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断句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
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
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
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
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
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
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
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
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
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
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
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错因分析】文言断句题并不难,考生易错的原因在于不够细致,不会观察,不知道联系文本。比如对本
题而言,首先我们观察四个选项,可以看出断句的不同点集中在两处:一是“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
尉/为河南守”和“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二是“置门下/甚幸爱”和“召置/门下甚
幸爱”,考生需要判断这几个不同的地方,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排除错误选项。
【试题解析】本题属于文言断句,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
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
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
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画线句子的大意
是:贾生的名字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
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吴廷尉”是专有名
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项。“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 B 项。分析可知,C 项断句正确。故选 C。
【参考答案】C
在高考备考过程中,各种题型的技巧和方法都会进行全面训练,而文言文断句作为一个“有法可依”
的考点,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存在对话标志、虚词标志、固定结构、特殊句式、修辞技巧、词性标志等较为
实用的方法技巧,但在实际训练中,仍不免存在普遍容易失分的地方,这些易错点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混淆语气停顿和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文中的名词(或代词)一般也通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动词作句子的谓语,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或者找准动词,就基本可以推断出句子的断句位置了。
如: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
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
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加标点: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
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翻译: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
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
子的方法啊。”
(二)误用对话标志
文言文中常以“云”“曰”“道”为标志,但是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的情况,在对话体
中应该断开,在转述及引用的情况下不可以断开。
对话体如:齐威王魏惠王会畋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曰”在表示对话的句子中,其
后应断开。
转述或引用的情况如:譬犹农夫之治田/耕耘之功既至而遇水旱/乃可曰天实饥之也/医师之治病/药石
之功既至而犹不起/乃可曰天实死之也。语段中两个“曰”后皆为转述或引用的情况,因此不该断开。(三)误断顺承、转折、并列、递进等语意关系
在文言文中,当句中有顺承、转折、并列、递进等关系时,的确有时断开,有时又不断开,有些学生
极易犯难。
其实这个对策很简单,一是要有采分点意识,比如主观性的断句题,一般会要求限断几处,赋分一般
都是一处 0.5 分,所以可以根据题目的分数判断应该断几处;然后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去处理。
当然,这些学生在断句题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最根本的的原因还是文言知识未消化、未掌握,缺乏基
本的语感。因此我们教师也应在夯实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在复习备考的最后几个月的时间里做到
以下几点:
1、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强课内文言文的诵读,培养学生语感,增
强对文言句读的感知能力,也有助于文本的学习和记忆。
2、依据课本,触类旁通
课本本身就是文言文知识的原始积累素材,几乎所有的文言知识都囊括在内,要持之以恒、一如既往
地巩固这些知识,才能触类旁通,才能理解、消化、掌握做题技巧和规律。
3、强化训练,查漏补缺
备考经验告诉我们,知识点的落实,必须做到加强训练,天天见面。训练的形式并不是将断句孤立起
来,而是放在文言文整体训练中,练习和检测交叉进行。内容可将课内课外素材进行整合。
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
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
十二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
乃还,由是知名。十四年从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毋林,斩馘多。明年再出,亦有功。成梁攻北关,有容陷
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
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二十九
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
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容白当事自请往
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
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
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山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八月,毛文龙有镇江之捷。诏有容统水
师万,偕天津水师直抵镇江策应。有容叹曰:“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其不克济也。”无何,
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
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时金、复、盖三卫俱空无人,有欲据守金州者。有容言金州孤
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不可守。迨文龙取金州,未几复失。四年,有容以年老乞
骸骨,归,卒。
(选自《明史·沈有容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B.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C.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D.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解析】断句时,可以根据句子结构、句子成分及句意理解来分析。本句中,根据句子结构,“有容白当事”
一句中,“当事”做“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 B 项;“悟”与“呼”表示两种行为,前者是“麻
郎醒悟”,语意已经完整,后者则是“叫来高寀的使者”,语意完整,故中间要断开,可排除 C 项;“索还”
指“讨要”,中间不能断开,“所赂寀金”意为“贿赂高寀的金钱”,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 D
项。
【答案】A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
历史代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最近几年全国多
个省市高考考查了文言文断句,应引起考生足够重视。
就题目的设置形式而言,有选择题的形式,也有主观题的形式。选择题形式比较常见,主观题形式是
选取文中语句或另外选取古籍中的经典文段让学生断句。
文言文断句在今后的高考中将 成为新的增长点,将有许多省份步入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因此,在复
习中,文言文断句不可忽视。
首先,备考时,要研读近几年的高考卷,熟悉其命题形式及规律。
其次,要注意运用好知识迁移法。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
课本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课本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高考命题取材于课外,其解题的依据、方法,
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因此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
益于课外”。
再次,要增强自信,用读现代文的方法读文言文,培养语感,正确断句。即要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
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因此这样有助于培养阅读的语感,提高断句正
确率。
文言文断句技巧归纳如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
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
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
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
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
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
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作答文言文断句题,注意六个字: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
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
古代文化常识
2.例文略。参考易错点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错因分析】作答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注意结合词语的固有义、语境义分析。作答此题的关键首先是识
记,其次是了解,最终达到掌握的目的。本题涉及四个名词,“诸子百家”“诏令”“礼乐”“就国”,其中对
诸子百家的解释错误,其错误点在年代上,诸子百家不是先秦至汉初派别的总称,而只是指先秦时期各学
术派别的总称。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 项“诸子百家
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解说错误,故选 A。
【参考答案】A
判断选项中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表述的正误,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构成这个文化常识的词
语本身的意思;其二,我们学过的教材中与之有关的知识;其三,根据常识出现的具体语境进行验证。
考文化常识,关键是懂文化常识。在答题时,可采取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1、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总结延伸
一轮复习时,对古代文化知识,先要做到紧扣教材。多关注课下注释及相关的文化知识、课本附录部分的专题知识介绍、文本涉及的重要文化知识要及时分条目归纳总结,并做合理拓展延伸,做到篇篇归纳,
册册总结。比如复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可归纳“古代官职、爵位”“称谓”;复习“荆轲刺秦王”时,
可补充古代音乐知识;复习《鸿门宴》时,可总觉古代地名、座次规则。
2、强化训练,随题整理,建立资源库
做好教材复习、梳理的同时,适量的训练必不可少。充分利用平时的训练文本,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
惯,随题整理的同时,还要有随文梳理的习惯,关注文本中是否还有其他文化知识,集腋成裘,逐步建立
自己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源库。
3、活学活用,善于联想,学会迁移
积累的目的之一在于会用,高考中的古代文化知识有很多可以在教材中找到依据。做题时需要有联想
课内知识的习惯,把平时积累的知识调出来。
比如 2018 年高考天津卷第 10 题 C 项“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
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此处就联系了《陈情表》,再如 2016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
第 5 题 B 项考查了“陛下”,可联想《荆轲刺秦王》中“至陛下”一句,课文注释对“陛”的解释是:殿前
的台阶。
4、树立语境意识,前后勾连,明确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高考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往往考查其语境义。因此,做题时不能抛开该词语所处的语境。若仅凭
经验、感觉就草草做出判断,有可能会出现失误。
如 2016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 5 题 C 项考查了“有司”,可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召有司案
图”一句,课文注释“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选项中
说“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根据具体语境可知,“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
具体工作的官吏,如果不仔细分析语境,就很容易出错。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人也。逊少学,常为兄仲优饶。既而自责曰:“名为人弟,独受安逸,可
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业。母冯氏谓之曰:“汝欲谨小行耶?”逊感母言,遂专心典籍,恒书壁作“见
贤思齐”四字,以自劝勉。属本州沦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史。县令裴鉴莅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
《清德颂》十首。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荐之于右仆射崔暹,为暹宾客。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
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逊曰:“家无荫第,不敢当
此。”天保元年,本州复召举秀才。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
治,何欲不从。高悬王爵,唯能是与。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终于计掾。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此而言,可以无愧。”又问刑罚宽猛,逊对曰:“伏惟陛下昧旦坐朝,留心
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故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
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七年,诏令校定群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
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
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向之故事,见存府閣,即欲刊定,必藉众本。邢子才、魏收等并是多书之家,
请牒借本参校得失。”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
策问,逊为当时第一。
(节选自《北齐书·樊逊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吏,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
