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洞引发的联想》教学反思 本课以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思考,原本的预设希望学生能够头脑风暴说出不同的回答,因为艺术没有唯一答案,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有很多。以下三个问题是本节课问题导入的提问以及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问题一:破洞的纸还有用吗?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了提问与回答,这样的问答看似有序,但是却缺乏了活跃度与初衷,学生的“头脑风暴”不够凸显,也不能很好的检验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 问题二:还有什么用? 当我提出这一个问题时,第一位学生快速想到的是:使用剪刀再剪出不同的洞;第二位同学:可以用剪刀剪出水滴形。其实两个回答是一致的,所以这个时候作为智慧的教师,更应该引导同学们想出不一样的方法,甚至可以给与一些提示。 问题三:这个像什么? 共有三位学生回答:“1、像头而且有耳朵,是正面;2、像柠檬;3、像柠檬。”这样的回答正好进入了我所预设的想法,我便顺势而下,进行了柠檬的联想与背景添画。通过不断的看自己上课的视频,我觉得我可以做的更好,不需要急于进入下一步。或者可以启发学生尝试将纸转动不同的角度,再观察形状经过旋转后的变化,打破常规的思维,不断进行联想训练。也许有了这一步,学生在接下来的作品会有更多的想法。 为了避免学生“故意”撕出自己需要的形状,所以我将升高难度,让学生为同桌撕洞。这样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更好的在本环节中进行现场的联想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最后学生通过添画的方法,使用学过的点线面进行黑白的装饰,使每一个洞都有自己的身份,基本没有创意联想一样的作品。但在作品展示的环节中,我觉得可以让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评价环节中,除了自己评和教师评,还可以加入同桌同学评,因为同桌撕洞时应该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加入对方的评价,会让整个评价环节更加饱满丰富。 联想创意的过程,其实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课堂表现与作品的呈现中本课基本做到了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再加入一个思维回忆与整理的环节,可能会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反思与积累。这也是可以进行跨学科融合的一个切入点,美术老师可以结合语文老师进行一次功能性写作,让学生尝试将这一次切实经历的事件进行描写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