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说课稿2
加入VIP免费下载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2

ID:329917

大小:36.82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9-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2《听听那冷雨》所表达的是余光中先生对山水的独特感悟。这位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小楼一夜听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为什么作者写的是冷雨?有没有深刻的内涵?原来作者的“冷”事实上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出疑问,也可以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学重点突出朗读,强调合作,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丰富内涵的人。教学难点1.冷雨的含义,观察冷雨的“冷”的方式,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2.确立“见仁见智”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维、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作业及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2.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方法的综合运用。过程与方法1.自主地朗诵,了解作品蕴涵的观点,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2.通过探究与活动,明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高雅的情趣,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放飞想象,提高文学素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 大家学习过余光中的《乡愁》吗?生 (齐声)学过了。师 我们能否集体背诵一下呢?生 (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师 大家背诵的不错——音准气足,字正腔圆。余光中先生面对着这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时,在历经半个世纪,终于跨过空间带来的“乡愁”的诗人,又深深地沉浸在一种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之中。余光中先生是谁呢?哪位同学知道?生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生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生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生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师 大家回答得很好。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继承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下面我们就学习他的散文。【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听听那冷雨》。】师 有人说,春雨,是遍体芬芳的少女,是爱美写美的画师。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那么,冷雨是什么呢?推进新课师 快速浏览课文,注意课文的梗概,统揽情感线索,注意字词的把握。我们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做好配合。首先,分组朗读,听的同学注意朗读的技巧——好的朗诵者,他能够把一个故事、一篇散文、一首诗歌,绘形绘声绘色地层次有序地把观众带进诗歌中的感情世界。朗诵的表情达意,比表现舞台剧的台词难度更高,更富艺术挑战性。做到:1.音乐美——快慢、轻重、高低;2.构图美——带出情境、人物性格以及时间的层次感;3.感觉美——丰富的感情是任何艺术的灵魂,惟感情的表达处理得恰当,才可以令人信服,才使人对朗诵悠然神往。师 哪一组先来朗诵?师 好,让我们掌声有请第一组!其余同学准备好两样东西:第一是你们的眼球,齐刷刷地射过来;第二是你们的点评,做到客观公正。【生读第1、2两节。】生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课文的起始,应该舒缓。生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点出描述对象,应该加重语气,抑扬顿挫。生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读得铿锵有力,效果好!师 点评得非常好!生 我认为“杏花。春雨。江南”不应该平均用力,应该强调“春雨”,这样才扣题。师 刚才两位同学读得不错,评价的同学更有水准。哪位同学再自告奋勇来读?好,掌声有请!【生读第3、4两节。】生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应该强调和加重语气,因为这是作者认为支撑我们的精神所在。师 品味得好,评价得妙!生 刚才这位同学把“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读得非常好,我佩服之极!师 我真的要拜师学艺了,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让我觉得压力很大啊!哪位同学再展示一下朗读的天赋?【生读5、6两节。】生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有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读的充满激情,可见富有深厚的朗诵功底。生 “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都歇的岑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入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有些字的读音要重视,不要受方言的影响。