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课标要求、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教材理解《再别康桥》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一首中国新诗。本单元所选的几首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几首诗歌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品,诗歌构思别致,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并完美实践了诗歌的“三美”原则,可以说文质兼美。因此,学好本诗,对于其他几首诗歌的解读鉴赏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二.学情分析虽然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也接触过现当代诗歌,但那只是浅尝辄止,侧重诵读。对于《再别康桥》这样的新诗,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尤其在景象与情感的理解上,学生较难把握。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必修部分诗歌教学的要求——“品味语言,感受艺术魅力”,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及学生的能力层级,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徐志摩及诗歌写作背景。(2)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领悟“三美”原则,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法朗读诗歌,品味作者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⑴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⑵品析“三美”,感受作品艺术性。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五.教法学法(一)教法分析:1、情境导入法 2、诵读法 3、合作探究法 4、答疑点拨法(二)学法分析:1、勾画圈点法 2、诵读法 3、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提问学生关于离别的诗句,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激起学生的兴趣。导语:同学们知道哪些与离别有关的诗句?这些诗句中体现了怎样的离别之情?(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慷慨悲壮的离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潇洒豪迈的离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凄婉缠绵的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也是一首抒写离别情愫的诗歌,这里的离情又是什么样的呢?就让我们通过对诗歌的阅读鉴赏来一起感受。环节2:作者及背景介绍(用时2分钟) 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完成“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的教学目标。环节3:朗读诗歌,整体把握(用时17分钟,点击教学重点)这一环节完成“朗读诗歌,品味作者情感”的任务,解决教学重点。操作时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诗,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并归纳:这是一首写离别的诗作,抒发了与康桥作别时的眷恋不舍之情。然后利用情境教学法播放背景音乐,安排一名朗诵较好的同学朗读诗歌,其他同学听读,品味其情感的把握与抒发,并作点评。同时丰富刚才对诗歌的解读归纳:描写的景物优美宁谧,抒发的别情哀而不伤。之后让学生带着理解听朗读示范带,对比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情感。最后让学生再自读诗歌。环节4:品味鉴赏,协作研究(用时13分,突破教学难点)课件展示问题“作者这样独特的情感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的?”从而引入意象的解读。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并分组交流,发表个人观点,激发他们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培养其协作精神和积极探讨问题的能力。经过讨论归纳,得出以下结论:比如诗歌的第3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一节诗中选用了“青荇”“柔波”的意象,“青荇”在康河里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世人点头致意,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诗歌在其他小节中还分别选用了云彩、金柳、潭水、星辉等意象,它们远离了繁杂的生活,远离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优美、超凡脱俗的感觉。在这样美好的氛围里,作者不忍心打破她的静谧和柔美,所以连离别的哀伤之情都是淡淡的。这样就完成了“品味意象、意境,提高鉴赏能力”的任务,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环节5:解读“三美”原则,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用时5分) 在上一环节品味鉴赏的基础上,为学生讲解“三美”原则的内涵,然后让学生再读诗歌,理解“三美”原则在本诗中的体现,最后总结归纳,完成“领悟‘三美’原则”的教学目标。环节6:比较阅读列举出古代写离别的诗句。通过比较阅读,明确《再别康桥》构思上的特点。环节7:课堂总结(用时3分钟)结合本节课的分析领悟,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让学生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情感内涵,感知教学的重点、难点。环节8:作业布置——联想比较(用时2分,完成“认识徐志摩浪漫主义个性”的教学目标)将本诗与《沙扬娜拉》进行联想比较,从优美的语言和离别的情愫中体会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附: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新格律诗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