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古代诗歌阅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古代诗歌阅读

ID:286005

大小:184.5 KB

页数:38页

时间:2020-12-0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鉴赏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 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错因分析】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这句话,还应关注全诗。考生如果只分析这 一句,易导致概述不全。所以要结合整首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作答,而不能只翻译诗句的意思。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 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 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 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 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 境。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典例中只要 求概述画面,题目比较简单。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般需要概括诗歌描述画面的内容,概括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特征,点明 情感。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答题时先简要描述景物,然后结合诗歌 分析渲染什么样的氛围,奠定什么样的情感基调即可。 具体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 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 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 出为什么而“感伤”。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分析意境型答题模式:①提问方式:分析这首诗意境(或情与景),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解答分析:意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③答题 步骤:(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联想和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3)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 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4)分 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不能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 骤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人物形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渗透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鉴赏这些意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 注其内涵。只有了解形象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才能准确地欣赏作品中具体形象的特定含意。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 人公的形象,就是把诗歌中诗人的形象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并作赏析。在送别、怀古、闺怨、爱情等题 材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写人来表达情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高 考试题中要求鉴赏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 答题技巧及方法归纳如下: (一)掌握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①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酒。 ②思乡类:月亮、鸿雁、双鲤、捣衣、杜鹃、斜阳。 ③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猿猴。 ④高洁品质类:菊花、梅花、竹、兰、松柏、冰雪、蝉。 ⑤爱恋、相思类:红豆、莲子、连理枝、比翼鸟。 ⑥边塞战争类:长城、马、楼兰、柳营、羌笛、青冢。 ⑦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 判断意象的象征意的方法: ①套用法。就是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意识记住,考试时直接套用。 ②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如梅因傲冬而开,故常 取其不畏邪恶之意;竹因空心,故常取其谦虚,又因其直而有节,故常取其有气节意;等等。 ③谐音法。当用联想法仍不能判断其所指代的象征意时,这时就可用谐音法。就像今人把“8”与“发” 联系在一起一样,古代的很多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也有这种联系。如“柳”因与“留”谐音,故常 取其“不愿朋友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故取其作为爱情的象征。 概括诗歌意象注意全面,注意概括总体的特征,有时题目就是围绕某种特征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 注意挖掘意象的传统意义和诗歌中心主旨的联系。分析意象的作用题目,首先分清主次,主要意象是情感 抒发的载体,诗歌的核心内容或线索,次要意象注意起烘托、渲染等作用。 (二)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形象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 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 可见一斑。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 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 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 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 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诗歌写了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 的艺术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解答方法: (1)抓住下面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2)抓住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如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 (3)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4)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 (三)诗歌的意境 了解意境的大致分类: 1.“雄壮阳刚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骋怀,或深沉坚毅,或悲慨刚劲。 ①雄奇阔大的意境 曹操的《观沧海》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写景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奋激昂。 ②旷达开朗的意境 苏轼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脱俗飘逸,虚实相生;抒情则自然开朗,舒缓绵长;文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 ③苍凉悲壮的意境李白的《关山月》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则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 ④深邃沉郁的意境 杜甫的《秋兴八首》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思想上厚积薄发,沉郁顿挫,曲回郁结;语言上不饰雕琢,真挚感怀,长于以情动人。 2.内敛阴柔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瑰丽香艳,或清净静谧,或清新素雅,或凄婉忧伤。 ①浓艳瑰丽的意境 温庭筠的《菩萨蛮》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酒边花下,盛装美人”;表现手法“浓抹彩绘,刻意雕琢”;艺术形象“金碧辉 煌,浓艳绝人”。 ②淡泊静谧的意境 王维的《山居秋暝》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 ③清新素雅的意境 韦庄的《菩萨蛮》五首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或描写大自然景物,青山绿水,芳草佳树;或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 可爱。表现手法多为细致素雅,清新婉转,似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 ④凄冷寒凉的意境 李清照的《一剪梅》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环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往往以愁肠楚恻的意象打动人心并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与向往。 概括意境的一般答题步骤是:先描述景物(或概括意象),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有时要简单的点明 情感。即: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 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 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注意概括意境的类型不要出现偏差,尤其是情感色调更应注意。答题的最好公式是“景物+意境特征+ 时令、地点”,适当加情感。 