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探界者”钟扬 核心素养练习
一、核心素养聚焦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收敛(liǎn) 奇葩(bā) 原核(hé) 拟南芥(jiè)
B. 调侃(kǎn) 撰写(zhuàn) 奠定(jiàn) 脑溢血(yì)
C.悲怆(càng) 婉拒(wǎn) 担当(dāng) 毛坯房(pēi)
D.跌宕(dàng) 戛然(jiá ) 屋脊(jǐ) 超负荷(hè)
【答案】D
【解析】A 项,“奇葩”的“葩”应读“pā”;B 项,“奠定”的“奠”应读“diàn”;C 项,“悲怆”
的“怆”应读“chuàng”,“毛坯房”的“坯”应读“pī”。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灾难,却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
B.在警方雷厉风行地扫荡之下,许多不法行业销声匿迹。
C.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D.这篇文章五大三粗,故事情节漏洞百出,病句连篇,不可能发表。
【答案】D
【解析】A.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而止。B.雷厉风行: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
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C.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
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D.五大三粗:形容人高大粗壮,身材魁梧。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秦汉魏石刻书法艺术展增进了中日两国书法艺术家的友好往来,推动两国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B.在复旦大学任教 17 年,他培养了 80 多位研究生。他的生物信息学课,是生科院最受欢迎的课,我
的学生都选了他的课。
C.从 3 月 27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挂牌算起,截至 4 月 11 日,已有 11 个国务院组成部门、机
构和单位正式挂牌亮相,迎接新身份。
D.钟扬对职务和名利总是看得很轻,考虑的更多的是社会,是国家,不仅关注的是当下,还有长远的
未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
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本题 A 项,结构混乱,“推动……”
和“对……起到了积极作用”句式杂糅,可删去“起到了积极作用”或在“推动”前加“对”;C 项,不合逻辑,“部门、机构和单位”概念交叉;D 项,语序不当,“不仅”“关注的”调换顺序。故选 B。
4.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①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
②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
③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
④而我们采集的种子
⑤但我毫不畏惧
A.③⑤④②① B.③⑤①④② C.④②③⑤① D.①③⑤④②
【答案】B
【解析】按事理逻辑顺序排列。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明日搬家,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欢迎拜访!
B. 兹介绍我校甄鸿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C. 贵书店即将开张大吉,无论多忙,到时我都一定会拨冗出席!
D. 天气日渐寒冷,侄儿在学校是否需要叔父寄送御寒物品?望钧裁!
【答案】B
【解析】A 项,“拜访”不当;C 项,“拨冗”不当;D 项,“钧裁”不当。三个选项都是谦敬词语误
用。
6.阅读下面课文节选部分,完成(1)—(4)题。
种子达人
2000 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经佐琴成为他的行政秘书、后勤主管。
那年 5 月钟扬报到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经佐琴临时给他找了一个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当
经佐琴愧疚地和钟扬沟通此事时,没想到他毫无怨言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
澡住了半年。
十几年过去了,钟扬和家人的住房仍没有太大改善,只是从毛坯房搬进了一套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屋。
这和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强烈对比,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
院长的职位也产生了巨大反差。
为了供孩子上学,钟扬夫妻把唯一的房产卖了,如今的住所是岳父岳母的房子。这个小屋紧挨着一片
工地,却住着钟扬一家四口和他的岳父岳母。
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
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 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 4000 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 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钟扬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 1/7 的地
区,植物种类占到了 1/3。有些地方甚至 100 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
讲中这样介绍。
他深扎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
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 200 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
8000 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
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 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
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对于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来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那次,我和扎西次仁(钟扬在西藏的首位植物学博士——记者注)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
们从海拔 5200 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
