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力平衡》一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第九章第一节,是学生在第八章已经建立了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二力平衡是物体受力平衡最简单的情况,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为后面研究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压强、浮力的学习等设下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习这节课有重要的意义。2.教学目标 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对于平衡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2)、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3)、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4)、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探索、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3、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是本章的重点,是今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习压强和浮力,分析力与运动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初中学生的推断能力普遍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善,对物体受平衡力都的分析判断比较盲目,因此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二、 学情分析1.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在第八章已经建立了力的概念,学习了弹力、重力、摩擦力,会画力的示意图,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些为本节课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2. 学生已有的科学探究方法基础学生在学习速度、密度知识时,对控制变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可以迁移类推到本课,并通过比较、概括、归纳得出结论。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方法基础。3. 学生的思维障碍学生现有的经验认识存在一定的错误性。如物体静止在空中要使它匀速上升或下降,所用的拉力必然大于或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这一错误的认识造成学生对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对平衡力大小的理解产生思维障碍;学生已学习了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在大小方向上有共同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混淆,对物体受力分析方面有思维障碍。三、 教法与学法依据教材内容、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四、 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引)利用多媒体图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它们受力作用吗?分别受哪几个力的作用?讨论总结出几个力平衡和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等概念。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探)引导学生从两个力的三要素去探究;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演示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介绍实验装置,讨论操作方法。归纳总结二力平衡条件:当作用在同一物体的两个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平衡。 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把实验结论概括为: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更为清晰明确,方便学生记忆运用。3.拓展引深(拓)(1)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比较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相互作用力
平衡力
相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
不同点
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以便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正确的进行受力分析。4、应用迁移 拓展升华(用)学以致用,物理课来源于生活应用与实际,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从平衡力的判断、方向大小应用等方面设置了练习题,以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5.全课总结(总) 1、平衡状态、平衡力、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3、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培养的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去粗取精,条理清晰,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逻辑关系理解,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五、布置作业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一定数量的作业,有利于知识内化、能力的提升。以上是我根据课标、学情、学科特点谈的我的教学设计,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