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设计在小学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本文主要用于培训新教师所用,仅供参考! 教材分析 《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要求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一个或几个考察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个完整的考察过程,学习分析一些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拓展对环境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第二部分是“讨论”。 教材第一部分为我们提供了调查方式和调查对象等两个方面的建议和提示。分别是“工业和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的调查对象,以及“现场调查、走访和查阅资料”的调查方式。教师要结合当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可以落实的调查对象。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表格,学生需要从调查的地点、环境被破坏的现象和环境被破坏的原因等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记录。这样的调查活动综合性非常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求小、求细。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考察活动中,我们将使用哪些考察方法,可以利用哪些考察资源,应该从哪些现象入手,如何透过现象分析原因等具体的行动方法和思考方法。教师可以先领导和组织班级同学完成一个完整的活动,然后再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的独立考察活动。 教材第二部分既是对即将展开的调查提出假设,又是对本单元学习的一次整合和提升。“空气、水、动物和植物等,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通过回顾《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等课文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强化“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息息相关”的认识。 “当其中的一种资源遭到破坏后,对其他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这是一个基于事实的讨论题。“空气和水的污染会对哪些生物造成影响?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大量使用对自然资源将造成哪些破坏?”从学生已经掌握的事实依据和知识积累入手,引导讨论由浅入深,由点至面,形成保护环境的系统认识。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也为调查周围生活环境的破坏情况提供了一个假设和参照。 “保护生存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在本节课中讨论,也可以安排在下一课时中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人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的角色。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会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访问等调查方法,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欲望,另外,他们乐于与小组成员交流,并能在尊重他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同见解,有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经验有利于学生本课的活动探究。 学生们通过各学科的整合学习也懂得一些环保的知识,希望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从小养成爱护我们生活环境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生活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的活动,学习一些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 2.了解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3.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4.通过考察生活环境的变化,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的来源、危害及防治。 评价任务 1.对周围环境破坏情况进行调查,完成调查记录表。 2.讨论、分析环境资源的破坏带来的影响及保护环境的正确做法。 教学准备 拍摄学校附近环境污染现象的影像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1.观看课前准备的影像或图片资料 2.这样的情况在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吗? 二、确定调查方案 1.列举自己生活的地区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 2.要了解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该怎样做? 3.设计调查方案:指导设计访谈提纲和调查记录表格。 三、讨论并提出假设 1.空气、水、动植物等,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当其中的一种资源遭到破坏后,对其他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 2.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课本69页) 3.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四、实地考察 我们按照制定的调查方案实地考察一下,看看与你们刚才讨论时说到的是否一致。(下一节课交流考察结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思考,思路开阔,踊跃发言,小组合作也非常好,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