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选读课文,是一篇能够充分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写作能力的学习材料。 课文先写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揭示黄河变化的原因;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放在最后。文章告诫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维护良好的环境,否则大自然的惩罚迟早都会降临。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分小组进行主题性研究,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都应该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要层层递进、相辅相成。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弄清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获取、过滤、分析、处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综合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法学法 情景导入法:视频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段进行对比,引出课题。 任务驱动法:通过出示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演示法:通过“地上悬河”形成过程的操作演示,加深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协作式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四个人一组,分层合作学习,便于交流、协作。 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自学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学习目的。 讨论、总结学习法:为了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进行实效的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 三、教学构想 1、音乐导入并初读。 首先,展示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图片,同时配以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和美的感受。并通过出示内容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与自豪。当学生还沉浸在黄河的美丽风光中时,再出示一组黄河洪水泛滥,引出“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疑问,点击出示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理清文章条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2、精读理解课文。 在初读课文之后,教师以“学习任务”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区”。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考虑各自的自学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抓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等含义深刻的关键句子,通过播放视频、动画、音频信息,出示文本材料,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说明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方法也是教学目标之一。课文较长,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关于水土流失是怎样形成的,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使用画图法帮助学生理解,边画边讲,直观地让学生接受。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可以使用列表格的方法让学生学习。表格如下: 变化 过去(摇篮) 现在(忧患) 变化原因 治理措施 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在讨论中学生要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整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说明方法的教学中,着重讲解了“打比方”和“列数字”,尤其是列数字,在课文中运用得较多,让学生找出语句并加以体会。 在讲“治理措施”时,适时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护林造林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如何保护身边的小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畅谈,认识到环保就在自己身边,从自己做起,真正提高环保意识。 3、呈现任务并拓展。 课文中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教学中应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有利时机将教材的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精读课文后,提出以下读写要求: (1)阅读课文后,写出自学后的真情实感和学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区发表。 (2)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作为你的研究方向,与其他同学交流,并组织一个学习小组。 利用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辅助学生分组自选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 4、筛选整理文稿。 根据自主构建的读写框架,指导学生进入网络的“学习资源库”,自选学习方式。也可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料的目录进行检索,播放学习视频资料、音频信息,并输入关键字进行模糊查找……筛选一系列相同主题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进行阅读学习。资料收集完,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把收集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 学生在分组讨论制作文稿时,教师可以通过主控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监控,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个别教学借此实现。这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锻炼。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5、成果展示评价。 展示评价作品,是知识汇集、共享的过程,学生获得的远远超过个人所能及的知识量,是对信息的深度加工。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放在“作品展示区”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作品的评价,可采取自评,师生点评的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肯定成绩的同时,不足之处要加以补充,以便围绕主题重组材料,修改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 6、延伸网上交流。 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昂的学习激情,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在微型网站上设计一个论坛,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专题讨论。 四、说板书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气候转寒,暴雨 原因 人口增多,砍伐 过去——摇篮 变化牧、林为主 现在——忧患治河规划田地 修筑水利 通过以上的板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出文章的脉络:科学家从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中,寻找出治理黄河的方案;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水土流失、人为破坏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祸河通过合理规划、兴修水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由此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说小结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教学发生的最大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交流讨论的组织者;传统的阅读与写作各自为政的局面转变为在网络学习中初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具有明显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网络教学……此外要防止课堂上的两个极端误区:一是教师只顾对着电脑讲,忽略学生动手动脑,使网络教学流于形式;二是“放任自流”不做正确引导,会导致语文课成为上网课。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分段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产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预习”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讲近2000年,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