质就由史学转向了经学。 文本性质转换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诠释导向的转化,诠释者将沿着新的方向去诠释文本,所 以《公羊传》就不再关心《春秋》里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而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之所以可能实现,实际上是预设了一个前提,即 《春秋》之中存在着“微言大义”。所谓“微言”,就是隐晦的文字,即指《春秋》文字的 实际意义无法从文字表面获得:“大义”,就是指《春秋》表面文字下所蕴含的孔子的思想 和理念。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以《春秋》存在着微言大义为前提,同时也以揭 示《春秋》中的微言大义为目的。文本性质转换以后,《春秋》其文、其事在诠释者看来就 只是寄寓大义的载体、探询大义的线索而已。如隐公三年“癸未,葬宋缪公”,《公羊传》 叙述了宋宣公不遵循传位于子的正逆而传位于弟,最终导致宋国祸乱的故事,并提出了对后 世影响很大的“大居正”说。 《春秋》其文、其事既然只是线索,那显然《春秋》的文本在《公羊传》看来就不对历 史真相负责,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记述,都是为背后隐藏的大义服务的。《公羊传》虽然也经常补充一些史料,甚至有时还提供一些记载翔实的独家史料,但总体来说《公羊传》对史实 不是那么关注,它完全是以揭示《春秋》微言大义为职志而展开对《春秋》的诠释,有时候 它必须随着《春秋》的“委曲”,不惜扭曲史实来成全义理的传达。 (摘编自郑任钊《〈公羊传>的诠释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公羊传》和《左传》虽都是注疏之作,但《左传》的成就显然高于《公羊传》。 B.《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是一部编年史,而实际上其本身内在的文本性质却是一部经学。 C.《公羊传》把《春秋》这部編年史看成哲学著作,也就把《春秋》的文本性质转为经学, 注重探究《春秋》的义理。 D.《公羊传》的脱颖而出影响了西汉的政治和社会,所以它对《春秋》的诠释很成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旨在分析《公羊传》的独特诠释模式——阐发《春秋》蕴含的义理。 B.文章将《公羊传》与《左传》对比,证实两者诠释的成果存在根本差异。 C.文章先阐释《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转换的后果,后分析该转换实现的前提。 D.文章中《公羊传》以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为例来论述“大居正”说,该例子有可能不是 真实的记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公羊传》是一部阐发《春秋》义理,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作品。 B.《春秋》的“微言大义”是指它文字隐晦,其实蕴含着孔子的思想和理念。 C.《公羊传》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没有《左传》那样的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 料。 D.《公羊传》在诠释《春秋》时,为了达到成全义理的目的,有时不懂扭曲史实。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 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 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 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 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 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 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 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 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 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 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 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 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 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 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 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 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 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 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 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 本质意义相同。 B.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 比的非人格化文明。C.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D.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3 分)( ) A.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B.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 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 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B.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 的程度也就越深。 C.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 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 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答案】1.B 2.B 3.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 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B 项, “……使得国人很少去思考‘谁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个问题”错误,强加因果,中国诗 歌历史悠久,诗人众多,但是并不是这个原因使得“使得国人很少去思考‘谁是中国最伟大 的诗人’这个问题”,第二段第一句“‘谁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也许是一个我们没有 意想到的问题,很难简单地做出判断”。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 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 项,“文章将李白与杜甫进行比较,论证了纪录片与中国学 者的关注重点不同”错误,“文章将李白与杜甫进行比较”论证的是对于“谁是中国最伟大 的诗人”“很难简单地做出判断”。第二段“到底谁更伟大,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 语言艺术上,李白可能更胜一筹,在思想内容上,杜甫可能更胜一筹”。故选 B。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 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 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B 项“如果扩大视野,立足当下,就能挖掘其现实意义, 获得认同”错误,“如果……就”绝对化,相关信息第五段“纪录片讲述杜甫的故事,它的 着眼点不是古代,不是历史,而是现在和当下”。C 项“……是这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引 发热议的主要原因”错误,第五段“中国经济的腾飞引起世界的关注,这样的经济奇迹必然 有它背后的历史文化缘由。纪录片是在为中国的现代性寻找它的历史根源,为当代中国的繁 荣现象寻根”,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未必是主要原因。D 项“该文的观点态度和本文一致” 错误,这篇文章观点是“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故选 A。 1 . 应 用 文 化 参考答案 提分训练(一) 【答案】1.B 2.D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 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 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所有人都不认同”错误,说法过于绝 对,原文表述为“也有好事者通过现代的数字手段使其断肢重生,这至少是难以获得博物馆 认同的。故选 B。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 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 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 项,“文章结尾用对比论证和比 喻论证”错误,从结尾段来看,并没有运用“比喻论证”。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 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 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 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 保持一致。A 项,“博物馆是国家的祠堂和祖庙,因此它有责任来保存文物和艺术……” 错误,选项因果关系颠倒,第二段说的是“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有不可复制和 难能可责的文化和艺术的价值,因此,用博物馆的方式来保存这些优秀的文物和艺术,并 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现其魅力,这在全世界都是一种最为普遍的认同。博物馆因此成为国家 的祠堂和祖庙”;且“统一的方式”错误,应为“各种方式”;C 项,“大众娱乐生活品 位不高,得不到人们尊崇”错误,文章第五段说的是“‘活起来’的代表有广场舞,但是, 国家大剧院不能因为‘活起来’而把广场舞请进国家殿堂。博物馆是公众心目中的殿堂, 是需要仰视和行注目礼的。因此,与博物馆相关的文物‘活起来’绝对不应该是‘抖音’ 的那种表现方式”;D 项,“中美差距很大”错误,第六段所说的“抖音”不能代表中国, 所以不能以“抖音”的低劣来说明中美差距大。故选 B。 (二)【答案】1.D 2.A 3.B 【解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 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 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 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D 项,“‘丝绸之路是’‘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贸易交流通道,因此它成为重要的音乐长廊”错误。