“氤氲”应该读“yīnyūn”,“树香沁鼻”的“沁”读音为“qìn”,另外,这地方的景物描写好,要读出激情与诗意来。师 我们的朗读必须建立在对字句的理解基础上,同时,也要读准字音,读出情趣来。事实上,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再请一位同学读7~10两节。【生读7~10节。】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读的味道不够,因为这里是作者流露感情比较集中的地方。生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这地方的读音应该急促而充满热情,而读的同学没有读出味道来,需要纠正。生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有排比,有递进,朗读的时候切莫平铺直叙,要舒缓有致才行。师 对于同学的评价,我是赞同的。朗读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性主要是通过语调加以体现的。朗读语言同生活语言的主要之点就在于语调。生活语言当然也有语调,但那种语调一般是没有多少起伏变化的,显得自然、从容。而朗读语言的语调则有明显的起伏变化,它能使语意表达得更加顺畅、明晰、突出。朗读中一旦失去这种富有变化的较为明显的语调,它就无异于一般的生活语言了,实际上,朗读也就不存在了。朗读中的语调的表现又不同于艺术表演(如朗诵、话剧表演)中的语调的表现,表演语言的语调带有明显的夸张性、表演性。如果把这种夸张性和表演性搬到朗读中来,使朗读时的语调奔突跳跃,大起大伏,这就会使朗读显得既不自然,也不真实。朗读中的语调介于生活语言和表演语言之间,没有语调的起伏变化固然不行,起伏变化过大同样也会失去朗读的特点。好!下面再请班里的语文科代表为我们朗读剩下的内容吧!【生读11~15节。】生 “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声音要足些,底气要强些。师 同学评价得很好,我赞同。在我们的朗读中,有四种语调。(一)平调——语调平稳,没有什么重读或强调的显著变化。一般的叙述、说明,以及表示迟疑、深思、冷淡、悼念、追忆等思想感情的句子,用这种语调。(二)升调——语调由低逐渐升高。常用于表示疑问、反诘、惊异、命令、呼唤、号召的句子。(三)降调——语调由高逐渐降低,末了的字低而短。这种语调常用来表示肯定、祈使、允许和感叹的语气。(四)曲调——语调曲折变化,对句子中某些音节,特别地加重、加高或延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调子。这种语调常用来表示夸张、强调、反语等较为特殊的语气。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鲁迅《“友邦惊诧”论》)生 “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这些应低调来读,因为流露的是哀伤,不要高声,并且“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当中要有停顿。师 评价到位。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言、传达感情的需要。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朗读最后一句时,如果在“爆发”和“灭亡”的前面作一停顿,就可以使听众充分感受到这里发出了“不爆发即灭亡”的呼告及对读者投入斗争的召唤。再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 “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读的时候,就应该轻松愉快些,我觉得是这样,但不知道原因。师 好!这位同学很谦虚,直觉不错。他所说的是朗读时的重音问题。我们知道,如果把不同的词或短语确定为重音,由于重音不同,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A.我请你跳舞(请你跳舞的不是别人)B.我请你跳舞(怎么样,给面子吧?)C.我请你跳舞(不请别人)D.我请你跳舞(不是请你唱歌)生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这段的前半部分应该激昂些,后半部分要深沉和斩钉截铁些。师 这位同学慧眼独具,他提到的是“呼应性的重音”的问题,文章中某些体现呼应关系的词语要重读。如:“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呢?战士们又有什么呢,他们只有一双结着硬茧的手,一颗赤诚的心。”(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今天的朗读效果很好,不但读出了节奏、轻重、舒缓,还读出了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来。知识拓展师 好!通过朗读课文,让我们的语感得到了训练,下面再让我们聪明的大脑动起来吧;让我们灵巧的双手动起来,一起来做一做“思维体操”,测试一下你的语言功底吧。请根据下列文字,做仿句练习。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生 山是大地的一部乐曲:山谷是序曲,山峰是高潮,树林、花鸟是山的音符。生 大地是宇宙的一部剧本:草儿是场景,鸟儿是旁白,人类是大地的主角。生 春是大自然的小女儿:红花是笑脸,绿水是眼睛,蓝天、白云是春的衣裳。生 天空是宇宙的花园:雨水是青草,云朵是鲜花,星星、月亮是天空的明灯。生 春天是大自然的一本画册:飞禽走兽是造型,秀美山川是线条,红花绿树是春天的色彩。生 森林是地球的衣服:乔木是外套,灌木是外衣,朵朵小花是森林的纽扣。生 青春是人生的一首歌:成功是词,拼搏是曲,永不懈怠是青春的主旋律。师 刚才同学们的思维很开阔,值得表扬!下面的句子写到了对一个等式的理解,请根据画线上的内容进行仿写(每句不超过20个字)。例:“人+人+人=众”,看到这个公式我不禁想起众人拾柴火焰高。生 “口+口+口=品”,看到这个公式我不禁想起茶要一口一口地品,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生 “水+水+水=淼”,看到这个公式我不禁想起江河不择细流,方显源远流长。生 “木+木+木=森”,看到这个公式我不禁想起一双方便筷,我们吃掉了多少座翠绿的山岭!师 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你能阅读或背诵一些山水诗么?