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相关文本内容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入十月,喜高校的校园招聘陆续升温。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业”的现象,即部
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
事实上,“慢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
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
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着重专业是否对口、
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还有一些毕
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台金量,等等。这些选择,都很正当,
也大都值得支持。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
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客、自主地设计自
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
(摘编自《人民日报》《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
材料二:
(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材料三:
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
痹大众的新词。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甚至会激化一些矛盾。新近流行的新词“慢就业”和“待定族”,就是典型例子。这两个词其实是在经济就业遭遇双重压力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媒体重
新包装出来的伪概念。
大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无可厚非。人们常说
中国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不足,用一段时同学习、充实、调整,作为个体选择也未尝不可。但
是,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尤其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不断遭遇“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不难看出,许多所谓的“慢就业”
扣“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不管是叫“下岗”“待
岗”还是“创业人员”,没有工作就是没有工作。不会因为称呼变了,家庭就凭空多出一份收入。同样,大
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标签,就得到任何改变。
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也没有哪个问题会因为造出了新奇的概念就得到解决。有
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摘编自新华社《“慢就业”“待定族”本质是掩耳盗铃》)
下列对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论其所在的学校类别如何,“就业”都是毕业生排在第一位的选项,这毫无疑问。
B.选择“考研”“创业”“出国”等的比例不高说明“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
C.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心态各异,有些毕业生主动选择“慢就业”体现了其就业理念上的成熟。
D.某种程度上“慢就业”有其进步性,因为这种方式带给了毕业生自由多元化的选择空间。
【错因分析】作答这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对材料内容作整体感知。不少考生在解答时,只关注题干涉
及的信息,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从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B 项,“‘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妄
加推论,“慢就业”对部分人来说是最佳选择。
【参考答案】B
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如本题“下列对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
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
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 5.6 万平方公里,2018 年末总人口
约 7000 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
的新实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
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
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
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编制本规划。
(摘自 2019 年 2 月 18 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材料二:
世界四大湾区 2018 年经济数量对比分析(资料来源: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WIND,地方政府统计局)
材料三:
大湾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世界 500 强聚集,民营企业多,以全国 0.6%的面积贡献了 12.4%
的 GDP,人均 GDP 是全国的 2.5 倍。对外贸易总额、利用外资总额等重要经济指标已和国际三大湾区处于同
一行列。
粤港澳大湾区有三大天然良港,按货物吞吐量算,深圳港排世界第 3、香港排第 5、广州港排第 6;大
湾区是铁路、航空的重要枢纽,交通方面有堪称世界奇迹的港珠澳大桥,香港和广东也高铁相通。可以说,
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以及高速、轨道系统等快速交通网络,有泛珠三角区域作为粤港澳大
湾区的重要腹地,是世界物流量最大区域。
国家将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定位于世界级创新中心主要承载区。据统计,大湾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
业总数超过 1.89 万家,居全国第一位,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 56%,深圳市 R&D 比重超过 4%,有华为、
腾讯等世界级创新企业。
大湾区还是中国国际化水平最高和全球投资最活跃区域之一。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澳
门正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
一国两制、CEPA、粤港和粤澳合作机制已运行多年,目前香港与内地之间每天有近 70 万人次跨境往来,
世界上没有两个城市之间如深港一样,跨境往来成为工作生活的常态。粤港澳大湾区 11 城区位分工明确,
特色明显,优势互补。
(摘自《粤港澳大湾区:起点、痛点与奇点》来源:中国网 2018-07-03)
材料四:
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由于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差异,各类要素难以实现完全
自由流动,一些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湾区城市群之间资源整合相对不足,
发展协同效应尚未充分显现,长期存在“龙头之争”。在一国两制条件下,让湾区城市形成“融合”发展态
势,破除行政和制度壁垒,让要素顺畅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有机整体以提升效率、释放更强功能,
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摘自《大湾区 2035 年目标来了》,经济观察报,2019 年 2 月 18 日)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B.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是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尽管在面积、人口、GDP 总量等
维度已经超过三大湾区,但在发展质量上,如人均 GDP 却远远低于三大湾区。
C.每日跨境往来成为部分深港居民工作生活的常态,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D.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因而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也不相同,各类要素无法实现
完全自由流动。
【解析】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A 项表述绝对,“粤港
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粤港
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表述绝对化,根据材料一“粤港澳大湾区……是我
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可知,粤港澳大湾区
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而不是之最。A 项错误。B 项曲解文意,“纽约湾区、旧
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是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尽管在面积、人口、GDP 总量等维度已经超过三大湾区,
但在发展质量上,如人均 GDP 却远远低于三大湾区”对材料二图表分析有误。从材料二的图表可知,粤港
澳大湾区在面积、人口维度已经超过三大湾区,GDP 总量只是比旧金山湾区高等,“人均 GDP 却远远低于三
大湾区”的说法也不够准确,粤港澳大湾区人均 GDP 比东京湾区相差不是太远,不能说远远低于三大湾区。
B 项错误。C 项正确,“每日跨境往来成为部分深港居民工作生活的常态,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的理解来自材料三“目前香港与内地之间每天有近 70 万人次跨境往来,世界上没有两个城市之间如深港一
样,跨境往来成为工作生活的常态”。D 项强加因果、表述绝对,“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因而经
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也不相同,各类要素无法实现完全自由流动”表述有误,据材料四“粤港澳
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由于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差异,各类要素难以实现完全自由流动”
的说法,“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差异”和“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没有因果关系,“经
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差异”是“各类要素难以实现完全自由流动”的原因,并且“各类要素无
法实现完全自由流动”说法相对于“各类要素难以实现完全自由流动”来说绝对化。D 项错误。故选 C。
【答案】C
一、非连续文本阅读相关知识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连续性文本是指由句、段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
单位。非连续文本是指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阅读的材料是多维度,是相互独立的,文本材料大多是
由文字、图标、漫画、数据、统计图表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
者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它们之间的顺序并不固定,打乱了原来的顺
序,仍然可以表达原来的意义。所以称之为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二、高考命题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的一种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于一
体的大视野阅读形式。其考查的主要特点:(1)考查形式灵活多样。非连续性文本蕴含丰富的信息资源,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
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等,皆可以点化入题。其话题鲜活,信息量大,概括性强,言语理解与
表达问法新颖,题目设置机动灵便。
(2)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阅读材料有的内容相似但体裁不同,有的内容不同但体裁相同,有的题材、
体裁都不相同,跨度较大。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负载信
息的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汲取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有效信息。
(3)注重个性阅读体验。考生阅读材料时,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联系积累的知
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释文本的意义,注重提高个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提出自己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进
行反思与评价。
三、高考命题热点
1.提取有效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2.分析、比较文本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写出探究结果。
3.整合多种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四、高考解题技巧
(一)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1.通读材料:①阅读文字资料,概括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②读懂图表。
2.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了解文本的阐述方向,找准文本所展示的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
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文本主题。
本考点常见的设题方式:
(1)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方法:
首先,快速浏览全文,概括每则材料或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材料的主要内容。
其次,审清题干,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出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确定正
确答案。
(二)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1.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
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
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
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
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单字
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 2000 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
古人的书法。
(摘编自孟杨《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
材料二: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
《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
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我从 2014 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
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
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
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
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
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
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
