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生物学霸纠错笔记:实验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高考生物学霸纠错笔记:实验

ID:285981

大小:1.9 MB

页数:33页

时间:2020-12-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不能正确分析显微观察类实验的相关问题 1.下列关于显微镜观察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A.在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应选择一个处于间期的细胞,持续观察它从间期到末期的全过程 B.在低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像后,可以直接转用高倍镜进行观察 C.在“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涂片用质量分数为 8%的盐酸处理后,立即用染色剂 染色 D.在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实验材料需要始终处于生活状态 【错因分析】不了解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的操作步骤是错误的主要原因。另外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处理 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是出错的原因之一,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经解离过程,细胞已经死亡, 故不可能观察到分裂的整个过程;而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要求整个实验过程中细胞都处于生活状态; 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时要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再移至视野中央,如果物像不在视野中央, 转换为高倍镜后有可能观察不到物像。 【试题解析】在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装片的制作过程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经过解 离过程细胞已经死亡,因此,无法在一个细胞中看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全过程,A 错误;低倍镜转换成高 倍镜的过程:在低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像→将要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转换高倍镜→调节细准焦螺 旋和反光镜、光圈,B 错误;盐酸处理后要先冲洗再染色,C 错误只有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因此实验材料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生活状态,D 正确。 【参考答案】D 实验名称 观察方式 观察对象 显微镜 显微镜 染色剂 生物材料 用显微镜观察多 种多样的细胞 多种生物细胞 高倍 临时装片 真菌、植物细 胞、动物细胞 观察叶绿体 叶绿体 高倍 临时装片 藓类叶 观察植物细胞的 质壁分离和复原 原色观察 紫色大液泡 高倍 临时装片 无 紫色洋葱表皮 观察线粒体 染色观察 线粒体 高倍 临时装片 健那绿 人的口腔上皮 细胞观察细胞的有丝 分裂 染色体 高倍 临时装片 龙胆紫或 醋酸洋红 洋葱根尖 脂肪的检测 脂肪 高倍 临时装片 苏丹 III 或、苏丹 IV 花生种子 观察细胞的减数 分裂 染色体 高倍 固定装片 碱性染料 蝗虫精母细胞 低温诱导染色体 加倍 染色体 高倍 临时装片 改良苯酚 品红染液 洋葱根尖 观察 DNA 和 RNA 的分布 DNA 和 RNA 高倍 临时装片 甲基绿和 吡罗红 人的口腔上皮 细胞 1.下列有关“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叶绿体时应用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细胞 B.用徤那绿染液染色时先用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 C.该实验可观察到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 D.植物的叶肉细胞适合作为观察线粒体的材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用髙倍显微镜观察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的相关知识。菠菜叶片下表皮 稍带些叶肉细胞中含有多个的叶绿体,叶绿体为绿色,可直接观察,A 正确;观察线粒体需要用活性染 料健那绿染色且观察细胞必须是活的,所以不能用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B 错误;利用电子显微镜才 可观察到叶绿体和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C 错误;叶肉细胞可用于观察叶绿体而不能用于观察线粒体, 因为叶绿体的绿色会掩盖健那绿的染色效果,影响实验观察,D 错误。 二、对物质鉴定类实验的基础知识记忆不牢 2.在实验室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时,下列选材最合理的是 A.用胡萝卜汁进行还原糖的检测 B.用马铃薯进行脂肪的检测 C.用豆浆进行蛋白质的检测D.用肝脏研磨液进行淀粉的检测 【错因分析】对物质鉴定类实验的取材、原理、操作过程等知识掌握不牢,易出现错误。鉴定还原糖的材 料需要还原糖含量高,且无色或近似无色,还原糖鉴定时要进行加热才出现砖红色沉淀。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相关知识。胡萝卜有颜色,影响实验结 果,A 错误;马铃薯中含有大量的淀粉,脂肪的含量很少,不能用来作为鉴定脂肪的材料,B 错误;豆浆中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用来作为鉴定蛋白质的材料,C 正确;肝脏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不含淀粉,不能用 来作为鉴定淀粉的材料,D 错误。 【参考答案】C 物质鉴定提取类实验 1.教材规定实验中的染色剂 试剂 被染成分 呈现颜色 斐林试剂 还原糖 砖红色沉淀 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脂肪 橘黄色(或红色) 双缩脲试剂 蛋白质 紫色 甲基绿染液 DNA 绿色 吡罗红染液 RNA 红色 健那绿染液 线粒体 蓝绿色 龙胆紫溶液 紫色 醋酸洋红溶液 染色体 红色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蓝色→绿色→黄色 澄清石灰水 CO2 变浑浊 酸性重铬酸钾 酒精 橙色→灰绿色 2.物质鉴定和提取类实验总结 实验名称 试剂 颜色 生物材料 备注 淀粉的鉴定 碘液 蓝色 脱色的叶片 还原糖的鉴定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苹果或梨匀浆等 现配现用、水浴加热 脂肪的鉴定 苏丹Ⅲ(或苏丹Ⅳ) 橘黄(或红)色 花生种子切片 需用高倍镜观察染液 蛋白质的鉴定 双缩脲试剂 紫色 豆浆、稀蛋清等 先加 A 液,后加 B 液 绿叶中色素的 提取和分离 提取液:无水乙醇; 分离液:层析液 ①胡萝卜素:橙黄色 ②叶黄素:黄色 ③叶绿素 a:蓝绿色 ④叶绿素 b:黄绿色 新鲜的绿叶(如菠 菜叶) 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 研磨得更充分;加入 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 中色素被破坏 2.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待测物质 检测试剂 预期显色结果 ① 蔗糖 斐林试剂 砖红色 ②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③ 淀粉 斐林试剂 蓝色 ④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蔗糖不属于还原性糖,不能使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①错误;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 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②正确;淀粉遇碘变蓝,③错误;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 反应,④正确,D 正确。 三、对调查类实验的调查方法及操作理解不透彻 3.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B.对于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调查最好采用样方法 C.草履虫等单细胞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知道各种调查类实验的计算方法或公式,如对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不清楚而出错,另外,不清楚选项所设情境对结果的影响。解答本题一定要理解各个实验的原理,特别是要牢记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数据是偏大还是偏小。 【试题解析】估算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的动物;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 错误;调查酵母 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为抽样检测法,B 错误;对于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 样检测法,C 正确;对农作物上的蚜虫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 错误。 【参考答案】C 调查类实验总结 实验名称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统计方法(计算公式)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 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个体数n= 再次捕获个体数M 重捕的标志个体数m种群密度的调查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 的动物 样方法 种群密度= 所有样方内个体总数 样方的总面积 人类遗传病发病率的调查 人类某种遗传病 汇总法 发病率= 患病人数 被调查人数×100%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的研究 土壤中的小动物 取样器取样法 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 数量的动态变化 酵母菌种群数量 抽样检测法 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前没有振荡试管 B.