生登鹳鹊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生望庐山瀑布李 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生渭城曲王 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望 岳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生题破山寺后禅院常 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生秋 夕杜 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生早发白帝城李 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生竹里馆王 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师 同学背诵或朗读得很好!我提议,全班同学用掌声为他们鼓掌!课堂小结师 刚才我们放飞想象,朗读或背诵了古诗,体现了较为深厚的语文素养。我们的多元思维,在讨论交流中碰撞出了创造的火花……我们学习的《听听那冷雨》,激起了我们这么多的情感浪花,可见余光中先生写的散文脍炙人口。布置作业多媒体课件显示:“课后作业”:1.请大家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把雨比喻成一个直观可感的物体,并用自己的语言展示。2.积累描写山水的诗歌并能够背诵一些。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师 上节课我们读了余光中先生写的脍炙人口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并引导大家自主阅读,你们提出了疑问,同学们的问题很有见地。你是否有“小楼一夜听春雨”的欣喜和“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惬意?下面我们再继续学习这篇韵味独特的散文。你能说出雨可以比喻成什么吗?生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师 传神,逼真,有趣,这是“春三月的雨”的特征。那么,夏天的雨呢?生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样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女的母亲。生 我认为,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师 还是提到春雨,对春雨蛮有感情的,还有没有同学发表高论?生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师 为什么?生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生 我认为,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师 为什么?生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师 讲的精彩绝伦。秋雨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就是生活在江南水乡的郁达夫也深情地说:“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位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小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另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他对雨融进了多少的痴情啊!好,下面就进入文本的学习。推进新课师 文章开头说,“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文段中的叠词很多,有什么作用呢?生 “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凄凄切切”等词把雨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雨的缠绵、细密、柔情等溢于言表了。师 讲得很好。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可以通过拍手跺脚的律动感悟节奏的短促轻快,可以通过对比感悟词语固有的音高音长差别,可以读得又长又高,可以读得又短又轻,可以聆听轻音乐、学唱有叠词叠音歌词的歌曲去享受叠词叠音之美,从运用角度看,可以连缀这些叠词叠音组成另一幅图景、一首诗,可以来一个叠词叠音短剧表演。简言之,让我们学生参与到叠词叠音的言语实践中来,可以享受美味!生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还有点凄凉、凄冷和凄楚的味道。“整个中国的历史就是一张黑白片子”如何理解呢?师 我们来审视中国近代的历史,我们都会感到非常悲痛,确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我们历史的概念里面有的是悲凉、悲伤的概念。在痛定思痛的时候,我们就是反思。我们在付出这么沉重的学费的时候,如果历史允许重新书写的时候,我们的中国应该怎么办?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生 文章中的“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怎么理解呢?谁来说说?生 (唐)杜牧的《清明》能否给你一点启发呢?清 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生送元二使安西王 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能给你些许启迪吧。生 在这里我们为失去的亲人找一块永久的空间,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亲友为失落的真情而祈祷。在这里我们庆祝每一个生命特有的璀璨,让生命的故事作为时代的缩影在世间永远流传。我们的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呢?我们该怎样珍惜?生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生 《现代汉语词典》对方块字也是这样解释的:“方块字,指汉字,因为每一个汉字一般占一个方块面积。”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见证,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学汉语就像登山,越往高攀,意境越美;学方块字就像探险,越往深处,风光愈秀。师 说得好!