鉴赏诗歌的语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题干要求将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 比,这就属于比较阅读,需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分类及术语,需要分析两首诗的语言风格,然后用精当 的语言概述出来。如果术语运用得不恰当,有可能会影响最终评分。 【试题解析】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 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诗歌的风 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 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 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 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退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 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 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 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 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 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 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参考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 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 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是就诗歌整 体而言的。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一要注意语言特色不能 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 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 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 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幽默讽刺、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形成一种“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点。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语言特点的考查。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古代诗歌语 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清新古朴、绚丽多彩、质朴无华、语言明朗、蕴藉含蓄等。这首诗用语 十分平淡自然,“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把口语上升为诗句,叙事平淡中透露出田园生活的质 朴清新;“带月荷锄归”“夕露沾我衣”又描写出了诗意纯美的生活场景,寄予了作者淡泊宁静的情感。 这样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而醇美的艺术特色。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陶渊明诗歌叙事抒情质朴无华,表现出“质朴”“清癯”的特点:“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运用口语,不加修饰,用朴素的语言叙写农家寻常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直抒胸臆,无 丝毫矫饰造作。②陶渊明的诗歌意境清新幽美、情景理浑融耐人寻味,体现出“绮丽”和“丰腴”的特点: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色彩清新;“带月荷锄归”“夕露沾我衣”意境优美;清新自然的意境 和作者恬淡宁静的心志浑然融合,看似平淡却有无限魅力。 高考鉴赏诗歌语言大致可分为鉴赏字、句、风格,也就 是通常说的“炼字”“炼句”“语言风格”。其中 “炼字”“鉴赏诗句”是高考的热点。语言风格类试题,最近三年高考没有单独设题,而是渗透在鉴赏诗歌 意境、赏析诗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等考点之中,呈现一种综合性的命题趋势。鉴赏语言类试题可单独 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 1.掌握炼字类题目解答方法: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词性改变的活用词经常是作者着意炼 字所在。 ①动词――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 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②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③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A.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例: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小园赋》庾信) “一”“二”“三”“两”,了了几笔,鱼不一定就这么大,竹未必就这么多,但却写出了鱼虽小而 有趣,竹虽少而有味的境界。 B.用确数――精练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例: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 这首诗中,“一”原作“数”,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 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这是数词用得妙。 ④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 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 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 本诗耐人寻味之处。这是副词用得妙。 ⑤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主要是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形容词或 副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生动更形象。 A.叠韵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 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⑥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却是相近的, 就是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例: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句中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 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⑦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使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 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而成为一句诗或一首诗中的关健词,甚至成为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 眼”。词性的活用,大的方面有实字虚用,虚字实用,小的方面有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 例: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山光美好而使鸟儿感到愉悦,潭影幽深而使心 性感到空灵。 (2)了解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 ④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3)掌握解题思路:①一定要将所炼之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②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③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4)掌握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掌握赏析诗句类题目解答方法: (1)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①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②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效果。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比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 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 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3)掌握一般答题步骤: ①简析句意,明确手法。 ②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③分析表达的主旨、情感。 3.掌握鉴赏语言风格类题目解答方法: (1)了解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2)掌握解题思路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 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 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3)掌握答题步骤与要领 ①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 ③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积累古典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常用词语 ①平淡。具有平淡风格的诗歌,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 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②工丽。