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雪人》第一课时课后反思今天和孩子们分享的是一本无字书《雪人》,书中图画比较特别,是一小幅一小幅连起来像连环画一样的书,共170幅。昨天拿到书之后,一幅一幅看图,想完全了解故事内容,但有些似乎看不明白,非常有一种上网“百度”一下的欲望,但是,我克制了自己,目的是试图让自己做一个“无知”的老师,与孩子平等,课堂上完全将主动权交给孩子,看看孩子们能将图读出什么,我和孩子一起来探究。我所做的准备就是将那本书拍成了图片,因为书上的图实在太小了,全体孩子一起看实在看不清楚。上课了,简单谈话之后,引出故事主人公:封面上是一个雪人的形象。孩子们一看就知道是一个雪人,我们一起看了雪人的五官、装扮,看到了红萝卜做的鼻子,黑黑的眼睛和纽扣,以及头上戴的帽子、脖子里围的围巾等。一页一页出现图片,孩子们看着连环画式的图片,猜测出故事内容。1.早晨,小朋友醒来了,拉开窗帘,发现外面下雪了,他开心地穿上衣服、裤子,戴上帽子,和妈妈说了一声便飞快地冲进了雪地。2.他抓起一把雪,然后在地上滚着滚着,越滚越大越滚越大,雪人越堆越高,他找来一把铲子,铲着雪将雪越堆越高,已经和他差不多高了,他有点累了,回家喝了一点牛奶,又继续去堆了。3.雪人高得他站在凳子上才能够得着,后来他又给雪人装上了头,还回去向妈妈要来帽子、围巾给雪人围上,最后他回家拿了一个红萝卜给雪人按上了鼻子,用炉子里的灰给雪人画了眼睛、纽扣。4.天黑了,他回家了,睡觉前还到窗前去看看雪人在雪地里,他怎么也睡不着。5.他爬起来去看看雪人,当他推开门,发现雪人活了,拿着帽子向他挥手呢。6.小朋友开心极了,请雪人到家里玩。7.他们看了电视、还悄悄地上楼。8.雪人和小朋友一起进了厨房,洗手。9.雪人抽了很多纸,小朋友让他不要抽太多。10.雪人和小朋友一起去楼上,爸爸妈妈睡着呢。11.雪人拿起爸爸的领带戴在身上,穿上了爸爸的背带裤,还戴上了妈妈的帽子。12.他们玩了轮滑,雪人摔了一跤,小朋友帮安慰他,他们又开始玩球13.玩球的时候雪人又摔跤了,后来还玩了电筒。14.他们开着汽车出去玩。15.买了许多东西,他们一起开心地吃了。16.雪人带着小朋友出去玩了,他们在天上飞呀飞呀,飞得好开心。17.他们看到了很多风景18.最后,雪人和小朋友再见了19.小朋友回家又睡觉了,怎么也睡不着,想着他的雪人。20.最后他发现雪人融化了。(此页我没发现,也没拍) 反思:1.平等探究,思维活跃。今天因为我并不太清楚故事内容,因此,我处于和孩子一起平等探究的地位,始终以孩子为主体,不牵强他们的思维,且不时发出惊叹,孩子们不断受到鼓舞,越看越起劲,思维活跃,精力集中,非常专注,在大家一起看看说说之中我们将故事猜了出来。这就是教师与孩子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结果。2.心中无谱,丢失中心。正为自己因不知故事内容,做了一回“钝感”老师而庆幸时,我打开“百度”,看到故事的内容,原来在最后还有一幅反映雪人被太阳融化的图片,那幅图太小了,以至于我根本没看到,也就没有拍进去,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时即少了这幅,其实这样一幅很关键的图,是反映生死问题的,前面一系列小朋友跟雪人的快乐情景都是为这一离别之伤而作的铺垫,而我却少了这一转折!这都是我自己对教材心中没谱所造成的。看来,“钝感”老师并非“无知”老师,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是博学的睿智的,而非浅薄的愚钝的,是“大智若愚”的,而非“一无所知”的。教师本身有充足的储备,而在孩子面前却是“钝感”的、“后知后觉”的,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学得主动,老师引领得有方向。3.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好在这是第一课时,那些没看仔细的细节,我可以在第二课时和孩子们细细观察,那最后一幅我可以在看完前面所有内容后,让孩子们先思考雪人会怎样了,然后再出示那一幅图,让孩子们体会前后的落差,感受朋友之情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