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介
加入VIP免费下载

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介

ID:287341

大小:14.52 KB

页数:6页

时间:2008-07-1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提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并使用英语与英语语言文化国家的人进行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理解不同,语言表述可能就会大相竞廷。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这门语言,更重要的是使其浸染以至于领会这种文化,从而达到融会贯通,方可谈自如运用。 关键词:语言  文化  基础英语  教学  导介 正如维特根斯坦在《哲学探索》中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贡布里希也说:“语言是任何一种文化的最重要的宝库。在学得它们的语汇的过程中,我们也被迫思考它们的思维方式,它们的主要观念和它们与我们自己思考习惯的距离。它们使我们立体地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确实,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英语教师应在文化的意义上,深入理解语言,理解英语,在教授英语这门外语的过程中使学生接受文化浸染,领会这种语言文化,吸收其营养与精华,从而在语言这个“存在之家”中,能真正“诗意地栖居”,不论是在我们自家的“家园”里田园牧歌,还是在外语的别有洞天里曲径通幽。 在日常教学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他们其他课都学得不错,就是英语不行,或者平时说话伶牙利齿,一上英语课就吞吞吐吐,其实,孩子缺少的不是学习英语的能力,而是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与正确的方法。乔姆斯基提出的“先天论”认为: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儿童天生就有适宜于学习人类独有的语言知识的能力。他还认为,认知不是认知书本上已写好的知识,而是要认知在人脑中很难说出的东西。但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合乎语法规范,对于课文的讲授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以及会运用单词简单造句,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文化知识或是自身缺少了解,知识面不够广博,或是以为文化知识对学习语言,对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关系,往往一带而过,甚至干脆置之一旁。忽略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虽然平时也注意听、说训练,课堂上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实际使用中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脑袋中虽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惜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或使用不当,交际中就会产生错误。在教学中,从基础抓起,培养文化意识就是让学生一开始就通过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也包括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来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并反过来加深对自己祖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形成一种世界意识,使学生掌握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恰当、得体的,真实、地道的英语。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学外语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语言项目的意义。 本文试图以下面几个例子从不同层面进行探讨: 1. 典故和习语 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如文化中的习语,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特定的整体意义。 如:形容一个人“脾气倔强,不肯轻易改变主意”,在汉语中说“犟得象头牛”,在英语中说:“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象头骡子)。 又如:说一个人“倒霉”“做什么很失败”我们可能会借助三国故事“关老爷走麦城”而英语中也有“meet one's Waterloo”(Waterloo[滑铁卢]是比利时中部城市,1815年拿破伦的军队在此地大败) 再如:报刊上还常见用某一个特定的词替代整个事件。像 Hello, Kuwait. Goodbye, Vietnam.(Time, Marc. 11,1991)就是一则新闻的标题。看似简单,如果直译为“你好,科威特。再见吧,越南。”其中的内涵便荡然无存。它报道了海湾战争胜利喜讯所带来的美国举国上下情绪高昂、兴高采烈场面。Kuwait 是指 the Gulf War victory, Vietnam 是指 shameful and painful memories of the Vietnam War defeat。因此,这句话应译为:欢迎你啊,海湾战争的胜利。见鬼去吧,越战失败的耻辱! 还有 Speaking of the devil 是一条成语,相当于中文的“说曹操,曹操到”。也就是刚说某人不在,结果他就来了。我们不禁惊诧于语言的共通性,因为曹操不是也有"奸雄"的称号吗?! 如果不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在交际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障碍,甚至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2. 词汇 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经常在报刊上见到以下几种用法: 比喻的用法:donkey(驴;民主党), elephant(象;共和党),fat cat(肥猫;竞选运动重要捐助人),dark horse(黑马;出人意料被提名为候选人或当选的人)。 委婉语的用法:sex worker(妓女), adult film(色情影片), inner city(贫民区), sanitary engineer(清洁工), landscape engineer(园丁)。 借代的用法:Capitol Hill/ Hill表示“国会”,Foggy Bottom表示“美国国务院”, Hollywood 表示“美国电影业”, Madison Avenue 表示“美国广告业”。 这些词语的用法,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另外,对于复合词,切记,不可采用将这两个词义机械相加的方法来理解其意义。 如:Busy boy,其中 boy 泛指某类人,而与 busy 合成的复合词已赋有新的意义,意为“爱管闲事、干涉他人事物的人”。大忙人≠ busybody ,汉语中为“大忙人”可译为 a very busy person,也可以直接说: He/She is always busy. He/She is always busy with something. 