具有工丽风格的诗歌,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③直率。具有直率风格的诗词,则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 ④委婉(含蓄)。具有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 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⑤自然。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⑥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⑦雄奇。具有雄奇风格的诗歌,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⑧奔放。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 ⑨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 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⑩洗练。这种风格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 极的境界。 ⑪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 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这些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 ⑫清新。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 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在诗歌解答中经常套用的关于语言的术语: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错因分析】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 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做题前审清题干要求,没有明 确手法的,需要先分析手法;已经明确手法的,需要找到对应诗句,然后分析该手法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属于已经明确了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 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 【试题解析】本诗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 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 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参考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 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 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 理出答案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 诗 张 孜 长安大雪天, 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 捣椒泥四壁。 到处燕红炉, 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 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 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 手脚生皴劈。 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答题前,先研读诗歌,整体理解把握诗歌 的内容。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诗中 “其中豪贵家, 捣椒泥四壁”与“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形成鲜明的对比。长安城大雪纷飞,“豪贵 家”极其奢华,“饥寒人”忍饥挨饿,手足皴劈。理解诗歌的情感,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 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诗中,“豪贵家”与“饥寒人,一极其奢华一极贫 寒的鲜明对比,究其原因,是统治人集团昏聩,不顾民生。强烈表现了晚唐政治昏暗、贫富悬殊的社会现 实,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层不顾民生疾苦的不满与愤慨。 【答案】(1)对比。将“豪贵家”和“饥寒人”同置于长安城大雪纷飞的特定场景中,前者是极其奢华, 后者是忍饥挨饿,手足皴劈,在鲜明的对比中使主题得到生动的显现。 (2)集中反映了晚唐政治昏暗、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层不顾民生疾苦的不满与愤慨。 根据考纲要求,诗歌鉴赏题要求考生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表达技巧是 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 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高考对于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答题技巧及方法: 1.立足课本积累常用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中考查到的常用表达技巧都是学生在课内诗歌学习中接触过的,所以备考中可以通过对 课内诗词的复习,积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研究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把握命题规律。 历年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 面可以了解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3.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 如修辞手法中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 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要洞悉各种修 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解答时适当加入,从而增强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回答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仅罗列术语。 5.注意表现手法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区分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 一般用“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手法”等概念通常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还要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 表达技巧,如衬托和对比的区别。(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 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 是:(1)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2)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 衬。 6.了解表达技巧类题目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请简要分析。 ③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④诗(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⑤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⑥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诗歌ⅩⅩ句。 7.掌握答题思路和模式: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 (1)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 (3)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 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4)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阐运用】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析效果】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若手法不止一种,则要由主 (最典型突出的)到次,分条作答。 鉴赏诗歌的情感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 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错因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失分的原因往往集中在答案偏离诗歌的主旨,脱离文本。本 题要求从诗歌全局考虑,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考生如果未能审清题干便下笔,往往会造成遗漏答案要 点、答案有失偏颇等失误。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 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绮 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 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 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对于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的题目,考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作答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 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往往都与诗歌的情感有关; 二是作者、朝代、注释,这些往往能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思考的方向; 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学生若能在自己的答案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一般就能和答案无限 接近了; 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联系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此外,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典例要求“从‘戏赠’入手”,并明确要求“结合全诗”。