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生物学霸纠错笔记:神经调节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高考生物学霸纠错笔记:神经调节

ID:285977

大小:1.2 MB

页数:24页

时间:2020-12-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对反射弧的结构及反射活动理解不到位 1.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示意图,在反射弧左侧的神经纤维细胞膜外表面连一电流表。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 错误的是 A.b 处的神经元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B.刺激 b 点引起③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反射 C.分别刺激 a 点和 b 点,电流表指针均可发生偏转 D.刺激 a 点,①②③和 b 点均可产生兴奋 分析:混淆反射弧的概念,对反射弧的结构和对应功能不理解出现错误。 解析:据图分析,①是传入神经,a 是轴突,b 是传出神经元的胞体,②是传出神经,③是效应器。 脑皮层可通过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控制脊髓中的神经中枢,进而控制传出神经元的活动,因此 b 处的神经元 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A 正确;刺激 b 点能引起肌肉收缩,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 正 确;刺激 b 点,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到电流计,因此电流表指针不能发生偏转,C 错误;刺激 a 点,兴奋能 够传至①②③和 b,故①②③和 b 点均可产生兴奋,D 正确。 答案:C 1.反射弧 2.反射弧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兴奋传导 反射弧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 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 结构 将适宜的内外界刺 激的信息转变为兴 奋(神经冲动)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的一部分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 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神经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 能的神经元胞体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 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的一部分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 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 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对内外界刺激产生 相应的规律性应答 只有感觉无效应 相互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 构的完整性 1.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 正确的是 A.a 是效应器,e 是感受器 B.刺激 b,引起效应器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 C.兴奋在结构 c 和结构 b 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A 【解析】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 是效应器,e 是感受器,A 正确,刺激 b,引起效应器反应不属于反射, 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B 错误;图中 b 是传出神经纤维,c 是神经中枢,兴奋在经过神经中枢时 需要经过突触,因此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中枢中的传导速度不同,C 错误;Ⅱ表示突触后膜,信号的变 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 错误。 二、不理解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机理2.如图所示,将灵敏电流表的两个电极(b、c)置于蛙的坐骨神经纤维上,然后在 a 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静息时,电流表指针没有偏转,说明电流表两个电极处的膜外没有电位差 B.刺激 a 处后,电流表会发生两次方向和幅度都不同的偏转 C.此实验能说明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D.刺激 a 处后,受刺激部位 Na+大量内流导致膜内 Na+浓度高于膜外 【错因分析】对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机理的知识掌握不牢,缺乏对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判断方法易出现 错误。 【试题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 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电流表的两电极接在坐骨神经纤维的外表面,静息时膜外均为正电位,两电极的电位差为 0,故电流表指针 没有偏转,A 正确;当 a 处刺激产生的兴奋先传导 b 然后再传到 d 之后,电表指针发生的两次偏转幅度相同, 但方向相反,B 错误;此实验只能证明神经冲动可以由 a 传到 b、c,不能说明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双向 传导,C 错误;刺激 a 处后,受刺激部位 Na+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但 Na+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因此膜 内 Na+浓度始终低于膜外,D 错误。 【参考答案】A 1.神经元 结构: 结构模式图如下      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构成神经中枢 神经元 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突起 轴突: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兴奋的产生及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3.神经冲动的传导特点分析 (1)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如下图)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生理完整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是神经纤维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 纤维在切断、机械压力、冷冻、电击和化学药品等因素作用下,使其结构和局部功能改变,都会中断冲 动的传导。 4.“三看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2.下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并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 段 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 段 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在 ef 段细胞内的 Na+浓度高于细胞外 【答案】C 【解析】在静息状态下,K+主要分布在细胞内,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K+外流和 Na+内流是顺浓度, 通过通道蛋白进行。 A 错: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K+的大量外流。B 错:bc 段 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属 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 对:cd 段 K+继续外流,此时细胞膜仍对 K+的通透性大,对 Na+的通透性 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D 错:不管在哪个阶段 Na+浓度总是膜外高于 膜内。 【点睛】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A 点: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使 K+外流; B 点:0 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使 Na+内流; BC 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CD 段: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 K+外流; DE 段:静息电位。Na+-K+泵活动加强,排 Na+吸 K+,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水平。 三、混淆神经元内及神经元间兴奋传导、传递的特点 3.将灵敏电表的两极(如下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 a 处外表面和 b 处内表面,若在 c、d 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产生神经冲动的刺激,则刺激后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是(注意:ac=db) A.先左后右,再向右 B.先右后左,再向左 C.先左后右,再向左,再向右 D.先右后左,再向右,再向左 【错因分析】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掌握不牢易出错。 