王的谦称。
C.“表”是给皇帝的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
草”是表文草稿。
D.古时把字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需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也叫“汗青”。文中“杀青”指书
籍定稿。
【解析】B 项,陛下,指对帝王的尊称,不是帝王的谦称。
【答案】B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要求考生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基础知识尤其是古诗文的积累,融汇
历史知识,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
此考点可单独设题,如自 2015 年起,课标卷及一些省市高考试卷对此考点单独设题,也可以与概括要
点、理解实词含义、文言语句翻译、诗词鉴赏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应引起广大考生足够重视。
一、常考知识点梳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
这就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从高考命题特点来看,常考知识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八个方面。
1.姓名和称谓
(1)人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①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②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③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谦称、敬称、贱称
谦称可以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
①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②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③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④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⑤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⑥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⑦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敬称可以称字、号,官职等。
(3)名、字、号。
称字,如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
莲居士。
(4)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微号。
如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而称奸
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5)年龄称谓。如,总角、始龀、束发等。
(6)作品命名。如以书斋命名,以官职命名等。
2.官职和科举
(1)官职:如郎中、太史令等;有关官职升降的词语,如擢、黜、除等。
(2)科举:如察举、征辟、孝廉、乡试、会试、会元等。
3.地理常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城市村镇名等。
如: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
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
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
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4.宗法和礼俗
包括宗法、礼俗、尊卑、忌讳、避讳等。如春节、元宵、太牢、少牢等。
5.服饰和器物
如,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裳等。
6.历法和刑罚
如干支纪年等。十大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7.古代音乐
包括音乐知识和古代名曲,如,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
(zhǐ)、羽五个音级。
8.古籍注释体例知识
①传,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②注,本意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
通。例如:《水经注》、《礼记注》。
③笺,只对前人的解释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例如《诗经》有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笺
对毛传简略隐晦之处加以阐明,并提出不同意见,供读者识别。
④疏、正义,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这种注释不仅解释正义,还对前任注释作注释。例如:《诗
经》有唐孔颖达疏。《左传》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⑤诠,解释词义、字,《康熙字典》说“诠,谓具说事理也”。
⑥义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
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⑦义训,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字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二、复习策略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常识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
可以了解高考常考文化常识类试题命题特点以及高频考点,可以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高度重视,化整为零。
文化常识记忆作为一种语言积累,需要循序渐进,长时间进行。有计划地每天背诵一部分,天长日久,
积沙成塔,记住的常识也便越来越多。那种以为单靠高考前一时半刻突击便可即时奏效的想法是幼稚的,
也是不足取的。
3.回归课本,适当拓展。
从多年高考命题来看,考查的文化常识还是以课文为主,由于高考的竞争性和选拔性,命题也必然涉
及到一些课外知识,而这些课外知识又往往是课内知识的迁移或延伸,考题还没有出现过特别艰深、冷僻
的偏题、怪题。
4.分门别类,准确记忆。
文化常识内容繁多,涉及的时空广,分门别类的去记忆,容易提高准确率。近年高考语文涉及的文化
常识有:姓名称谓、官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器物、历法和刑罚、古代音乐知识以及古籍注
释体例知识等。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清晰准确的记忆,如果记忆模糊或似是而非,答题时就无所适从。
5.了解干扰手段和错误设置点。
如混淆朝代,说错国别,将作品颠三倒四、张冠李戴、归错类别等等。
高考选择题常见的错误点有如下八个方面:①对时代的错误判断,②对作家作品的错误配对,③对文
学体裁的错误表述,④对作家主张的错误归类,⑤古代地理类常识错误,⑥古代官职类常识错误,⑦古代
朝代类常识错误,⑧古代年龄类常识错误。
6.掌握正确阅读方法,结合语境理解答题。
高考突出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强化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文化常识注重记忆,但
因为是在语境中考查,考生在解答时就可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得出答案,这样可以有效减小试题的难度。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
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
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
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
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
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
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
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
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
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
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
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错因分析】题中,“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的意思是:“(王充)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
闹。”这属于王充的美好品德。“礼敬具备,矜庄寂寥”的意思是:“(王充)很懂礼貌,庄重寡言。”这也
是讲王充的美好品德。“以笔著文,亦如此焉”的意思是:“(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这不属于美好品
德,因此凡含此句的选项皆不是正确答案。由此排除 C、D 两项。“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的意思是:
“(王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这也是王充的美好品德。“幽
处独居,考论实虚”的意思是:“(王充)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这是美好品德。“行
苟离俗”的意思是:“(只要这个人)品行不同于世俗(,王充就同他交朋友)。”这句讲的不是王充,因
而应排除包含此句的选项。
【试题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明白题中 6 个句子的意思,考查它们是不是表现了王充的美好
品德;然后紧扣题干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这个要求,运用排谬法在四个选项寻找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A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
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事、情、理、言、时、地等主要信息,从而对试题提供的选项信息进行辨析和判
断,或者根据试题要求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表述。此考点题目常涉及表现人物行为举止、性格、主张、思想道德、志向、才智、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
种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
致的结果等信息要素等。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为关右著姓。祖旭,魏南幽州刺史。父夐,隐居不仕,魏、周二代,十征
不出,号为逍遥公。世康幼而沉敏,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在魏,弱冠为直寝,封汉安县公,尚(与
皇帝家女儿匹配)周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后仕周,从武帝平齐,授司州总管长史。于时东夏初
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咸悦。
尉迥之作乱也,高祖忧之,谓世康曰:“汾、绛旧是周、齐分界,因此乱阶,恐生摇动。今以委公,
善为吾守。”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
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在州尝慨然有止足之志,与子弟书曰:“吾生因绪馀①,夙沾缨弁,
驱驰不已,四纪于兹。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如斯之事,颇为时悉。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眼暗更
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禄岂须多,防满则退,年不待暮,有疾便辞。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
晨昏有阙,罪在我躬。意欲上闻,乞遵养礼,未访汝等,故遣此及。兴言远慕,感咽难胜。”诸弟报以事
恐难遂,于是乃止。
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擢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
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四年,丁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
准。尝因休暇,谓子弟曰:“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子福
嗣答曰:“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满之戒,先哲所重。欲追踪二疏②,伏奉尊命。”后因侍宴,世康
再拜陈让曰:“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今犬马齿濆,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愿乞骸骨,退
避贤能。”上曰:“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
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因而出拜荆州总管。
十七年,卒于州,时年六十七。上闻而痛惜之,赠赙甚厚。赠大将军,谥曰文。
【注】①绪馀:后代。②二疏:指汉朝两位主动辞官的叔侄疏广与疏受。
下面全属于韦世康“寡嗜欲”的一组是( )
①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
②夙沾璎弁,驱驰不已
③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④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
⑤禄岂须多,防满则退
⑥恐先朝露,无以塞责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①④⑥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寡嗜欲”指清心寡欲,不慕权贵。①指他
以德镇守。②是写给儿女的书信说自己几次登临三公之位,频频莅临方镇之任,立志去除酒色财三者迷惑
的做法。从选项中排除①②,故选 C 项。
【答案】C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是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考点之一。
该考点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接受文中的主要信
息,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一般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分析文中要素和分析景物特征等题型。
命题形式一般是明确提出信息的具体要求,从文中摘出若干语句,交叉分编为四组,让考生筛选出符
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一般而言,题目所要筛选的信息多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
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
②描绘对立双方激烈交锋的信息。
③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
④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
⑤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⑥表现景物特征的信息。
⑦表现事件原因的信息。
要准确地“筛选”信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
从事理逻辑上而言,筛选信息题不会出现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一般而言,考生在做此题时,由于
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这样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次文章,目的是
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时,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人物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为筛选有
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
(2)明确题旨要求,特别注意把握题旨的隐含信息
题干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
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了其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选项或错选。
(3)从全文内容出发,在具体语境中明辨材料
从全文内容出发,抓住有标志性的句子,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述
性的文字等。再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别是对于有