调查某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目测估计法对采集到的个体很小的动物进行数量测定 【答案】A 【解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前没有振荡试管,可能导致结果偏大或者偏小, A 正确;调查某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会导致结果偏大,B 错误;标志 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结果偏大,C 错误;调查土 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目测估计法对采集到的个体很小的动物进行数量测定,结果肯定偏小,D错误。 四、未掌握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技巧 4.洋葱在欧美被誉为“蔬菜皇后”,其肥大的鳞茎中含糖类 8.5%,每 100 克含维生素 A 5 毫克、维生素 C 9.3 毫克、钙(Ca)45 毫克、磷(P)50 毫克、铁(Fe)8 毫克,以及 18 种氨基酸,是不可多得的保 健食品。那么洋葱肥大的鳞茎中所含有的糖类是淀粉还是可溶性还原糖?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此 作为研究课题。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面的实验研究报告。 (1)实验目的:探究洋葱肥大的鳞茎中所含的糖是淀粉还是可溶性还原糖。 (2)实验原理:淀粉可用________来检测,可溶性还原糖可用________来检测。 (3)实验器材:洋葱、所需试剂和仪器等(略)。 (4)实验步骤: Ⅰ.鉴定可溶性还原糖: ①制备洋葱组织样液,取样液 2 mL 注入试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察颜色变化。 Ⅱ.鉴定淀粉: ①制备洋葱组织样液,取样液 2 mL 注入试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察颜色变化。 (5)预期实验结果与结论: 现象 结论 ①若步骤Ⅰ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Ⅱ出现____________; 说明洋葱鳞茎中所含的糖类既有还 原糖又有淀粉; ②若步骤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洋葱鳞茎中所含的糖类只有还 原糖而没有淀粉; ③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洋葱鳞茎中所含糖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因分析】缺乏做题技巧,不会用相关的词语体现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而出现错误,混淆实验 结果和结论,容易误答失分,实验组、对照组区分不清也易出错。 【试题解析】本实验是探究性实验,目的是探究洋葱鳞茎中所含的糖类是淀粉还是可溶性还原糖。向 洋葱组织样液中加入碘液,若出现蓝色,说明含有淀粉;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 2 min 后,若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含有可溶性还原糖。预期实验结果与结论时,注意有三种不同情况:①同时含有可 溶性还原糖和淀粉;②只含有可溶性还原糖;③只含有淀粉。 【参考答案】(2)碘液 斐林试剂 (4)Ⅰ.②加入新制的斐林试剂 1 mL 混匀,将试管置于 50 ℃~65 ℃的水浴锅中加热 2 min Ⅱ.②加入 2 滴碘液 (5)①砖红色沉淀 蓝色 ②出现砖红色沉淀 不出现蓝色 ③步骤Ⅰ不出现砖红色沉淀,步骤Ⅱ出现蓝色 没有还原糖只有淀粉 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技巧 一、仔细审题,弄清实验目的和要求 1.确定实验目的,找出要研究的问题,这一点题目中都会给我们提示,诸如“研究、验证、探究”等 字眼后面往往是试题将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实验目的。 2.对应实验目的,运用所学知识,找准实验原理。 3.要弄清实验类型,即要设计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 4.依据实验原理确定实验变量以及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 5.确定实验器材,对于生物实验题中已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主要分析“有什么用”“怎么用”, 一般应全部用上,不可遗漏,除非试题是让你选择使用或者自行确定实验材料和用具。 二、精心设计实验步骤 书写实验步骤的“三步曲”: 1.分组标号:包括分组(实验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如果有浓度梯度,至少要分三组,如果有必要, 每组还要设多个相同处理)、编号、非条件处理等。 常用语言: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 A、B、C……取两支试 管,分别编号为甲、乙,各加入等量的某溶液;选择年龄、体重(性别)、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随 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 1、2、3…… 本步骤强调分组的等量原则(器材的规格、生物材料的长势、分组的数量和随机性等),编号可以 针对实验器具,也可以针对实验材料,有的非条件处理需在条件处理之后,则需写在第二步。 2.设置实验组(有单一变量)和对照组(无单一变量)。 常用语言:在 A 组中加入“适量的”……在 B 组中加入“等量的”……本步骤强调对照原则、各对照组条件处理的等量原则,通过“适量”和“等量”表达出来。在具体 的实验设计中,可用具体的量,如“在 A 组中加入 2 mL……在 B 组中加入 2 mL……”。 3.培养或观察:放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记录结果。 常用语言:将两套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或相应方法处理,如振荡、加热 等) 本步骤强调各组外界处理的等量原则,两套装置必须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这样的实验结果才有 可比性。培养的时间可根据具体的实验确定,也可以用“一段时间”描述。 特别提醒: a.最佳的书写步骤是 1→2→3;b.用规范性语言准确地描述。 三、通过对实验结果(现象)的处理,综合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即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收集到的数据,实验结论则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 的定性表述,结论要依据实验原理并与实验目的相对应。实验目的的类型不一样,结果和结论的写法 就不一样。验证性实验一般有一种结论,而探究性实验可能有多种结论。 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预料之中”的,因此结果和结论只有一种情况。结果即由所 学知识或实验原理推出的现象,结论即实验目的。如“验证 CO2 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的实验,实验 结果为:对照组叶片遇碘变蓝,实验组叶片遇碘不变蓝。结论为:CO2 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   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对未知的生物学现象进行探索,因此预期的结果及结论是所有可能出现的 情况。其书写格式一般为“如果……则……”。如“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中,结果和结论 会有以下几种情况:若相同时间内,在光下的一组比在黑暗中的萌发数多,则光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 作用;若在光下的一组比在黑暗中的萌发数少,则光对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若两组的萌发数相同, 则光对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 四、回归检验   1.检查实验原理、原则:检查是否遵循实验原理;检查是否遵循实验设计的原则,如有无对照实验, 看实验是否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2.检查实验过程:有没有科学性错误、是否违背实验原理、语言文字表达是否应用专业术语,一定要 避免方言、俗语在答案中出现。   3.检查实验器材:是否“物尽其用”,一般情况下,题目所给的器材都有用,除特殊说明外不允许额 外添加实验器材,如有的同学一时疏忽把生理盐水换成了蒸馏水,这样就额外为实验添加了材料, 不符合实验要求。4.检查实验结果是否合理:一般情况下实验结果要符合实验原理,验证性实验一般只有一种结论,而 探究性实验可能有多种结论,都需要与实验目的相对应。 4.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迎春枝条做实验材料来研究 NAA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由预实验得知最适浓度的 大致范围为 2~6µg·g-1,请设计进一步探究实验: (1)实验材料:生长旺盛的一年生迎春枝条、大烧杯、量筒、NAA、蒸馏水等。 (2)实验步骤: 第一步:配制浓度依次为 2~6µg·g-1 的 NAA 溶液(溶液浓度梯度差为 0.5µg·g-1)9 份,放入大烧杯 中,编号为 1~9。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一天后取出枝条分别用完全培养液进行培养; 第五步: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留幼叶过多的枝条不能生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带成熟叶片较多的枝条不能生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第二步:将迎春枝条随机均分为 9 份 第三步:将 9 份枝条的基部分别浸泡在编号为 1~9 号大烧杯的 NAA 溶液中 第五步:观察并记录枝条的生根数目(或测量并记录根长度) (3)枝条上幼芽、幼叶保留过多,本身合成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浸泡后形态学下端处于高浓度的生长 素抑制状态 (4)枝条所带叶片较多,蒸腾作用过强,失水太多 【解析】(2)实验步骤: 第一步:配制浓度依次为 2~6µg·g-1 的 NAA 溶液(溶液浓度梯度差为 0.5µg·g-1)9 份,放入大烧杯中, 编号为 1~9。 第二步:将迎春枝条随机均分为 9 份; 第三步:将 9 份枝条的基部分别浸泡在编号为 1~9 号大烧杯的 NAA 溶液中; 第四步:一天后取出枝条分别用完全培养液进行培养; 第五步:每天观察并记录枝条的生根数目(或测量并记录根长度); (3)枝条上幼芽、幼叶保留过多,本身合成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浸泡后形态学下端处于高浓度的生长 素抑制生长的状态,故保留幼叶过多的枝条一般不能生根。(4)若枝条所带成熟叶片较多,蒸腾作用会过强,枝条失水太多,则不能生根。 【点睛】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总结: 五、忽视对教材经典实验的分析与拓展 5.