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
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文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
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摘编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
材料三: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
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
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
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
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
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
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摘编自李秉斯《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单字信息含量大,能使今人读懂古人作品,继承传统文化;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
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传承着中华文明。
B.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做得好,学生参与不单是为了名次,还有他们喜欢汉字,愿
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明和民族历史。
C.张一清认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理解汉字能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
潜能,所以他关注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
D.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不仅展示了汉字文化,介绍了绘画来源
于汉字的本质特点,也体现出文化自信。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
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 项,“介绍了绘画来源于
汉字的本质特点”说法不当,相关信息在材料三,原文是“书画同源”。故选 D。
【参考答案】D
作答选择题分三步:
第一步:选项“切片”,标关键词。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点。第三步:两相比对,确定正误。
选择题有常见的 9 大命题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曲解文意、
张冠李戴、武断绝对、无中生有。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据 NBC 新闻网站报道,美国总统唐纳徳·特朗普已在 2017 年 6 月 1 日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气候协定。
巴黎气候协定有 195 个国家参与,其目的是防止全球气温升高 2℃以上,在 2016 年 11 月份正式生效。促使
各国达成这项协定的原因是,全球科学界压倒性地一致认为,在过去数十年的时间里全球气温的上升是人
为活动造成的。
巴黎气候协定并不是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协定。这项协定号召全球各国应自愿承诺减少排放,并定期更
新减排进展的信息。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在任期间曾承诺,美国的目标是到 2025 年时将排放量降低至比
2005 年的排放量低 26%到 28%的水平。从广泛的目标来看,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减排量。而从以往
的历史来看,发达经济体所贡献的排放量更高。
巴黎气候协定的支持者警告称,如果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则代表着该国将更多地将其全球影响力
拱手让给中国等国家,这从最低程度上来说也将导致美国与其亲密盟友之间的关系遭到破坏。而在最坏的
假设情境下,美国此举将令发展中国家不愿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限制排放,从而可能妨碍整体的减排行动,
最后导致气温上升到危险的水平。
目前,中国和欧洲准备公开宣布将再度投身于该协定。而且,从技术上来说,特朗普最早也要到 2019
年 11 月份才能开始撤出巴黎气候协定。
(摘编自《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意味着什么?》)
材料二:
在 2017 年 11 月举行的波恩气候大会上,中国减排的努力广受关注。据官方数据统计,近 10 年来,中
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共减少 41 亿吨,累计节能量占全球总节能量的近 60%。到 2020 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
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应达 15%,现已提高至 13.3%;碳排放强度应下降 40%~45%,目前已降低 42%。
中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决策层追求绿色低碳发展的政治意愿相当强烈。作
为定调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纲领性文件,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并表示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高层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重要组成部分,表明这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全球环境基金首席执行官兼主席石井菜穗子也强调,中国在国内履行减排义务和国际谈判两方面都发
挥了引领作用。“中国正在做的,以及所承诺的,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
(摘编自《各方点赞中国减排努力 不折不扣兑现承诺》)
材料三:
瑞典电视台报道,2018 年 7 月瑞典平均气温比以往正常水平高出 3℃~4℃,多地创下 260 年来 7 月气
温的最高纪录。让人感到可怕的极端高温天气,这个夏天不止出现在瑞典等北极圈国家,从东京到雅典,
从北美到北非,热浪席卷北半球。
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给人类健康、农业、生态系统等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对脆弱的地球气候系
统来说,一点点温度的变化都是致命的。
北极圈内出现罕见高温天气,一度达到 32℃。因为北极的冰川不断融化,北极熊不得不跋涉更远的距
离寻找食物。这个距离已经超过了北极熊体力所能支撑的范围,它们最终的结局是溺死在海中,或者饿死
在无冰的环境里。高纬度地区的苔原提前变绿,虫卵早熟,迁徙的鸟类因此错过觅食时间,极地动物面临
溺亡的结局。
北冰洋海域浮游生物聚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商业公司涌入北极,争夺自然资源。
极地原本是整个星球的“空调”,能调节温度、湿度、天气。但如今它瘫瘓了。
(摘编自《四大洲同现极端高温天气!北极圈罕见 32℃高温,北极熊或在 40 年内迎来灭绝》)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人类的某些活动导致的地球气候变化已经给地球带来严重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巴黎气候协
定产生了。
B.在以往的历史中,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因此在今后的减排承诺中他们应该承担更多的
减排任务和责任。
C.中国近 10 年来节能贡献巨大,而且随着非化石能源的应用增加,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会降低更多,
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
D.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是极其脆弱的,极地冰川的“地球空调”功能正在逐渐减弱,控制地球升温迫
在眉睫。
【解析】C 项,“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夸大其词,原文只是说“中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重
要地位”,但是距离“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答案】C对于非连续性文本来说,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包括两方面:
(1)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
(2)能够从文中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
“文中内容的归纳和概括”就是在分析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段落、层次本质内容进行概括。
就归纳和概括的范围而言,可以是某一段落,可以是几个段落;可以是一则材料,也可以是几则材料。
该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多采用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题目难度不大。
快速选择四字决
定: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所需信息。
找:根据确定的信息,在文中准确、迅速查找,并圈定有效的精读区间。
析:仔细阅读、分析,进而消化、理解。
用:运用所接受、消化、理解的新信息,解答相关问题。
方法总结
第一步,要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信息。通过阅读全文,对其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判断,从而获得整
体印象。
第二步,要审清题意,确定重要信息的范围。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要强,这样便于扣住试题目标,
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从而有方向地查找到相关信息。
第三步,要认真比较,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筛选。(针对选择题而言)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
解、捕捉不一定透彻、全面。答题时,一定要反复认真地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强化答选择题的特别之法
(一)作答带图的非连续文本阅读题
1、读懂图表,分析数据。
首先要阅读图表中的文字,包括标题、图例及注释,确定图表的基本内容;其次看图表中各
项内容,尤其要学会看数据两头(多与少、高与低、大与小)及其比例关系,判断其内在的逻辑
关系或发展的整体趋势。最后,关注文本中对图表内容的相关表述文字。
2、掌握技巧,准确判断。
(1)判断对图表基本内容的转述是否准确。
(2)判断数据意义是否准确。对图表中的数字“两头”及其差别是否准确;对图表中的数字变化或发展趋势的判断是否准确。这是判断最主要的部分。
(3)判断把数字转换成文字后的用词是否准确。假如图表中的数字为“96%”,用模糊文字表
述为“绝大多数”,“51%”可表述为“半数左右”等,要看这些文字与图表中数字是否相称。
(4)把图表内容与文本中的相关文字结合起来,辅助判断。一般而言,如果文本中带了图表,
就会有文字说明或解释。把这些文字抓住,对准确判断相当重要。
(二)立足文本,看信息判断是否合理有据。
立足文本文字(包括出处信息),看其推断是否合理、有据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
(三)抓住关键词语,看原文的概括文字是否准确。
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的考查也是选项内容。
结合材料内容,解决具体问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
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
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
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
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
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
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
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
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
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在 1 月 3 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
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
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 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
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
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
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
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
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
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
考名村”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
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
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诸如
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
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
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错因分析】此题虽说属于探究题,实际上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与整合。首先需要对文本进行分析,然后就是明确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注意结合文本,紧扣材料中蕴含的作者的观点进行作答。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
针对三则材料提出的问题,综合性较强,需要从三则材料中筛选信息;同时,还需明确,这是一个探究性
题目,不能将从材料中筛选出的信息直接作为答案,需要有个人的理解归纳。
【参考答案】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
人能力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
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题是一道主观题,作为探究性试题,在分析时要注意两个方向,一是向内
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既要充分结合文本,又要注意结合现实分析。
具体答题时,一要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二要将文本的相关信息全部筛选出来,以便完整归纳
概括;三要注意题干要求,不能啰唆;四要注意最好分条概括,所分条数有时还应结合分值考虑。更明确
点说,作答主观题要注意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审题,明方向。
第二步,读文,巧筛选。检索筛选(搜寻、锁定、分辨、提炼)。
第三步,整合,求规范。
1、找到关键信息,提取关键词,选取相异角度,合并同类信息。
2、化具体描述为抽象,归纳、提炼关键词。
3、遇到反面描述问题现象时,应转换为从正面入手,正面回答。
4、追求每条答案的句子结构、句式的一致。
5、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个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将改变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
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说。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生产、分
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需求、新产品、新产业,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
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报告称,到 2035 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 27%,制造
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