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
(4)直接采用对应、排除、比较等方法
①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两相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
②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
③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点的相关
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
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外,“筛选并整合信息”在有的试卷中也会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在答
主观题目注意读清题干的内容要求,筛选题分值一般不高,内容都较为简单,答题时语言不要啰嗦,注意
结合分值,分条列举。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例文略。参考易错点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
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
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
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
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
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包括时间、地点)、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
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
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
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试题解析】C 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
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
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 C。
【参考答案】C
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再逐一考查各选项说法同文本内容
是否相符。常见的设错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错位信息,②错解词语,③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④无中生有,⑤颠倒是非。
该考点一般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要求选出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对于客
观题型,考生只需要分析判断由命题者设计的有关这方面的题目的答案正确与否即可。有的省市江苏会采
用简答题的方式对此进行考查,这样难度就会大一些。
作答客观题时,要注意逐项检查。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
原原本本地分析,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此外是要注意进行全面验证。进行验证常采用两种方法:代入法——即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查对。
析错法——即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原因。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
错误项,如果我们能充分识别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迁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另外,
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我们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因为提供了这些,我们就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
在把握文本内容、捕捉关键信息的基础上,注意了以上这些,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出错的几率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薛元超,薛收之子也。元超早孤,九岁袭爵汾阴男。及长,好学善属文。太宗甚重之,令尚巢剌王女
和静县主,累授太子舍人,预撰《晋书》。高宗即位,擢拜给事中,时年二十六。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及时事
得失,高宗皆嘉纳之。俄转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中书省有一盘石,初,道衡为内史侍郎,
尝踞而草制,元超每见此石,未不泫然流涕。
永徽五年,丁母忧解。明年,起授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元超既擅文辞,兼好引寒俊,尝表
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十余人,由是时论称美。后以疾出为饶州刺史。
三年,拜东台侍郎。右相李义府以罪配流嶲州,旧制流人禁乘马,元超奏请给之,坐贬为简州刺史。
岁余,西台侍郎上官仪伏诛,又坐与文章款密,配流嶲州。上元初,遇赦还,拜正谏大夫。三年,迁中书侍郎,寻同中书门下三品。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
帝纳焉。时元超特承恩遇,常召入与诸王同预私讌。又重其文学政理之才,曾谓元超曰:“长得卿在中书,
固不藉多人也。”
永隆二年,拜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高宗幸东都,太子于京师监国,因留元超以侍太子。帝临行谓
元超曰:“朕之留卿,如去一臂。但吾子未闲庶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不得默尔。”于是
元超表荐郑祖玄、邓玄挺、崔融为崇文馆学士。又数上疏谏太子,高宗知而称善,遣使慰谕,赐物百段。
弘道元年,以疾乞骸,加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其年冬卒,年六十二,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
陵。文集四十卷。
子曜,亦以文学知名,圣历中,修《三教珠英》,官至正谏大夫。
(节选自《旧唐书·薛元超传》,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元超好学,擅长写文章。太宗很看重他,让他参加修撰《晋书》;高宗即位以后,让他兼修国史。
B.薛元超受到人们的称颂。一是因为他擅长文辞;二是因为他喜欢引荐寒门才俊,曾经上表举荐过十
几个人。
C.薛元超一生数遭流贬。先因与上官仪有文字之交,受到牵累;后又上书进谏,为李义府请求马匹代
步而被贬。
D.薛元超很为唐高宗所宠信。他经常被召入宫中和诸王一同出席私人宴会;高宗到东都,让他留下辅
佐太子。
【解析】C 项,时间错位。薛元超先是因为上奏朝廷给流放的李义府马匹乘坐,被贬为简州刺史;后因为与
上官仪有文章交往,在上官仪被杀后流放到嶲州。
【答案】C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它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
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它要求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
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主旨。此考点是在筛选文中信息的基础上的拓展。要准确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首先要从
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整体阅读才能高屋
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品质定位,才能胸中有数,才能完整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事件。从整体上把握
材料,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文句的翻译、语段的理解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
料中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
(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
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
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3)借助注释,联系背景
概括中心意思,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
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
(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高考文言文阅读在本考点的错误题型有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如
果我们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帮助我们排除干扰,选出正确答案。
(5)迁移知识,巧妙运用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运用试题的最大特点。
如果能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题。
(6)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翻译
5.例文略。参考易错点 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译文: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译文:
【错因分析】①错译关键实词等得分点;②漏译关键信息;③语句欠通顺。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作答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
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诋毁;擅权,揽权;
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2)
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参考答案】(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
乱了。”
(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
他们的势力。
解答文言文翻译题应该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将语句切分为词语,然后按照一一对应的方法逐词翻译;
二是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增删词语、调整语序等。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对给出的语句的关键词语、句式的
理解。文言实词主要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等。文言句式主要涉及文言特殊
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前置句、省略句等)和固定句式等。回答问题时
要关注三个步骤:切分成词、对应翻译、增删调整。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授韩城知县,有异政。遭父丧,三年不入内寝,事母尽孝。
十二年擢户科给事中。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 复开
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又请严禁将士剽掠,有司朘削。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
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帝并采纳。十四年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
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
荒田,察逋户,予以有生之乐,鼓其耕种之心。帝即命议行。十六年秋,出察江防。明年五月,福王立,
进兵科都给事中。时大清兵连破李自成,朝议遣使通好,而难其人。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
请行。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卿马绍愉偕,而令懋第经理河北,联
络关东诸军。懋第濒行言:“臣此行,生死未卜。请以辞阙之身,效一言。愿陛下以先帝仇耻为心,瞻高皇之弓剑,则思成祖列圣之陵寝何存;抚江上之残黎,则念河北、山东之赤子谁恤。更望时时整顿士马,
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懋第衰绖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
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
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
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
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
译文:
(2)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
译文:
【解析】理解文意,抓住关键词翻译,句意要通顺。关键点有:(1)“明年”,第二年;“行”,推行;
“沾”,得到。(2)“殁”,去世;“因是”,借此机会;“请行”, 请求出使。
【答案】(1)第二年正月,剿饷罢除征收,(左懋第)又请求马上迅速推行,担心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已经
先征收了,百姓不能得到实惠。
(2)左懋第的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左懋第想趁着这个机会将灵柩送回故乡安葬,便请求出使。
这是一道文言翻译的题目,是文言文考核必考的题目,主要涉及实词、虚词、活用、句式,近几年考
核句式的趋势有所减弱,主要考核重点实词的翻译,翻译时注意直译和语句的通顺。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准确、明白、通顺,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要体现
原文的语言特色。具体来说: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将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
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无论是翻译文段还是句子,都要求以直译为主,即要求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
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
蕴的时候,才可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对关键词语
不能正确把握,就很难译出文意。在翻译时,要学会如何从句中找出关键词;要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而不是对整体大意的翻译;要注意对省略内容和特殊句式的理解;要结合全文大意推知句子和词语的
意思。
1.准确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词,孤立地看,一词一义的情形很少。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然而,一个词一旦进入了具
体的语言环境,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而这个特定的意思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
例如: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
例句的“急”是什么意思?联系下文,“法宽则失罪”与“法急则人残”是结构相同的一对句子,在
这样的句子中,相对应的词语的意思通常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可见“急”与“宽”词义应相反,当理
解为“严”。整个句子应译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刑法过严就会残害百姓,刑法过于宽松,就会让
一些罪犯受不到惩治。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功能,并且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
音。被称为词类活用。常见活用方式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
用法等。
例如:将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字是翻译该句的关键。“多”指数量大,与“少”或“寡”相对,形容词,在该句中活用为动
词,意为“称赞、赞扬”。
译文: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3.转换古今句式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翻译成现代汉
语时,要处理好古今句式之间的转换,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例如: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李将军之谓也?
