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引发了山洪,我所生活的吴起县城洛河上的一座小石桥被倏然而来的洪水淹没了,起初我很为小石桥担心,但洪水过后,看见除了桥面上有一些泥水外,小石桥依然挺立如初。这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小石桥,大约箍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三十多年来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洪水冲刷,也说不清楚给多少人行走提供了方便。吴起县城位于黄土高原白于山区,境内大小石桥有上千座之多,一座座石桥,不仅点缀着山山沟沟里蜿蜒如蛇般的路,更缩短了人们的出行路径,拉近了人们的生活距离。生活在吴起农村的人们,无论播种锄地,还是收割背驮,或是赶集加工粮食,每次跨过沟道上的小河,人们都会捡拾一些石块垫在河面上,以供踩着过河,这些被乡民称作“列石”的石头最初是以桥的意义存在的。但到了雨季,一旦下一场较大的雨,涨高的河水就将列石冲走。没有了列石,人们只得淌水过河,等到河水流量减小的时候再重新支起列石。当然也有聪明的人们为了过河方便就砍一棵大树,在河道两侧垒起石头,将木椽一边砍平整搭在河道上,作为简易的独木桥供人们通过。木椽横搭的简易桥相对于列石要稳定许多,在当时也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独木桥方便了人们通行,但也并不稳固,又经不起洪水的冲刷。倘若上游下雨发了洪水冲走了独木桥,人们就只能脱了鞋子,挽起裤腿淌水过河了。倘若水大,就只能等着洪水消退后才能过河。有时候,由于河槽不平整,农用机器通过的时候,经常陷入河泥中,不能移动。驾驶员只能回到老家叫人扛木椽撬、拿绳索拉,众人配合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将农用机器从河里拉上岸边。到了冬天,河道结冰后,可给行人车辆通行提供方便。但如果冰不够厚,农用三轮车和四轮拖拉机仍会陷进河里。宁隔千山,不隔一水。没有桥,人们过河着实不方便。那时候,不仅乡下的河里没有桥,县城也只有二道川口和后大桥两座过水小石桥,平时人可以从小石桥上通过,一旦下雨,河水就漫过了桥面。直到90年代才新修了一座大石拱桥、一座钢筋混泥土桥。乡下的石桥直到90年代全县搞“三通”工作,为村通往镇里的河道上箍了小过水石桥,这下就方便了人们行走。尽管小石桥也只能供小汽车和农用机器通过,但每次人们从顺畅的桥面上走过,都心里慨叹过去的艰难,庆幸现在不用再经受那些过河的波折了。退耕还林后,耕地减少了,人们为提高耕种效率,修路治地,将通往山地的羊肠小道都修成了能供农用机器通行的路,将山坡上的自留地都推成了平台地,道路畅通了,农用机器可以直接上地,送肥料全部都是机械化。在一些山村沟渠及小河道上也修起了小石桥,供农用机器通行。后来,探明石油资源后,为了开采石油资源,需要供大型勘探车辆通行,对道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采油企业出资加宽了山沟里的乡村道路,在一些弯道水渠修起了较大的石拱桥,既缩减了弯路,也方便了车辆的快速通行。石油经济让这座山区县一下子变得富足起来。让农村人一出家门便在了平直的柏油路上,进城购物,进行经济贸易,走亲访友都方便快捷了许多。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县城车流量增大,为缓解拥堵,新修了几座水泥桥,县城里还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修起了漂亮的彩虹桥、景观桥,新的娱乐活动广场,也都紧紧围绕着桥而建,依桥建起了文化长廊。夜晚霓虹灯起,桥的轮廓非常清晰,十分美观。桥既供市民通行,也当作城市的一道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给市民带来了视觉享受,提高了生活品味。无论是列石,简易独木桥,过水小石桥,大石桥,钢筋混泥土桥,或景观桥。在我看来,桥便是生活,生活中离不开桥。桥弯腰弓背,经受着风吹、日晒、雨淋、水冲,被人踩踏、车碾压,牺牲着自己的身躯,为人们通行过往提供了方便,不正如父母无私抚育孩子,贵人出手相帮引路,先烈至死不渝谋求真理,先进模范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吗?想到这里,桥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发高大,如岁月的浮雕,赫然立于城市的河道上、乡村的道路中。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岁月当可流,万不能忘了生活中的“通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