原文信息是 “可见,在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交流中,音乐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增进中国与丝绸之路沿途 国家的友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至今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音乐长廊,在其沿途各民族 的艺术活动中,到处都可以寻觅到中国和沿途国家音乐文化交融的足迹”,可见“因此它成 为重要的音乐长廊”的“此”应该是音乐促进了文化交流,而非“沿线国家的政治、贸易交 流通道”。选项强加关系,原因和结果之间没有因果逻辑。故选 D。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 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 项,“文章一开始就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 开论证,本文的逻辑分析逐层递进”表述不正确。本文开篇第 1 段先说明文化包容的重要 性,并给历史和当代两方面给概念下定义,然后第 2 段才引出一带一路,提出文化包容是“一 带一路”各个国家建立彼此互信的基础条件之一。可见开篇并未提出问题,而是分析问题。 第 3 段写音乐互通是文化包容的特殊方式,音乐用情感的方式消解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 化隔阂,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共同合作的重要方式。第 4 段写形成于两汉时 期的丝绸之路,既是东西方经济贸易之路,也是中国和亚欧各国政治、文化、艺术交流的通 道。最后一段总结“音乐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真正意义”。可见论证结构为总(整体) 分(局部)式,总说基础条件之一“文化包容”,分说文化包容的特殊方式音乐对于一带一 路建设的意义。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 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 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 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 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B 项,“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包容多元跨界的艺术形式,各国才能建立政治与经济合 作关系”错误。选项杂糅了信息“音乐是联结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 间最有效的桥梁。音乐……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共同合作的重要方式”“音 乐……共同增强人类的科学文化思维能力,以促进社会政治的进步、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经济 贸易的繁荣”,可见有了音乐也可以建立“政治与经济合作关系”,选项表述太绝对。故选 B。 (三) 【答案】1.B 2.D 3.A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 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 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 项,偷换概念,“鲁迅认为《史 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这里鲁迅 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鲁迅强调的是《史记》 不仅是史书,而且还是“散文”“诗”。C 项,曲解文意,“编造一些历史事件”说法有 误,原文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而不是“编造一些历史事件”。D 项, 无中生有,“这就是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于文无据。故选 B。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 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 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 依据。D 项,曲解文意,把坑能行说成确定性。原文“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 的观点”,原句中只是说“可能”熟悉胡适先生的观点,而不是“对于大家熟悉的胡适观 点”。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 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 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 项,张冠李戴,说法颠倒了。原文,“说到底, 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 有的思维方式”由此可知: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故选 A。(四) 【答案】1.D 2.B 3.D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 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对词语、关系、论证等进行认真比 对,最后进行辨析。本题 D 项,“刘胜墓中出土的陶缸上的题字和汉景帝时元王设醴招待 穆生的事”,并不能证明“米酒在当时只是皇族专享”,只是说明“当时酒的种类众多,有 米酒,果酒、桂花酒等”,由原文第四段“河北刘胜墓中出土有‘稻酒十石’‘黍上尊酒十 五石’等题字的陶缸,说明酒的种类很多。汉景帝时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 醴。这里的醴,就是一种米酒”可知 D 项曲解文意。故选 D。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 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 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B 项,原文第六段“酒还用来犒劳军士,刘邦当年进入关中与父老约 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享军士’”,可见是百姓犒劳军士,而不是选项说的 “刘邦进入关中时就曾用酒来犒劳军士”,选项偷换主语。故选 B。 3.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目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 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本题 D 项,“按照汉代宴饮的 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鸿门宴》中项羽作为主人东向坐,刘邦作为客人北向坐, 是符合礼仪的”说法错误。《鸿门宴》事件发生时汉代还未建立,且刘邦北向坐是表示臣服 的意思,而项羽也正式接受了刘邦的臣服,因此选项中“是符合礼仪的”的推论有误。原文 最后一段“按照当时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大规模宴饮还分堂上堂下,以 区分贵贱。吕公当年宴饮,‘进不满千钱者坐之堂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礼仪制度的严 格”,只是说明饮酒有严格的礼义。故选 D。 (五) 【答案】1.C 2.D 3.C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 项,“但《左传》的 成就显然高于《公羊传》”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提到《左传》的成就显然高 于《公羊传》这一信息;B 项,“《春秋》……而实际上内在的文本性质却是一部经学”错 误,从文中来看,“经学”只是《公羊传》的观点,并非事实;D 项,“《公羊传》的脱颖 而出影响了西汉的政治和社会,所以它对《春秋》的诠释很成功”错误,选项因果关系颠倒, 从文中来看,应是成功诠释在先,然后才有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故选 C 项。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 项,“文章中《公羊传》以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为例来论述‘大居 正’说,该例子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记述”错误,选项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宋宣公不遵循 传位于子的正道”,选项变成“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且此例出自《春秋》,是真实的。 故选 D 项。 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 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 项,“没有《左传》那 样的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料”错误,从最后一段可知,《公羊传》“也经常补充一些史 料,甚至有时还提供一些记载翔实的独家史料”。故选 C。 (六) 【答案】1.C 2.A 3.B 【解析】对应选项和原文内容。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 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C,“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理解错误, 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 故选 C。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筛选、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题干的 要求,认真比对原文内容和选项内容的差异。题干问的是“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 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A,是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属于“现 代人的生存困境”。故 A 错误。故选 A。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推断、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 题和研读文本。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 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 强加因果。“所以”说法不当。“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 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与前文没有因果关系。C 项,“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 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与原文不符,原文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 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D 项,“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当,原文是“回到古 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故选 B。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