这道题考查的重点除了“其”和“谓”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考查古今句式的转换能力。本句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宾语前置句,“李将军”是动词“谓”的宾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将其放在动词“谓”
的后面。
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4.巧译修辞句
文言文中也使用比喻、比拟、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要根据上下文灵活恰当地翻译。
例如: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陛下为官择人,无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
“不惜美锦”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美锦”比喻“国家大事”。
译文:大王您设置官位选择合适人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会使官位虚设。现在您拿国家大事让我来
决断,这说明您对我了解得太深刻了。
(五)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如果从操作层面讲,文言文翻译还可用这几个词来概括其方法:
“留”——即保留文中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如时、地、人、事、官职、书名等专有名词;在现代
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一般人都理解,可保留不译(硬要译,反而显得不通顺)。例如“劳苦
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可以不译。
“换”——即用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音节不一致的词,例如“吾子淹久于
敝邑”(《殽之战》)。“吾子”是敬词,相当于今天的“先生们”;“淹”可用“停留”或“留守”换
译;“敝”是谦词,“敝邑”即我们国家。
“补”——即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使句意完整通畅,例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将“焉”后省略的“而未至”(却没有到达)补进去翻译才连贯。
否则文意不通(“足以至焉”,怎么会“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呢?)。词类活用的翻译,要补上
相关词语,如“使……”“以……”“用(拿)……”“为……”“像……”等等。
“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
作用,而现代汉语里又没有合适的词翻译它们,可以删去。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足语尾
助词,翻译时可删去。
“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该句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即“没有欺骗我”。又如:师不必贤于
弟子。句中“于弟子”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原句调整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即“老师不一定比
弟子贤能”。
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翻译,译出的译文一定要准确保持原意,句子结构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语气畅
达,文句形象生动,即符合常说的“信”“达”“雅”的要求。
三年真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
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
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
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
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
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
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
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
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
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
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
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
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
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
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
令出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
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
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
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
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
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项。“愿
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项。“听
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B。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
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项解说错误,“汤武”
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故选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
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
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
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
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
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无
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
以刑罚。故选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译文: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译文:
【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
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
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
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2)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
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
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
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
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
公叔座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
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
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
述,国君大为高兴。”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
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
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
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
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 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
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
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
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
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
强,秦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攻击他的
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
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
悔恨当初不听公叔座的话啊。”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 题。
衡州新学记[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
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
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
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
“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
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
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
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
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
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
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元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
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
析。本题中,B 项,“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望”同“方”,意为“比较”。故选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
位卑则足羞
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士不为便,而还其故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
法。本题中,A 项,两个“则”都解释为“就”。B 项,第一个“于”是介词,比;第二个“于”也是介词,
引出动作的对象。C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D 项,第一个“以”
相当于“于”,在;第二个“以”是目的连词,来。故选 A。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
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
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
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
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
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
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题中,“能通经缉文”的主语应该是“自好者”,所以“自好者”应放在后
一句中,即从“玩岁”后断开,排除 AD 两项;“昔”指“过去”,在句中应是修饰“所习者”,是“所习者”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 C 项,故选 B。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先把握题干的要
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然后要到文中圈出这些句子,再看作者是
否赞赏。题中,(1)“学无异习,政无异术和(2)“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都源自第一段,
是对“先王之时”的回顾,在这一段的结尾,作者说“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
是故也”,由作者的这句话可知,(1)(2)都是作者赞赏的;(3)“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源自第二段,
是对“后世之学”的分析,从第二段最后作者的感叹来看,“嗟夫,后世……”,可见作者是不赞成这些做
法,且“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是作者模仿后世言治者的话,其中暗含讽刺。(4)“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
者,其来已久”源自第四段,这是作者叙述石鼓书院的情况,只是叙述事实,不存在赞同与否。(5)“夫
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从“未必”可知,作者是不赞同的。(6) “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
夫他日所以为政”源自倒数第二段,是对在书院读书学子的肯定,从最后“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
于是而有所获与”可知,作者是赞同的。故选 A。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
视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
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
国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
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选项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题中,D 项,“文章以驳论为主”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先肯定先王之时的学政一体,接着指出后世的政
学分裂,二者形成对比,紧跟着作者肯定三位官员重修书院的做法并对学子提出希望,可见应该是“立论”
为主。故选 D。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译文: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译文: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译文:
【答案】(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
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
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
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中,“此……也”,判断句;“所
以”,古今异义,……的原因;“明”,明了;“成”,成功。(2)中,“则”,那么;“安得”,怎么能;
“为”,介词,替;“之”,代词,他们;“言”,说;“以”,目的连词,来;“劝”,劝导;“夫”,那些;
“为政”,施政;“而”,却;“学者”,古今异义,学习的人。(3)中,“不惟”,不只;“望”,愿望;“如
此”,像这样;“抑”,或许;“于是”,古今异义,从这里;“获”,收获。
【参考译文】先王的时候,用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源于为政的需要,而为政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没有怪异的
习惯,政令没有怪异的方法。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追根究底,离不开这两件事。所以士人不求
学,就会有诡异的言行;政令不源于学习,就不会有准则法度。君臣之间从上到下,对待我们的办学,犹
如农人有田地,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不耕耘,就没饭吃,年终时就有忧虑。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
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划一且风俗等同,就是这个缘故呀。
后世之人学习,大概兴盛于先王之时。仪容举止之安详,饮食之丰富,教诲约束之严格,先王之时未
必达到这个地步;然而只是为了学而学,只是为了施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贪图安逸,所追求的不过
是能够通晓经文,以取得科举登第,得到功名后,昔日所学习的东西,很快废弃忘却。一旦看到书本或按
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之事,就说:“我刚从政,有什么好学的?”唉!后人提到治理天下的人常常不敢仰
望先王之时,大概是因为学习与为政分开了!
