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评课稿 戴xx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对比学习看瓜刺猹部分,体会润色的作用,并仿写。围绕这个目标,这堂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了语言实践。 一、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戴老师从一上课就关注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开始学文的时候关注到了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后面的教学也正是关注了这些,尤其是闰土的外貌、动作。再有,理清文章思路,教师既关注了教材的写作顺序,又注意到了学生的认知,让他们明白,这四件事最能体现闰土的特点,其实也在暗示通过事例反映人物的性格这一写作方法,并且从板书清晰的看到了文章的详略。还有,戴老师教学这四件事先详后略、先扶后放,依据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如“捕鸟”,抓住动词体会:这是一个 的闰土。这一步教师的指点十分到位:抓住“扫”,能体会到闰土是个捕鸟高手,抓住“支”能看出闰土的聪明,抓住“拉”体会到早拉鸟就惊飞了,晚拉鸟就吃饱跑了,闰土不早不晚拉的正好,他真能干!所有这些细节的指导,戴老师都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自然、贴切,重要的是适用于学生。 二、关注课外拓展 戴老师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这堂课的结尾戴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结尾环境的描写,猜想小说的情节,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三、关注学生 戴老师一直在努力地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感悟,自主朗读,没有强加,没有生硬,有的只是引导、感悟。对学生的夸奖,对学生的鼓励,一切都在以学生为本,是学生在自主思考,主动学习语文,同时也验证了一句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关注启发点拨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戴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戴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