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 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拜尔的实验证明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可以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 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混淆了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与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是错误的 主要原因,另外,对经典实验的方法和结果理解不透彻,也是出错的原因之一。 【试题解析】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 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A 正确;鲍森•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 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B 正确; 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 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C 正确;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可以使胚 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可以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D 错误。 【参考答案】D 正确选择实验方法 教材中的很多经典实验,都得益于巧妙地选择实验方法,如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揭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实验中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DNA 半保留复制方式的推测等也用了此 方法;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 作用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赫尔希和蔡斯也用此方法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下面就试题中出现的 一些常用实验方法,做一简单的总结: 1.有些试题需要根据实验设计要求,确定实验方法:如用最简捷的方法鉴定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若是 植物,则用自交法;若是动物或雌雄异株的植物,最好用测交法。 2.检测某种物质的本质,一般用相应化学试剂进行,因此要熟悉吡罗红、甲基绿、健那绿染液,苏丹Ⅲ 或Ⅳ染液、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二苯胺、碘液等 试剂的使用及产生的现象。 3.有些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观察到,需要借助其他观测指标,如检测是否进行光合作用,可观测有无 O2 的释放或 CO2 的吸收或淀粉的生成;原子转移途径的研究常用同位素示踪法;检测细胞的活性,可用 呼吸作用耗氧量、CO2 产生量或产热量来衡量,植物细胞还可用有无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来检测。 4.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1)增加 O2,可通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2)减少 O2,可将容器密封或将水煮沸再覆以油膜。 (3)调节 CO2 含量,可用 NaOH 溶液或 NaH CO3 溶液。 (4)除去植物中原有淀粉,可将植物置于黑暗环境中进行“饥饿”处理。 (5)提取细胞器,可用差速离心法。 (6)确定某种激素的功能可用饲喂法、切除注射法、阉割移植法、切除口服法等。 5.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 B.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 S 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可用 14C 和 18O 分别对蛋白质和 DNA 标记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 DNA 是 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1、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的实验步骤如下: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2、噬菌体侵染实验的实验过程 ①标记噬菌体:先用含 35S(或 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侵染标记的大肠杆菌,从而得 到 35S(或 32P)标记的噬菌体。 ②将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③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的放射性 ④培养沉淀物,获得子代噬菌体,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 实验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子三代后噬菌体少数具有放射性,A 错误; 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 S 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 错误;蛋白质和 DNA 均含有 C、H、O、N 元素,不能用14C 和 18O 分别对蛋白质和 DNA 标记,C 错误;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以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 DNA 是 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 正确。 1.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实验原理 ①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②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③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可以将细胞放大,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区别不同的 细胞。 (2)操作步骤2.物质鉴定的实验原理 3.物质鉴定的实验步骤 4.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 (1)实验原理 ①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a.反应原理:淀粉 ― ― →淀粉酶 麦芽糖      碘↓液    碘↓液      蓝色  无蓝色出现 b.鉴定原理: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 的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②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a.反应原理(用反应式表示):2H2O2 ― ― ― ― ―→过氧化氢酶 2H2O+O2。b.鉴定原理:pH 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的生成量,可用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情况来检 验 O2 产生量的多少。 (2)实验步骤 ①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 1 试管 2 试管 3 底物控制 2 mL 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 温度控制 60 ℃热水 沸水 冰块 酶控制 1 mL 相同温度的 2%新鲜淀粉酶溶液 试剂控制 等量的碘液 观察指标 检测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 ②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 1 试管 2 试管 3 底物控制 2 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 pH 控制 1 mL 蒸馏水 1 mL 5%的 HCl 1 mL 5%的 NaOH 酶控制 2 滴过氧化氢酶溶液 观察指标 气泡的产生量 5.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 (1)色素的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或丙酮)中,因此,可以用无水 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2)色素的分离:纸层析法。根据绿叶中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 滤纸上扩散得快,从而在扩散过程中将色素分离开来。 (2)实验流程(3)实验结果及分析 ①经层析后在滤纸条上出现四条色素带,通过观察色素带的分布、宽窄、颜色可以判断色素的 种类、含量和溶解度。 ②结果分析 a.色素带的条数与色素种类有关,四条色素带说明有四种色素。 b.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有关,色素带越宽说明此种色素含量越多,色素带最宽的是叶绿素 a, 最窄的是胡萝卜素,叶绿素 b 比叶黄素稍宽。 c.色素带扩散速度与溶解度有关,扩散速度越快说明溶解度越大 d.相邻两条色素带之间距离最远的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最近的是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6.探究遗传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1)探究思路 ①若探究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设法将物质分开,单独看作用。②若探究未知病毒遗传物质是 DNA 还是 RNA——利用酶的专一性,破坏其一,看其二。 (2)探究方法 ①分离提纯法:艾弗里及其同事做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缺点是物质纯度不能保证 100%。 ②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分别标记两者的特有元素;将病毒的化学物质分 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目的:把 DNA 与蛋白质区分开。 ③病毒重组法: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验证实验。方法:将一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与另一种病毒的 蛋白质外壳重新组合,得到杂种病毒。 ④酶解法:利用酶的专一性,如加入 DNA 水解酶,将 DNA 水解,观察起控制作用的物质是否还有控 制作用,若“是”其遗传物质不是 DNA,若“否”其遗传物质可能是 DNA。 7.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种群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 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 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记数M= 再次捕获个体数n 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 1.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分生区图像如下。 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 A.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 B.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C.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 D.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 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通过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 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以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 裂的完整过程。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 2、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扫视整个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再换成高倍镜仔细观察,首先找出分裂中期的细胞,然后再找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注意观察各时 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最后观察分裂间期的细胞。 【详解】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的装片,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A 正确;图 中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观察不到细胞核,因 为,细胞核在有丝分裂前期逐渐消失,B 错误;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核仁逐渐 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 中央,据以上特点,可以在图像中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C 正确;碱性染料易于与染色体结合, 而不易与其他结构成分结合,D 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 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原理,以及有丝分裂各时 期的特点,再根据题意作答。 2.叶色变异是由体细胞突变引起的芽变现象。红叶杨由绿叶杨芽变后选育形成,其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减少, 光合速率减小,液泡中花青素含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红叶杨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位点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识别 B.两种杨树叶绿体基粒类囊体的差异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 C.两种杨树叶光合速率可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作比较 D.红叶杨细胞中花青素绝对含量可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测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1、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结构有:细胞壁、叶绿体、大液泡和经染色的细胞核和线粒体;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土壤中水分的多少,光照的长短与强弱、 光的成分以及温度的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光合作用强度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时间 内原料消耗量或产物生成的数量来定量地表示。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观察指标: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和细胞大小。 【详解】据分析可知,基因突变不可以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识别,因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DNA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 错误;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属于生物膜,不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 察,B 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要使红叶杨和绿叶杨的光合作用强度相等,红叶杨需要更强的光照,原 因是红叶杨比绿叶杨的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少,光合速率小,因此,两种杨树叶光合速率可通过“探究光 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作比较,C 正确;红叶杨细胞中花青素的相对含量可通过“植物细 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测定,若要测定花青素的绝对含量需要进一步实验,D 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和可遗传变异类型,影响光照强度 的外界因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应用,再根据题意作答。 3.为研究 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 S 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 DNA 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 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 S 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乙组培养皿中有 R 型及 S 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 R 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 DNA 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 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将 S 型菌的 DNA、蛋白质和荚膜等物质分离开,与 R 型菌混合培 养,观察 S 型菌各个成分所起的作用。最后再 S 型菌的 DNA 与 R 型菌混合的培养基中发现了新的 S 型菌, 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甲组中培养一段 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 R 型菌转化成了 S 型菌,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 S 型菌落也有 R 型菌落,A 选项错误;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质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 质的干扰,应当推测转化物质是 DNA,B 选项错误;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 DNA 酶,DNA 被水解后 R 型菌便 不发生转化,故可推测是 DNA 参与了 R 型菌的转化,C 选项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 质是 DNA,无法证明还有其他的物质也可做遗传物质,D 选项错误。 4.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昆虫以 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信息包括物理(声、光、电、磁等)、化学(化学物质)和行为(特定的动作) 信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逐个计数法、样方法、灯光诱捕法和标志重捕法。趋光性昆虫的种类很多, 可以利用黑光灯诱捕,统计种类数。 【详解】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 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 它发出 330~400 nm 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 息,B 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 对密度的方法,C 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 正确,所以选 B。 【点睛】趋光性昆虫有很多种,用黑光灯诱捕时,能吸引附近多种昆虫向黑光灯聚集,所以能用于探究 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5.关于还原糖、蛋白质和 DNA 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甘蔗茎的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温水浴后液体由蓝色变成砖红色 B.