国家办学之道已经很完备了,十户的小地方有老师和弟子,州县的官吏用办学作为扬名之道,难道仅
仅全是为了观美吗?大概想恢复先王的旧道,通过学习来施政。只是最终没能符合上司的心意,这是士大
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
衡州的学校叫石鼓书院什么的,其由来已久,中途曾经迁到城南,士人认为不方便,又搬回原来的地
方,这事来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的学校,占据潇、湘之要道,挟带着山岳之名胜。它搬迁时,还没有新
教室。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人郑君丙、知州张君松,都于乾道乙酉年上任,这时正有战乱,三人职
责不同但责任均担,虽每天忙得要死,然而都知道办学是为政之本,战乱只是小事,就授命教授苏总龟,
让他马上修葺学校。不久学校修成,战乱也结束,环视三人的地盘,整齐严谨,太平无事。
战乱结束且太平无事,未必立马是学习所致,而我上表称赞他们,大概是欣赏他们三人懂得先王重视
学习的原因,在军情紧急之际,仍然不敢忘记办学,学校修成并且治兵有功,治理地方有政绩,那么我哪
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衡州全部士人,知晓三人的心思,就住在这所
学校里,不只是专心学习,还学习以后的为政之道;不只为了科举登第,还想到报效君王,泽被苍生之业。
使为政与学习再次合而为一,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明年八月旦,
历阳张某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负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
公转角立。爱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
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抉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
冷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
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镀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
瑕无碱。余则无以难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途津而弃
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
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弱,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
耳。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
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
参⑤藩落。属有岛寇事⑥,在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案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
之,则子相居恒不铎,谓:“麒麟风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
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风言,三叹加飨食。”其曾偶持论若此。
(选自《弃州山人四部稿》,有期节)
【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
七子”。②矩钱:犹规则、法度。③碱:似玉的石头。④考功郎:吏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⑥
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叩之泠然中五声 中:符合。
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难:诘问。
C.字不得累句 累:积累。
D.以不能附会 附会:依附(权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题,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
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C 项,“累”意为“重复”,这句话意思是:字不得在
句中重复。故选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B.夫以于鳞之材 夫人之相与
C.以与物境会 不赂者以路者丧
D.规摹为一方冠 君为我呼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可以通过词性差异、位置不同来判断虚词意思。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
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A 项,“而”都表转折;B 项,助词,的/助
词,主谓之间无意义;C 项,目的连词,来/介词,因为;D 项,动词,成为/介词,给,替。故选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
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
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
参闺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
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
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
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 项,“宗臣对他们两个很不屑”张冠李戴,原文说“以于鳞之材,然不
敢尽斥矩矱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意思是,凭借于鳞之才华仍不敢尽弃法度而独
创自己所好,更何况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不屑于这样做。宗臣不屑的是“矩矱”。故选 B。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 子 相 之 诗 足 无 憾 于 法 乃 往 往 屈 法 而 伸 其 才 其 文 足 尽 于 才 乃 往 往 屈 才
而 就 法 而 又 不 假 年 以 没 悲 夫 然 具 是 不 朽 矣
【答案】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
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
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
最简洁的方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句式整齐,之前和之后断开;“悲夫”表
示感叹,之前和之后断开;这句话意思是:他认为宗子相的诗歌,完全没有违背常理,却常常改变常理而
尽展其才华,他的诗文完全展现了他的才华,竟然经常压抑自己的才华而屈就常理,但寿命不长就去世了,
可悲啊,然而他们都永垂不朽了。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译文: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译文:
【答案】(1)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2)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
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失分。平时训练随
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得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要点:岂,难道;造物者,上天;微,精
深,精妙;旨,意义,目的。(2)要点:尚,崇尚;薄,轻视;毛发之用,微小的用处。
【参考译文】
啊!这是广陵人宗子相的诗歌文集。武昌人吴国伦为它作传,而吴郡人王世贞为它作序,内容是:当
初在建安年间时,二曹(曹操、曹植)奋发有为,两人同样出色,对峙并列。到了后来,潘岳和陆机推衍
辞藻,太冲(左思)重视辞赋质地之美,沈佺期、宋之问讲究辞藻华丽,必简(杜审言)的诗风锋芒毕露,
李白和杜甫并驾驱齐驱,龙标(王昌龄)用辞不拘一格。古代的杰出之人对于文辞,往往志趣相投却各不
相让,气韵有所不合却互相利用,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那天,我与李攀龙在鳞燕一带游玩,宗子相带着吴国伦和天目人徐生一起过来。宗子相才高且气魄雄
健,非常自负,曾经和吴国伦多次辩论诗歌,辩不过,拿反酒杯,竟然把酒杯都咬破了,回去沉思了整天,
到了吐血的地步。当他恣意行事时,神思与天赋合体,天然的颖悟自然生发,敲击时发出高冷之音,符合
五声音律,诵读时开朗舒畅的样子好像风露吹拂于腋下又落到嘴里,然而当他恣意行事还更加没完没了时,
就不在乎道理是否通行于天地,言辞是否能传诵千古,反而在间隔疏离之时得到。凭借于鳞之才华仍不敢
尽弃法度而独创自己所好,更何况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不屑于这样做,说宁愿有瑕疵也不愿完美如玉。
我实在没有办法诘责宗子相了。那些称赞宗子相的人,说宗子相已经越过木筏而逆流而上;那些批评宗子
相的少年,认为宗子相想走陆路因此放弃他的木筏。然而这实在不是宗子相的本意。我绞尽脑汁,竭尽所
能,来 迎合物境。如果与物境相合那么我就取它全部的优点,不合那么我姑且取它的优点并承受它的缺点。
字不得在句中重复,句不得在文中重复,我时时拿着良马,依照次序跟天下的中下之人相争,如果一次不
胜,那么剩余二次必胜,如此罢了。现在他的文章都在,即使他稍稍不如公干、太冲、必简、龙标等人,
却能跟随在众贤人之后,宗子相也很乐意。
宗子相的文笔非常奇特,他的笔力足以破除冗长沉腐之言,自成一家言论,胜过如今那些只凭耳闻之
人,而最有意思是在北地的李先生。他认为宗子相的诗歌,完全没有违背常理,却常常改变常理而尽展其才华,他的诗文完全展现了他的才华,竟然经常压抑自己的才华而屈就常理,但寿命不长就去世了,可悲
啊,然而他们都永垂不朽了。
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子相却不这样。他
担任考功郎时有声望,因为不能依附权贵,不久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那里有倭寇闹事,跟吏民同睡,管
理兵器粮食,制度是地方上最好的。后来又使他的法度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等到他临死之时,家里祭祀,
有人为他哭泣,宗子相在家里一直不高兴,说:“麒麟凤凰,难道能和鸡犬共处吗?不能实现,没有圣世。
我讨厌我的鸡犬,将要离去了!”于鳞大加称赏,写诗道:“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飨食。”他竟然偶然持
论调到了这个地步。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
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
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
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
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
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
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
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
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
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
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
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
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
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
书》/读律令/略举大义/【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
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前四个断句相同,四个选项的第一个区别在“涣少
好侠”,翻译为“王涣年少时喜好游侠”更为通顺,排除 CD。根据对仗的原则,“敦儒学/习《尚书》/读律
令”形成动宾结构,故选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师”
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
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赫。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
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
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
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D 项,原文说“元兴元年,病卒”,未点明是“死于洛阳令任
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译文: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译文:
【答案】(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重点关注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
后调整句式和结构。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确定词句意义。采分点:(1)“为立祠安阳亭西”为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弦”为名词作动词,弹奏、奏乐;“荐”,
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进献”。(2)“一岁”译为“一年”;“狱”为案件;“不过”古今异义,不
超过;“文理”为条理。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父亲名顺,安定太守。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
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
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
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
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
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
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
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
