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ID:329913

大小:9.17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短篇小说,作者是著名的短篇小说之王欧·亨利。现在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这篇文章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的第一板块“精神支柱”中。“珍爱生命”这个专题由两个板块组成:“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围绕“珍爱生命”这一主题选入了《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四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体会自然生命的伟大,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本专题学习的方式是文本研习。单元教学总目标是:1.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2.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从小说自身看,在这篇小说中,作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画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教材将这篇小说放在“精神支柱”这个板块,希望引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启示学生珍爱生命,乐观向上。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刚步入高中阶段,心理比较躁动,对人生对未来还没有很多生活的历练,处于情感的模糊期,尚未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急需从情感上加以引导,促使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从语文教学上来说,这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小说,学生对小说的文体特征等还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制定了课前预习,设计了预习提示。鉴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目标。三、目标确立(一)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⑵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设计依据: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⑵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分析主人公形象。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完成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建立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本文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学法。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学案导学法。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2.整体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动起来,把握文章主旨,理清思路。3.直观演示法。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抓住关键,来激趣、启迪、点拨。4.问题激趣法。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二)学法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以尊重学生为原 则,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强意识,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动情导入,以情感人。(2分钟)深情导入后明确教学目标。设计依据:感受季节的伤感,在伤感中产生好奇,激起学生的学趣带着疑问进入课堂。(二)检查预习,步入新课。(6分钟)检查字词。有关作家的文化常识,小说的基本常识,引入新课。夯实基础,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分析文章架桥铺路。(三)整体感知,合作讨论。(10分钟)问题的设计:1.故事的主要情节。2.小说三要素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体现。设置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概述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小说的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为下面进一步探究疑难张本。(四)深入文本,讨论探究。(20分钟)1.谁是本文的主人公?2.为什么最后一片藤叶能救琼珊?3.结局在情理之中吗?符合生活逻辑吗?你的依据是什么?(总结欧·亨利式结尾)设置这一环节,是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疑问集中分析探讨,由学生设疑也由学生解疑,老师作相关的提示,引导学生分析疑难。(五)交流心得,情感升华(5分钟)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受?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几幅图片,学生思考交流。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使知能情意相融合,实现语文课堂功能的升华。(六)拓展延伸,作业巩固。(课后)1.老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叶子的?发挥你的想像,写200字左右的场面描写。 2.比较阅读《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体会欧·亨利结尾的妙处。这两项作业是开放性的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读写思用相结合,打通课堂内外,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七)课堂小结,情感共鸣。(2分钟)课堂小结:爱是这个世界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守望,共同的期盼,共同的血液。爱的伟大,人性的光辉,随着这篇永不凋零的藤叶将永远在世人心中熠熠生辉。(八)板书设计(一)小说三要素     人物     琼珊、苏艾、贝尔曼(主人公)               社会环境     环境                   自然环境     情节(二)欧·亨利式结尾 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认知、策略、动力三个系统相互融合,同步运转的过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运用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状态,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和接受能力,寻找好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六、时间安排(一)动情导入,以情感人。(2分钟)(二)检查预习,步入新课。(6分钟)(三)整体感知,合作讨论。(10分钟)(四)深入文本,讨论探究。(20分钟)(五)交流心得,情感升华。(5分钟)(六)拓展延伸,作业巩固。(课后)(七)课堂小结,情感共鸣。(2分钟)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