在大豆种子匀浆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液体由蓝色变成紫色 C.提取 DNA 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适量洗涤剂和食盐,充分研磨,过滤并弃去滤液D.将 DNA 粗提物溶解在 2 mol/LNaCl 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后液体由无色变成蓝色 【答案】D 【解析】【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 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 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5)甲基绿能使 DNA 呈绿 色,吡罗红能使 RNA 呈绿色,二苯胺与 DNA 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蓝色反应。 【详解】甘蔗茎的组织样液富含蔗糖,而蔗糖属于非还原糖,且检测还原糖的试剂是斐林试剂而不是双 缩脲试剂,A 错误;大豆种子中富含蛋白质,先后加入双缩脲试剂 A 液和 B 液摇匀后,液体由蓝色变成 紫色,B 错误;提取 DNA 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适量洗涤剂和食盐,充分研磨,过滤并弃去滤纸上的 粘稠物,留下滤液,C 错误;将 DNA 粗提物溶解在 2mol/LNaCl 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并水浴加热,溶 液由无色变成蓝色,D 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重平常的积累,识记常见的显色反应,明确不同的化合物可以用不同的显 色剂进行鉴定,并注意不同的鉴定实验中的特别注意事项。 6.下列中学实验均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编号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或现象 ①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紫色洋葱外表皮、蔗糖溶 液等 原生质层呈紫色,各组成部分结 构清晰 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花生子叶、苏丹Ⅲ染液等 在高倍镜下可见细胞中被染成橘 黄色的脂肪液滴 ③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龙胆紫溶液等 在高倍镜的同一个视野中,可见 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 时期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④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 数量的动态变化 酵母菌、血细胞计数板等 在 10×目镜、40×物镜下的一个 视野中完成对整个计数室中酵母 菌的计数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答案】ACD 【解析】【分析】本题涉及到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等多个实验,回忆和梳理实验的过程、原理和结果的相关知识 点,结合表格内容分析答题。 【详解】①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中,利用洋葱外表皮细胞、蔗糖溶液作为实验材料,原生质 层呈现紫色,可以清晰的可见细胞壁、细胞膜等,但是不能看清楚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A 错误;②在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的实验中,苏丹Ⅲ染液可以将脂肪染成橘黄色,B 正确;③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 细胞不一定是正方形的,如正在分裂的末期细胞不是正方形的,C 错误;④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 菌进行计数时,应该多次计数,求其平均值,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书本上的一些常规实验,了解每一个实验的原理、过程、实验结果的鉴 定等,并注意部分实验的实验注意事项,即可轻松答题。 7.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B.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 C.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 D.斐林试剂是含有 Cu2+的碱性溶液,可被葡萄糖还原成砖红色 【答案】B 【解析】通常认为细胞膜丧失完整性,细胞即可被认为已经死亡。台盼蓝是检测细胞膜完整性最常用的 生物染色试剂。健康的正常细胞能够排斥台盼蓝,而死亡的细胞,膜的完整性丧失,通透性增加,细胞 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A 正确;氨基酸不含肽键,而双缩脲试剂是用来检测蛋白质中的肽键的,B 错误; 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通常用醋酸洋红液或龙胆紫溶液或改良的苯酚品红溶液,C 正确;斐林 试剂是含有 Cu2+的碱性溶液,可被葡萄糖在水浴加热下还原成砖红色,D 正确。 8.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液泡中紫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以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为材料,下列实 验无法达到目的的是 A.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B.用水做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 C.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D.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表皮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答案】D 【解析】由于叶绿体中色素为脂溶性,可用无水乙醇提取,A 正确;花青苷为水溶性,可用水做层析液 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B 正确;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含有紫红色的大液泡,可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则可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C 正确;表皮细胞高度分化,不能分裂,不能用光 学显微镜观察其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D 错误。 9.在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 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 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 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 mRNA 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 32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 T2 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 T2 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答案】C 【解析】T2 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只能在大肠杆菌中复制和增殖,A 错误;T2 噬菌体病毒要借助宿主细胞合成 mRNA 和蛋白质,B 错误;用含有 32P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含 32P 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 T2 噬菌体,能将 T2 噬菌体的 DNA 标记上 32P,即培养基中的 32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 现在 T2 噬菌体的核酸中,C 正确;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为 HIV,它的遗传物质是 RNA,T2 噬菌体的遗传物 质是 DNA,D 错误。 10.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标记 【答案】C 【解析】格里菲思证明了 S 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够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但没有提出转化因子是 什么,A 错误;艾弗里没有利用小鼠,是将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判断,证明 了 DNA 是遗传物质,B 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 T2 噬菌体颗粒, 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C 正确; 32P 标记亲代噬菌体的 DNA,复制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有的带有 32P 标记,有的不带有 32P 标记,D 错误。11.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B 【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 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 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 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 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 错误。 【考点定位】样方法 【名师点睛】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①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 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②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 100 m2、灌木 16 m2、草本 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 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 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 2)。 