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十年”研讨会评课稿崔老师评课:今天早上我们听了四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 老师个人素质很高,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成问题。二、 老师个人特色比较鲜明,课型丰富。三、 比较重视学法指导。管建刚老师善于教作文,他在教习作的修改,集中到对句段的修改上,抓的重点比较突出,比如如何构思,怎么改关联词,怎么把句子换一种写法,怎么怎么注重节奏对称,用自己的话来写,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可改进的地方应该是可以更放手。还有就应该是更加地面向全体。我们可以这样:先在小组交流一下写得好的地方。张祖庆《祖父的园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关注了对学生的指导,指导孩子用猜想推测的方法来读课文,学习捕捉文本的信息,归纳文章的要点,值得提倡发扬。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可以调整顺序,一是抓了园的大和美,万物自由,然后关注祖父的描写。这是按照课文顺序,可先抓大和美,因为有这样自由快乐的心,所以看园中的景物也是自由快乐的。可以按这样的顺序调。作者是怎么知道的?这个问题提得太??了?如果按刚才这个顺序来教,可能更顺利。盛新凤,绘本阅读课,这是个绘本,又不同于低年级的绘本,图少,文字多,这是桥梁书,介于图画为主的绘本与书之间。两千多字的课文,很有意义。因为我们的语文老师不应只教课文,应指导儿童阅读,推进儿童阅读。由于条件有限,不能人手一本,只能用幻灯方式,孩子不能直接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有几点值得肯定。一是用浏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速度,培养用一定的速度阅读的能力。第二,带着任务来浏览,好。第三,进一步带孩子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画(话)之音,符合高年级的特点。第四,揭示文本主旨,灯在心中,既是实在的灯,又是指路的灯。孩子说得很好。是一层深一层来引导。第五,资料的拓展,很震撼。不止教孩子读懂了文本,还教会了孩子阅读的重要。首先要自己喜欢阅读,还得教孩子喜欢阅读。蒋老师《临死前的严监生》。是小语五年级人物描写一组的,蒋老师的课十分流畅,一是抓了多音字的读音,培养孩子读不会的音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接下来让孩子自读课文,把课本读正确通顺,再读,读懂了什么。一个孩子说读懂了“清廉”。这里有点遗憾,这里说清廉是不准确的。其他几个孩子说吝啬,相当不错。自读之后能理解到这样的程度,初读就有这样的感受,平时的教学还有必要进行内容的繁琐分析吗?有必要抓住理解课文内容不放吗?所以老师们,从蒋老师的课上,我们应得到这样的启示:我们不必要用太多的时间来分析课文内容。吴忠豪教授调查了上海的学生,课前理解的程度和课后理解的程度相差无几。如果是这样,我们平日的教学还有必要在内容上分析来分析去吗?我们完全可以节约大把大把的时间,来干其他的事情。这篇文章是相对比较难懂,我们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抓你读懂了什么,严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第二个问题,这个人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这是基本的两个问题。提高的,是蒋老师所讲的悬念。教材编排意图来看,我们侧重的细节描写。总之,从四节课里面,我们得到了一个很鲜明的启示:我们的阅读教学还要进一步改革,不堵住内容分析的路,就迈不动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高语文修养的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