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叙事性散文,叙事散文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为顺序,以叙述事件为主要内容,强调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记叙与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思想。教学叙事性文章,《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段是这样要求的: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根据这样的原则,我们经过“学习—实践—反思— 重建”的过程,构建了叙事性文章的课堂教学模式:了解背景,透视历程——整体入手,理清脉络——巧借联想,体察情感—掌握技巧,感悟方法—赏读课文,背诵积累——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此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的熏陶,情感的升华。1、了解背景,透视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教学鉴赏叙事性散文的一把钥匙。透视创作历程,就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作者萧红记叙了在祖父的庇护下在园中自由自在、快乐逍遥的美好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以及对祖父的深深怀念。2、整体入手,理清脉络。 教学叙事性文章时要着眼于整体,理清文章脉络,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楚老师在教学时,能够从整体入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从而理清脉络,用“作者是怎样具体生动的描写在园子里的生活?”的贯穿全文。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自读感悟,分享交流,合作探究,等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彩,进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3、巧借联想,体察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每一篇叙事性作品都有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叙事性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溢童趣,运用拟人、排比,使语言整齐而优美。欣赏这样的文章,对于成人是勾起了那平常不太想的一大串童年趣事,而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中生长起来的小同学来说,就好像一次野外踏青一样,体验了别样的生活,与自然好好地对了一次话。所以在学习三至十二自然段时,引导同学认真阅读那些能反映童真童趣的句子,想像当时的情景,结合自身的亲身经历和自身感悟,谈谈理解。教师通过自读感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借助于多媒体让学生进行想象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察情感,不仅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更为可贵的是楚老师尊重学生阅读感受,明白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4、掌握技巧,感悟方法。 任何文章都要通过一定的表达方法来呈现,叙事性文章也不例外。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深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第二自然段中着生感受作者用诗化的、平实的文字表达生活的写法。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前后要次序一致,除非是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如文中的“蜂子”的动态。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着重体会关联词、排比句的运用,体会作者把“鸟飞虫鸣”写得有声有色,植物也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体会诗一般的语言。在品读赏读中,抓关键词语,如“活”“自由”“要……就……”“愿意……就……”“谎花”,切身体会萧红语言的优美整齐、文笔的活泼流畅。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五年级的小朋友,语文课堂不能仅仅限于读懂内容、读出情感,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结尾如何开篇的,第二段——倒数第二段都是直接描写园子的,但作者并没有把这两节作为开头和结尾。开篇写祖父,结尾写自身睡着了,都极富有诗意。5、赏读课文,背诵积累。苏教版教材为学生提供符合他们语言多维建构需要的、丰富多元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优美的风景,丰富的哲理等等,为学生的积累语言,丰富思想提供了帮助。积累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赏读和背诵,对学生终生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6、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还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途径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续说或续写故事,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升华情感的目的。楚老师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感触写出来,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而且通过写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总之,在叙事性课型研讨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和同伴合作是愉快的。探讨模式是为了多一些对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少一些执行中的随意和盲目;探讨模式是为了掌控模式,超越模式,摒弃模式! 我们也明白只有用心才能开心,只有投入才能深入,只有付出才能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