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2本文是这个单元怀古词作的第一篇。它是北宋词坛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也是苏轼豪放风格词作最有名的一篇。本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语言精练形象,一泻千里。句式也采用一些倒装句,大气中也显出了灵活生动。本课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在开放式的吟读中体会词人的豪放胸襟,通过比较鉴赏阅读让学生明白它伟大的艺术魅力。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鉴赏点。从而形成一种注重整合、倡导开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进一步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化地学习。教学重点作者如何把写景、咏史、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对“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体现作者矛盾世界观的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赤壁江边的壮丽景观、一些历史英雄人物的图片、相关的延伸阅读的词作等。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豪放词风的特点,感受词人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调。2.学习本词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3.掌握本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4.作者通过词作体现的人生观。过程与方法1.分小组查找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本词中的一些典故,并让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分享。2.学习作者在写景中如何体现豪放胸襟,咏史中如何进行人生感慨的抒发。3.对本词进行艺术鉴赏,找出它成为千古名篇的奥秘。4.把一些咏史怀古词作和本词进行对比阅读,看看同一题材的不同创作方法。5.对词人几个不同风格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全面而深刻地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轼的生平仕途起伏的了解,培养学生豁达的人生心态。学习苏轼在仕途低谷之际依然能自解自慰的伟大胸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同学们,有这么一副对联:“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娥眉共比高。”你们知道这里说的“一门三父子”指哪“三父子”呢?生 (齐声)苏洵、苏轼、苏辙。推进新课师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他们父子当中最有才情的苏轼的豪放风格。课前已经让你们分组查找了苏轼的资料,我们来听听你们的汇报。生 按要求我们小组查找的是他的生平,现在把我们小组的资料整理汇报如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是北宋眉州眉县人。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作为一代文豪的他,世称“李江苏海”,“李”指的是李白,“苏”就是指苏轼。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师 很好。能掌握这么多已经很了不起了。生 我们小组查找的是他在政治上的作为。苏轼在政治思想上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地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了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他为翰林学士。然而,新党再次秉政后,他又贬到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可见,苏轼的一生是与新政息息相关的。师 很好,你们两小组找得都比较详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三组的同学是负责查找他创作本词的背景的,我们来看看他们给我们带来什么,有请第三组代表。生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苏轼生活的年间是仁宗至徽宗,而这个时间段是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政治改革和诗文革新都发生在这时,理想高远、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的苏轼注定会成为文坛上的领导人物。生 他用豪放词风向婉约派提出挑战,为词坛注入了一股“雄风”。他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情,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生 本文就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时年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师 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们小组查找详尽资料的最好赞美。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千古美文到底有何魅力,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停地去吟读它。【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师 这个曲子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历史就如同滚滚向前的长江水,也许有些人在生前位及权贵,享尽奢华,当他死去,他只有和无数的凡夫俗子一样,成为静静躺在河底的沙子,悄无声息,随波逐流。在历史的江底我们也只能看见几颗熠熠生辉、光芒四射的珍珠。他们就是历史的英雄人物,下面我们在这首曲子下来感受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气概!【让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散读词作。曲子结束后,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一下。】师 这个词作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该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也应该读得洒脱,不要低调处理。好,你们下面放开声朗读朗读。【在同学们自由散读之后,找几个同学朗读一下,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评价。】师 题目上的“念奴娇”是词牌名,它又名“百字令”,是双调,总共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从章法上讲,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 看到的有大江、赤壁。生 还有乱石、惊涛。生 想到了浪花淘尽了千古人物,英雄周瑜以及众多豪杰。【随着学生的发言书写板书。】板 书:所见大江、赤壁乱石、惊涛所想淘尽风流人物涌现多少豪杰师 我们看黑板,词人为何会从这些所见的景色中想到历史英雄人物?生 “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这里苏轼用它来起兴。日月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从而滋生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生 我觉得这个是古人写作常用的一种文学手法,以永恒的自然现象与短暂的人生互相映衬,从而引起对往昔历史和年代的怀念。