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ID:318758

大小:9.9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2-1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的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3.初步理解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历史价值观。理解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上课前给学生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引起学生的兴趣。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目前中华民族共有五十六民族,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 学生:没有 教师: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稍做停顿)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想互交融,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某些少数民族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虽说他们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们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也曾经或多或少地为中华民族做过贡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过程】 教师:什么是“民族融合”呢? (出示PPT,让学生对民族融合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经过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在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相互影响和渗透,逐渐交融,趋向一致的过程,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在这个时期的民族融合中,有一个民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来猜一下,是那个民族呢?(出示PPT,让学生用猜迷语的形式,回答出这个少数民族) 学生:鲜卑族 教师:下面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穿越时空,共同来了解一下鲜卑族的重要史实 (对本节课的内容分三部分进行,每一部分根据其内容拟定了一个简单的小标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建立家园──北魏的建立与统一(用PPT展示出这一小标题)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确鲜卑族建立政权的时间、政权名称、都城。统一北方的时间及地域。估计学生一分钟时间就可以完成。) 教师:用PPT展示几幅图片,包括少数民族内迁图,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胡床。 (教师做简要说明,这地区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与交往中,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从而说明在当时“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为下面孝文帝改革做好铺垫) 教师:(连接语)尽管北魏凭借军事力量统一了黄河流域,然而北魏皇帝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历史课题,那就是草原民族的首领,怎样才能坐稳中原,要知道那是自古以来就比自己先进得多的汉族人生活的地区。为此,北魏的几代皇帝努力探索,成绩最为卓著的就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为了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更好的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 乔迁新居──孝文帝迁都洛阳(用PPT展示这一标题) 出示PPT──孝文帝“简介” (让学生对孝文帝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教师:请问同学们,最初定都于平城,现在为什么要迁都呢? 学生:(思考状态) 教师:出示PPT,展示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 (让学生从地图当中去分析说出“平城”作为都城的不利因素──偏北,不利于对中原的统治。) 学生:略 教师:继续出示PPT──有关平城的材料 (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中提到的平城做为都城的不利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交流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平城偏北地寒,地形多山,气候干旱,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导致粮食产量非常有限。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 (根据上面的两张幻灯片可以简单解析,也可以不作解析,直接让学生总结归纳“迁都原因”。但不管怎样,都要对孝文帝迁都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回归课本,让学生在课本上把问题标注清楚。并给学生时间进行适当的巩固记忆,进行适当抽查) 教师:(连接语)孝文帝在完成迁都之后,为了更好的接受汉文化,稳固北魏的统治,他又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请同学们看 除旧改新──迁都后的汉化政策(用PPT出示小标题) 用PPT出示六则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来得出孝文帝采取的一系列的汉化政策: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鲜卑族姓氏变革 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   跋元贺 赖贺丘穆陵穆独 孤刘步六狐陆贺 楼楼  材料四: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材料五:孝文帝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材料六:孝文帝时,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而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最后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进行总结归纳:共有7点。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注明确。可以用课本上的语言,也可以用“简要”说法。)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要做什么呢?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结合前面所学过的一些变革,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略 (在这个地方,多叫几个学生,应该会有许多学生能够回答出答案) 教师: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以巩固北魏的统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与补充) 教师:前面我们说过,在北魏皇帝当中,成绩最为卓著的就是孝文帝,那他的这次改革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请同学们看二则材料: (出示PPT:材料一:南朝的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学生:交流讨论 (分小组进行,每四人一组,最后让各组各出一名代表回答) 教师: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让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 (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学生在课本上进行补充。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意义进行巩固记忆。) 教师:演示PPT (根据PPT上的演示,简要说明一下三国两晋南北朝,让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基本了解即可 【小结】 学生:略(教师出示PPT,展示出小结内容,让学生根据展示内容对本课知识进行简要概括说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