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 2%、1.8%和 1.7%。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处在了爆发前夜,很多人把人工智能视为
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①。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人类生活,硬件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传统制造企业要
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摘编自刘坤《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热潮》)
材料二:
(《2017 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报告》,实际增量数据截至 2016 年)
材料三: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后,有着来自政府、企业、资本的多重推力。
2015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十人工智能”被
列为 11 项重点行动之一;2017 年 3 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际上,英、美、韩、日
等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2013 年,百度成立全球首家深度学习研究院;
Facebook、谷歌等巨头也不约而同提出了“人工智能优先”的战略转变。互联网数据和咨询公司 IT 桔子近
日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分析与创业投资盘点》收录了 467 家 AI 企业和 636 起投资事件,其中,人工智能
总获投率为 67. 65%,高于其他行业 2-3 倍。
但是,商汤科技 CEO 徐立直言,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大多扎堆在应用层面,创业者使用开源算法,找到
某个垂直领域便套上“人工智能”概念扎进去,但真正从算法层出发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而这
块才是核心,是最需要厚积薄发的。”
就国内而言,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有 195
万,中国只占 2%,排名第七。(摘编自张意轩、王威《人工智能需要翻越三道坎》)
材料四:
人工智能技术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它注定会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的创造方式;值得注意
的是,它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甚至改变全球的权力格局。
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对就业造成冲击,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与工业革命及信
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单纯指向某些特定岗位和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
被流水线工人所取代。
人类正面临着很难妥善共存的两个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
展时代;而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而下岗和失业。
人工智能是一个“强者更强”的产业: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
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
一言以蔽之,最大程度地缩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已是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此差距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
(注)①语出小米科技 CEO 雷军,原句为“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根据上述材料,分别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提出应对人工智能热潮的建议。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材料内容,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
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求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提出应对人工智能
热潮的建议。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传统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
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
而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而下岗和失业”“但真正从算法层出发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而
这块才是核心,是最需要厚积薄发的’”概括答题要点。
【答案】企业角度:①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创新应用;②关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
积极投入原创技术研究。
个人角度:①积极理解、跟踪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机遇;②学习掌握新技能,提升自我,以应对人工
智能可能带来的失业潮。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从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组合信息的方法。根据
这一任务要求,其策略关键应当抓住三点:
第一,寻找关键信息。
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非连续性材料的核心:首先,必须确定多则材料的共同话题及内容范畴;其次,要围
绕核心话题,分析命题者排布材料的内在逻辑;最后,要确定各则材料的核心意思。
第二,整合得出结论。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
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编者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第三,建构文本意义。
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
本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
解,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
“结合材料内容,解决具体问题”体现了实用类文本的现实意义,尤其是非连续文本,这一点尤其突
出。其常考题型是主观题,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就某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建议。
而这类题实质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所谓筛选是指对文中相关信息搜寻归拢,所谓整合是指从相关信息
中提炼出某种共同的东西,如事物的共同特点、事物的普遍意义以及带给人的共性认识、启示等。
筛选并整合材料信息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必考考点,作答此类试题也需要建立在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的基础之上。
筛选归纳——原因、作用、影响类
常见提问:好处、作用、措施、影响
特别注意:这类题目往往先提出一个现象【好的/不好的】、分析原因、提出措施,在谈措施时,往往
会提到国外的措施,其实是想说本国做得不到位,需要借鉴)。
2.答题原则: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3.答题指导:
(1)仔细审读题干,确定答题范围,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的确切位置。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关联词),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4)关注文本形式。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组织形式一般比较自由,做题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非连续
性文本的特点进行思考。要根据文本形式的特点,关注文本中的序号、小标题、表头等提示来提取主要信
息。
(5)关注图文互补。在较多的非连续性文本中,图画和文字呈现出一种互补关系,缺一不可。如:游
览图有方向、图例、比例尺;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有文字又有图例。阅读这类非连续性文本时,不仅要关注
文字叙述的信息,更要关注图画暗示的信息,以及图文结合所要揭示的信息。要关注图标、箭头等标注,
有顺序地观察,有耐心地观察(考的就是心态),有重点地观察,边读边标注有关信息,与文本进行全面对
话,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6)关注同类信息,运用求同存异法和合并同类法进行整合。
学霸总结:先看主观题,带着问题快速浏览全文,概括每则材料或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
而归纳出材料的主要内容。
三年真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
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
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
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
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
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
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
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 25℃、相对湿度 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 1.00),计算在温度 15℃、35℃和湿度 10%、30%、
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一年平均湿度(%)湿度(%)
寿命倍数
70 50 30 10温度(℃)
35
25
15
0.14
0.74
2.74
0.19
1.00
5.81
0.30
1.56
9.05
0.68
3.57
20.70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
形成于 18 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
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
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
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 法。根据毛
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
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
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
度。但纸浆补书机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
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
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
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
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1.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中重要概念在文章中相对应
的语句,然后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理解,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
答案。本提要求选出“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A 项,“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
代文献进行处理”张冠李戴,结合原文“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可知“使用
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是脱水,属于治理方面的技术。故选 A。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
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 25℃、相对湿度 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 10℃时,纸张
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 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
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 18 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
功案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
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
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项,“纸
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曲解文意,材料三中所说的“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
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
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可见去酸方案是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
纸浆补书机修补法主要是修补书页。故选 C。
3.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
【答案】(1)气候方面,位于赤道附近,湿热多雨,造成纸张寿命短;(2)档案材料所用纸张方面,所用破布浆机制纸,柔韧性差,纸张严重酸化。(3)档案形成的年代久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
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
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
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
材料二列举了温度和湿度对纸张寿命的影响,结合材料三所说的“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
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可以概括出气候方面,位于赤道附近,湿热多雨,造成纸张寿命短;材
料三中“文件纸张为破布装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细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切性极差,几
乎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可以概括为档案材料所用纸张方面,所用破布浆机制
纸,柔韧性差,纸张严重酸化。结合材料三中“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酸
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
脆裂粉碎,不能使用”可概括整合出“档案材料书写所用墨水方面,档案材料书写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
加快了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综合以上内容,整理一下用简洁文字分条
表述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
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
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
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
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
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
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
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