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
鄙州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
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
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
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
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
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
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
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
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
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
留下诏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王涣死了以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令
他们挑选洛阳令,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急切下令勃海任峻补任洛阳令。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
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也没有空闲,一年断案,不过数十件,威风远超王涣,但条理不如他。任峻字
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
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
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
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
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
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
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
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
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
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
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
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
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
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
名/愿得降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句意,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
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更始即位,
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
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然后依据表对话的词语“云”断开两处,再抓住句中的名词
代词,明确句子结构,比如“降之”后面应断开,逐一进行分析即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化知识的把握情况。B 项,“然后再作考察”错。“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
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
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
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
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和概括。C 项,“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
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有误。原文说的是“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说“教
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选项无中生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译文: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译文:
【答案】(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第(1)句中,“奉”,奉行;“枉”,违犯;“更”,再;“道”,说说;
“它”,其他;“欲”,要求;“复”,再。第(2)句中,省略主语“蝗虫”;“界”,地域;“辄”,就;
“岁屡”,连年;“歌”,歌颂。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
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前去寻仇。可是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赵憙认为乘别人生
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
躲我远远的。”更始帝登位,舞阴大姓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招降,不肯,说:
“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讲信义很有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
满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任命他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而李氏终于投降。光武打败
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拜任为中郎将,封勇功侯。当时邓奉在南阳反叛,赵憙一向和邓奉交好,多次送信严厉地责骂他,而那些说坏话的人就说赵憙和邓奉合谋,皇上怀疑这件事。等
邓奉失败,皇上得到赵憙的信,才吃惊地说:“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后来拜任怀县县令。大姓李子
春先前任琅邪相,又奸又猾,成为百姓的祸患。赵憙到任,听说他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
追查其中的奸情,逮捕审讯李子春,他两个孙子自杀了。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几十起,他终究不听。
这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一向和李子春交情深,如今
他犯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他,我希望饶他一命。”皇上说:“官吏守法,法律不可不遵。再说说别的
要求吧。”赵王不再说话。这一年,升任赵憙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强盗,赵憙和各郡一起追捕,
杀死他们的头领,其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称“惩罚坏人仅限于其本人,可把其他人全搬迁
到京城附近的郡”。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把那批人全部搬迁到颍川、陈留。于是推荐提拔有善行的
人,诛杀铲除坏人。后来青州受大面积蝗灾,蝗虫侵入平原境内就死,连年丰收,百姓都歌颂他。二十
七年,拜任太尉,赐爵位为关内侯。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贡,皇上命令赵憙主管边疆
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病重,皇上亲自前去探视。等他去世,皇上前去祭吊。这一年
他八十四岁。谧号“正侯”。
两年模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
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
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
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
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
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
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监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
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
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
军之士皆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政曰:
“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
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
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
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益尊于齐。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谐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来/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B.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管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C.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D.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荧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
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
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从语境看,“未至国”为时间状语,中间不可拆开,排除 A 和 D
项;“誓盟而后入邑”中“誓盟而后”是“入邑”的时间状语,中间不可拆开,排除 B 项。故选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孽”,即庶子,指非正妻或宗族旁支所生的孩子,封建宗法时代,”庶子比正妻所生的嫡子地
位低。
B.“表”、“漏”是古代测时器具,“表”以日影方向长短测定时刻,用于白天。“漏”以水滴疆的
刻度来测定时刻,用于夜晚。
C.“节”是符节,是缀有耗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如《汉书·苏武传》中“杖汉节
牧羊”。
D.“骖”,是古代拉车的一种马的称呼。驾车时,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中间叫服,两
旁的叫“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
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
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 项,“庶孽,指宗族旁支所生的孩子”错误,庶孽,应是指妃妾所生之子,故选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穰苴出身低微,却深受齐景公赏识。在齐国连遭败绩时,经晏婴推荐前去抗敌,主动请求君王派大臣来做监军。
B.穰苴治军严厉。庄贾在约定的时刻未到达军营,被斩首于三军之前,君王的使者驾车闯入军中,也
被处斩。
C.穰苴体恤士卒,得到士卒的拥护。穰苴深入士卒军舍,对体弱者关怀有加,穰苴率兵抗敌,士卒都
争先出战。
D.穰苴劳苦功高,但晚景不佳。战胜回国后,齐景公先是对他礼遇,但听信谗言后解除了他的官职,
他最后病发而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
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
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 项,错在“君王的使者驾车闯入军中,也被处斩”,原文应该是“穰苴曰:
‘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故选 B。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
译文:
(2)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谐于景公。
译文:
【答案】(1)穰苴说:“为什么约定了时刻还迟到?”庄贾表示歉意地解释说:“朋友亲戚们给我送行,
所以耽搁了。”
(2)不久大夫鲍氏、高氏、国氏一伙陷害他,向景公进谗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
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
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子孙。齐景公时,晋国出兵攻打齐国的东阿和甄城,燕国进犯齐国黄河南岸的
领土。齐国的军队都被打得大败。齐景公为此非常忧虑。于是晏婴就向齐景公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
说是田家的妾生之子,可是他的文才能使大家归服、顺从,武略能震慑敌人。希望君王能试用他。”于是
齐景公召见了穰苴,跟他共同讨论军国大事,齐景公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做了将军,率兵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穰苴说:“我的地位一向是卑微的,君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置于大夫之上,士兵们不
会服从,百姓也不会信任,人的资望轻微,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希望您能派一位您宠信的国家尊重的大臣,
来做监军,才行。”于是齐景公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庄贾去做监军。