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拉琼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
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 6000 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
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麴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头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
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
生命延续
2017 年 5 月的一场讲座中,钟扬曾介绍自己实验室里研究过一种“长寿基因”。他们使用生命期 5~7
天的线虫作为实验对象,当某种基因被敲除后,线虫寿命可增加 5~7 倍。
有人问,只要敲除一个基因,人是否可以更长寿。钟扬回答:“这个基因主管生殖,要想长寿必须在
一出生就去除掉,意味着你将终身无法生育”。对于钟扬这样的植物学家来说,生命的长短成为了藏在基因
里的密码。
但对于他个人来讲,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许在与千千万万种生命打交道的过程中,钟扬已经有了答
案。
“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然而,
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
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奠
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在 2012 年 7 月 6 日复旦大学的校刊上,钟扬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这样写道。
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他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
钟扬的身体条件是不适合长期在高原工作的。2015 年,钟扬突发脑溢血,对常人来说,这应是一次生
命的警告,钟扬却把它理解成工作倒计时的闹钟。
“他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拉琼回忆道,病好以后,大家都以为原本忙碌的钟老师可以调整
一下超负荷的生活节奏,“收敛一点”。没想到的是,他变得更加拼命了。
拉琼展示了钟扬 2017 年 6 月 24 日的行程安排:上午到拉萨贡嘎机场,下午 3 点半参加西藏大学博士
生答辩会,5 点跟藏大同事和研究生处理各种学科建设和研究生论文等事情,晚 11 点回到宿舍网上评阅国
家基金委各申请书,凌晨 1 点开始处理邮件,凌晨两点上床睡觉,清晨 4 点起床,4 点半赶往墨脱进行野外
科学考察。
钟扬未完成的愿望很多,他希望继续收集青藏高原的种子资料,希望帮助西藏大学学科建设不断提高,
希望培养出更多扎根高原的植物学人才……
脑溢血之后,医生、亲友、同事都劝钟扬不要再去西藏,说他简直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而他第三
次向组织递交了继续担任援藏干部的申请书,成为第八批援藏干部。
“再次进藏时,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身体大不如前,连上车和下车都特别吃力。但他总说‘没事,我很
好’。他对我说,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必须这样。”拉琼说。
2017 年 9 月 25 日,钟扬忙碌的行程在“出差赴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作报告‘干部创新能力与思维
的培养’”之后戛然而止。
而在他双肩背包的很多张小纸条中,他的工作依然很满——
9 月 26 日,他将回到复旦大学上党课,带大家学习科学家黄大年的先进事迹;
9 月 28 日,他将来到拉萨,参加 29 日的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
之后,他将完成和拉琼参与创办的西藏植物学期刊的创刊文章;和杨亚军一起完成关于“生物样本库
的伦理问题和管理政策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招标;继续英文科普书籍《不凡的物种》的翻译工
作……
未来,他还希望在成都或上海建立青藏高原研究院,让上海的红树林实现自由生长,让更多的中小学
生通过科学课程提高科学思维,让更多的学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种子事业……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
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
样说。
(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一直到最后,住房条件都没有太大改善,这和
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强烈对比,也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的职位产生了巨大反差。
B.经过数年的寻找,钟扬自己在“无人区”——海拔 6 000 多米的珠峰北坡最终寻获“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C.探寻生命的边界时,钟扬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一个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
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的先锋者。
D.钟扬无论在上海还是西藏,都为国家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
了重要贡献。
【答案】B
【解析】由文中“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 6 000 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可知 B 项错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
是指钟扬自己。
B.“生命延续”这部分,西藏大学的老师展示了钟扬 2017 年 6 月 24 日一天的密密麻麻的
具体行程安排,这样的精准表述了钟扬“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
C.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
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D.钟扬曾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正是这种胸
怀天下的使命感,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前行,直至生命尽头。
【答案】A
【解析】“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主要写了钟扬冒着生命的危险收集种子,A 项的表述过于拔高。
(3)“种子达人”部分为什么从钟扬的住房写起?