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
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
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
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
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
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
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
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编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造具有感
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
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
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
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
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
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
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
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D 项,
“实现数据融合”与文意不符,原文说“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故选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
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
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
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对读,
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关于手法首先看手法概括的是否得当,然后看分析的是否合理。C 项,“世界最长的
海底隧道”表述不当,应为“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故选 C。
6.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
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
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
行信息的提取和整合。题干要求概括“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的原因,这句话是
材料二的最后一句,所以界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对材料二进行分层概括即可。材料二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句为一个层次,主要引述外国媒体对中国桥梁的高度评价;第二、三句为第二个层次,列举一系列“世
界之最”主要为了证明我国桥梁技术领先世界;第三句话为第三个层次,通过列举数字,证明我国自主研
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桥梁建设中的体现。这些都是自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以来我国桥梁建设的突破。据此组
织答案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
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
和袖口。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 8 根或 12 根同色丝线纳成
“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
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
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
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
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
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
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
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
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
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
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
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
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
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
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
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
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
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7.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
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B.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
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
型上的呆萌特点。
D.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
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
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 选项篡改文意,“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
先’,”错误,由原文“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可知,
是“同流而异源”,所以是不同的祖先。B 选项篡改文意,“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
面”错误,由原文“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可知,不可能“以栏杆形式缀在
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C 选项张冠李戴,“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
狮子等”错误,由原文“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可知,“龙、
大象、狮子等”是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而不是“日常服饰的图案”。故选 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
图腾有关。
B.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
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
助移动互联网。
D.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
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
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
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
是错误选项。B 选项曲解文意,“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错误,由原文“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
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可知,苗绣并没有“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只是“不谋而合”。故选 B。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 )
(1)图 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
(2)针法和绣法: 。
(3)承载的文化: 。
【答案】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 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是苗族人的
文化读本)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
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由原文“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
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可知,苗绣在针法和绣法上的特点是: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
两种特有针法。由原文“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和“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
一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可知,苗绣在承载的文化方面的特点是: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
或者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
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
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着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
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
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
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 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
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
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
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递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 年 8 月 10 日)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
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
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
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
宏伟计划——一项投资 20 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
2016 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 12 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 年 12 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 月 2 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在中国南部广东
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施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 23
亿元人民币。3 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 J—
PARC 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了,亚洲的
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
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 2016 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 2017
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
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
学领域,中国正在跨如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 年 5 月 7 日)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
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
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
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
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 项“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错误,属于强加因果。原文是“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 本还在犹豫不决。”选项
改为因果论证,使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 不决的问题范围 扩大到了为涉及“基础科学家研究领域”。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
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
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
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 项“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错,原文是“与此形成
对照的是欧洲 2016 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 12 亿美元”,说明 欧洲投入巨额资金错误,同时“首要
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无中生有。
12.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
【答案】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
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奉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
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明白题干重点“报道的侧重点”,就是要概括出每一
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第二步,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即找出材料如何体现报道的侧重点的,所以作答时可以
采用事例和观点相结合的形式。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3~15 题。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
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
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
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
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 2018 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
知识产权报》2018 年 4 月 20 日)材料二: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
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 1 亿元。
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合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
