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在学生已经建立起电极反应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判断阴阳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构建的一个内容体系。通过对本节课原电池原理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电解质溶液,常见的化学电源,金属腐蚀和防护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原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能够正确书写原电池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及电池反应方程式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抓住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实质,培养学生由表面现象到内在本质的认识,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体现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教学重难点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组成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4. 教材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分别设计两组学生进行实验活动,探究1和2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问题,并模拟动画进行理论探索,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并通过课堂反馈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二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讨论法并辅助以媒体教学手段。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类比分析,从而归纳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条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两电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三 学法指导学生主要运用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概括,比较,练习等学习方法。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题性与合作精神。四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以疑激思,揭示新知用多媒体展示小故事“格林太太的牙齿” 并做如下讲述:同学们想知道化学家如何帮助这位太太的吗?只要大家认真学好本节内容,你就会知道答案的,即引出本节课题。2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新知学生分组实验,探究1将锌粉加入硫酸铜溶液中,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分析能量变化情况。设疑: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那么能否将反应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呢?请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学生分组实验,探究2,利用给出的试剂和仪器,交流研讨,进行试验,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问题: (1) 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2) 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3) 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4) 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5) 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实验说明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然后老师总结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从而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并在上一节建立起的电极反应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原电池工作过程所发生的电极反应并正确书写。3. 观察思考,自主探究,认知提升按照多媒体展示另一种形式的原电池,利用所给实验用品,学生分组实验,认真观察并思考:⑴在盐桥插入前,检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⑵在盐桥插入后,是否有电流产生?⑶与刚才活动探究的原电池相比,该电池有什么特点?⑷通过本活动,你对原电池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讨论、回答之后,老师总结此种原电池的特点:在这种原电池中,两个电极反应是在彼此隔离的条件下进行的,锌与Cu2+不直接接触,这样可以清楚地揭示出原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这样由学生熟悉的单液原电池入手探究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向电能的转化,然后进一步过渡到双液原电池的探究,并介绍原电池的正极,负极的概念以及电池反应的概念。使学生认识上升,这种分析逐步深入,教学循序渐进的构思分散了难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教学评价(展示课件) [随堂检测] 1. 有A、B、C三种金属,两两分别接触并同处于稀H2SO4中,反应冒气泡,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2.认真观察下图装置回答问题。Zn C Zn Cu Fe C Zn Cu 稀硫酸 CuSO4溶液 稀硫酸 稀硫酸 A B C D(1). 哪种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2). 指出正、负极各发生什么变化?(3) 电子的流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