12.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 pH 分别为 3、7、11 的缓冲液验证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C 【解析】因为过氧化氢不稳定,在高温下会自行分解成水和氧气,从而不能正确表现温度对酶活性的 影响;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验证酶的专一性,只能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来判 断淀粉酶是否对二者都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究酶的专一性,不能用碘液,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 被分解;可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胃蛋白酶的最适 pH 为 1.5,验证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应设置在最适 pH 左右。13.取 3 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唾液淀粉酶溶液,标注为 A、B、C 三组,并分别调整到 0 ℃、37 ℃、100 ℃,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温度分别为 0 ℃、37 ℃、100 ℃的等量淀粉,保持各组温度 10 分钟后,继 续进行检测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 A.若向三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碘液,试管内液体颜色都可能出现蓝色 B.若向三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一段时间,试管都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C.该实验的对照组是 A 组,实验组是 B、C 组 D.只要在 0 ℃和 100 ℃之间每隔 10 ℃设置一个实验组,就可确定该反应的最适温度 【答案】A 【解析】若向三支试管中加入碘液,A 试管由于酶活性降低、C 试管由于酶活性丧失,有淀粉存在会出现 蓝色,B 试管也有可能因淀粉没有完全分解而出现蓝色,A 正确;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由于改变了 温度,A 管酶活性升高,有还原糖产生,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B 管本来就有还原糖存在,试管出现砖红 色沉淀,但 C 管酶空间结构已经破坏,不能恢复,故 C 管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B 错误;实验的对照组应 该是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的实验装置,所以对照组是 B 组,实验组是 A、C 组,C 错误;每隔 10℃设置一个 实验组,只能确定该反应的最适温度范围,而不能确定最适温度,D 错误。 14.取甲、乙、丙三种植物组织切块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浸泡液的浓度变 小,乙浸泡液的浓度不变,丙浸泡液的浓度变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前,各切块细胞液浓度丙>乙>甲 B.实验中,丙切块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实验中,乙切块细胞内蔗糖浓度与浸泡液中蔗糖浓度相等 D.实验后,甲切块细胞放入清水中一定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取甲、乙、丙三种植物组织切块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定时间 后测得甲浸泡液的浓度变小说明甲细胞失水,蔗糖溶液浓度>甲细胞液浓度;乙浸泡液的浓度不变, 说明蔗糖溶液浓度=乙的细胞液浓度;丙浸泡液的浓度变大,说明丙细胞吸水,蔗糖溶液浓度<丙的细 胞液浓度,即各切块细胞液浓度大小是丙>乙>甲,A 正确;丙浸泡液的浓度变大,丙细胞吸水,使丙 细胞液浓度变小,则丙切块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弱,B 错误;实验中,乙切块细胞液浓度与浸泡液中 蔗糖浓度相等,C 错误;实验后,甲切块细胞放入清水,可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也可能失水过多而 死亡,则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D 错误。 15.关于“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基绿和吡罗红可鉴定细胞中的 DNA 和 RNA B.染色时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C.在低倍显微镜下找到染色均匀、色泽较深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D.高倍镜下可见红色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绿色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答案】B 【解析】甲基绿和吡罗红对 DNA、RNA 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 以显示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A 错误;染色时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B 正确;在观察二 者的分布时,要用光学显微镜在低倍镜下观察,所以染色不能太深,否则影响观察效果,C 错误;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高倍镜下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D 错误。 16.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的 成败,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A.用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有利于健那绿通过细胞膜使线粒体染色 B.以人的成熟红细胞为观察材料可以诊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C.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实验中,可用斐林试剂或碘液来检验实验结果 D.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 【答案】B 【解析】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致病机理是:血红蛋白基 因中的 T-A 碱基对被 C-G 碱基对替换,导致蛋白质中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引起血红蛋白结构改变, 红细胞的形态由两面凹的圆饼状变成镰刀状,红细胞结构改变。斐林试剂使用时,要水浴加热,探究 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温度,可以利用碘液遇淀粉变蓝的原理,通过检测淀粉的 剩余量来反映淀粉酶活性;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 移向两极,实验前需要将洋葱进行低温处理,之后实验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健那绿是活性染料,而盐酸会将细胞杀死,A 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红细胞呈镰刀状,可通过观 察成熟红细胞形态来诊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B 正确;由于斐林试剂使用时需要水浴加热,因此在探究 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实验中,一般不用斐林试剂来检验实验结果,否则会改变实验的自变量,C 错误;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需要先进行低温处理,再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进行观察,先制片会杀死 细胞,无法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D 错误。 17.下列关于“制作并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B.解离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离 C.漂洗的目的是洗去盐酸和酒精,防止解离过度 D.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答案】A 【解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1、解离:剪取根尖 2~3mm(最好每天的 10~14 点取根,因此时 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 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 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 3~5min。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 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 10min。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 0.01g/mL 或 0.02g/mL 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 3~5min。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 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 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5、观察:(1)低倍镜观察 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 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 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像为止。 绝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观察不到染色体,A 错误;解离是用药液(盐酸和酒精)使组织中的细胞 相互分离开,解离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离,B 正确;漂洗的目的是洗去盐酸和酒精,防止解离过度, C 正确;根尖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四部分。