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
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
201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
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廉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 年 9 月 29 日)
材料四:
在料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
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
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迅速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
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
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13.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1 到 2013 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 25.3%下降到 13.4%,降幅较为明显,但 2014 年有
微小回升,2015 年则回落至 8.4%。
B.2015 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 2016 年
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 10.7%。
C.2012 至 2016 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
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2015 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
所提高”不正确,图片显示 2015 年与 11.12 年相比是下降的。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
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
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
C.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
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
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
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只有,才能”条件关系不成立,过于绝对。从材料一
“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必须‘倡导创新文化’……要进一步发挥好
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可知,选项中前一分句不能成为后一分句的必要条件。B 项曲
解文意。材料三中“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目的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
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而不是“体现科研工作的价值”。D 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四可知,“导致科研成果
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原因是“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
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15.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答案】相关方:①高校;②企业;③政府。
作用:①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②
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资金;③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
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回答相关方的主体,文本明显体现了三个主体:高校、
企业、政府。根据三个主体分别回答所起的作用。材料三、四讲述了了高校提供人才和知识储备的作用,
以及政府企业的组织协调作用。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材料一: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
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
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 8
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 3 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
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 5 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
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
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
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材料二: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
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
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
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
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
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
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
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
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
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
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
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
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16.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亲生命性”这一概念在材料三中,“生物恐惧症”这一
概念则在材料四中。A 项,歪曲文意,“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错误,原文说的是“有时
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B 项,表述绝对,原文说“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
本能之一”,选项去掉了“可能”二字。C 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
爱的反应能力”。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
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
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
的证据之一。
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
人类基因有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
析。A 项,改变范围。文中说的是聊天中的孩子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而不是指喜欢自然的孩
子中的一半人。
18.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1)事实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②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
方面,受众群体单一。(2)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②自然
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归纳能力。材料一二主要阐述自然教育的事实,根据材料一中孩子们的自述,
可见他们偏爱自然界中的某一方面,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他们在自然界的行为比较自我随性,可能
会妨害生物。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可见自然教育受众群体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比较单一。
材料三四主要阐述自然教育的理论,根据材料三可知,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
里的生物恐惧感。根据材料四可知,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危险反应过激,因此要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
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
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
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
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
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 300 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
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 年 4 月 5 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
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
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
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
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
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
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
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
“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
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
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
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
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 年 5 月 6 日《人民日报》)
19.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 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
明辨正误。题中,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
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 D 项说法错误。
2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
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
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
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答案】AE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
明辨正误。题中,B 项,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
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说
法的错误。D 项错误在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的说法,
文本是说“(各地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21.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
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在文本中筛选相
关信息;同时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一语,切忌凭空随意作答。比如,从材料一所列之表可以看出,虽
然知道垃圾应该分类的人很多,但仅了解简单分类的人也不少,由此可悟出居民在此项工作中的重要性;
从材料二中“有人说”的话语可知,政府对此项工作也要负起责任。
两年模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5 月 16 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人工智能人才短缺问
题发表了看法。他说道:“先说一个坏消息,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极度缺乏,几乎没有人才。再说一个
好消息是,全世界都缺乏。”
马云进一步说道,就人工智能而言,我们没有未来的专家,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他认为,在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须要改革。不能让孩子和机器比谁背书背得快,记得快。教育必须要让孩子有创造
力,有担当,这是机器做不到的事。“我们国家从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赢得未来。”
(摘编自《马云:中国没有人工智能人才,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2018 年 5 月 16 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今天,由商务印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商汤科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人
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等出席发布会,共同见证了这一中国 AI 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现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商汤科技、上海知名高中优秀教师共同编著的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附中、、
上海市市西中学等全国 40 所学校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校”。
国内中等教育体系首次引入 AI 教材,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国正式迈入基础教育阶段。由此人工智能这一
当今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将走出“象牙塔”,成为每一个在校高中生都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
(摘编自唐小丽《普及 AI 教育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2018 年 4 月 28 日人民网)
材料三:
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
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
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
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
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
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
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