【试题解析】分析题图: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由左侧神经元传向右 侧神经元,由于 ac=db,所以在 c、d 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a、b 处同时兴奋,同时 c 点刺激产生的兴奋可以向右侧的神经元传递,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而由 d 点刺激引起的兴奋则不能传递 到左侧神经元。 (1)静息状态时,a、b 处电位均为外正内负,由于 a 处电极在外表面和 b 处在内表面,因此电位计指针偏 向右(如图)。(2)同时刺激 c、d,当由 c 处刺激引起的兴奋传导到 a 时,由 d 刺激引起的兴奋也刚好传导 到 b,此时 a、b 处均为外负内正,由于 a 处电极在外表面和 b 处在内表面,因此指针先向左偏转;c 点刺 激产生的兴奋向右传导时,a、b 处均恢复为静息状态的外正内负,因此指针又向右偏转;c 点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导到 b 点时,b 点为外负内正,而此时 a 处恢复静息状态,为外正内负,因此指针向左偏转到中间位 置;c 点刺激产生的兴奋继续沿 b 向右传导时,a、b 均恢复为静息状态的外正内负,指针回到初始状态, 即向右偏转。故选 C。 【参考答案】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比较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形式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 过程 静息电位 动作电 位 未 兴 奋 部 位 兴 奋 → 突 触 小 体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速度 快 慢(有突触延搁) 方向 可双向传导 单向传递 3.下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②表示传入神经,④表示传出神经 B.针刺⑤处,痛觉产生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C.用药物阻断 B 部位兴奋的传递,刺激②上的某一点,①处肌肉可以收缩,这个过程仍然称作是反射 D.图中显示有 3 个突触 【答案】B 【解析】由图示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推出⑤④②①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 效应器,③为突触,A 错误;针刺⑤(感受器)处会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B 正确;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兴奋能传到效应器,产生反应活动,但由于不是在完整的反射弧上完 →刺激 →局部电流 →递质成,所以不能称为反射,C 错误;图中共显示 5 个突触,D 错误。 1.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1)曲线表示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情况。 (2)a 点:静息电位,膜电位为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使 K+外流。 (3)b 点: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使 Na+内流。 (4)bc 段:动作电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Na+通道继续开放。 (5)cd 段: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 K+外流。 (6)de 段: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活动加强,排 Na+吸 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初静息 水平。 3.电位测量与电流计偏转原理 (1)膜电位的测量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 膜的内侧和外侧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 的外侧 (2)指针偏转原理图 下面图中 a 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c 右 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如下:(1)细胞内外 K+、Na+浓度对神经电位的影响不同。细胞外液中 K+浓度会影响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大小, 而细胞外液中 Na+浓度对神经元静息电位几乎无影响;细胞外液中 Na+浓度会影响受刺激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大小,而细胞外液中 K+浓度对神经元动作电位几乎无影响。 (2)兴奋产生和传导中 K+、Na+的运输方式不同。 ①静息电位产生时,K+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 ②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②恢复静息电位时,起初的 K+外流是协助扩散;但随后的 Na+—K+泵排 Na+吸 K+是逆浓度梯度运输,为消 耗能量的主动运输。 4.兴奋的传递 传递结构: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突触传递。 突触的类型(甲图) (1)甲图中 A 突触为轴突—胞体型,简画为 。 (2)甲图中 B 突触为轴突—树突型,简画为 。 突触的形成与结构(乙图) (1)形成: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即乙图中 g),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 形成突触。 (2)结构:由 d、e、f 组成(填字母),分别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 5.兴奋传递过程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分析 (1)单向传递: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只存在于突触 后膜的受体,与受体特异性结合,所以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2)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这是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 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的 时间(约 0.5 ms),这段时间就叫突触延搁。因此,一个反射需要的神经元越多,突触就越多,消 耗的时间就越长。 (3)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性地作 用于突触传递过程,阻断或者加强突触的传递。这可以应用于医学麻醉。 7.神经递质 (1)种类Error! (2)释放方式: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3)受体化学本质:糖蛋白。 (4)作用: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5)去向:迅速被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传递做好准备。 8.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 失活。 (2)异常情况 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 或抑制。(3)异常情况 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 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1)突触小体≠突触 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 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 学信号→电信号。 (2)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1.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 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动物的生命活动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加迅速准 确,激素调节在神经调节的影响下进行。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 快等作用。 【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 A 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 正确;由题中 信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 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 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 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 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 错误。 2.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答案】D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 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 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且神经递质发挥 作用后,即被灭活,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 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①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 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 正确;②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B 正确; 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一次性”的,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不然会持续性作用,C 正确; 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 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知道②神经递质的 类型,因此无法判断③的膜电位的情况,D 错误。 