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赤壁,永远的苏轼
加入VIP免费下载

永恒的赤壁,永远的苏轼

ID:293583

大小:6.96 KB

页数:2页

时间:2013-04-0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永恒的赤壁,永远的苏轼               ——和高一的孩子们一起解读苏东坡的赤壁辞赋 再次教学《赤壁赋》,我再次认真地重读东坡居士的赤壁辞赋,心里更增添了一丝对这位才华横溢、经历坎坷、旷然豁达的文学大师的敬佩之情。写备课教案时,我选用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课堂导入,让高一的孩子们感受“关西大汉”在“铜琵琶,铁绰板”的伴奏中高唱的“大江东去”的豪放,为领悟苏轼的旷达豪放埋下了伏笔。在介绍写作背景时,我把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的一段话做进了多媒体课件:“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由此产生了他的赤壁辞赋。词风豪放的苏轼,政治思想却比较保守。苏轼极力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至今仍然屹立在西湖中的苏堤就是苏轼当年为杭州百姓修建的水利工程。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连喜爱苏轼诗文的皇太后都出来为苏轼讲情,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苏轼在黄州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言论极不自由,因为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为了生存,苏轼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了七年。这段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苏轼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他又被贬惠州,再贬儋(dān)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他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写于被贬惠州之时。苏轼总结自己一生,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在仕途上是失意的,但就个人文学创作成就而言,苏轼实乃中国古代第一全才: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列“宋四家”。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大段的篇章描写了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其实文中的“客”是虚构的,是作为儒者的苏轼,他在抒发人生短暂,生命渺小的悲观;而“主”则是作为道者的苏轼,他在阐发因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达观。苏子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本来短暂;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读完《赤壁赋》,我还和孩子们一起品读了苏轼的《后赤壁赋》,后赋情节简单,虽不如前赋出名,但同样表现出苏轼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我告诉孩子们,读《赤壁赋》应该将前后两篇连起来看。如果没有后赋,前赋表达的思想便显得不够明朗;如果没有前赋,后赋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便显得过于神秘,如同一个荒诞故事而已。解读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领悟到:赤壁的灵秀抚慰着苏轼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在苏轼的灵魂和自然的赤壁融合的一刹那,我们理解了苏轼的幸福和不幸。落魄的苏轼在此寻求人生的平衡点,践行着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抱负,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借周瑜的年轻有为感慨自己“华发”无成,借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隐喻自己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气度宽宏——这就是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自然就会多了一些对人生的感悟与对哲理的思考,从而也会少了一些对命运的不满与对生活的烦恼。苏轼的诗文才气贯天,苏轼的思想博大精深,苏轼的人格光芒万丈。 苏轼有儒家的入世,一生想着天下,心系苍生,让他豪情万丈;在失意时,寄情山水,洒脱飘逸;在悲观时又以佛家道家思想宽慰自己,而变得豁达开朗。正是因为有了这三种思想,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赤壁也因苏轼的介入才得以完成它的美丽,赤壁诗文也将和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一起流芳千古。    赤壁因苏轼而留下千古华章,苏轼因赤壁而屹立千古。永恒的赤壁,永远的苏轼……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