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 AI 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
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 AI 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
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
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
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中国
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
造”。
(摘编自人民时评《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2017 年 8 月 23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人工智能目前仍没有超出人类已界定的“智能”概念的水平,它们在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都
属于人类工具。
B.韩少功认为人机关系中人对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人类有价值观,这个观点与材料一中马云说人“有
担当”的看法有相似性。C.智能社会将面临诸多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了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需要划出法
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
D.专家建议人工智能安装记录机器决定与行为的“道德黑匣子”,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
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
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D 项,“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
为”这一结论,原文无据。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是我国 AI 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目的在于普及 AI
教育,把 AI 纳入我国的新高考。
B.作家韩少功认为人类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怀疑自身,应深刻地探索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坚信
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
C.马云认为人工智能人才短缺是世界性问题,我国应通过改革教育来解决。目前我国已在基础教育阶
段开始尝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D.我国对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的规划,美国大学的 AI 伦理研究计划,微软等巨头 AI 伦理委员会
的设立,都表明人工智能风险完全可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
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A 项,原文无“把 AI 纳入我国的新高考”的信息。B 项,文章是“坚定
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并未否定其他物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D 项,所举事例意在表明人类因意识到人工
智能发展的风险而做防范准备,不能得出“风险完全可控”的结论。
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目前发展 AI 智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答案】问题一:人工智能人才短缺。建议:改革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进行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加快
人才培养与储备的步伐。
问题二:人工智能中人机关系未理清。建议: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加强
对人工智能的安全评估和风险防控。
【解析】本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求概括目前发展 AI 智能遇到的主要
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极度缺乏,几乎没有人
才”“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须要改革”“国内中等教育体系首次引入 AI 教材,人工智能教育
在中国正式迈入基础教育阶段”“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建
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概括答题要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震预警系统是利用具有更快传播速度的电磁波在地震波到达前进行预警的。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测
或预报,而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根据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和地震波“赛跑”,来赢取捉前预警的时
间。地震发生最初时,跑得快的是强度较小的纵波,速度约每秒 5~7 公里,而破坏性更大的横波由于传播
速度相对较慢(约每秒 3~5 公里)则会延后到达。地震监测仪器检测到纵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发
震时间、震中、震级等大致信息,有关部门可以抢在横波到达前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电视广播依靠
的是电磁波,它的達度比横波速度要快得多。另外,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全自动的物联网,在主要地震区
布设密集的地震预警监测仪,可实现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
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摘编自董威《地震倒计时来了,预警是这样实现的》,人民网,2019 年 6 月 21 日)
材料二:
地震这一典型的突发性自然灾害近年来因其爆发的频繁性和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日益受到关注。地震
预警系统的研发,为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现实中阻碍这一可能性提升的一大因
素即是公众的预警应对。尽管目前政府、学界等对预警应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但公众个体却
鲜被关注,而这一包含了有意识和无意识行为的应对过程将最终决定个体紧急避险的效果。
学者 Michael K..Perry 和 Ronald W.Perry 提出的防范行为决策模型(Protective Action Decision
Model,简称 PADM)提出了关于公众在面对灾害预警时一般表现出来的序列式反应。当灾害预警经由环境或
社会通过某种渠道传递出来之后,实际上个人的前决策过程即已开始。预警信息本身不会自发地启动适当
的防护型行动,只有当公众接收、关注并且准确理解了预警信息,防范行为才可能会发生。在这一前提下,
个体开始进入感知阶段,分别是危险感知(发生概率和结果的感知)、危险应对感知(可选用的防范行为感
知)和社会利益相关者感知(影响其行动选择的利益相关者感知)。这些感知为防范行为决策奠定了基础,
其结果是与环境因素一道促成了最终的应对行为的形成。其中环境因素或推动公众采取其本不欲施行的应
对行为,或阻碍公众采取其欲进行的应对策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个体可能会越过某些阶段直接进入下一阶段。比如,当预警信息极为可信或预警
方极为强势时,即使对于为何采取这种防范方式或哪种防范方式更为合理没有任何解释,也可能会得到即
刻和绝对的服从。
(摘编自陈琳等《公众应对地震预警的行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有关方面着力打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震预警系统。过去 10 多年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
所与相关部门联合打造地震预警网。目前,该网已延伸至全国,覆盖 220 万平方公里和 90%的震区人口,成
为全球面积最大的地震预警网络,并已成功预警四川雅安芦山 7 级地震、四川九寨沟 7 级地震、云南鲁甸
6.5 级地震等 50 多次破坏性地震。
但做好抗震减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由于平时宣传不到位等因素,面对各类媒体突然播报的地震预警
信息,一些民众对其识别度不高,在忧惚间错失防灾减灾良机。有的民众虽然能第一时间识别预警信息,
但由于平时缺乏相关应急演练经验而不能及时做出科学应对。因此,要大力加强对地震预警相关知识和信
息的普及工作,组织开展基于预警信息的抗震减灾演练。
畅通预警信息渠道是提高预警效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地震预警信息具有极其敏感性和复杂性,其
发布要严格遵守法律,获得授权。目前,经过前期的努力,在一些地震多发区,地震预警信息已经获得了
在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发布的授权许可。
做好抗震减灾工作还必须切实提高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建筑抗震等级要求。地震预警原理决定了震中
也就是破坏力最大的区城是预警官区,其抗震减灾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建筑本身的质量。在能够获得地
震预警信息的受灾区城,民众采取的各种避险抗震减灾措施,其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以建筑质量等为依托。
因此,落实建筑抗震等级,确保建筑质量是抗震减灾的根本之道。
(摘编自张保淑《地震预警为中国减灾争分夺秒》,《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 年 6 月 22 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认真理
解文本内容。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
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 项,题中“决定”推
导错误。由材料二“这些感知为防范行为决策奠定了基础,其结果是与环境因素一道促成了最终的应对行
为的形成”可知,感知阶段并未“决定”防范行为决策,且最终决策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故选 C。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后利用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来赢取提前预警的时间的技术手段,它不能预测
地震发生,只能争取抗灾时间。
B.在地震监测仪器检测出纵波并计算出地震信息后,有关部门通过比横波速度快的电磁波发出电视广播
警报,抢在横波到达前通知民众防灾减灾。
C.PADM 模型提出的序列式反应只是公众面对灾害时的一般表现,公众在特殊情况下不一定会绝对遵从
该模型中的阶段过程来应对预警。
D.经过前期的努力,地震预警信息已经在一些地震多发区获得了在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发布的授权许
可,能够保持预警信息渠道畅通,提高预警效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结合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注意
认真理解材料内容和选项内容的比对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
后进行辨析。B 项,“地震监测仪器检测出纵波并计算出地震信息”分析错误。由材料一“地震监测仪器检
测到纵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发震时间、震中、震级等大致信息”可知地震监测仪器只负责检测,
计算机负责计算。故选 B。
6.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政府对于地震灾害可以采取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答案】①普及地震预警相关知识和信息,组织开展基于预警信息的抗震减灾演练。②畅通预警信息渠道,
提高地震预警效果。③监督建筑行业提高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建筑抗震等级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概括、归纳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
求,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
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政府对于地震灾害可以采取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根据对原文材料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以下原文内容中进行概括: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为
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现实中阻碍这一可能性提升的一大因素即是公众的预警应
对。尽管目前政府、学界等对预警应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但公众个体却鲜被关注,而这一包
含了有意识和无意识行为的应对过程将最终决定个体紧急避险的效果;当灾害预警经由环境或社会通过某
种渠道传递出来之后,实际上个人的前决策过程即已开始。预警信息本身不会自发地启动适当的防护型行
动,只有当公众接收、关注并且准确理解了预警信息,防范行为才可能会发生;畅通预警信息渠道是提高
预警效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地震预警信息具有极其敏感性和复杂性,其发布要严格遵守法律,获得授
权。目前,经过前期的努力,在一些地震多发区,地震预警信息已经获得了在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发布
的授权许可;做好抗震减灾工作还必须切实提高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建筑抗震等级要求。地震预警原理决
定了震中也就是破坏力最大的区城是预警官区,其抗震减灾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建筑本身的质量。在能
够获得地震预警信息的受灾区城,民众采取的各种避险抗震减灾措施,其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以建筑质量
等为依托。因此,落实建筑抗震等级,确保建筑质量是抗震减灾的根本之道。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日前,教育部公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严格落实小学“零
起点”教学,努力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行为,为幼儿健康快乐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长期以来,一些幼儿园抢先实行“小学化”教育,更有甚者推出“幼升小”应试强化补课班。不愿看
到自家孩子落后的家长们纷纷给孩子报名。这种“小学化”的幼儿教育,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加重了
孩子的学习负担,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无异于揠苗助长。
要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职能部门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幼儿
园质量评估体系,避免幼儿园“小学化”;另一方面,切实把“幼小衔接”工作做好,引导小学严格按“零
起点”教授拼音、数学,绝不允许“抢跑”,更不能把责任丢给家长。
对于广大家长而言,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去小学化”不仅有利于孩子接受素质教育,
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只有拿出有力的监管行动,对“提前学”坚决说不,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去小学化”。否则,
只要社会有需求,幼儿园的“小学化”乱象就难以禁绝。
(摘编自吴学安《幼儿园“去小学化”要出实招》,《经济日报》2018 年 9 月 5 日)
材料二:
幼儿园“小学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结果
显示,81.1%的受访者表示周围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91.4%的受访者发现很多幼儿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
所谓的“抢跑”优势,其实并不存在。从孩子发育与成长的规律而言,有些知识不需要过早学,“抢
跑”不仅没用,还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如过早识字可能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过早学习知识可能影
响孩子右脑的发育,而左右脑平衡发育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谁都知道,为何家长们还会对这种超前培训趋之若鹜呢?