3.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膝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 C.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答案】B 【解析】【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 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详解】反射是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故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A 选项正确;膝反射的感受器是伸肌中的肌梭,效应器是伸肌,B 选项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后, 能够形成动作电位便会产生神经冲动,C 选项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 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D 选项正确。故错 误的选项选择 B。 4.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 B.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 C.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D.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答案】C 5.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 段 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 段 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答案】C6.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不受激素影响 C.不存在信息传递 D.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 【答案】A 【解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 成,A 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 错误;神经递质可 以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说明神经调节过程中存在信息传递, C 错误;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以后,在病毒或病菌刚侵入人体的时候, 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D 错误。 7.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结构①是线粒体,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A 错误;③是突触前膜,当其兴奋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 错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是 胞吐,C 错误;结构④是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是由 Na+大量内流引起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体现了膜的 选择透过性,D 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神经元兴奋的传递。 8.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不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增强 D.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包含两个神经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 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因此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 A 错误;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特化的结构,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 和腺体,B 错误;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C 错误;膝跳反 射的反射弧包含两个神经元,D 正确。 9.下图为膝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中 a、b、c 为突触,I、II 为神经刺激点。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I 处给予适当刺激可引起伸肌收缩,这就是膝反射 B.刺激 I 或 II 处,图中灵敏电流计指针都会发生偏转 C.膝反射只涉及两个神经元即可引起伸肌收缩,是一种最简单的反射弧,反射中枢在 b 突触中 D.伸肌内的感受器受刺激后,b 突触和 c 突触释放的递质相同 【答案】C 【解析】在Ⅰ处给予适当刺激可引起伸肌收缩,但是这不能称为反射,因为反射必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 才能实现,A 错误;刺激 II 处,产生的兴奋会先后经过电流计的左右两侧,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 偏转,而刺激 I 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B 错误;据图分析可知,膝反射的反射弧是二元反射弧,只涉及两个神经元,是最简单的反射弧,反射中枢在 b 突触中,C 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伸肌内的感受器 受刺激后,b 突触和 c 突触释放的递质应该是不同的,D 错误。 10.图甲表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c 表示突触),图乙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兴奋在 b、c 和 e 中传递的形式都相同 B.图甲中,兴奋在 b、c 和 e 中传递的速率都相同 C.图乙中,细胞 a、细胞 c 和细胞 d 的作用都具有特异性 D.接种后的机体被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时,产生免疫的主要途径是⑥⑧⑨ 【答案】D 【解析】兴奋在 b、e 中都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 c(突触)中发生了信号的转换,即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电信号的传递速率快,化学信号的传递速率慢,因此,兴奋在 c 中传递的速率慢于 b 和 e; 细胞 a、c 和 d 分别是吞噬细胞、B 细胞、记忆(B)细胞,B 细胞和记忆细胞识别抗原有特异性,吞噬 细胞识别抗原不具有特异性;接种疫苗后,机体内产生了记忆细胞,当被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时,抗原 刺激记忆细胞,使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再通过浆细胞分泌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即产生 免疫的主要途径是⑥⑧⑨。 11.将电表的两极连接到蛙坐骨神经表面,如图所示。在 a 处给予适当强度的电刺激,引起了腓肠肌收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细胞是可兴奋细胞 B.静息时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C.a 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传播到 b 处 D.刺激 a 处,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相同方向的偏转 【答案】D 【解析】本题目考查神经调节中电流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电信号在离体的神 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题目中可知肌肉收缩,说明坐骨神经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 正确;静息电位是 神经纤维外侧都为正电位,电流表指针不偏转,B 正确;刺激 a 处,肌肉收缩,说明电信号由 a→b→ 腓肠肌,C 正确;刺激 a 处,电流表指针先向左偏转,随着电信号的传递再向右偏转,因而电表指针发 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D 错误。 12.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负责调控的生理功能不同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 的生理功能,如刺激下丘脑某一区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刺激下丘脑另一区域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 奋,A 正确;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 错误;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 对应的结构是大脑,C 错误;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调控,D 错误。 13.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 Na+通道打开,膜外大量 Na+顺浓度梯度流入膜内,Na+通道很快就进 入失活状态,与此同时,K+通道开放,膜内 K+在浓度差和电位差的推动下又向膜外扩散。