又如:Busboy──并非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或司机, busboy 与公共汽车没有任何关系,它指的是在餐馆中收拾的碗碟,擦桌子的杂工。(美国英语) 还须注意某些与中文看似相同但文化涵义不同的词语。例如: Big Brother 不是哥哥,而是(专制国家或集团的)头目 soccer parent 不是爱踢球的家长,而是陪送观看孩子踢球的家长; green wash 不是刷绿漆,而是塑造环保形象 dollar sale 不是出售美元,而是一切商品 1 美元的贱卖。 中国人把自己的配偶称爱人,若译作 lover,外国人就会对此颇为惊讶:因为 lover 在英语中恰巧表示除配偶之外的情夫或情妇,应该记住,相当于汉语中“爱人”这个词的英语词就是:husband(丈夫)或 wife(妻子);fiance (未婚夫)或 fiancee(未婚妻) 3. 成语 即由几个不同单词组合成新的固定含义,而与原词部分或完全脱离。 如:Pull over!把车子开到旁边。     Drop me a line!写封信给我。    Give me a ring. = Call me!来个电话吧!    For here or to go? 堂食或外卖。    What's up? = What's happening? = What's new? 见面时随囗问候的话“最近在忙什么?有什么新鲜事吗?”一般的回答是“Nothing much!”或“Nothing new!”   Let's go Dutch. 各付各的  外国人学汉语时,在成语方面,同样困难,说错了同样闹笑话,出洋相。 我的老师讲,他美国留学归国前,他的一位美国朋友为他举办送别家宴,且不失时机地操练汉语,说“我今天请您吃一顿小便饭”,却让他忍俊不禁。显然,既可以说“小餐”,也可以说“便饭”,但“小”和“便”放在一起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了。 4. 比喻 Dog 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 “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里的“狗”的意义却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但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 ”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dog 这时它的字面意义发生了转化,用来喻指某种人,相当于 fellow。 Senior citizen 与中国人爱倚老卖老恰巧相反,英美人对年龄非常敏感,他们不喜欢 old 一词,总想用其它委婉的词来替代它。因此出现了 senior citizen 和 elderly people 等委婉词语。 “You chicken!”“你这个胆小鬼!”(不是“你这只鸡”。) 颜色的引深含义: blue 蓝色,英语中,蓝色通常表示“忧郁”,“沮丧”,“不快”的情绪。Blue Monday 抑郁的星期一,类似的词语还有 in the blues──闷闷不乐。在汉文化中,蓝色通常代表深沉、优雅、庄重。 green 绿 green-eyed 嫉妒(“红眼病”而不用 red-eyed) red 红,red—letter days 节假日,black-letter day 倒霉的一天,红色象征积极意义,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red-faced 不好意思、难为情、困窘。 white 白 A white lie 不怀恶意的谎言 black tea 红茶 green tea 青茶 black coffee 浓咖啡(不加牛奶或糖) brown rice 糙米 brown sugar 红糖 brown bread 黑面包 yellow pages (转载公司、厂商等名称及电话号码的)黄页电话号簿,而非“黄色书刊”。 对颜色的理解,乍一看,很让人费解。如果只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场上,恐怕是永远也不会理解的。 5. 交际中的禁忌语和不同的约定俗成 由于中西方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标准、社交礼仪等诸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势必影响着语言的运用,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约和说话规约。有些问题纯粹是私人问题,包括个人年龄、体重、薪金、财产价值、宗教信仰、私生活等。这就是交际中的禁忌语,我们最好尊重他们的习惯,避而不谈。 认识对方: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使人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受表扬:在对待赞扬(compliment)的态度上,东西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人遵照“谦虚原则”(modesty principle),采取的是“拒绝+否定”的态度;而英美人则遵循“以礼待礼”的“礼貌原则”(polite principle),采用“接受+同意”的模式。如 A foreigner praise a Chinese lady in a dance: —“You look beautiful today!” —“Where, where.” —“Everywhere.” 则成了幽默笑话。 打招呼:汉语中见面常问“哪儿去啊?”只是随口打招呼,未必要求答案,如果译成英语 Where are you going? 和 Where have you been? 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还有“吃了吗?” 也属此用,通常译作“Hello.”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等,而不是“Have you eaten yet?”  告别:传统的中国人告别时主人常说“再坐一会儿吧”、“您慢走”,在英语中也不适用,“Stay for more time.”和“Go slowly.”会使西方人感到迷惑。英语中道别时常常是“Goodbye.”、“Bye, drop in again!”或者“Thank you for coming.”等等。 6. 形体语言 打手势是我们面对面交流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却也是个必须注意的问题。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同一种手势不同文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如有不慎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如: victory(胜利)的 V 形手势──用食指和中指构成 V 形。做这个手势时,手心要对着观众,如把手背对着观众所做的手势不是表示“胜利”的 V 形,而是一个下流的动作;握紧拳头翘起拇指,拇指朝上,表示赞扬;拇指朝下则表示轻蔑、侮辱。 两个男青年或两个女青年同行时,其中一个搭着另一个肩膀或两个人手拉手向前走,西方人就认为不合适,同性男女一过了童年时期,就不应两个人手拉手或一个人搭着另一个人的肩膀走路,这意味着同性恋,在任何国家里,同性恋一般都遭到社会的强烈反对;而在中国这只表明他们是好朋友,而青年或成年男女无论是否是夫妻或情侣在公众场合过分亲密则被视为不当。 再如:化妆已成为中国女性的时尚、都市化甚至有身份、有品位的象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女士在用餐之后或重要活动之前赶紧拿出口红来补补妆,却不知道在众目睽睽之下使用口红是巴黎妓女的职业信号。 以上谈到的文化差异中的细节仅仅只是对作为教师所肩负的文化导介的神圣职责的管窥锥指,仅作抛砖引玉。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