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故都的秋》说课稿

ID:323042

大小:12.4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故都的秋》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这篇文章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讲述。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晨院落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这五幅画面,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要学好本课,应适当介绍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及作者写作的艺术风格,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情感扫除障碍。另外,对于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学习的关键在入境,难处也在入境,因而我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辅助教学,尽量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三、二、一”个教学目标。所谓“三”是要求学生掌握3个知识点:分别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是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理解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联系文中所描绘的五幅秋景画面,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味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故都的秋》的教学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1.教学方法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放在首位,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2)、设疑讨论: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如何鉴赏抒情散文的情志和意趣?我认为重点在于弄清其表现手法,理解描写中寄托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其次,细细品味优美、含蓄、隽永的语言。①表现手法: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以情驭景,主要是选景。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郁和冷落的阴影,因此,他追求“清”“静”,心头笼罩淡淡的“悲凉”。由于情的驱使,他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载体:清晨院子所见景物;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等。感情与之融为一体。以情显景,主要是绘景。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这五幅画面,突出景物的清、静、悲凉。②品味揣摩语言:重点品读文章所描绘的五幅画面。里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为何确立上述教法学法?首先,新课改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培养语感。这也是语文学科特点和规律的要求。其次,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  2、学法指导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1)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2)诵读感知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3)合作探究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说明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课件展现北京秋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北京秋天的绚烂多姿,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诗句来说。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我将提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也为之后的深入分析做好充分的铺垫。     环节二:解题:“故都”指当时的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明确:北平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为国都,一个“故”字,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环节三: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略读课文并思考: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是什么。要求学生尽量从原文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概括文本的能力。   在学生总结出:清、静、悲凉之后,再提出疑问:这种情感是如何体现的呢?王国维的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 环节四:精读课文,品味意境承接上个环节,该环节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 悲凉”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很容易的找出以下这些景物: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这些景物是零散的,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很难准确把握景物所体现出的情感,所以我将从景物的顺序说起,让学生将景物归类,例如: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秋草这些景物,是作者在一个院子里欣赏到的,归为一类,可以根据时间、地点的安排,给这部分起一个小标题,如:秋晨院落图。接着以此为例,可以将另外几种景物分别概括为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这些图中的“景语”如何展现“情语”呢?此时我又将用“秋晨院落图”为例。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览秋色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无论是碧色的天空还是蓝白的牵牛花,都是属于冷色调,这点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来。这些冷色调能体现文眼中的哪个词呢?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清”这一特点。2.闻秋声学生找出文中都提及了哪些声音,品味秋声的特点。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小的,但作者仍然能够听见,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运用“反衬”的手法,由此学生可以很快明白这些景物体现了文眼中的“静”。3.品秋味文章中环境的描述,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楼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的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通过引导,第一幅画展现出的景与“清静 悲凉”就自然的融合在一起了。另外四幅图中的“情语”,我将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图中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利的完成赏析。接着我会问学生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自己最喜欢的?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语言,从而分析文章渲染、衬托等写作手法。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诵读法、点拨法、探究讨论法使学生解决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第三个知识目标以及两个能力目标。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通过对意象群体的鉴赏,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那些用语言所描绘出的画面,能最大程度的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和景物的完美融合。 环节五:设疑讨论,体悟情感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我将引导学生转入文章末尾,让他们通过文中的一组比喻,感受南北之秋的差异——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从而得出北国的秋味更浓这一结论,至此,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之后自然引出问题:作者在此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呢?学生根据“清 静悲凉”这一文眼,或许会答出“悲秋”这一答案,此时我将简单介绍作者郁达夫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介绍,学生能够明 白郁达夫先生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看似是秋天真实的自然色彩,实际上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本文的德育目标与重难点得到解决,还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环节六:课后作业,巩固所学。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可以将描写角度放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绘形绘声绘色。 环节七:板书设计 总之,整节课以审美教学为中心线索,贯穿全局。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