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练习讲解: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练习讲解: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ID:285677

大小:36.63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1-2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核心素养练习 一、核心素养聚焦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芣苢(fú yǐ)  阴霪(yín)   掇之(duō) B.场圃(pǔ) 襭之(jié) 捋之(luō) C.村酤(hū) 饥乏(fá) 袺之(jié) D.闭廪(bǐn) 赋诗(fù) 余音袅袅(niǎo) 【答案】A 【解析】B 项,“襭之”的“襭”应读“xié”;C 项,“村酤”的“酤”应读“gū”;D 项,“闭廪”的 “廪”应读“lǐn”。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B.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C.一竿晴日舞比邻(舞蹈) D.闭廪归来真了事(粮仓) 【答案】C 【解析】 C 项,舞:欢欣鼓舞。 3.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欲收/新麦/继/陈谷 C.三夜/阴霪/败/场圃 D.多博/村酤/劳苦/辛 【答案】D 【解析】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4.下列对诗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B.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C.一竿晴日舞比邻。 翻译: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D.多博村酤劳苦辛。 翻译:带多了村酿使人劳累辛苦。 【答案】D 【解析】多带村酿好去犒劳辛苦劳动的人们。5.某校拟制作古代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苏辙的简介(不超过 100 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 30 字)。 苏辙(1039 年 3 月 18 日~1112 年 10 月 25 日),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 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 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 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 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 年),苏辙去世,享年七 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 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 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 人物简介: 人物评价: 【答案】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宰 相;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栾城集》。 评价:苏辙文、诗、书才能出众,擅长散文,苏轼曾称颂其散文。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得体的能力。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提炼出要点概括即可。 6.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答案】C 【解析】本题 C 项,“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错,结合诗句“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 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 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故不是“正面展现”,而是“侧面”。故选 C。 (2)赏析颔联。 【答案】以对比手法表现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 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对仗,数词的运用。 【解析】本题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 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同时“阴霪”“晴 日”也是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另外这两句形 式上用到了“对仗”,与内容的对比互相映衬,达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三”“一”的数字运用也很有特 色,形成了对照,表现人们的焦急或惊喜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试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解析】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 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 含的情感。答题时注意抓住颈联中的手法用典,结合注释分析典故的内容,然后分析典故中的人物和诗人 的相似之处。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老人想要收新麦,放入装有陈谷的米缸里,奈何 年老,体力不济。幸而有外孙来替他干活,一个“赖”子表达了老人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颈 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表现了劳动的欢乐场面;尾 联“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表现劳动结束后老人的满足;这两句写出了老人对乡村生活的热 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二、学业质量测评 基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人的古诗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 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在前 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体裁上也有明显改进。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________。我 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________。五言字少,念起来 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________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 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 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 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________,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 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 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B.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 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C.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 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D.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 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答案】D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增强”和“范围”搭配不当,应把“增强”改成“扩大”。 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不能跟“和”搭配,应把“和”改成“还是”。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观察 泾渭分明 发扬蹈厉 轻重缓急 B.观察 大相径庭 厉兵秣马 抑扬顿挫 C.体察 泾渭分明 厉兵秣马 轻重缓急 D.体察 大相径庭 发扬蹈厉 抑扬顿挫 【答案】 D 【解析】 “体察”是体会观察,比“观察”含义丰富,结合语境,选用“体察”。大相径庭:比喻相 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语境强调区别大,选用“大相径庭”。发 扬蹈厉:形容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的样子。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语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选用“发 扬蹈厉”。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轻重缓急: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 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语境强调的是读诗时的语调,选“抑扬顿挫”合适。 3.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B.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C.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 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D.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 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的缘故 【答案】C 【解析】语段内容分析的是五七言为何后来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而不是两者源于民歌的原因,故排 除 A、B。C 和 D 中由第一句的“五七言”决定了五言在前,七言在后。 4.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三夜阴霪败场圃 B.一竿晴日舞比邻 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答案】A 【解析】“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5.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 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B.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答案】B 【解析】题干语境是“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 A 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初相遇 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来趋走炎热, 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 相离相弃。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此句抒发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不符 合题干语境。 B 项,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出自唐李贺的《留别同年索士岩经历》,人生最可贵的事情 是能得到知己,萍水相逢也能比骨肉还亲。此句抒发了知己相见的亲切。符合题干语境。 C 项,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出自唐代戴叔伦创作的《相思曲》,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离开了好久好远,什么消息都得不到了,才相信人世间有一种痛苦叫别离。此句抒发了离别的伤痛。不符 合题干语境。 D 项,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出自北宋黄庭坚的《寄黄几复》,有“桃李春风”的美景, 他们却只能喝“一杯酒”,可见聚会匆忙,极其短暂。“江湖夜雨”的漂泊持续了十年,别后的漂泊如此漫 长。两句诗形成强烈对比,欢乐对凄苦、快意对失落、短聚对久别、往日的交情对当下的想念……令人回 味无穷,也在对比中将思念之情加强,进一步表现出二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此句书写离别后的思念。不符 合题干语境。 6. 下列每对诗句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分)A、柿叶翻红霜景秋 碧天如水倚红楼 B、青云未得平行去 梦到江南身旅羁 C、白沙翠竹江村暮 相送柴门月色新 D、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 【答案】D 【解析】对仗的规则是:⑴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⑵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实际上每 首律、绝诗内均不可重字)⑶ 语法结构要相同:即句型、词组相同。如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用虚字 要相同;⑷ 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字对数字, 方位对方位,专名对专名,叠字对叠字等;⑸ 避免“合掌”。这就是上、下联意义不可重复。如:“夏荷千 支丽,莲花万朵妍”。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湖南黄奕有一对仗歌:“律诗中间两对联,上句下句成对 仗,平仄声调要相反,句型词性要一样。一联避免意思同,两联也莫太相象。首尾可对可不对,绝句一般 不对仗。” 综合练 7.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这首诗颈联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描绘了鸟儿上 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答案】拟人 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生活感到高兴,对王安石变 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 【解析】考生应从诗句的意象、手法、情感主题、与上下句联系来解答。答题的一般思路是:①手法;② 诗句所表现的的人物、意象、环境的特点;③作者的情感;④结构作用(承接上句或照应题目,为下句做 铺垫或引出下句)。“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 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 作了铺垫。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生活感到高兴,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 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 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 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C 【解析】C 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 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 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需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 入手。首联诗人明显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 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 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9.阅读下面三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材料三 田 上 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1)下列对以上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成大的诗中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 术享受。 B.陶渊明的诗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 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C.崔道融的诗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 为下文作了铺垫。 D.这三首诗的语言亲切明快、通俗易懂,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体裁有绝句有律诗,都属于近体诗。 【答案】D 【解析】“有绝句有律诗,都属于近体诗”错误,陶渊明的诗不是律诗,应该属于“古体诗”。 (2)这三首诗都是写劳动的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范诗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陶诗通 过描写自己劳动的情景,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抒写了作者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与人 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崔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 辛劳耕作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解析】分别分析三首诗的情感,然后归纳。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和子由①渑池怀旧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③坏壁:残破的墙壁。 颈联和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旧”具体指往日见过的老僧,一同题诗的墙壁。尾联表达了诗人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而 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的思想感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颈联和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本题两问。第一问中的“旧”是实指,由颈联及注释可知是“老僧”,“旧题”的“壁”。第二问“尾 联”明确了设题的区域,“思想感情”明确考查的方向,答题时需要结合尾联的抚今追昔进行表述。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