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ID:288018

大小:10.68 KB

页数:5页

时间:2008-09-0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说教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职高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议论文中的驳论文,鲁迅先生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敌方的论调,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在以大量事例对敌方错误的论调进行无情的鞭挞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进而进行了论证,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因此我把这堂课的情感目标定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能力目标定为:学习驳论文的写法,这也是这堂课的学习重点。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为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法进行教学。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以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虽然个别语句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查找“9.18”事变材料与本文的写作背景,增强知识积累。  一、导入  以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并配以画面来导入,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歌曲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谈感受,此处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任一方面答均可。  可能回答:悲壮、悲凉、想到了中国曾遭受的屈辱  教师总结:是啊,旧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国民反动派的压迫。伤痕累累。“九.一八”更让每个中国人备感屈辱,大家收集了哪些有关“九.一八”的资料呢?  (此处自然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写作背景)  师:是啊,“九.一八”事变令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气愤,也令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奋起反抗。“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祷告“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板书题目  二.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找几个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以下的问题:(多媒体显示)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他是错误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驳论文,所以教师要做必要的引导,以便更好的了解什么是驳论文)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思考,小组讨论。  生: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师:很好,看来对课文比较熟悉。那么既然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生:针对对方的观点作者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和对方的观点截然不同,那么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有很多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三、问题探究  师:我们明确了文章的正确的观点,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学生讨论。  生:因为当时就是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  生:事实是这样,但是,这样的事实却不能证明对方的观点,起到了对方的目的。  师:两位同学分析的很不错,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是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事实存在得到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象抖包袱,吊起读者胃口,达到讽刺的目的。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在我们课文的第4段有一些文字下面加点。  生:是啊,是要强调吗?  生:着重指出吗?  师:其实这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查官曾删掉这段文字。大家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以小组找资料,根据背景分析讨论。  以小组发言。  生:说到他们痛处了,不敢面对。  师:看来大家分析材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的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查官惟恐去之而不及。从加点的文字也可以看出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告,其无畏的精神的令人敬佩。  四、质疑探索,理解重要语句  幻灯显示: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生: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如果感觉独立思考困难的话,可以以小组来讨论。  (学生合作探究后回答)  师:好,现在我们把讨论的结果来交流一下。哪个组先说一下你们组的意见?  三组:“中国的脊梁”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为民族的进步做出奋斗的人。  六组:“中国的脊梁”应该是为中国进步做出贡献的人。  师:回答的很不错,我们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是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很多人的努力不为人们所知道。  师: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下一个问题,“状元宰相”和“地底下”的含义是什么?  生:“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他们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鲁迅曾说过“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引为荣的”  师:很好,大家为他的精彩回答鼓掌。  生鼓掌。  五、品位语言  师:鲁迅先生的笔锋犀利,讽刺意味强,我们来揣摩一下第一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的位置能否互换位置?  生:不能。  生:“总”就是“一直是”的意思,让人看到国民党夸耀“地大物博”时洋洋得意,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  生:“只”抓住了国民党政府抓住救命稻草的丑态  生:“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负讽刺意味。  师:总结,这是一篇极有讽刺意味的驳论文,但是也激起了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的信心。“中国的脊梁”在我没现在也有现实意义,你能谈一谈吗?请以此为中心,写一篇读后感。  五、作业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