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雁(其一) 唐·杜甫 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无浪语③,愁寂故山薇④。 (注)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②瞻:往上看,往前 看。③浪语:妄说;乱说。④故山薇:首阳山之薇,用伯夷、叔齐不食周黍而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 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和把握。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题干,找准区间,是某联还是全诗的情感。 此外要特别注意诗歌的注解对诗歌情感的提示作用。答案要点包含内容、手法和情感三方面。通常情况下, 诗歌所含的情感是丰富的,所以要全面理解和分析,避免答案不全。本题考查“全诗”的情感,首联“万 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万里”表面写衡阳万里,实写自己离家之远。大雁年年北归是反衬“自己”不 能归,包含漂泊之苦,思乡之愁。颔联和颈联的“双双”“一一”“相呼”“自宿稀”凸显大雁成群的画面, 反衬出独自仰望大雁的诗人的孤独。尾联使用典故引出薇草,想要写信让大雁传递,却不敢随意乱写,只 能将无尽的寂寞和乡愁寄托在对故乡薇草的想象之中。思乡之切,溢于言表。 【答案】①孤独之情。首联和颔联通过了大雁北归时苍凉与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 ②思乡之情。尾联连用两个典故,抒发诗人对家乡以及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诗歌的情感是诗歌必考的内容,答题时注意分析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 意的重点词语作答。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 的评价。鉴赏时,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 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一、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径: 1.抓显情语。 ①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②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2.分析景语。 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①分析诗歌的意象。诗歌用形象说话,一般不是直白地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而是借助于意象 (形象)抒情言志。把握常见意象的内涵,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 ②品味诗歌的意境。诗歌是否有诗味、有意蕴,是衡量诗歌美丑高下的重要标准,而意蕴来自意境。 3.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 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 4.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 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二、了解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1.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者如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前者如一些边塞诗词,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 景异》。后者如: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D.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前者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后者如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前者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王昌龄《从军行》, 后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者如唐代裴 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3.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 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再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 多”。 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如宋代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其中的愁便是“物是 人非事事休”的世事沧桑。 D.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 鹊》。 4.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 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 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B.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C.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D.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5.长亭送别 A.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B.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三、了解试题设问方式,掌握答题步骤: 1.设问方式: 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④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思路解析: 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 3.答题步骤: 第一步:回答塑造的形象。 第二步:回答作者的情感。 第三步:回答作品的思想意义。 三年真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 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 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 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 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 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 C 错误。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 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 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 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 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 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 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 970 年-1052 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 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 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3~4 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 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 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 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 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 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 义”。故选 D。 4.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 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 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 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 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 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 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 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 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5~6 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 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 时相马名手。 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 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 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 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 C 错误。