“像公立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学得简单,那之后上小学怎么办。有些重点小学是要提前面试的,面试
都很难。”一位妈妈的无奈之语,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彻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有赖于科
学教育理念的回归、幼儿园师资水平的提升以及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
(摘编自胡欣红《幼儿园“小学化”,拔苗助长要不得》,《燕赵都市报》2018 年 9 月 8 日)
材料三:
幼儿园“小学化”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10 名受访者进行的一
项调查显示, 60.5%的受访者认为幼儿园“小学化”违背孩子成长和教育规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51.8%的受访者认为这会限制幼儿想象力,影响其全面发展,50.1%的受访者认为这会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
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47.5%的受访者认为这会让孩子无法享受童真时光,抹杀幼儿天性,40.4%的
受访者认为这会让家长攀比、“抢跑”的心理愈演愈烈,26.6%的受访者认为这会造成幼儿入小学时成绩相
差悬殊,不便开展教学,16.4%的受访者认为这会导致不合规、不合法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泛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近年来“三年级现象”不断引起关注。该现象是指,在幼儿
园阶段学了一些小学知识、进小学时测试分数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级成绩开始下滑;而另外一部分在幼儿
园游戏玩得很充分、各方面发展很充分的孩子,到了三年级,成绩开始超过一年级时表现更亮眼的孩子。
(摘编自杜园春 顾凌文《幼儿园“小学化”会带来什么》,《中国青年报》2018 年 8 月 23 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处落后,提早对孩子进行“小学化”教育,这实际上违背了
儿童的成长规律,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B.幼儿园“小学化”其实危害非常多,限制幼儿想象力,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子全面发展,
扼杀孩子的兴趣等,但很多家长只看到眼前。
C.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落实小学“零起
点”教学,让幼儿拥有健康快乐发展的环境。
D.幼儿园“小学化”不是好事,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一些小学知识的孩子,进入小学后考试成绩
都很好,但是升入三年级以后成绩就会开始下滑。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相对应的语句,注
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 项,“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一些
小学知识的孩子,进入小学后考试成绩都很好”错误,材料三对“三年级现象”进行分析时,说的是“在
幼儿园阶段学了一些小学知识、进小学时测试分数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级成绩开始下滑”,并不是所有孩子
“成绩都很好”。故选 D 项。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周围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九成以上的幼儿家长在孩子的
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
B.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是有规律的,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出现“抢跑”现象,可能会
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比如过早让孩子识字,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发展。
C.对于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很多家长表示无奈,因为有些重点小学提前面试时,试题很难,如果
在幼儿园不学一些小学的知识,很难过关。
D.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普遍,已经引起相关门的重视,同时很多人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这说明
这一现象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出来,治理这一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
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A 项,“九成以上的幼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抢
跑’的心理”错误,材料二中说“91.4%的受访者发现很多幼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
并不是“九成以上的”家长在教育方面有“抢跑”心理。故选 A 项。
9.如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①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②建立完善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③小学应严格遵守“零起点”
教学。④广大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⑤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管。
【解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认真
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
如本题要求概括“如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一,第一段提到《关于开展幼
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努力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行为,为幼儿健康快乐发展
营造良好环境”,第三段提到“需要职能部门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据此可概括出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
的管理;由第三段的“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另一方面,切实把‘幼小衔接’工作做好,引导小学严格按‘零起点’教授拼音、数学”,可概括出建立完善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小学应严
格遵守“零起点”教学;由第四段的“对于广大家长而言,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可概括出广大家长
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由第五段的“只有拿出有力的监管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去小学化’”
可概括出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管。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网约车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以手机 APP 为主要服务平台、为具有出行需求的顾客和具有出行服务资
格与能力的驾驶员提供信息沟通和服务连接的新型商业运行模式。网约车以其在效率、价格等多方面的优
势,有效缓解了出行难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谈及时网约车的态度,几乎所有
人都持着包容的态度,正是得益于这一共识,依托子互联网经济的网约车市场在短短几年间得到了快速发
展。
互联网出行在各线城市的市场渗透率
(摘自《第一财经周刊》)
材料二:
滴滴因为顺风车遇害事件的安全整改还没结束,现在又不得不面对巨额亏损的问题了。
根据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称,2018 年上半年滴滴亏损超过 40 亿人民币,其中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奖励
投入达 117.8 亿元,已经达到 2017 年全年的 65%。
不过滴滴顺风车现在已经无限期下线,这对巨额亏损的滴滴来说可谓雪上加霜。顺风车在 2017 年给滴
滴带来 8 亿元利润,是滴滴唯一盈利的业务。如今,下线顺风车业务,使得滴滴损失大约 3000 万司机,运
力削减明显。从与一众网约车烧钱补贴抢占市场,到收购 Uber 中国一家独大,6 年来滴滴仍未实现盈利,
与 Uber 中国一样,难以盈利似乎是网约车的宿命。
滴滴和 Uber 中国等进行打车大战时,比拼的就是谁家的补贴力度比较大。最终滴滴拖死了大部分对手,市场份额一度超过 90%。在收购 Uber 中国后,滴滴也曾把战略转向“修炼内功”,减少补贴,提高用户数量,
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但很快滴滴又不得不回到烧钱补贴的老路上,因为从 2017 年开始,美团、首汽等公司
都陆续进入网约车市场。美团打车凭借对乘客每单补贴,对司机抽取远低于滴滴的分成,在上海上线 3 天
就占领了超过 30%的市场份额,滴滴很快也以各种优惠补贴回应。全靠补贴培养起来的市场难以持续,共享
单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对于滴滴来说,可以不补贴乘客,但司机的补贴必须要有,尤其是在司机已经
越来越少的情况下。
顺风车遇害事件后,政府对于网约车的监管收紧,以北京为例,想要在北京从事网约车行业,需要拥
有本市户籍、本市牌照,司机需要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车辆需要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
证。对于滴滴来说,要想实现盈利,需要以更少补贴获取更多的订单,但这一切的重要基础是充足的运力,
在网约车司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滴滴的运力将进一步下降,使得滴滴面临更大的压力。
(摘自《凤凰资讯》)
材料三:
2017-2022 年中国互联网出行交易规模走势
网约车的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不管是有多大的空间,归根结底都要围绕为用户服务这一核心,
一切举措都是为了让用户出行更美好,这是滴滴的愿景。以 5 年时间的维度来看,中国的交通互联网将会
更加蓬勃的发展,以未来 30 年的维度来看,技术的变革或许才刚刚开始。至于网约车是否能走远走好,就
得交给时间去考量了。
(摘自《中国网约车产业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10.据材料,对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给滴滴公司带来的影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滴滴唯一盈利的业务顺风车无限期下线.加剧了滴滴公司的亏损状态。B.下线顺风车业务,使得滴滴损失了大约 3000 万司机,运力削减明显。
C.政府对网约车监管收紧,司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导致难保充足运力。
D.滴滴改变原来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战略,重新回到烧钱补贴的老路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
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题干问的是“对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给滴滴公司带来的影响,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D 项,结合文本内容“但很快滴滴又不得不回到烧钱补贴的老路上,因为从 2017 年开始,美
团、首汽等公司都陆续进入网约车市场”分析可知,此项与顺风车遇害事件无关。故选 D。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约车有效缓解出行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绝大多数人对网约车持包容的
