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粗细》教学反思今天班里的老师进行了一节数学《比粗细》的活动。活动都重难点是让幼儿明白,粗与细是相对的。能够根据粗细来描述物体。在刚开始,老师用实际的两个物体,让小朋友们感知粗细。让他们明白哪个是粗粗的,而哪一个又是细细的。这时,绝大部分孩子都能明白。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棵树,想让孩子们区分是哪棵树是粗粗的而哪棵树是细细的。但是老师画的这两棵树的上半部分区分度并不是很大,很多小朋友并不能进行区分,老师告诉他们注意观察树干,哪个是粗粗的,哪个又是细细的。在教师的提示下,大部分孩子能进行区分。反思1:对于刚接触的知识想,在让孩子进行区分比较时,最好选择两个区分度较大的物品。若区分度不大,可能对幼儿会造成困扰。接着,为了突然“粗与细是相对的”这一目标。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四棵大小粗细不一的树,让幼儿进行比较并用数字的大小表示树的粗细程度。这时孩子们就有点懵了,在教师的指导下一知半解的回答着问题。反思2:对于中班的孩子,抽象能力发展的较弱。大多情况下还是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的。所以,这时候可以借鉴蒙氏数学中的教具“带插座圆柱体”。通过观看、触摸对粗细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在独自做作业的时候,孩子们更是彻底晕了。作业有三页。第一个是画出两个树中比较粗的那个;第二个是用数学1234来表示树的粗细程度;第三个是把铅笔按照粗细重新粘贴。前两道题在上课时老师已经讲过了,第三题和第二题也是类似的,于是教师就给孩子们讲过题目要求后让孩子开始操作。这可难道了绝大多数孩子。孩子们不停的问我“老师,这样对不对?”“老师,我不会”"老师,你帮帮我吧" 看着有些孩子的写的错的作业,老师有些生气。于是剩下的孩子们更加小心了,一个个的偷偷向我寻求帮助。看着孩子们这样的情况,教师又把题目讲了一遍,带着孩子做,这才结束。反思3:要时刻以孩子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认为很简单的,已经讲过的,对孩子来说也许是很抽象的,不能理解的。反思4:如果当天的作业题目较多可以采取一题一题的方式进行,如果有一定难度,可以带着孩子做一部分,剩下的在让孩子独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