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的使用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仍占有主要地位。随堂课的使用也很普遍,特别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定是不可缺少的。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老师们精心设计了精彩的动画、图片,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 在这种课堂气氛活跃的背后,孩子们学的兴趣盎然,老师讲的是精彩万分。这样的公开课,究竟是老师获益多呢?还是孩子们获益多呢? PPT的使用真的能更好的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和习惯的培养嘛?在这里,我也有自己的一点儿看法。 首先,我并不反对PPT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有的时候,需要出示一些作者的照片、文字的简介,或是一些文章的写作背景之类的内容,使用上PPT。多方便啊!这可比老师或同学干巴巴的读出来要好的多的。再者,讲到一些建筑、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的时候,有的同学美去过,在学过课文后,用几张简单的图片让孩子们欣赏一下,既直观的看到了什么样子,又激起了他们去那里一探究竟的欲望。这不是很好吗?再或者,讲到距离孩子们比较远的抗日战争、历史战争的文章时,让他们看简短的历史影视资料,让他们从短片中感受一下战争的残酷,对比现在幸福的生活,这不也行嘛?再或者...... 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PPT既然能服务于教学,也能遏制孩子们的思维想像。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要案例说起。 低年级有篇文章《坐井观天》,文章末尾以“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这句话结束。老师根据这句话设计了一个拓展,让孩子们想像青蛙跳出井口后都看到了什么。就儿童年龄特点来看,孩子们的想像肯定会特别的丰富,回答也一定很精彩。但是老师却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了,因为这位老师为了吸引孩子们,制作了一个精美的动画。动画中也有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的景象。结果就因为这个景象,孩子们的思维被束缚了,回答都局限在了那个画面。 还有一个据说是清华附小推出的示范课,一年级第一课《我上学了》。老师刚开始以《大中国》导入,然后出示课本上的一幅插图,让孩子们看看能从插图上看到什么,最后以《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这首歌结束。这节课PPT的使用很到位,一节课很热闹,气氛很活跃。有用吗? PPT虽好,也要使用有度。它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千万不能让他作为课堂的主导。更不能根据现有的PPT来设计一节课,而是根据自己的课来设计简单有效的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