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内容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是引领学生打开祖国辉煌历史的好篇章。它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文化交流的一幕,表现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欧亚国家的贸易大道,还是促进欧亚各国与中国交往的友谊之路。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来又有很多使者、商人都往来于这条路上。我国汉朝主要向其他国家输出丝绸,因此,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课文由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的“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展开描写,接着向读者描写了一个重点场面——张骞带队出使安息国,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互赠礼品。在这个宏大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国家不同的礼节、文化、经济等。这个场面描写很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刻画得栩栩如生。最后,首尾呼应,概述了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 结合小学高年段学生特点,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贸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作用,激发了解祖国西部历史的兴趣。 其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法、学法 教学本课,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倡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阅读、检索、质疑问难等,要在自主阅读思考中提升语文学习素养。由于课文内容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引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又要把握好度,依据教材本身的内容进行有效果的语言文字训练。 三、教学构想 基于以上理解,整个课堂主要分以下三个教学板块: (一)拓展阅读 本课内容离学生生活遥远,建议进行必要的拓展阅读增强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而激发了解祖国灿烂文明的兴趣,传承文化。拓展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建议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比较丰富的内容,供学生选择。例如,引领学生阅读世界地图,在地图上画出丝绸之路的路线,从而了解这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的交通大道。为理解丝绸之路对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大作用作好铺垫,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产生探究兴趣。再如,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了解出使西域的张骞其人,了解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对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阅读中认识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等。全面了解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等。当然,这些阅读拓展一定要基于学生的需求,教师要把握好度,控制好阅读的量和难度等。 (二)场面读写 课文的主体内容是中国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建议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有效设计和组织,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实践。这个场面的阅读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教师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表演的方式来学习。可以先引导学生借助一个问题把场面读懂:这是一次怎样的交往?组织学生交流: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欢迎,互赠礼品,彬彬有礼,这是一次友好的交往。中国丝绸、西方鸵鸟蛋、魔术表演,这又是一次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读体会,并且尝试表演,深化理解。然后再从场面写法上进行指导,引领学生体会课文中的场面描写是如何点面结合,准确、生动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并且进行场面描写的片段练习。 (三)词语积累 本课出现了不少成语,增强了文字表达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如“栩栩如生”,可以结合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巨型石雕”,以及“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不一,非常生动形象。再如“美轮美奂”,在本课是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因为吸取了西方文化的优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积累的方法,感悟一个个词语的内涵、画面,积累并且积极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