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一堂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充满激情的课,能对思想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做事不能拖拉,让教学发挥最大效能。下面是我教学中的几点反思:一、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要求我们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生活,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使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情感态度的培养内在统一。在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了解到二年级的孩子纯朴、天真,积极要求上进,他们心里面想着要进步,但由于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常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时常伴有拖拉的现象发生。我深知,生硬的说教效果不大,所以我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将他们拖拉的现象聚集在一个虚拟人物——盼盼身上,让他们通过找拖拉现象、续编故事、七嘴八舌话拖拉、经验分享、体验活动等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生活习惯。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孩子们很乐学。 二、课堂是启发,平时是关键: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老师讲课的声情并茂,由于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入情入境,会令教师感受到教学效果异常好。可是,一旦学生离开了课堂环境,在生活中他们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或自制力不强而无法做到。为了帮助孩子在课后养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我借用“惜时卡片”来提醒孩子们,借助家长的力量来督促孩子们,让他们自制自律,感受不拖拉带给他们的快乐。三、做孩子的朋友,做心灵的沟通: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做孩子喜欢的老师。记得有个家长对我说:“孩子喜欢你,所以你说的话比我们说的管用!”作为品德老师,我们要春风化雨,我们要推心置腹,我们要主动与孩子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孩子们体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将好习惯落实到行动中去,并持之以恒。 品德是一门有着鲜活生命力的学科,基于它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引导学生带有一颗敏感的、善于发现的心。生活深处、处处留心皆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