【答案】 从住房写起,表现了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的特点,与下文钟扬在“种子事业”上所取得
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衬托了钟扬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解析】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4)从节选部分来看,你认为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个人生活(普通人):不计较得失,对生活品质不讲究。
理想追求(科学家):不怕吃苦,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勇于奉献,用生命在高原行走、攀登,
用满腔热忱投身科研一线。
【解析】主要从普通人和科学家两个角度来谈钟扬的优秀品质即可。
二、学业质量测评
基础练: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钟扬共撰写、翻译、审校了 10 本科普著作,其中不乏《大流感》这样的畅销书。《大流感》这本书,
内容包罗万相,语言风格多变。
B.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蓬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
我也能爬。”
C.他希望能让更多的中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提高科学思维水平,让更多的学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种子事
业。
D.很少有人知道,这细腻而又富有文彩的文字,竟出自这位看起来五大三粗的理工男之手。
【答案】C
【解析】A 项,“包罗万相”应为“包罗万象”;B 项,“帐蓬”应为“帐篷”;D 项,“富有文彩”应
为“富有文采”。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兴趣不是任务。如果把培养兴趣当作一种责任,就会增加孩子的负担,难免出现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情况。
B.时至今日,已经有不只一位经济学家做出过与林毅夫教授相同的预测,但是在同一时期,“中国经济
崩溃论”亦甚嚣尘上。有西方媒体甚至一度把中国经济“硬着陆”与欧债恶化、美债瘫痪相提并论。
C.说起对此次会议的认识,这位 40 多岁的经理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此次会议感觉像回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治理整顿时期的严厉让我们好像如芒在背。
D.“正确解读”对学生而言,是更高的能力要求;对评卷者而言,也是评卷的更规范的尺度。它要求学
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看问题,辩证地分析问题,学生答题时不能口无遮拦,天马行空。
【答案】D
【解析】A 项,行百里者半九十:指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
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句中“就会增加孩子的负担,难免出现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情况”,使用错误,应改为“半
途而废”。B 项,不只:是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后面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而“不止”是动
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停止”;另一个意思是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句中“已经有不只一位经济学
家”,使用错误,应为“不止”。C 项,如芒在背: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句中“好像”
与“如”重复。D 项,天马行空:(1)形容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2)形容说话做事不
着边际。句中取第二个意思,正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青藏铁路安全运行 10 年,离不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吴青柏及其团队的技木攻关,成功地克服
高原冻土等世畀性技术难题。
B. 唐宋时期,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趋于成熟,在长期实践中,各部分的做法已凝结为特定的规制,
为后世建筑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C. 经过数千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先民在乡村社会礼法并用,构建出了一套庞杂的治理和教化体系,其
中,“乡约制度”尤为引人瞩目。D. “光盘行动”唤起了人们爱惜粮食、反对浪费,弘扬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培育了新的
生活观和消费观,应该大力践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病。A 项,结构混乱,后句前应加“他们的技术方案”;B 项,搭配不当,“凝结
为”应改为“形成”;D 项,成分残缺,应在“反对浪费”后应加“的意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6 个字。
时至今日“限塑令”已经实施了近十年,①__,甚至让人们感到塑料袋的使用量比以前更大了。面对
塑料袋产业的各个相关方,政策执行陷入监管之难。首先,塑料袋几乎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再
强大的监管力量,面对洪水般的生活细节也难免捉襟见肘,这导致②__。其次,塑料袋生产商、销售商有
巨大利益,也就有了逃避监管的动机。另外,消費者由于享受着塑料袋带来的便利,③__。总之,监管有
难度,生产、销售有利益,消费有依赖,使得限塑令陷于空转、难以落实。
【答案】 ①其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 ②政策的执行效率较低(或监管有难度) ③已养成难以割舍的
消费依赖
【解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
后文“比以前更大了”,第②空注意前面的“政策执行”,第③空注意前文“享受”。
5.阅读下图,对某社区“红色议事厅”工作流程图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注: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A.社区工作室负责民意收集,容易的事情尽快办理,难事交给红色议事厅。
B.红色议事厅的主要职责是“联系相关各方,协商解决难事”
C.红色议事厅按区域指定一位监督人对红色议事厅进行监督。
D.从红色议事厅的监督机制来看,既有“两代表一委员”的监督,又有群众反馈及满意度回访。
【答案】C
【解析】依照上面丝路比照选项即可得出答案。本题呈现的是“‘红色议事厅’工作流程图”。由图可
看出,社区工作室负责民意收集,容易的事情尽快办理,难事交给红色议事厅。故 A 正确。红色议事厅协调
相关部门合力落实。落实之后要进行反馈及满意度回访。依据图示箭头指向可知,“红色议事厅”的工作职
能,其下方为联系部门,其上方为处理的问题。据此可知红色议事厅的主要职责是“联系相关各方,协商解决
难事”,故 B 项正确。图标中,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按区域指定一位监督人对红色议事厅进行监督。故 C 项错。从红色议事厅的监督机制来看,既有“两代表一委员”的监督,又有群众反馈及满意度回访,故 D
正确。
6.下面是某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送的短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恩师别来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作为您的高足,有幸得到您的指导和帮助,至今敬谢不敏。
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
效劳,我定当鼎力相助!
