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学生 解放教师——“自为?共研”教学思考
【摘要】 让我们后退几步,静静地审视导学案对我们教学的影响,不难发现,这样的改革,其实就是开放学生,不再束缚他们的手脚,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只要给他们“一纸方向”(指导学案),他们就可以大胆地朝前走,在前进的路上,他们每天都可以拾到“最大的麦穗”。【关键词】 导学 自主 自学能力 解放教师
“导学案”,这个陌生的名词,我从上学期末开始和它接触。从一开始的陌生、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有过讨厌,想逃避,直到今天在它身上尝到了甜头,我深深地体会到:开放学生,就是解放老师。开放学生,就是解放老师。此话怎讲?以《黄果树瀑布》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吧。使用导学案之前,第一课时的初读课文,认、读、记、写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需要花很大功夫,耗费课堂上的巨大时间付出,收效甚微。甚至导致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学得很被动,总得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问什么,他就想什么,老师教什么他就学什么。没有老师,学生就不知从何下手。而使用导学案之后,就如同敲开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另一扇大门,课堂的效果实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在课堂上,听到更多的是学生的声音,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碰撞,撞开了一朵朵绚烂的思想火花。如《黄果树瀑布》第一课时的导学案:一、学情调查1、你们还记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吗?齐背出来。庐山的瀑布给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文中的黄果树瀑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交流搜集到的黄果树瀑布的资料。3、你还能读准文中的这些生字词?哗哗 缝隙 悬挂 人喧马嘶 訇然作响沉醉 胸膛 掩映 气势非凡 雄伟壮观三叠 喧嚣 隔着 雷声轰鸣 山回谷应3、文中有许多长句子,要想读通顺不容易,谁来试试?(1)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2)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仅这第一部分——学情调查,学生就能根据导学案提出的问题,一一在课前做好了预习。因此上课时,学生参与面很广,可以充分了解后进生的学习情况,这一部分只花了4分钟时间,要是在过去,至少得花12分钟。前后一对比,一目了然,足足节省了3倍的时间。由此看来,导学案的第一个好处就是:省时。再如:学习板块(二)(一)合作探究——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落:学习引导: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2、黄果树瀑布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使用导学案之前,学生预习的目的是不明确的,所以,上课时提出类似的问题,都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课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无法达到要求,大多情况下就只能成为“听众”,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了不当“演员”,满足于“听众”的角色。另外,因为时间的限制,课堂的提问只能为寻求正确答案而问,大大限制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有了导学案就不一样,学生在课前有了充分的思考,课堂上才有时间寻根问底,即使预习时还弄不明白,至少课文读得很熟,至少听课时更有针对性。下面以课堂实录为例: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生(一学困生):课文是按照作者参观的顺序写的。师追问:真了不起,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具体地说明?生:从第二自然段的“刚进入景区”,接下来是??????嗯,嗯(思考状)。师提问另一名举手的学生:我来帮他补充,接下来是“透过树的缝隙”、“下到谷底”、“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师:请介绍一下你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生:我是这样做的,我先把课文读了很多遍,边读边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一开始我漏掉了“透过树的缝隙”,当我把画下的句子连起来读时,发现有点不妥,于是我又读课文,然后发现了“透过树的缝隙”其实是作者来到了一处离瀑布较近的地方,所以画下来了。师:你的经验真是太宝贵了,很值得同学们学习,真是应验了那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问刚才回答不上来的学生:现在你懂了吗?生:懂了,我是因为读得不够多。师:你能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相信你一定会有大进步的。试想,如果没有课前的导学,或者说课前漫无目的的浪费时间式的预习,课堂上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学法吗?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吗?即使有心,也会因时间关系而“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运用导学案的第二个好处是:学法指导到位,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大限度地关注学困生的学情。让我们后退几步,静静地审视导学案对我们教学的影响,不难发现,这样的改革,其实就是开放学生,不再束缚他们的手脚,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只要给他们“一纸方向”(指导学案),他们就可以大胆地朝前走,在前进的路上,他们每天都可以拾到“最大的麦穗”。对于教师来说,过去课堂上扮演苦口婆心的那一个,无论怎么说学生都一头雾水,或者说,老师说的再多,给学生的只是更多的“鱼”,而无法把学生变成渔者。如今,教师在课堂上不再需要过多解释,只需在学生迷惑处轻轻点拨,就可以使学生豁然开朗,如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由此说来,岂不是开放了学生,又解放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