如图表示用 电表测量膜内外的电位差,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 B.神经纤维从受刺激到恢复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 0 电位 C.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D.膜外 Na+大量流入膜内,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答案】B 【解析】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表现为外正内负,电表会测出膜内外的电位差,A 错误;从静息状态受 刺激到形成动作电位,电表指针会通过 0 电位偏转一次;由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电表指针又会 通过 0 电位偏转一次,共 2 次,B 正确;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C 错误;由于膜外 Na+大量流入膜内,所以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负内正,D 错误。14.图甲表示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当用一定强度刺激 B 点后引起 C 收缩。图乙是图甲中 A 结构的放大示意 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 B 表示效应器,C 表示感受器,A 表示突触 B.兴奋在 A 结构传导时,会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图乙结构中①物质的释放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会消耗能量 D.①中物质的合成与分泌一定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图甲中的 B 表示感受器,C 表示效应器,A 表示突触,A 项错误;兴奋在 A 结构传导时,会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 项正确;图乙结构中①神 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过程,会消耗能量,C 项错误;①中物质是小分子物质,一般不是蛋白质,其合成 与分泌不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D 项错误。 15.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运动神经元病。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 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如图为渐冻人的某反射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 的是 A.若以针刺 S,渐冻人无法感觉到疼痛 B.若刺激Ⅲ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释放 C.若刺激Ⅱ处,渐冻人的 M 发生轻微收缩,则该过程可以称为反射 D.若刺激Ⅰ处,则在Ⅲ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①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则 S 为感受器、②为传出神经(运动 神经元)、③为突触(或神经中枢),M 为效应器。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中也是单向传递的。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渐冻人损伤的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因此以针刺 S,渐冻人能感觉到疼 痛,A 错误;若刺激Ⅲ处,兴奋可以传到神经中枢,因此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释放,B 正确;若 刺激Ⅱ处,渐冻人的 M 发生轻微收缩,但是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该过程不能称为反射, C 错误;若刺激Ⅰ处,产生的兴奋不能通过神经中枢传到Ⅲ处,因此在Ⅲ处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D 错误。 16.如图表示两个神经元的结构关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a、c 结构分别通过电信号、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传导、传递兴奋 B.结构 c 中的酶能与相应受体结合使兴奋终止 C.剌激 b,则在 a、d 处可测得膜电位的变化 D.静息时,d 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两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 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c 代表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 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a 为神经纤维,a 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神经冲动,c 代表突触,通过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传递兴奋,A 正确;c 处的酶能把相应神经递质分解使兴奋终止,B 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因此刺 激 b 处可在 a、d 处测到膜电位的变化,C 正确;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 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D 正确。 17.(2017 北京卷)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 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 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 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 100 次/秒、持续 1 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 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 HFS 处理时高 2~3 倍,研究者认为是 HFS使 H 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 N 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Ca2+与____ ___________共同作用,使 C 酶的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C 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 H 区传入纤维施以 HFS,休息 30 分钟后,检测到 H 区神经细胞的 A 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 而细胞膜上的 A 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 了实验证据。 ②图中 A 受体胞内肽段(T)被 C 酶磷酸化后,A 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 A 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 T 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 H 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 C 酶对 T 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 用短肽分别应与 T 的氨基酸_________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为验证 T 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 T 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 一组小鼠,用 HFS 处理 H 区传入纤维,30 分钟后检测 H 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 A 受体能否磷酸化, 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 (4)图中内容从___________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1)神经递质 (2)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 (3)①Ⅱ ②C、B 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 加 HFS 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 (4)细胞和分子 【解析】(1)在小鼠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 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从图中可以看出,Ca2+通过 N 受体进入细胞的过程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不消耗 ATP,属于协助扩散或易化扩散。Ca2+进入细胞后与钙 调蛋白结合,激活 C 酶;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其空间结构,酶的活性改变的直接原因是其空间结构发 生了改变。(3)①由图示信息,根据“细胞膜上的 A 受体数量明显增加”可推出有比较多的 A 受体胞 内肽段转变成了 A 受体,该过程就是过程Ⅱ。②实验的自变量为短肽,要验证磷酸化位点位于 T 上, 导入实验组的短肽含有磷酸化位点,导入对照组的短肽不含有磷酸化位点,则实验组所用短肽应与 T 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对照组所用短肽应与 T 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反。