其中分生区细胞体积较小,细胞排列紧密, 细胞核较大,具有旺盛的分裂增殖能力,近似正方形,D 正确。 18.将生长在水分正常土壤中的某植物通过减少浇水进行干旱处理,该植物根细胞中溶质浓度增大,叶片 中的脱落酸(ABA)含量增高,叶片气孔开度减小,回答下列问题。 (1)经干旱处理后,该植物根细胞的吸水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干旱处理前相比,干旱处理后该植物的光合速率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这种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研究表明: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 ABA 引起的。请以该种植 物的 ABA 缺失突变体(不能合成 ABA)植株为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 路和预期结果。 【答案】(1)增强 (2)降低 气孔开度减小使供应给光合作用所需的 CO2 减少(3)取 ABA 缺失突变体植株在正常条件下测定气孔开度,经干旱处理后,再测定气孔开度,预期结果 是干旱处理前后气孔开度不变。 将上述干旱处理的 ABA 缺失突变体植株分成两组,在干旱条件下,一组进行 ABA 处理,另一组作为对照 组,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的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 ABA 处理组气孔开度减小,对照组气孔开度不 变。 【解析】 【分析】本题以干旱处理后植物根细胞中溶质浓度变化、叶片中的脱落酸(ABA)含量变化和叶片气孔开 度变化为背景考查渗透作用、光合作用和实验设计等相关知识。当细胞中溶质浓度增大时,细胞渗透 压增大,对水分子吸引力也增大;叶片气孔开度变化会影响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进而影响光合作 用的暗反应;实验设计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对照原则等。 【详解】(1)经干旱处理后,根细胞的溶质浓度增大,渗透压增大,对水分子吸引力增大,植物根细 胞的吸水能力增强。 (2)据题干条件可知干旱处理后该植物的叶片气孔开度减小,导致叶片细胞吸收 CO2 减少,暗反应减 弱,因此光合速率会下降; (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实验目的为验证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 ABA 引起的,故实验应分为两部分:①证明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变化不是缺水引起的;②证明干旱条 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减小是 ABA 引起的。该实验材料为 ABA 缺失突变体植株(不能合成 ABA),自变量应 分别为①正常条件和缺水环境、②植物体中 ABA 的有无,因变量均为气孔开度变化,据此设计实验。 ①取 ABA 缺失突变体植株在正常条件下测定气孔开度,经干旱处理后,再测定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 干旱处理前后气孔开度不变。可说明缺水环境不影响 ABA 缺失突变体植株气孔开度变化,即干旱条件 下植物气孔开度变化不是缺水引起的。 ②将上述干旱处理的 ABA 缺失突变体植株分成两组,在干旱条件下,一组进行 ABA 处理,另一组作为 对照组,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的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 ABA 处理组气孔开度减小,对照组气孔 开度不变。可说明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减小是 ABA 引起的。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实验设计,要设计验证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 由 ABA 引起的实验,既要证明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变化不是缺水引起的,又要证明干旱条件下植 物气孔开度减小是 ABA 引起的,从而增加了题目的难度。 19.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内,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___,在细胞核中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___,叶绿体中含氮的光合色素是______________。 (2)农作物吸收氮元素的主要形式有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已知作物甲对同一种营养液 (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中NH4﹢和NO3﹣的吸收具有偏好性(NH4﹢和NO3﹣同时存在时,对一种离子 的吸收量大于另一种)。请设计实验对这种偏好性进行验证,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 和结论。 【答案】(1)蛋白质 核酸 叶绿素 (2)答:实验思路:配制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用该营养液培养作物甲,一段时间后,检 测营养液中 NH4﹢和 NO3﹣剩余量。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营养液中 NO3﹣剩余量小于 NH4﹢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 NO3﹣;若营养液中 NH4﹢剩余量小于 NO3﹣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 NH4﹢。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蛋白质和核酸的组成元素及实验设计等有关知识。组成细胞内的化合物 主要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无机物有水和无机盐;有机物有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蛋白质的组 成元素中一定含有 C、H、O、N,糖类的组成元素有 C、H、O,脂质的组成元素为 C、H、O 或 C、H、O、 N、P,核酸的组成元素是 C、H、O、N、P。 【详解】(1)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故在植物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蛋白质。细胞核 内可以进行 DNA 复制和转录,复制的产物是 DNA,转录的产物是 RNA,其组成元素均为 C、H、O、N、P, 故细胞核内合成的含氮化合物是核酸即 DNA、RNA。叶绿体中的色素分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 前者含有 N,后者不含 N。 (2)要验证作物甲对 NH4+和 NO3-吸收具有偏好性,可以把甲放在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进行 培养,通过测定培养前后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变化即可以得出结论。因此实验思路为:配制营养液 (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用该营养液培养作物甲,一段时间后,检测营养液中 NH4﹢和 NO3﹣剩余量。 可用假设法推理,假设作物甲偏好吸收 NO3﹣,则营养液中 NO3﹣的剩余量较少;假设作物甲偏好吸收 NH4﹢, 则营养液中 NH4﹢的剩余量较少。因此,预期结果和结论为:若营养液中 NO3﹣剩余量小于 NH4﹢剩余量, 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 NO3﹣;若营养液中 NH4﹢剩余量小于 NO3﹣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 NH4﹢。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实验设计,需要注意几点:培养液应该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避免其他氮源对 实验的影响;预期的结果和结论要一一对应。 20.欲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提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 析。材料与用具:小鼠若干只,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要求与说明:血糖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1)实验思路: ①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用柱形图表示至少 3 次的检测结果)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其原因是______。 ②当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中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变化是______。此时,机体细胞 一方面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另一方面______。 【答案】(1)①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②将小鼠分为 A、B 两组,A 组注射胰岛素,B 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 血糖浓度,并记录 ③当岀现低血糖症状后,A 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 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 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3)①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 ②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 α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 抑制氨基酸等物质转化为葡萄 糖 【解析】 【分析】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 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与胰岛素的作用相反,胰高血糖素是一种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胰高血糖 素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 【详解】(1)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为降低血糖浓度。