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礼仪》评课稿构建生本课堂,追求有效教学 在旅游组教研活动中,本组教师缪晓青开了一堂课《咖啡礼仪》,下面是我对该课的评课发言,愿与各位共同探讨交流,欢迎批评指正。本节课的亮点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现代教育研究已经表明,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自主建构的过程,即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创设情境材料或知识纵横之间联系的线索提示,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以作为老师,要注重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验,不以老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认识。以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引发学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发现学习的乐趣。亮点二:充分利用当地的、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生活。第一,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与课堂的距离,做到教材与生活对接,课堂与社会连接,从而增加了知识的亲和力。第二,有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一个外县的老师也这样了解我洞头本土的企业家,无形中就会增加对老师的亲近感,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恰恰为提高课堂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者,理论联系实际是德育课的灵魂,紧密联系社会、贴近生活的实际,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身,从而提高参与社会的意识。最后,想结合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和三节公开课,再谈点个人的感受。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现状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以生为本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过程中主动学习,自觉参与,自主建构。一堂好课,一个追求有效教学的课堂,必须体现生成性,建构性和多元性。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课堂教学过程需要预设,需要教师吃透教材,精心设计,不仅要备教案,更要备学生,备好学案。而一堂符合以生为本新课程标准的课,必须坚持预设与生成两者的有机结合。预设是为了生成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什么困难,突出学生自己钻研、领悟与感受的过程。教师要想从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动态生成资源,自然就不能“困住”学生,而是要努力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尽情地活动和展现、自由地思索和表述,从学生的反馈中特别是细节性的反应中揣摩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推进学习进程中想学生所想,为学生服务,这就是“生本”理念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