故选 C。 6.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 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 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 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 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 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 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 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 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D 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 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 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 D 错误。故选 A。 7.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 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 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 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 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 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四、【2019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8.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首联中“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答案】造访 朱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的词、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才能准确 作答。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首联的意思是, 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冷清,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 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9.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 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 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 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 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 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 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 任 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 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 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 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五、【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0~11 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 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 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 解错误。 11.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 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 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 “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 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14 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 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 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 项,错 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 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 息。 13.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思想 情感。A 项,错在“勉励友人报国立功”。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 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此句中并没有勉励 友人报国立功的意思。 14.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 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 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 “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 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 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 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 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 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 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 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 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 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 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七、【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 【解析】B 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 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E 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全 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6.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 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 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 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八、【2017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17~19 题。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7.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答该题可以分成三个步骤:一、找出描绘性句子,判断哪是叙述, 哪是写景,从诗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二、细读,从哪些修饰语看出它是在描绘,如形容词、修辞手法。 三、再看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补充。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 相依”为写景,答题时应用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其次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画面。 18.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 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 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19.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 选一种)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 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 虚写的手法。 两年模拟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 习惯。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 张的心理。 D.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答案】C 【解析】C 项,“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 而时时紧张的心理”错误,从诗中来看,“雾里”版本不如“雨里”表达明确,山头野火和烟雾颇似战争 中的烽火,如果是“雾里”,胡人就会认为烟雾为自然现象,而不会引发战争烽火的想象。 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第一问: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第二问: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体现出对胡人的 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然后 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再分析对全篇情感抒发的作用。