态度,从而使其市场发展迅速。
B.从成立至今,滴滴公司一直通过烧钱补贴和收购对手公司等手段来抢占市场,所以从未盈利,表明
难以盈利似乎是网约车的宿命。
C.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滴滴公司在司机越来越少、运力削减的情况下,选择不给乘客补贴,
而加大对其司机的补贴力度。
D.网约车具有效率、价格等多方面优势,其一切举措都是为了让用户出行更美好,网约车应该会经受
住时间的检验,发展越来越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
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
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 项,“……所以从未盈利”错
误。结合文本内容“从与一众网约车烧钱补贴抢占市场,到收购 Uber 中国一家独大,6 年来滴滴仍未实现
盈利,与 Uber 中国一样,难以盈利似乎是网约车的宿命”分析可知,“……所以从未盈利”强加因果。C
项,“选择不给乘客补贴”错误。从材料二第 2 段和第 4 段内容“其中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奖励投入达
117.8 亿元”“但对于滴滴来说,可以不补贴乘客,但司机的补贴必须要有,尤其是在司机已经越来越少
的情况下”分析可知,“选择不给乘客补贴”错误。D 项,“网约车应该会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发展越来越
好”错误。与材料三中“至于网约车是否能走远走好,就得交给时间去考量了”不符合。故选 A。
12.结合材料,就网约车公司的经营提两条建设性意见。
【答案】示例:(1)调整战略布局,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五线城市发展;(2)提高服务品质,提升司机
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数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
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
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
次能力。结合材料一图表“互联网出行在各线城市的市场渗透率”分析,调整战略布局,从一二线城市向
三四五线城市发展;结合“减少补贴,提高用户数量”“全靠补贴培养起来的市场难以持续,共享单车已
经证明了这一点。但对于滴滴来说,可以不补贴乘客,但司机的补贴必须要有,尤其是在司机已经越来越
少的情况下”“对于滴滴来说,要想实现盈利,需要以更少补贴获取更多的订单,但这一切的重要基础是
充足的运力”“但不管是有多大的空间,归根结底都要围绕为用户服务这一核心,一切举措都是为了让用
户出行更美好”等分析,网约车公司的经营,需要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数量,切实为用户着想等。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 年 7 月 30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
案》,要求上海等 46 个试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 2020 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
规和标准体系;在 2025 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要让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提高居民分类投放准确性是关键。目前,各地推出不少措施保证垃圾“分
得清”。2018 年,上海市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居住区)》,编制并投放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
投放指南”,一些方便市民查询垃圾分类信息的小程序也纷纷上线。不少地方都规定,违反垃圾强制分类规
范的各类主体将面临包括罚款在内的多种处罚。上海、合肥等地还将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与个人征信挂
钩。厦门、广州多地将相关内容纳入各区党委、政府和街(镇)党工委的工作考核。
垃圾分类涉及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四个环节。生活垃圾混装、混运,既伤害公众的分类积极性,
更破坏垃圾分类回收效率。为解决“混装混运”问题,北京要求垃圾运输车辆“亮出身份”,并通过智能技
术进行精准管理,居民可通过电话监督举报。
垃圾源头分类是大趋势,让错配的废物变成财富,市场潜力巨大。有机构估算,固废全产业链市场有
望达到千亿元规模。
(摘编自《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2019 年 7 月 2 日)
材料二:
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分类的历史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从 1900 年
的《污物清扫法》到 1954 的《清扫法》,再到 1970 年的《废弃物处理法》,2000 年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法律经过了多次修订。日本政府认为,解决废弃物回收问题,需要摆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
和大量废弃型”的经济社会,建设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中提出,
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还规定了减少产生、再利用、再生利用、回收热量、适当处
理等的优先顺序,从而实现了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的法制化。日本的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在德国垃圾回收利用的整个链条中,两个关键环节
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如何教育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二是分类回收的垃圾如何进行专业处理再利用。自 20
世纪初,德国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德国民众接受了近百年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从幼儿园阶段
起,德国小朋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学校会系统性教导学生
垃圾分类知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
(摘编自《突破垃圾分类难点有哪些国际经验可借鉴?》,新华网 2019 年 7 月 3 日)
材料三:
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 3.6 亿吨,基本属于没有分类的混合垃圾。混合垃圾基本不具有利用价
值,如果进行人工分类,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工作环境欠佳,一不小心就可能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发达国家的垃圾前端分类清晰,资源化利用相对容易。鉴于我国实际情况,我们研发了应用于垃圾
分拣的机器人,它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三维视觉识别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垃圾分选工艺和生产
线智能化水平。”中城绿建总经理李玮说,通过借鉴应用计算机视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垃圾分拣机器人
能同时获取流水线上待分拣物质的二维、三维多模态信息,来模拟人类观察认识事物的行为;对于多种材
质组合的垃圾,还能有效计算分割待分拣物质,使分割平均绝对误差小于 3%;设计多受力点自动协调手爪,
极大地提高了垃圾分选的质量和效率。
(摘编自《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使环卫更智慧》,《科技日报》2019 年 5 月 20 日)
13.下列不属于材料三中垃圾分拣机器人的特点的一项是( )
A.运用了世界领先的三维视觉识别人工智能技术,拥有独立知识产权。
B.能够模拟人类观察认识事物的行为,有效计算分割多材质组合垃圾。
C.借鉴了应用计算机视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可回收垃圾处理量极大。
D.适合流水线工作环境,多受力点自动协调手爪,提高了分选的质量和效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下列不属于材料三中垃圾分拣机器人的特点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属于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
到材料三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 项,“可回收垃圾处理量极大”错误,该信息于文无
据,材料三的表述中只是说“极大地提高了垃圾分选的质量和效率”,但并不能看出“可回收垃圾处理量极大”这一信息。故选 C。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每年产生数量巨大的生活垃圾,这些不分类的混合垃圾,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但经过分拣机器
人分拣后的垃圾则可以回收利用。
B.垃圾分类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基本环节,其中居民准确地分类投放是关键,其他环节也
很重要,否则会影响最终的回收效率。
C.为了让居民“分得清”生活垃圾,试点城市推出了不少便民措施,出台了违规处罚办法,还将垃圾
分类工作纳入对基层党政部门的考核。
D.我国采取试点城市强制分类——基本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垃圾
分类处理系统的步骤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 项,“这些不分类
的混合垃圾,没有任何利用价值”错误,材料三中说“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 3.6 亿吨,基本属于
没有分类的混合垃圾。混合垃圾基本不具有利用价值”,选项 A 中丢掉了限制语“基本”,造成说法绝对化。
故选 A。
1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垃圾分类应采取的策略。
【答案】①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不断加强和完善垃圾分类的法制化建设,循序渐进,
从小培养孩子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②避开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型”的
经济发展模式,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③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让更多的
企业在垃圾分类与回收再利用中得到发展,同时也要发挥现代科技在垃圾分类宣传与垃圾处置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垃圾分类应采取的策略”,然后到
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如材料一中,“垃圾源头分类是大趋势,让错配的
废物变成财富,市场潜力巨大。有机构估算,固废全产业链市场有望达到千亿元规模。”因此,想办法让
更多的企业在垃圾分类与回收再利用中得到实惠、得到发展是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有效措施之一;而“一
些方便市民查询垃圾分类信息的小程序也纷纷上线”,说明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帮助宣传垃圾分类也是有效措施之一;再如材料二中,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借鉴日本与德国的成功经验,比如借助法制的力量来不断加
强和完善垃圾分类,比如借助学校教育的力量,从小培养国民的垃圾分类的意识,比如摆脱“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型”的经济社会,建设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等;再如材料三中,从垃圾分拣
机器人的相关内容来看,借助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段来参与垃圾处理的过程也是我国垃圾分类应采取的策略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