比如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面就有:“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师 好棒,把张若虚的名篇搬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生 我觉得作者在开头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先声夺人,气势极大。因为他把后面具体描写的赤壁之战放到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极为悠久的时间背景之中去写了。生 我尤其喜欢“浪淘尽”这三个字,将景“大江”与“风流人物”联系起来,一起句就进入情景交融、因景怀古的境界。师 你们都是从内容上欣赏它的,其实,还可以从感情基调上着手。词人开篇就说千古人物总要随着有如江水而逝去的时光被浪打风吹尽,这就在豪放慷慨之中又透露出一些悲壮苍凉。师 我们来看一些别的描写“水”的诗句,在比较鉴赏中寻找这里作者写景的特色。多媒体课件显示:“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师 你们看这些景色描写都气象开阔,辽远雄伟。苏轼这首词前三句和它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生 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也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生 就像刚才同学说的那样,苏轼的“浪淘尽”这三个字,将景“大江”与“风流人物”联系起来了,抒发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师 你们鉴赏得很到位。苏轼既然开始凭吊,为什么在词中用“人道是”这三个字呢?下面,我们有请课前预习查找赤壁之战的第四小组,来给我们解答这个问题。生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嘉鱼县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决战。那是一次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本词的作者游玩的黄州赤壁是在湖北黄冈县城外,并非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只是传说而已。词人对于这点是知道的,他只是根据传说借以抒发自己对历史英雄的感慨而已。师 我们再看看作者描写赤壁运用了哪些手法?生 有正面描写的景色: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叠。这三句写出了赤壁古战场的雄伟。生 作者写陡峭的石壁直插高空,是着重写石壁的姿态,这是词人从仰视的角度写的。生 写狂奔的巨浪拍打着江岸,侧重写声音。生 词人这个时候的视线是由远而近的,波涛起伏,汹涌推进,到岸边,如堆堆耀眼的白雪,这个是侧重颜色的描写。生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三句话,仅用数十个字,一幅动人心魄的雄奇图画就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从内容上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对仗十分工整。“卷起千堆雪”,既有描写江水的实写,又有对历史上曾有过那场惊心动魄的赤壁大战的虚写。师 词人就是面对这样的壮观的景致,发出了感慨,他的过渡极其自然,毫无牵强之感。“江山如画”,这句是实写,承上;“一时多少豪杰”,此句启下,既虚写,又照应开头的“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在这场大战中,涌现了众多的英雄人物,你们都知道哪些?生 孙权、刘备。生 鲁肃、周瑜。生 诸葛亮、黄盖。师 伟大的战役让我们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可是“俱往矣”啊。让我们在歌曲声中来体会苏轼此时的心境吧。【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的歌曲,此次大屏幕上显示三国中的众多人物图片和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情,都付笑谈中”。】师 词人有没有像我们这首歌里面说的那样,“一壶浊酒喜相逢”进入豁达的心态?!我们来小声地阅读下片。【随着音乐声的慢慢变小,打出幻灯片。上面有两个阅读问题:1.词人是如何刻画周瑜的?2.阅读下片,思考词人的感情为何波动?】生 苏轼用“遥想”一词来连接上片,又展开下面所忆英雄周瑜的内容……师 (追问)他“所忆”了哪些内容?生 雄姿英发,从容闲雅,指挥若定。师 我们原来讲过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很多,你们细细品读“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部分,看看词人是如何刻画周瑜的?生 “小乔初嫁了”,这句是用以美人配英雄的手法。这样写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年纪很轻,从而衬托出周瑜年轻潇洒却才华横溢。师 (点点头)很有道理,但是还不全面。我补充一点,发生赤壁之战的时候,周瑜其实结婚已经十年之久,已经34岁。诸葛亮28岁,而此时苏轼……生 (齐声)47岁!师 (微笑)这里其实有好多引申点可以挖掘的,再动动脑筋。生 我想到了一点,苏轼这里明知发生赤壁之战,周瑜已结婚多时,他是为了突出英雄早建功名,而自己47岁依然事业无成,而此时的他又被贬居黄州,情绪低落,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生 老师,周瑜的妻子是小乔,其姐姐大乔又是孙策的妻子。也就是说周瑜跟孙权除了君臣关系,还有亲戚关系。这个是不是周瑜英年得志的一个原因,也是苏轼羡慕的一个理由?师 的确,乔玄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孙策,即孙权的哥哥,一个嫁给周瑜。这个也是周瑜跟孙权走得很近的一个原因,他取得了孙权的绝对信任,也为他能够建功立业创造了条件。这个正是苏轼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这也就补证作者之所以仰慕周瑜的一个原因。师 词人除了用美人配英雄之外,还用了什么手法?生 “羽扇纶巾”,这个应该是儒将的打扮,却用来形容“英武”的将军。这样比写其身着戎装、冲锋陷阵更显得“雄姿英发”。生 是啊,作者赞美周瑜,没有写他如何指挥千军万马与曹军厮杀,而写了“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可见作者欣赏他的年轻有为,英气不凡,新婚不久就春风得意。用“羽扇纶巾”,来形容他指挥若定,胸有成竹,可见他具有非凡的胆略与豪迈的气概。生 一场赫赫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词人只用“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来形容,可谓精练啊。“强虏灰飞烟灭”,指的就是火烧赤壁之事,“强虏”即“樯橹”,这里应该是借代船舰。这样写战争,手法高超,同时以传神之笔,把周瑜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师 你们刚才都讨论的词人写周瑜的高超手法,那么,他单单是在对周瑜进行敬仰吗?生 不是的,词人又迅速地从历史中回来,从怀古归到伤己。师 (追问)如何体现的?生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师 你们看看这三句有什么特色?生 倒装句,应该是“神游故国”和“应笑我多情”。师 苏轼这人常以功名自诩,渴望能做出一番事业来,然而,面对英雄“建立”伟业的地方,他联想到自己,得罪当朝,被贬在外,年华已逝,心情不由沉重起来:英雄人物必定会笑话我多情善感,但又老大无成啊!板 书:感 慨 师 我们如何去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生 这两句貌似很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叹。是词人在被捕入狱,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词。生 我觉得苏轼是一个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爱国为民是他的最高的理想。