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突出亮点:亮点一: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由于学生从小到大都在使用平面镜,所以对平面镜成像已经非常熟悉。要让学生面对如此平常而熟悉的平面镜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无疑是件困难的事情。教师通常也是在此匆匆而过。这样就失去了一次发展学生提问能力的机会。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我在此特别设置了一幅生动的情境。通过录像展示婴儿照镜子时的可爱表现,让学生回到有趣而陌生的幼儿时代。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和思维空间。又例如:当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找到平面镜所成的像的位置。我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给学生提供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再例如:当学生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为了巩固实验的成果。我让学生上台表演照镜子的游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提出其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设置形象的、有趣的、发散性的、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是引入探究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手段。这也是该教学设计的突出亮点。亮点二:利用探究性点拨,使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从而有效地减小了学生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思维跨度。例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环节中,如何确定平面镜成像的位置是该教学的难点。该教学设计运用了四个探究性点拨。“点拨一”对探究问题进行分类解决。即分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成像的原理。从而使探究更有针对性。“点拨二”通过交流解决了简单的问题。即通过图片直接得出像和物的左右关系。只探究剩下的复杂问题,再次缩小了探究的对象。“点拨三”让学生有意识地抓主要问题。即一切的探究都必须先找到成像的位置。从而确定探究的切入点和实验设计的关键点。“点拨四”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即提出能否通过平面镜看见自己像的同时,看见镜子后面的场景。进而引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的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说教师恰当的探究性点拨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该教学设计的另一个亮点。亮点三: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可变性和学生思维的不确定性,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不同的教学预案。该教学设计尽量避免预设性和公式化。充分考虑到了教学的可变性和学生思维的不确定性。在许多地方都考虑到了不同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学生主体性和教学预见性。例如:在学生针对婴儿照镜子的画面,提出探究的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教学状况和预案是:学生不容易提出实像和虚像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前面所学的小孔成实像,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再例如:当学生面对能否用平面镜确定像的位置时,学生往往都能回答不能确定。但对不能确定的原因感到困惑。可能出现的教学状况和预案是:学生不容易联想到平面镜不能透光。教师可以提出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否通过平面镜看见自己像的同时,看见镜子后面的场景。亮点四:抓住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对称的特点,使学生充分感受对称的和谐美。例如:通过实验、总结、练习、游戏四个环节,让学生逐步感受对称的和谐美。实验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具体的几何特点。(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4)像和物左右颠倒。总结环节:展示几何对称图形,使学生从几何的角度总结出上述特点可以归纳为对称。练习环节:通过作图练习,让学生有效地运用对称的特点。游戏环节:设计有趣的学生游戏表演,让学生在兴趣中感受对称的和谐,从而加深学生对像与物对称的理解。二.学生的闪光点:闪光点一:在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时,有个别学生提出,当他们把手放在像的位置时,手没有被蜡烛的火焰烧到。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闪光点二:当评价台上的学生“照镜子”的表演时,有学生提出:表演镜子中像的学生动作虽然很精彩。但他的动作始终比另一个表演照镜子的同学慢,然而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和物体同时改变的。教师感悟:学生的思想是活跃和大胆的,他们的每一次思维的火花,我们都应该发现并将其放大。三.教学设计在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问题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器材中,玻璃板的选择过于透明,造成成像不清晰。改进措施:选用半透明的玻璃板代替透明的玻璃板.问题二:提供给学生的实验器材中,玻璃板的厚度太大。学生在实验时出现了两个像,让学生难以确定像的位置。改进措施:尽可能选用薄的玻璃板。问题三:学生在测量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时,没有注意这个距离是像和物到镜面的垂直距离。从而在测量距离时,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改进措施:选用的测量工具最好是两边带有刻度的直角三角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