首先看第一问,“闻道辽西 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是说看到山头的烟火,胡人误作是狼烟而紧张起来,但接着听说辽西并没有战 事,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睡卧在酒店。尾联写饱受战争的人们渴望和平, 并在和平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由此可知诗人的情感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再看第二个问 题,诗人写的是边地胡人对和平的渴望,可见诗人并没有敌视边地胡人,也希望他们能从容的生活,尾联 不但表达了诗人热爱和平的反战主题,而且展现了诗人包容的民族观,这就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再寄 晁采① 珍簟生凉夜漏余,梦中恍惚觉来初。 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由浪②寄书。 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 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③定不如。 [注]①晁采,唐代宗大历时女诗人。②浪:没有拘束,不受限制。③肠断寒猿,典出自《世说新语》: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路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珍簟生凉”与“梧叶雨声疏”,紧扣了题目中的“秋”字,突出了初秋的特点。 B.首联中的“觉”与“惟觉时之枕席”之“觉”,意思相同,刻画的状态也是相同的。 C.“窗外江村钟响绝”,不仅用钟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还侧面表现了人难眠的情态。 D.“肠断寒猿”运用典故,暗示了秋天夜晚气温由凉到寒,还表现了人心情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 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 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 项,“暗示了秋天夜晚气温由凉到寒”的分析是错误的。结合注释内容“桓公入蜀, 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路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 寸寸断”分析可知,肠断寒猿,是形容极度悲伤的。故选 D。 4.诗里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描绘了一个思妇的形象。秋夜天凉,思妇刚刚入梦就醒了,想梦见对方的愿望落空了,她再也无 法入睡。半夜过后,只听到雨打梧桐叶的声音,这正是思念对方的时候,即使寒猿肠断,也远不如这相思 之苦。没有见面的机会,只好写此诗寄给对方。表现了思妇与所思念之人无法见面的痛苦的心情与难以排 遣的愁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 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 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 等,语言表述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结合“此时最是思 君处”“魂离不得空成病”等分析,描绘了一个思妇的形象。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夜色已深,窗外江中那 边传来的铜钟声已渐渐消失。绵绵的秋雨不使人夜不能眠,只听见秋雨敲着梧桐的树叶沙沙作响。此时相 思之情又爬上心头,愈来愈烈,令人心肠欲断。诗人从环境气氛渲染绵绵不断的思夫之情。运用典故“肠 断寒猿”,表达相思之苦。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州近②,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 淳安)司马。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②沧州:滨海的地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承优诏”,看似称美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步。 C.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感伤中。 D.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其情谊真挚。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 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 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 项,“江上风波”错误,“风波”一词,语意双关,既指江上凤波,又暗指宦海风波, 此处更强调宦海风波。故选 D。 6.诗歌颔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其他三联不同,请赏析这种写法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答案】①情感表达:借景抒情。颔联借明月高悬,胡雕掠过,楚山连绵,树叶飘落的景象,描绘了水天 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渲染清秋悲凉凄冷的氛围,借此委婉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 的感恨。②结构安排:颔联承上启下,上承首联诗人苦痛情感,继续以江州清冷景色渲染感情,并由此联 的将往淮南以及“胡雁过”“木落”等景象引发颈联以及尾联寄身沧洲的迁徙漂泊和年老无奈的感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规范答题:第一 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 达意中作用。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 古喻今等。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 句的位置。“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颔联所写即眼前之景——江水、明月、北雁、落木、楚山,渲染清秋气氛,借以抒写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浩荡江水,凄清明月,一群北来南去的大雁掠空而过; 江州一带万木凋零,落叶飒飒,原先被树木遮蔽的古楚地的山岭突然裸露出来,似乎比往日增加了许多。 二句写景,一天上,一地下,一写水,一写山,一近一远,一动一静,上下俯抑,参差交互,成就了二幅 水天空寂、江山寥落的江州秋色图。结构上承上启下。而作者的真正用意则在于通过这貌似孤立的景物画 面,来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北雁南飞,暗寓诗人迁播;落术飒飒,隐含诗人晚景萧条, 且与尾联“老”字遥相呼应;楚山之多亦正好反衬出作者的一己之微。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 下惠。士师,狱官。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了诗人被贬回京后不久再次被贬,同柳宗元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的情形。 B.诗人以自嘲的口气表达了忠而见弃的不满和名气不如友人的惭愧。 C.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分别时的情景,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D.诗人在结尾处设想别后与友人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意余言外,深稳绵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名气不如友人的惭愧” 错误,“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 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名惭”,是对 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故选 B。 8.请赏析颈联的妙处。 【答案】①视听结合,上句描绘诗人与友人站在荒郊看大雁消失,下句写正在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 厉的猿啼,视听结合,意境凄凉。②寓情于景(或衬托),看空中回雁,闻岸边猿啼,凄凉之景中烘托离别 悲愁。③动作和心理等细节描写,一“随”一“遇”,极目远望,“回雁”渐行渐逝,自己想随却不能随之, 正在痛苦,却遇“断猿” 之声, 动作及心理描写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婉地传达出来了。(分析“并” 字和“尽”字等表达效果也可) 【解析】本体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 析颈联的妙处”,然后理解颔联的意思,分析颔联写了什么,使用什么技巧,达到什么效果。颈联将笔锋从 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 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 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句, 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更不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诗人以“回 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 五、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 为广州四会县令。②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复政治经验丰 富,可做大事。 9.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人更显得相 隔辽远,海天茫茫。 B.黄几复作为一个县的长官,家里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墙壁,这说明他清正廉洁,无心、也无暇经营 个人的安乐窝。 C.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能干却不被重用,此句充满对友人得不到重用的不平之气。 D.尾联诗人想到如今自己已白发萧萧,但两人相隔遥远,内心无限哀伤,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 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 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 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 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D 项,“尾联诗人想到如今自己已白发萧萧”错,根据诗意,尾联 是诗人想象朋友已经白发萧萧。