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见证,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仓颉也写作“苍颉”,是古代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人物。早在战国末年,已盛传“仓颉造字”的故事,《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称:“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西汉初又将仓颉说成黄帝的史官。《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史皇产而能书。”高诱注:“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或曰颉皇。”许慎《说文解字·叙》也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NFDE5?,万品以察。”方块字、仓颉都是历史悠久的象征,是我们精神的宝库。生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里面的寓意深刻,能否指出来一些?师 雨可嗅,有故乡的泥土气息,觉得温馨;雨可观,可以产生无尽的灵感,让人心动;雨可听,能听出灵感,听出美丽的故乡神韵——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没有乡情,就会凄凉、凄清、凄楚、凄迷,做什么都神不守舍……生 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其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能说出他的词吗?生点绛唇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生 这首词好像有点深度,请高手指点。师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具有清新旷远的风格,与五代剪红刻翠、兴娱宾的作品截然不同。词的上片借细雨浓云来抒写离愁别恨,既描画出江南多雨多云的特点,又写出了词人对水乡的喜悦之情。词一开始就捕捉住江南水乡的特异风光,突出了多云多雨这一地区性和季节性特点。尽管这“雨”使人添“恨”,这“云”使人生“愁”,但在作者眼里却仍然感到这一切都有迷人的魅力。所以,下面禁不住用赞美的语气写道:“江南依旧称佳丽。”“佳丽”,讲的是风景优美宜人。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中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句。那么,这“佳丽”,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对此作了形象的补充和描绘。“孤烟”一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作者把王维的诗句略加改造,并使之与遍布江南的“水村渔市”相结合,江南水乡的特异风光便跃然纸上了。当然,作者并不只着眼于“水村渔市”的刻画,他内心想的是更加远大的事情。所以,下片宕开一笔,以“征鸿”作旁衬,暗写滞留异乡不能振翼高飞的感慨。当“征鸿”从“天际”掠过之时,作者便止不住产生了振翼搏斗的遐想。《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作者以鸿雁奋飞来跟自己“平生事”相对照,于是便“凝睇”注视,免不了发出世无知音,“谁会凭栏意”的深长慨叹。生 哦!原来那么富有诗意啊。谢谢老师的指导。师 不客气!生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读的时候要把“……下在桥上和船上……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轻柔而欣喜,但“啼声”之后要有停顿。生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他的作曲风格,没有古典的韵味;舒曼的交响练习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作,极大地开拓了钢琴音乐的管弦色彩,没有古典的韵味;舒伯特用几部即兴曲,就足以表达他整个的内心世界,也没有古典的韵味。生 那古典的韵味是什么呢?师 古代流传下来的在一定时期认为正宗或典范的情趣。如能勾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念,举杯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满月、传统月饼,人们从每个角落搜索着自己的中国情结,在传统中注入了新鲜的独特的元素——这都是古典的韵味。生 谢谢老师的指点!知识拓展师 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让我们送上句句乡音,缕缕乡情,伴随您一起走过异乡的风风雨雨……你能说出对故乡的思念的话语吗?生 情到深处,却被山水阻隔;人在旅途,方知对家乡的珍爱。故乡永远是心头上最温馨的记忆,乡思永远是生命中最动情的牵挂。生 情系家乡的亲朋好友一起聆听乡音,感受乡情,品尝人生真味,倾听肺腑之言——这也其乐融融啊。师 历史因积淀而深厚,今天因历史而精彩。古老的故乡,记载着昨天的辉煌,留下了许多穿越岁月的美丽与震撼。逝者已矣,来者可追。但故乡永远记忆着过往与今朝,伤痛与振兴。你还有关于故乡的感受么?生 三年前去过一次乌镇。正如风云有如行云流水般的细腻文字所描写的那样,让人感受到一种古朴和宁静。就如进了桃花源,心也变得坦然,浑然忘却尘世间的浮华与喧嚣。感谢风云的《三月乌镇》,又让我感受到了自己走在那青石板上轻快的足音。课堂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的独特意韵和美妙的情感,我们还感受了“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的伤感与无奈。那么,《听听那冷雨》到底留给我们什么,我们的心中自然有一种涌动的感情,一种使我们深深感动的思念故乡的情感。布置作业1.按照文章的思路,梳理文章的情感走向,熟读课文。2.适当增加课外阅读的量,追求优美语言的积累,突出的是仿写训练。板书设计 步 骤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备 注1对《听听那冷雨》一文的表现技法你作了怎样的总结?请一一举例归纳。学生检查笔记、查阅资料。 2教师参与交流并指导。学生交流。 3教师组织交流、评价。全班同学总结、交流。 4你了解余光中吗?请在课外阅读他的一至两部作品,写一篇鉴赏文章和其他同学交流。学生自我评价。 得与失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