穰苴向景公辞行后,便和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在营门会齐。”第二天,穰苴率先赶到军门,立起
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等待庄贾。但庄贾一向骄盈显贵,认为率领的是自己的军队,自己又做监军,就不
特别着急;亲戚朋友为他饯行,挽留他喝酒。已经等到了正午,庄贾还没到来。穰苴就打倒木表,摔破漏
壶,进入军营,巡视营地,整饬军队,宣布了各种规章号令。等他布署完毕,已经是日暮时分,庄贾这才
到来。穰苴说:“为什么约定了时刻还迟到?”庄贾表示歉意地解释说:“朋友亲戚们给我送行,所以耽
搁了。”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来到军队宣布规定号令
后,就应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侵略已经深入
国境,国内骚乱不安,战士们已在前线战场暴露,无所隐蔽,国君睡不安稳,吃不香甜,全国百姓的生命
都维系在你的身上,还谈得上什么送行呢!”于是把军法官叫来,问道:“军法上,对约定时刻迟到的人
是怎么说的?”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很害怕,派人飞马报告齐景公,请他搭救。报信的人去后不
久,还没来得及返回,就把庄贾斩首,向三军巡行示众,全军将士都震惊害怕。过了好长时间,齐景公派
的使者才拿着节符来赦免庄贾。车马飞奔直入军营。穰苴说:“将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
受。”又问军法官说:“驾着车马在军营里奔驰,军法上是怎么规定的?”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
者异常恐惧。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斩首。”就斩了使者的仆从,砍断了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左边
驾车的马,向三军巡行示众。又让使者回去向齐景公报告,然后就出发了。土兵们安营扎寨,掘井立灶,
饮水吃饭,探问疾病,安排医药,田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抚尉他们。还把自己作为将军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部
拿出来款待士兵。自己和士兵一样平分粮食,并且十分关心那些羸弱的士兵。三天后重新整训军队,准备
出战。病弱的士兵也都要求一同奔赴战场,争先奋勇地为他战斗。晋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就把军队撤
回去了。燕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因渡黄河向北撤退而分散松懈,于是齐国的军队趁势追击他们,收复
了所有沦陷的领土,然后率兵凯旋。
进入国都之前放下武器,解除规定,盟誓之后才敢进城。景公与众大夫迎之于郊,依礼慰劳军队完毕,
然后才返回休息。见到穰苴之后,把他晋升为大司马。田氏从此在齐国日益显赫。
不久大夫鲍氏、高氏、国氏一伙陷害他,向景公进谗言。景公罢退穰苴,穰苴发病而死。田乞、田豹
一伙从此怨恨高氏、国氏等。后来田常杀齐简公,全部灭掉高子、国子之族。到田常的曾孙和,便自立为
齐威王,用兵作战,显示武力,极力仿效穰苴的兵法,当时诸侯都来朝见齐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①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
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
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
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
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观衅而动,席
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
曾经按治,愿寝新命。”从之。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使
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
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
时徽宗未袱庙②,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③之祭。震因言:“《礼记》云‘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
绋④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禘⑤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国朝景德二年,
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
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节选自《宋史·朱震传》)
(注)①胡安国:北宋著名学者。②袱庙: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的牌位。③明
堂:古代举行朝会、祭祀等大典的场所。④越绋:指不受私丧的限制,在丧期参加祭祀天地社稷的典礼。⑤
禘:一种祭祀大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
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B.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
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C.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
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D.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
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答案】B
【解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
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
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较容易,注意标志性的词语有“若”“招”“务农种谷”“则御”“则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知政事: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接近宰相。
B.河南:宋代,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河南是其中之一,地域与现在的河南省相当。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之一,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答案】B
【解析】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
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
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 B 元朝开始设立“行省”,文中“河南”指黄河以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震学识渊博,为官清正廉洁,著名学者胡安国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朱震以身体有病
为由,没有接受高宗的征召。
B.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向皇上推荐了朱震,皇上召见朱震并听了他的答对后很高兴,提拔他担任
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
C.朱震认为造成虔州一带老百姓偷盗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他建议皇上,应由当地
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
D.宋徽宗去世后还没有举行祭祀祖庙的典礼,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
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
【答案】C
【解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 “由
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有误,据文章可知,是让新太守到任后,让当地老百姓自行
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替代本郡及属县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译文:
(2)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译文:
【答案】(1)这时郭千里(被)授职将要担任监丞,朱震说:“郭千里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
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
(2)(宋高宗绍兴)七年,朱震因病辞去职务而自请充任祠禄官(或请求主管祭祀),不久任礼部贡举,恰
逢生病而去世。
【解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
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
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除”,授职;“按治”,追究惩处;“寝”,停止。(2)
“谢”,因辞去;“丐”,请求;“旋”,不久。
【参考译文】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宋代地方行政单位)人。应试考中政和年间进士,在州县任职时以廉洁著称。
胡安国一见到他后就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高宗征召他为司勋员外郎,朱震称病没有赴任。恰
逢江西制置使赵鼎进入朝中担任参知政事,皇上向他征询当代的人才,赵鼎说:“我所了解的朱震,学问
渊深广博,清廉正直恪守正道,在读书人中首屈一指,让他担任讲读的职位,一定会对陛下有所裨益。”
皇上于是下令征召朱震。朱震到了后,皇上用《易经》《春秋》的旨意来考问他,朱震用自己的全部所学来
答对。皇上(听了之后)很高兴,提拔朱震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朱震
于是上书说:“荆州、襄阳之间,沿着汉江上下,肥沃的田地绵延七百多里,如果挑选优秀将帅率领军队
镇守这里,召集流落逃亡的老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贼寇来了就抵御,贼寇逃走了就耕作,不
超过三年,军粮就会自足自给。(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出兵,席卷黄河以南,这是以逸待劳、万无一失的
计策。”(不久)朱震升任秘书少监兼御前侍讲。这时郭千里(被)授职将要担任监丞,朱震说:“郭千里
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皇上采纳了他的
意见。这时,虔州(很多)老百姓做盗贼,皇上对这件事感到担忧,于是挑选优秀的太守前往虔州(任职)
以安抚当地百姓。在新太守将要赴任时,朱震对(皇上)说:“如果让当官的人廉洁奉公而不侵扰老百姓,
那么老百姓自然安定,即使引诱他们当盗贼,他们也不会做的。希望皇上诏令新太守一到任,就把本郡及
其所属各县中贪赃枉法、行为不端的官吏一一列出,(将他们)全部罢免,听凭老百姓自主选择慈爱和善有
仁德之心的人(担任官职),有政绩的人加以优待奖励。”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按照先例,皇上正逢丧期
没有祭祀庙堂的礼节。当时徽宗去世后还没有祭祀于祖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就奏请皇上举行明堂祭祀礼节。朱震于是上书说:“《礼记》说‘(天子)居丧三年不举行祭礼,(期间)只祭祀天地社稷,称为越绋行
事。’《春秋》上写着‘夏五月乙酉,这一天是吉日,大祭庄公。’《公羊传》解释说‘这是讥讽开始不实
行三年的丧制啊。’本朝景德二年,真宗皇帝处于明德皇后的丧期,过了一个月(以日易月)之后就除去
了丧服。(因为)当时没有实行三年的丧制,专门实行以一天代替一月的制度,(真宗皇帝的做法)是可以
的,在(实行了三年丧制的)今天再这样做就是错误的。”宋高宗绍兴七年,朱震因病辞去职务而自请充
任祠禄官(祠禄官为主管祭祀的闲职,一般由年老不能任事的大臣担任),不久任礼部贡举,恰逢生病而去
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
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
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
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
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
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
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
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
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
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
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
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
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根据名词代词“太宗”“国子监”“文宣王”辇”“西
门 ”“ 左 右 ”“ 觉 ( 李 觉 ) ”“ 徒 ”“ 书 ”“ 上 ”“ 御 ”,动 词 “ 幸 ”“ 谒 ”“ 升 ”“ 出 ”“ 顾
见”“讲”“言”“聚”“召”“令”,“左右”指身边的侍臣,作主语,排除 A、B 两项;“毕”是结束的
意思,排除 D 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
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句
子可以断开为: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
讲。故答案为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代因袭之。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试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
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
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 项,“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说法错误,《礼记》是儒家思想的
资料汇编。故选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