实验前需要测定各处理组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作为实验前后的对照数据。实验分组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分为两组,一组注射胰岛素,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固定时间检测小鼠的血糖浓 度。待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给低血糖组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固 定时间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即 ①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②将小鼠分为 A、B 两组,A 组注射胰岛素,B 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 血糖浓度,并记录; ③当岀现低血糖症状后,A 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 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 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AB 两组小鼠的初始血糖浓度差别不大;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故 A 组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 应有一定程度下降,B 组小鼠血糖浓度应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平衡;A 组小鼠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会上 升,但与 B 组小鼠相比可能还会偏低,故预测的实验结果如下 (3)①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是人体正常分泌胰岛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 ②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会刺激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并抑制胰岛 α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机体 细胞一方面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另一方面抑制其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调节血糖浓度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全面性和严谨性,同时要求 学生掌握相关激素的功能和作用原理。在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不仅有平行实验组对照还有实 验前后对照。在给小鼠注射胰岛素后,需要再注射葡萄糖比较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21.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 0.5 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 20%葡萄糖溶液 15 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1)该同学发现,与 a 相比,b 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2)c 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 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 于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答案】(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 葡萄糖 (3)下丘脑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来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理清水盐平衡调 节的过程,注意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外界条件,再结合题干信息,就能准确回答各个小题。 【详解】(1)b 中注射的是垂体提取液,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 促进肾小管和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 b 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 (2)静脉注射 20%葡萄糖溶液 15mL,会使血浆的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血糖水平,过多的葡萄糖会随尿 液排出体外,导致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 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得尿量增加。斐林试剂 可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 葡萄糖。 (3)实验兔出现腹泻会导致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丢失,使得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 器,使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引起尿量减少。 【点睛】解答第(2)小题,要注意一次性糖含量过高会引起血浆葡萄糖浓度增大,葡萄糖会随尿液排 出体外,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得尿量增加,而不能直接根据血浆渗透压增高,引起抗利尿激素 分泌增加,而做出错误判断,误认为会导致尿量减少。 22.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幼龄大鼠为材 料,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 A、B 两组后进行处理,A 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B 组的处 理是_____________。 ②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③_______。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2)实验结果与分析: B 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 A 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 B 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 体的_________激素和________激素。 【答案】(1) ①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切除垂体 ③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2)生长 促甲状腺 【解析】【分析】本题采用切除法,以“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为情境,考查考生的实验 与探究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由题意准确把握实验目的(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进而明辨 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围绕给出的不 完善的实验步骤,以及垂体分泌的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等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点睛】解答实验题的切入点为找准实验目的,由此分析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而做到在实验 设计或完善实验步骤中有的放矢。实验处理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时, 注意控制无关变量,在措辞中往往有“相同”、“一致”等字眼;在培养(或饲养)、观察记录实验现 象或记录测定的实验数据时,依然在措辞中体现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经常有“相同条件下”、“每隔 一定时间”等字眼。把握上述要点,本题便可形成如下清晰的实验思路: 组别 实验动物 实验处理 观察指标 实验组 幼小动物 切除垂体 对照组 幼小动物 不做任何处理(不切除垂体),只切开皮肤 幼小动物生长发育情况 实验动物选取分组时,要选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且饲养时其他条件要一致。 23.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 RNA 病毒和 DNA 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 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 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答案】(1)思路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 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 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 (2)结果及结论 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 RNA 病毒;反之为 DNA 病毒。 【解析】(1)由于 DNA 和 RNA 有各自的特有碱基,DNA 特有碱基为 T,RNA 特有碱基为 U,在用放射性同 位素标记碱基 U 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使宿主细胞含有放射性。再用病毒去侵染含放射性的宿主细 胞,看子代病毒是否含有放射性,为甲组;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碱基 T 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使 宿主细胞含有放射性。再用病毒去侵染含放射性的宿主细胞,看子代病毒是否含有放射性,为乙组。 (2)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 RNA 病毒;反之为 DNA 病毒。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