① 改为 ; ② 改为 ; ③ 改为 ; ④ 改为 ; ⑤ 改
为 ;
【答案】① “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不用于学生对老师,更改
为“感念”;②“高足”,敬辞,指别人的学生,不用于自己,更改为“学生”;③“敬谢不敏”,恭敬地表
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是表示推辞的客气话,不合语境,更改为“感激在心”;④“斧正”,请别人修改
文章的敬词,不合语境,更改为“指正”;⑤“鼎力相助”,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
帮助时的客气话,不合语境,更改为“全力以赴”。
【解析】本题,“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不能用于自己对别人的思念,要把“垂念”改为“常
念”或“思念”。“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语段中称“我是您”的学生,错误,应改为谦称“门生”或
一般性称呼“学生”。“斧正”:请人修改文章。敬称。此处使用对象是“我的不足”,使用对象错误,应
改为“指出”。“鼎力”:感谢别人帮助之大,敬辞。不能用于自己对别人的帮助。所以应改为“大力”或
“全力”。这几个词语在文中均不得体。
综合练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超级演讲家霍金
霍金的演讲之路建立在过去数十年对理论物理学的卓越贡献上。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
他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被誉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在声望一步步提高的同时,他开始思考,科学应该是为世人所熟知的,若是一些科学成果只在业内存
在震撼,却无法在大众中普及,那这些研究成果还有什么伟大可言呢?于是,除了写书和参加学术研讨会,
他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作为“超级演讲家”的历程。
1987 年 10 月,英国的伯明翰召开运动神经细胞协会会议,霍金受邀进行了一场演讲,题目是《我的病
历》。霍金从自己的童年开始讲起,从那些“笨手笨脚”的先兆,一直讲到 21 岁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
也讲到了“最多还能活两年”的预言。他表示,面对随时都会到来的死亡威胁,那种感觉很不好受,但是
他依然在进行科学研究,依然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我并不比别人差什么”。
1988 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
和归宿。4 月,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一场题为《黑洞和婴儿宇宙》的演讲。霍金指出,大多数人会认
为进入黑洞之后,就可以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区域,于是就出现了时空旅行的巨大可能。他提醒人们,不要渴望进入黑洞,如果人类跳入黑洞,瞬间就会被撕得粉碎,连构成他身体的粒子也不能避免。随后,这位“被
撕得粉碎的人”就会通过婴儿宇宙,经过另一个黑洞被发射出来,重现于另一个区域。这次演讲吸引了众
多对宇宙存在好奇的听众,霍金总能把一些枯燥的理论通过绮丽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霍金试图通过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除了常在英国及美国发表演说,1989 年 10 月,他
还来到西班牙的奥维多,此次的演讲题目是《公众的科学观》。霍金认为,社会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大都漠不
关心,对于科研成果为公众生活带来的改变,公众也是冷眼相待。现在的首要问题就是让科学在大众中普
及,让大众能够对温室效应、酸雨、遗传工程甚至核武器的发展等问题得出较为科学的看法。中学的科学
教育制度需要改善,要拓宽科学传播的途径,如电视节目,在娱乐的同时注重教育意义,让观众明白科学
与生活息息相关。
霍金还把他的思想传播到了对他来说非常遥远的国度——中国。2006 年 6 月 17 日,霍金以病残之躯坐
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抵达北京。这是继 1985 年、2002 年两次访华后,他第三次踏上中国的土地。6 月 18
日,他面对中国的 6300 多名听众演讲他的《宇宙的起源》,他围绕“我们为何在此,又是从何而来?”的问
题展开,宇宙是否会继续膨胀?会不会在某一个时点最终坍塌?这些都是充满神秘感的东西,在足球世界杯
尽情演绎的夏日里,霍金掀起了又一轮科学的热潮。
霍金的演讲充满了科学的正能量,他的演讲实录被印刷成各类读物销往世界,演讲的视频被制作成各
类纪录片畅播全球。霍金就这样在宇宙的星际当中影响着我们,像一颗耀眼的星辰熠熠生辉。
(摘编自荣楚欧《霍金传》)
相关链接:
①在演讲时,靠电脑合成发音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通常要准备 l0 天,但这并没有
削弱霍金同大众交流的愿望。在他看来,向大众揭示宇宙的神奇和宇宙学研究所反映出的哲学和科学思想,
这是学者的本分。
(蔡肖兵《生命还在希望就在》)
②在中国,霍金走近公众所引起的轰动有目共睹。2002 年他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那次演讲的会场座无
虚席,这说明一个事实:霍金正在用他非凡的个人魅力,吸引大众走近科学。丘成桐先生如此评价:“激
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大科学家应当带头做科普。”
(2006 年 6 月 22 日《光明日报》《霍金:一个巨大的科学磁场》)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霍金在宇宙论和黑洞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奠定了他在当代理论物理学界的地位,也成为他
日后演讲成功的坚实基础。
B.霍金并不满足于只在科学界拥有声望,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为世人所熟知,从而开始了为大
众普及科学的演讲家历程。
C.在《黑洞和婴儿宇宙》的演讲中,霍金谈到了人类能否进入黑洞实现时空旅行的问题,巧妙地为大
众解释了枯燥的黑洞理论。
D.霍金试图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到全世界,他的演讲没有只局限在美国和欧洲,他曾经前后三次到中国演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答案】B
【解析】B 项,“并不满足于只在科学界拥有声望,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为世人所熟知”理解错
误,“并不满足”于文无据,且原文第 2 段说的是“科学应该是为世人所熟知的”。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霍金 21 岁时被预言最多还能活两年,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仍投身科学研究,自强不息,掌控自己
的命运,体现出非凡的人格魅力。
B.大科学家霍金没有只是埋头于书斋和学术研讨会,他将主要精力都放在演讲事业中,带头做科普,
值得其他科研工作者学习借鉴。
C.霍金的演讲既有对遥远宇宙的探讨,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他不仅是一个研究星空的科学家,更
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思考者。
D.本文侧重对霍金演讲内容的介绍,对其科研经历叙述不多,但读者仍能从中了解到霍金是如何成长
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和超级演讲家的。