故选 D。 10.诗的颔联是干古流传的名句,请赏析其精炒之处。 【答案】①运用名词意象组合(列锦)(白描),匠心独运,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给读者以丰富的想 象空间。②鲜明对比。“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清新、明丽,“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阴冷、 凄苦,曾经相聚的美好和今天涯飘零的凄苦对举,凸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③巧用用典。“一杯 酒”、“江湖”和“夜雨”均为用典,且都扣住“思念”以故为新。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杜甫有“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有“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李商隐有“君问 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④寓情于景,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等平常之景寄离诗人的浓浓深情。 【解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 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手法题,答 案也很规范:内容+手法+作用+情感。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 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 丰富的暗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 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 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其 实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 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 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 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 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桃 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都是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其中的每一个 词或词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同时这两句诗,还是 相互对照的。两句诗除各自表现的情景之外,还从相互对照中显示出许多东西。第一、下句所写,分明是 别后十年来的情景,包括眼前的情景;那么,上句所写,自然是十年前的情景。因此,上句无须说“我们 当年相会”,而这层意思,已从与下句的对照中表现出来。第二、“江湖”除了前面所讲的意义之外,还有 与京城相对的意义,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就是明显的例证。“春风”一词,也另有含意。“桃李 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 照。“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快 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 人寻味无穷。张耒评为“奇语”,并非偶然。 六、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簿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1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诗歌开头两句描写暮春景物,富有动感和意趣。夜晚寂寞多情的诗人邀请明月共聚,月亮为诗人的 盛情所感。 B.“褰衣”二句是说诗人揽衣举足,移步户外,踱走在花影之中,静赏眼前月光清澈如流水的夜晚景致。 C.“花间”两句与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意趣迥然不同,不是寂寞孤独,而是兴致勃勃。 D.全诗紧扣题目,不断变换笔墨,围绕花、月、酒三者,人景情相互依存,于完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 妙趣横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 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A 项,“诗人邀请明月共聚,月亮为诗人的 盛情所感”错误,主客体颠倒。“明月入户寻幽人” 寂寞的月,透过花间,照进庭院,来寻觅幽闲雅静之 人。在这里,明月是主,诗人是客,明月那么多情,入户来寻幽人。那么,被邀之人诗人就不能不为月的 盛情所感,从而高兴地与月赏花对饮。故 A 项主客体颠倒,故选 A。 12.有人评价这首诗“人因物而情迁”,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请结合全诗,在“杏花” 与“月”中任选一个物象,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 以杏花为物象】①前四句,杏花飘落,花影在地,景色清幽静雅,写出诗人对杏花的欣 赏喜爱之情;②五、六两句,杏花花香盈庭,诗人与客闻香饮酒,攀挽花枝赏花,表现出诗人爱杏花之深; ③最后两句,诗人想象第二天春风劲起,满地落红,借花的凋零表达惜春之情。 【示例二 以月为物象】①前四句写月入户寻人,引人月下赏花,流露出诗人的雅趣和对月下空灵之景的 喜爱;②七、八两句写山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以月代酒,借月待客,补酒薄之不足,表现出诗人爱月 之深;③九、十两句写随着月光的流转,诗人不禁忧从中来,担忧月落,表达惜月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特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注意关键词的提示, 然后回归诗句,注意意象和特征形容词,分析意境氛围和思想情感。 考生可以先浏览诗中写“杏花”“月”的相关诗句,选择特征和情感容易把握的一个作为答题的对象。如 果选“杏花”,要分析“杏花飞帘散余春”中杏花飞落竹帘的动态感、 “褰衣步月踏花影”杏花飘散满地 使诗人踱步月光花影的闲逸情趣、“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杏花花香飘逸使人爱怜攀折、“但 见绿叶栖残红”杏花被吹落满地使人怜爱惋惜。如果选“月”,要分析“明月入户寻幽人”月主动寻找幽人 而充满乐趣和活力、“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月光清澈如水动感可爱使环境明静空灵、“劝 君且吸杯中月”月光韵味无穷令人乐享品味、“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月光流转使人担心忧 虑。考生据此容易准确作答,注意答题一定要结合诗句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好不容易寻到数枝梅花,荒林、野径、苔、竹等烘托了梅的品性。 B.诗人认为梅花既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又不愿自炫自媒,委身于东风。 C.诗人酒醉之后想亲近梅花,但又不敢睡到梅树下,怕污损落下的花瓣。 D.首联和尾联以叙事为主,但寓情于事;中间两联专写梅花,移情于物。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D 项,“尾联以叙 事为主”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喝醉了我也不会睡在庭前的地上,只因担心风吹梅花落下花瓣”,由此可知, 尾联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之境。故选 D。 14.诗中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两句的意思是有的梅树长在野桥旁,无人管理,任随明月做了它的主人;有的梅花长在寒谷中, 只要有根在,到了春天依然会抽枝吐蕊。表达了诗人对梅花远离尘嚣、自由自在、清高疏放、执着坚贞、 百折不回品性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要结合诗词整体内容及所考语句理解句子的含义。颈联主 要写长在野桥旁的梅树无人管理,任随明月做它的主人;长在寒谷中的梅花只要有根在,到了春天依然会 展现绿意。由此可推知表达的是诗人对梅花远离尘嚣、自由自在、清高疏放、执着坚贞、百折不回精神的 钦佩。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舟泊桐江 赵 湘① 严子陵②边水自流,夕阳无语倚松舟。 乍逄风月羞为客,及到溪山识尽秋。 移树断蝉初过雨,立沙孤雁偶随鸥。 乡心旅思何人会,芦草萧萧一笛幽。 (注)①赵湘,祖籍南阳(今河南省西南部),居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宋太宗淳化三年进士,官 庐江(今属安徽省合肥市)尉。②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隐居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畔。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讲究炼字,如“自”“羞”,平凡中见奇崛,写出了诗人深刻的感受。 B.颈联采用拼贴剪辑的手法,写人在船中一路看到的风景,写得有声有形。 C.前面三联重在写景,景情相生;尾联抒情,又借景点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D.本诗和杜甫的《蜀相》一样,都涉及历史人物,以历史为客体,借古讽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标 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综合把握诗歌情感,明确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 并进行分析。D 项“借古讽今”错,应是借古抒怀。故选 D。 16.诗的首联景中有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江水“自流”,夕阳“无语”,孤舟“倚松”,诗人描绘了一幅江边薄暮时分静谧安详、悠然自在的 秋景图,但眼前寂静安详的秋色,反使他倍感孤独和怅惘,触动了客居他乡的愁绪。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 的首联景中有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既是针对全篇设题,又把答题区间扣在首联之中。 从全诗来讲“羞为客”“乡心旅思”,表达了作者为做官而作客他乡而感到惭愧以及客居他乡的羁旅愁绪。 然后分析首联,抓准意象“边水”“夕阳”“松舟”,它们构成了一幅静谧安详、悠然自在的秋景图,再体 味“自流”“无语”中蕴含的孤独和怅惘。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