即使在这么一个人生的低谷,他也并没有想到及时行乐,他“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生 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词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早生华发”之感慨纯属一种人之常情。它是在和周瑜对比之后发出来的,其实这种对比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积极表现。生 我觉得“人间如梦”的思想是消极的,和前面追慕古人的豪情逸气放在一起,说明作者思想上有矛盾的一面。生 我虽然同意这句话体现作者矛盾的世界观,但是,在这首词里,那种追求理想、有所作为的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末尾他虽然是在感叹自己的功业未成和年华逝去,但并未否定人生。他并没有像有些封建文人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干脆避开尘世,到名山大川中去过隐居生活啊!师 其实,你们刚才说的都有道理,到底词人这里是消极的思想还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呢?可能让苏轼再世也说不清楚。“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它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看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板 书: 写作思路:赤壁之景→赤壁之战→回忆英雄→自身感慨师 有人对本词做了这样精辟的论述:“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确,本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博大,雄劲奔放,不愧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啊。?师 下面给你们一点时间,结合黑板上的示意图把它背诵下来吧。?板 书: 【在同学们背诵下来以后,进行延伸阅读。】师 我们再来看一篇苏轼的词作,深深地感受一下他的豪放。多媒体课件显示: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 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师 你们看这个词作苏轼又是在追忆哪个英雄?生 孙权。师 如何展示孙权的风采的?词人又抒发了何种情感?生 在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相随的千骑锦士驰卷平冈,何等声势,何等豪气。生 满城的老少都被倾动了,使得“老夫”徒发“少年狂”气。上片用铺叙和夸张的手法,写出猎的盛况,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并且再现了孙权的雄姿。生 这首词也是苏轼典型的豪放风格的体现,下片酒酣词人的宣告更是感人:倘若汉文帝再遭冯唐,我便是当世魏尚,愿挽弓如月,一箭射落象征“侵略”的恶星天狼!师 两词放在一起你们是彻底地看懂了。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时所作,上词写出猎的盛况,下片气概尤为豪迈,结语表现作者要求保卫边疆、为国效命的决心。师 苏轼真是一个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不但汪洋磅礴,气势夺人。其实,他善于写一些缠绵悱恻的“婉约”词作,你们要不要看看,体现他温柔细腻的词?生 (大声)要!多媒体课件显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师 这是一首悼亡词,苏轼和妻子王弗伉俪情深,而王弗不幸早逝,孤有此作。我们先用心品读品读。【学生自由散读。】师 喜欢这首词吗?生 (齐声)很喜欢。师 我第一次读它时就泪流满面,想不到一个铮铮男儿,内心是如此的细腻;一个伟大的词人,情感收获是如此的苍凉。我先问问你们喜欢它哪些句子?生 开头我就很喜欢,“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十年,在短暂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人生途程。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词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怀想之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真是悲凉啊!生 我也喜欢这句。“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名其妙的空寂凄清之感。而且在之前加了一个“两”字,就不单单讲词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怨。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凄婉、沉痛,一直笼罩全篇。很有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味道。生 我喜欢“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句。这三句是词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是我了。看似在絮絮叨叨地和妻子说话,其实也是词人在人世间活得艰辛的体现啊。师 生死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语,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也很喜欢这句。生 比较而言,我更喜欢词的下片。笔墨轻巧的一转,十分自然地折入写梦。一个“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词人思念妻子之切,终于在梦中与之相见了。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就是不明白“夜来幽梦忽还乡”,词人为什么用“忽”字?他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师 我是这么理解的:“忽”字写出了他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因为在梦中啊。我们可以想象,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思念殷切而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吗?生 老师,我补充一点,这里写很快很容易地和妻子能相见,便依稀透露出这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入梦是轻快的,表达的感情却极为沉重,细细读来,不难体会出词人隐含其中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师 哦,你的这个解释比我那个理解入木三分啊。真棒!师 有没有人喜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句?生 我和同桌都很喜欢这句话。十年的夫妻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种思绪尽在其中啊。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师 本词虽然是用梦境的形式来给我们展示的,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我们课后尽量把它背下来。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念奴娇·赤壁怀古》,领略了词人豪放不羁的词风。尤其是分析了“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真正内涵: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作业布置1.背诵本节课涉及的三首词。2.完成本课练习册上的作业。3.根据本节课对苏轼为人及词作风格的了解,以“永远的苏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如何品析怀古词作?1.文献资料法查找苏轼相关的资料,了解他在文坛上的作用,明白词人三起三落、伟大胸襟和豁达的心态。2.对比分析法苏轼词作的豪放风格和婉约细腻风格的比较。代表词作的理解,相关风格词作的鉴赏和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