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说课稿一、依标据本说教材教材分析: 《第一朵杏花》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文章讲述了我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文章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晰流畅。教学目标: 基于对新课标“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认知,我将自己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三方面: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竺可桢话的深刻含义。3.通过学习文本,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竺可桢话的深刻含义。难点:通过学习文本,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二、结合学情说策略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基本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能够逐步感受到文章人物形象的鲜明、语言的优美。可以较清楚、较积极的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本节课,我将以“读”贯穿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语言迁移,将学生引入“愿学——活学——乐学——会学”的境界。三、提纲挈领说流程(一)检查预习,构建课堂阅读话题。首先我将指导学生通过书空的方式跟随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找出文中新字生词;然后让学生说说在预习中做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由此产生课文阅读话题。【设计意图:让学生书空,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凡事预则达,不预则废”,作为四年级学生,预习是他们应该具有的学习习惯。以预习为起点,是对学生学情的一种把握,以整体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二)以读为本,在阅读中学习阅读。1.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四人小组分角色练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设计理念:本环节设计阅读是关键。通过训练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朗读,并加以谆谆诱导,让学生揣摩主人公的人物特点。】2.第二次看杏花,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入情入境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从而在读中感受竺可桢爷爷激动、兴奋的心情。【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指导学生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及分组讨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使他们热情参与、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三)圈画批注,感受文本语言魅力。当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将带领学生深入探知课文,去寻求文本语言的魅力。本环节做这几件事:1.自读课文,找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2.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如:“精确”“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等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朗读,并交流读完后的感受。3.总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设计意图:语言是文章的生命,在这里让学生探寻文本语言的魅力,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引领着学生洞察了作者的“语言文字运用”。】(四)课堂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经历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和深入探寻语言之后,学生关于课文的主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此刻,让学生把自己的一些感受用笔写出来,以自己的“文”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练笔开始时,强调写字的姿势,并要求学生把字写正确,写工整,写美观。【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以文解文”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写字练习,另一方面,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画龙点睛说板书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理解掌握,我设计了直观,明了的板书: 第一朵杏花 精确 观察 竺可桢 一丝不苟、严谨认真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说:“语文教学就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所以,良好的语文课堂状态就应该是书声琅琅、写写画画。而我的课堂也在努力践行张老的教学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