【答案】A
【解析】B 项,“将主要精力都放在演讲事业中”于文无据,原文第 2 段说的是“除了写书和参加学术
研讨会,他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作为超级演讲家的历程”;C 项,“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于文无据;D
项,“但读者仍能从中了解到霍金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和超级演讲家的” 分析有误,读者从文
中可以了解到的是霍金“在世界范围内作为‘超级演讲家’的历程”。
(3)为什么霍金被誉为“超级演讲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从演讲者的角度看,霍金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战胜了身体上的缺陷,对理论物理学有卓越贡
献;靠电脑合成发音,以演讲的方式传播科学,让有限的生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②从演讲内容及方式看,
他研究的内容是深奧难懂的,如宇宙论和黑洞等,但他能把高深、枯燥的字宙学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
述出来。⑧从演讲效果看,对自身的经历、公众科学观的思考,对未知世界的探讨,引发了公众对科学的
兴趣,传递了多种正能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解析】此题要求筛选霍金被誉为超级演讲家的原因,可以从演讲者的角度、从演讲内容及方式、从
演讲效果等方面筛选整合,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从“ 霍金的演
讲之路建立在过去数十年对理论物理学的卓越贡献上。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他提出了黑洞
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被誉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在演讲时,靠电脑
合成发音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通常要准备 10 天,但这并没有削弱霍金同大众交流的愿
望。在他看来,向大众揭示宇宙的神奇和宇宙学研究所反映出的哲学和科学思想,这是学者的本分”“霍
金总能把一些枯燥的理论通过绮丽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对于科研成果为公众生活带来的
改变,公众也是冷眼相待。现在的首要问题就是让科学在大众中普及,让大众能够对温室效应、酸雨、遗传工程甚至核武器的发展等问题得出较为科学的看法。中学的科学教育制度需要改善,要拓宽科学传播的
途径,如电视节目,在娱乐的同时注重教育意义,让观众明白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
霍金被誉为“超级演讲家”的主要原因。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摘登
材料一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就设在果园里,亲自动手,一会儿就把一棵果树的枝条,
剪掉了三分之一。村民们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面对这些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
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来了十六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用。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
套袋技术吃过亏,所以这次很多人死活都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都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
苹果长得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 3000 多元,带来效益 900 多万元。
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 100 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
后来,62 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191 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
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三万一千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 多户买了
小轿车。今天的岗底,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生态美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
(摘自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材料二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很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
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
之间的那辆越野车。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慕名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
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 4 万公里。他开车,我坐
在旁边,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
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
比较起来,在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 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想准
备准备年货,第二天过个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冰锅冷灶啥也
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我们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
我想初一总不能还在人家过吧,就张罗着去买点肉馅想包顿饺子,可是附近卖菜卖肉的摊贩早就都回
家过年去了。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结婚这么多年,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里的事。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
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材料三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同事,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
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李保国是