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答案】C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能力。文章内容分析概括类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
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C 项,“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说法错误,王禹偁奏言,李觉不应该居史
职,而非大力举荐他。故选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译文:
(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译文:
【答案】(1)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
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
(2)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
佩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
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
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句中的“因”,于是;“降
辇”,下了辇车;“张”,张设,设置;“帟幕”,帐幕;“别”,另外;“坐”,通“座”,座位;“诏”,下
诏命令;“从臣”,随从的大臣;“列坐”,依次而坐。(2)句中的“意”,怀疑,猜测;“宿”,预先;
“即”,就;“试以别法”,介词结构后置,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就”,完成;“叹伏”,赞叹佩服。
【参考译文】
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做官担任将作监丞、建
州通判,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做左赞善大夫,掌管泗州,转任秘
书丞。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校定。朝廷的军队出征燕、蓟,命令李觉布置将
京东各州粮草运往幽州。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李觉升迁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
官职)。
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人忽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李觉说:“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土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
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李觉出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天,刚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
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
着皇上讲学。李觉说:“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登上讲说之位呢。”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
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
君臣相合的要旨,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
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在史馆当值。右正言
王禹偁进言说:“李觉只是能通晓经书,不应当就这样担任史官职务。”李觉模仿韩愈的《毛颖传》写了一
篇《竹颖传》来献给皇上,宋太宗赞许他,因此搁置了王禹偁的奏章。淳化初年,皇上因为经书的版本被
田敏擅自删去了许多字,任命李觉和孔维详细校定。淳化二年,详细校定的《春秋正义》完成了,改任水
部员外郎、做国子监判官。淳化四年,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请假期满,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
直到去世。
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
送交史馆。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雉
兔首足的计算方法,李觉说:“这个方法太繁琐,我能使计算变得简易。”等到完成,果然精巧简便了。吴
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 题。
孤逐女者,齐即墨之女,齐相之妻也。初,逐女孤无父母,状甚丑,三逐于乡,五逐于里,过时无所
容。齐相妇死,逐女造襄王之门,而见调者曰:“妻三逐于乡,五逐于里,孤无父母,摈弃于野,无所容
止,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左右复于王,王辍食吐哺而起。左右曰:“三逐于乡者,不忠也;五
逐于里者,少礼也。不忠少礼之人,王何为遽?”王曰:“子不识也。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
异类故也。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遂见与之语三日。
始一日,曰:“大王知国之柱乎?”王曰:“不知也。”逐女曰:“柱,相国是也。夫柱不正则栋不
安栋不安则榱橑①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夫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
乎相。今大王既有明知,而国相不可不审也。”王曰:“诺。”
其二日,王曰:“吾国相奚若?”对曰:“王之国相,比目之鱼②也,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
功。”王曰:“何谓也?”逐女对曰:“明其左右,贤其妻子,是外比内比也。”
其三日,王曰:“吾相其可易乎?”逐女对曰:“中才也,求之未可得也。如有过之者,何为不可也?今则末有。妾闻明王之用人也,推一而用之。故楚用虞邱子,而得孙叔敖;燕用郭隗,而得乐毅。大王诚
能厉之,则此可用矣。”王曰:“吾用之奈何?”逐女对曰;“昔者齐桓公尊九九之人③,而有道之士归之。
越王敬螳蜋之怒,而勇士死之。叶公好龙,而龙为暴下。物之所征,固不须顷。”王曰:“善。”遂尊相,
激而事之,以逐女妻之。居三日,四方之士多归于齐,而国以治。诗云:“既见君子,并坐鼓瑟。”此之
谓也。
须曰:齐逐孤女,造襄王门,女虽五逐,王犹见焉,谈国之政,亦甚有文,与语三日,遂配相君。
(《列女传·齐孤逐女》刘向)
注释:①榱橑:房椽。②比目之鱼:相待比目鱼往往养肩而行,可次用来确指贤臣对明君的忠心。③
九九之人:精通算学的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女造襄王之门 造:到
B.左右复于王 复:回禀
C.王辍食吐哺而起 哺:口中含的食物
D.而国相不可不审也 审:审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
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
义等。题中 D 项,根据前文“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审”,应该是要考察国相的能力,翻译为“审判”不合
语境,应译为“考察”。故选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三逐于乡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如有过之者 则或咎其欲出者
C.不忠少礼之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王犹见焉 蛟龙生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
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
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
是否通顺。题中 A 项,前者“被”,后者介词“在”;B 项,两者都为“的人”;C 项,前者助词,“的”,后者动词,“到”;D 项,前者代词,“她”;后者兼词,“于此”;故选 B。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孤逐女论政才能的一组是( )
①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
②失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
③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
④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⑤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
⑥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遂见与之语三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
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题中①
孤逐女请求谒见襄王;④引用了《诗经》中的话,说的是君臣和悦相处;⑥齐襄王只是认为弧逐女与别人
不一样,并未体现她的论政才能。故选 C。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B.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C.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D.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
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夫”发语词,不要和后面的内容断开;
“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结构一致,标点要相同;“则榱橑堕”“则屋几覆”并列结构,
中间断开;“也”后断开。故选 A。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孤逐女高屋建瓴,滔滔不绝,纵论国家大政,阐述了国家、君王、国相、黎民各自的作用和关系,
使齐襄王大为惊叹。
B.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国相之入应具备的德才;第二天,讲述了相职
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第三天,孤逐女建议襄王要尊重人才。
C.孤逐女相貌丑陋,从小无依无靠,被驱赶出乡里。襄王礼贤下士,认为她异于常人,急忙召见她。D.孤逐女在论政时旁征博引,运用了喻证法来劝谏齐襄王,她劝谏齐襄王要明白国相对于国家的重要
性,要重视人才,不拘一格,广泛地收揽人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
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
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 B 项,“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国相之入应
具备的德才;第二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错误,由原文“大王知国之柱乎?”“吾
国相奚若?”及文段内容可知第一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第二天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担任国相之人应
具备的德才。故选 B。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摈弃于野,无所容止。
译文:
(2)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
译文:
(3)遂尊相,敬而事之,以逐女妻之。
译文:
【答案】(1)被抛弃在荒野,没有收留我的地方。
(2)牛叫马不会响应,不是马没有听到牛的叫声,是它们不属于同类的缘故。
(3)于是大王更加敬重国相,恭敬地对待他,把孤逐女嫁给了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
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第(1)句,摈弃:被抛弃;容止:收留;被动句。第(2)句,异类:不属于同
类;故:缘故;判断句。第(3)句,遂:于是;事:对待;妻:动词,嫁给;以:介词,把。
【参考译文】
孤逐女是齐国即墨这个地方的一个女子,齐国国相的妻子。最初,孤逐女的父母将她遗弃,使她成为
了一名孤儿,她外貌非常丑陋,三次被驱离乡里,五次被驱逐出里弄,过了出嫁的年龄却没有人娶她。齐
国国相的妻子去世了,孤逐女就前往襄王的宫门外,对接待宾客的人说:“我三次被驱离乡里,五次被驱
逐出里弄,孤独无依,没有父母,被抛弃在荒野,没有收留我的地方,我希望当着大王的面,把我想说的话全说出来。”官员们立即禀报襄王,襄王(听说此事),饭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饭食,站起身来准备召
见她。左右近臣说:“三次被驱离乡里,这是说明她不忠诚;五次被驱逐出里弄,这是说明她缺少礼义。
不忠诚、不懂礼的人,大王为什么这么急着就召见她?”襄王解释说:“你们是不了解啊,牛叫马不会响
应,不是马没有听到牛的叫声,是它们不属于同类的缘故。这个人一定有与常人迥异之处。”于是召见了
她,与她交谈了三天。
第一天,孤逐女问襄王说:“大王知道国家的柱石吗?”大王回答:“不知道。”逐女说:“国家的
柱石就是国相呀。柱石不端正,那么栋梁就不安稳,栋梁不安稳,那么房椽就容易掉落,房屋就几乎要倾
覆了。现在大王就是那栋梁,百姓就是房椽,国家就是房屋。房屋坚固与否,关键在于柱石本身。国家安
定与否,关键在于国相。如今大王对此已经有了明确的了解,那么对国相这一职位就该好好考察评定一
下。”襄王说:“好!”
第二天,襄王问道:“我的国相像什么呢?”孤逐女回答道:“您的国相,就应像那比目鱼。住外边
并行、在里面并行。这样之后,才能成就大事,创造勋业。”大王间:“你说的什么意思?”孤逐女回答:
“和下属、同事成为朋友,这就是在外边并行;与妻子儿女关系融洽,互相学习,这就是在里面并行。”
第三天,襄王问:“我的国相难道需要更换吗?”逐女回答:“现在的国相是个中等的人才,但这样
的人才已经实属难得。如果有超过他的人,为什么不可以换一下呢?但是如今还没有这样的人。我听说圣
明的君主选用人才,先重用一个贤人,然后再推及、重用一批贤人。所以楚庄王先重用虞邱子,而后得到
了孙叔敖;燕玉先重用郭隗,而后得到了乐毅。大王如果真的能够激励他,那么他也是可以重用的。”大
王问:“我该怎么重用他呢?”逐女回答:“过去,齐桓公尊重一个精通算学的人,结果天下贤士纷纷投
奔他。越王敬佩螳螂用胳膊阻挡车辆的胆量,结果勇士们纷纷前来为他效死力。叶公喜欢龙,结果龙为他
突然降临。万物的应验,本来就用不了一会儿。”大王回答:“好。”于是大王更加敬重国相,恭敬地对
待他,把孤逐女嫁给了他。过了几天,天下的贤士,纷纷来到齐国,而齐国得以大治。《诗经》上说:“已
经遇见了君子,就可以坐下来和他一起弹琴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呀。
歌颂道:齐国孤逐女,到襄王的宫门外求见,此女虽然五次被驱逐,大王仍然召见了她,谈论为国的
政治,她谈得非常有条理,齐襄王与她谈论了三天,于是把她嫁给了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