③为了验证 T 的磷 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 T 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 HFS 处 理 H 区传入纤维,30 分钟后检测 H 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 A 受体能否磷酸化,还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 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检测的实验结果应可操作,膜 A 受体是否磷酸化不易检测,应补充施加 HFS 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4)图中所研究的机制涉及受体(糖蛋 白)、酶及物质的运输,所以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揭示学习和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 【学科网考点定位】神经调节,实验分析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研究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考查神经调节和实验设计与分析相关知识, 要求考生能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判断相关过程变化,明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是 解答此题的关键。 18.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 上的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功能。 (2)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 InR 后,可以_________________。 (3)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 InR 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 InR 对 GLUT 转运葡萄糖 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_________________了炎症因子对 GLU T 的抑制能力。最终,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________________。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神经递质 信息交流 (2)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3)加强 下降 偏高 【解析】(1)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 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2)由图可知,胰岛素激活 InR 后,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 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从而抑制神经元死亡。(3)由于体内胰岛素对 InR 的激活 能力下降,导致 InR 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加强了炎症因子对 GLUT 的抑制能力,结果导致 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下降。此类病人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胰岛素含量比正常人高。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胰岛素的作用,要求考生能正确分析过程图,理解胰岛素的作用 机理。 19.甲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C、D、E 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或结构,乙图是甲图局部结构的放大, 并用图示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刺激部位,测量结果如丙图所示,据图回答下 列问题。 (1)甲图所示的反射弧结构中包括________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 C 和神经细胞 D 的胞体属于反射弧 中的________结构,该结构通常位于机体的________中(填器官名称),局部放大的部分属于神 经细胞的________结构。 (2)如乙图所示,静息状态时电流表的指针偏向左方,当在图示位置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电流表的 指针偏转情况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________(填 “双向”或“单向”)传导。膜外电荷移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 反”)。 (3)丙图中钠离子的大量内流发生在________段。b 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情况为________,适 当降低膜外钠离子的浓度,则 b 点的值将________(填“减小”“增大”或“不变”)。 【答案】(1)3 神经中枢 脑和脊髓 轴突 (2)发生两次先向右偏转,再向左偏转至原状 双向 相反(3)a~b 外负内正 减小 【解析】(1)由题图甲可以直接看出,该反射弧结构中含有 3 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 C 和神经细胞 D 的胞体属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常位于脑和脊髓中。(2)当兴奋传到电流表左极时,左 极膜内变为正电位,与右极膜外电位相同,电流表指针指向正中央;当兴奋传到两极中间时,两极的 电位恢复。电流表指针恢复到原来状态;当兴奋传到右极时,右极膜外变为负电位,与左极膜内电位 相同,电流表指针指向正中央;当兴奋继续向右传时,两极的电位恢复,电流表指针再恢复原状。(3) 当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大量内流,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膜外电位由 正变负;若适当降低膜外钠离子浓度,则进入膜内的钠离子减少,b 点的值将减小。 20.下图 1 为膝跳反射模式图,图 2 为突触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若 S 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M 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 P 称为___________,能代表反射弧的 结构为(用图 1 中字母、罗马数字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膝跳反射实验时,需要在受试者 没有注意的情况下敲击膝盖韧带部位效果更好,原因是人的大脑会控制脊髓反射,这属于中枢神 经的__________调节。 (2)图 1 中刺激①点,则①点的膜电位变化为________,该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与 ___________有关。 (3)图 2 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填序号),此处信号转化过程为_______,且兴奋传递方 向是 _________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 2③部位的液体名称是_________。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②中的化学物质释放到③部位的 方式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神经中枢 S→①→P→②→M 分级 (2)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Na+内流 (3)③④⑤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单向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 膜 (4)组织液 突触小泡 胞吐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 1 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其中 S 是感受器,M 是效应 器,P 为神经中枢,①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③是突触。图 2 是突触结构模式图,其中①是线粒体,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间隙、⑤是突触后 膜、⑥是突触后神经元的一部分。 (1)根据前面对图 1 的分析可知,S 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M 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 P 称为神经 中枢,它们参与组成的反射弧可表示为 S→①→P→②→M。当大脑皮层对低级神经中枢的调节有控制作 用,体现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2)图 1 中①点未受刺激时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刺激①点,则①点的膜电位为动作电位, 电位变化为内正外负,该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与钠离子内流有关。 (3)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即图 2 中③④⑤;在突触处信号转化过程 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且兴奋传递方向是只能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4)根据前面对图 2 的分析可知,③部位为突触间隙,其间的液体是组织液;②是突触小泡,其内的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③部位的方式是胞吐。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