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 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
自身价值。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
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35 年来,他的足
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
成自家人。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
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三十多年坚持将农业技术送到太行山区,为了帮农民致富,献出宝贵
的生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B.李保国认识到帮助农民致富,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让农民都掌握农业技术,于是他和邢
台农校一起“送教下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郭素萍对丈夫李保国的回忆充满深情,虽然丈夫顾不上家里的事情,忙得连年都没过好,但她没有
丝毫怨言,更多的是理解,以及对丈夫工作的支持。
D.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这些数字非常具有说服力,都具体地表现了李
保国为村民带来的经济效益,表达了村民的感激之情。
【答案】C
【解析】A 项,“为了农民致富,献出宝贵的生命”错误。结合“35 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
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李老师
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
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分析,“为了农民致富,献出宝贵的生命”说法无根据。B 项,“他和邢台农校
一起”错,原文是“借邢台农校”来“送教下乡”。D 项,“都具体地表现了李保国为村民带来的经济效益”
错误。结合“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 100 名果农在家门口读
了中专。后来,62 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191 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
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分析,列数字还为了表现李保国同志给当地的果农教育带来
的影响等。所列数字并非都表现经济效益。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恰当合理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表现了李保国教授一心一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热情,赞颂了他作为共产党人的楷模心
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
B.第二则材料讲述李保国长年在山区奔波劳累,积劳成疾,也不能很好地休养,表达了对提高知识分
子的待遇和改善知识分子工作、生活条件的意愿。
C.由于农民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最初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可见帮助农民
致富任重道远,道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D.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三段材料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材料二的
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材料三的表达方式主要为议论。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
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
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 项,“表达了对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和改善知识分子工作、生活条件的意
愿”不当。材料二主要表现李保国工作的劳累辛苦和做出的牺牲。C 项,“由于农民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
事物”错误。结合“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所以这次很多人死活都不敢用”分析,
农民一开始不接受有些技术是因为有失败的先例,并非保守。D 项,“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
错误。结合材料一分析,虽然用到了说明,但主要的表达方式为记叙。
(3)由于报告人的身份不同,这三则材料在内容上的侧重点也不同,请分析概括。
【答案】(1)材料一:村支书是李保国贡献的见证者,侧重于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的事迹和他为帮助
农民致富做出的贡献。(2)材料二:妻子是李保国辛劳与付出的见证者,侧重于李保国工作的劳累辛苦和
做出的牺牲。(3)材料三:学校副书记代表上级领导对李保国做出评价,侧重于对李保国的思想与精神的
高度评价。
【解析】结合“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来了十六万个
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用”“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他想方设法给村民
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 100 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现在,岗底村富了,
村民人均收入三万一千元……生态美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等分析,材料一是党总支书记作的
报告,侧重于传主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的事迹及对村民的贡献;结合“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
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
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车里。
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今年没有
年三十儿,看着家里冰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
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等分析,材料二是传主妻子作的报告,侧重于传主为工作付出的辛苦和牺牲;结合“我
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李保国是
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等分析,材料三是学校领导作的报告,侧重的
是对传主的评价。作报告的人的身份不一样,与传主的关系不一样,所看到的情况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