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张载祠这个古祠名,曾在我少时的耳畔掠过。村子的长辈们在闲侃时讲过关于张载的故事,我们在玩耍中偶尔听一些。张载祠,以及祠内的横渠书院,对于我而言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横渠先生,关学育人。这是我少时听到的一句深奥的话,虽不懂,但总是有一些关于张载祠只言片语的记忆在脑海深处闪过。长大后也曾拜谒过一些古祠,我可以说出一个个让我记忆犹新的名字或是修建后瑰丽无比的建筑布局。当我走进张载祠后,我才意识到:在我拜谒过的古祠里,它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让世人敬仰的古祠之一。张载祠,像一位隐士,隐居在横渠古镇的千年风云里。远望苍松翠柏、绿竹成荫的背景下,一幅古朴的轮廓在我眼前渐渐清晰。张载祠门庭东侧有一块刻字的巨石,其草书字体豪放有力、气势如龙。走近,几经辨认,写的是“动非自外”,出自张载《正蒙》所言:“动必有机,动非自外。” 此刻我的内心,从未有过如此地惊叹!唯物主义思想是如此之早就形成了!迈进高高的门槛,我仿佛跨越了历史风云,追溯先贤遗韵。静立于后来镌刻张载训戒学生的《东铭》、《西铭》的石屏前,我的思绪跃入九百多年前。张载,原籍大梁,其父亲张迪为朝廷官吏,病故于涪州(今重庆涪陵),家议归葬开封。十五岁的张载与母亲、弟弟张戬护送父亲灵柩至眉县横渠,因路资不足,加之兵乱,遂葬父于横渠大镇谷迷狐岭,全家随后定居横渠,张载在横渠崇寿院(崇寿院是张载祠的前身)读书。张载中年中进士后,三历外仕,两被召晋,从政十五年。在任崇文院校书后,因与王安石在革新变法上意见有分歧,加之自己上奏的《井田议》未得皇上采用,遂以病为由,辞官故里。回到横渠,他一边设馆讲学,一边开始井田制的实践。行走于祠内的碑廊,几十通石碑,留下了古今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豪情志士对大儒张载的赞誉!祠内不像其它一般的古祠人流簇拥,香火缭绕。置身于此,我体会到的是书院古朴宁静的感觉。?“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我的脑海浮现出一位读书讲学的长袍先生……仿佛听到了横渠书院的琅琅书声……此刻举目仰望,院内几颗张载亲手所植的古柏,饱含近乎千年的沧桑,依然葱郁,挺拔入云,矗立于关中大地的泥土里,犹如张载关学思想深入人心数百年。传说方圆百里的学子考试前,都要来张载祠,祭拜大儒张载,随后摸一摸这些古柏,以保佑自己金榜题名。瞻仰和参拜祠中的张载像,我的脑海又浮现出一位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清廉官员…… 大殿内的壁画,将张载的一生栩栩如生地展示给世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四为”名言,在今天仍然意义深远。而今,我瞻观祠内大殿碑廊,一草一木,感受到一种博大的精神震撼着内心,收获了人生价值观的意义所在,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举目向南远眺,十几里处秦岭巍巍,山巅白雪皑皑,北麓大镇谷迷狐岭沟壑之间苍茫一片,张载父子三人长眠于此。小雪迎风而来,走近墓地附近的坡岭田畔,隐约还能看到井田的远古遗迹,我的思绪里又浮现出一位赤脚泥腿躬耕的“横渠八水验井田”的农人…… 墓地牌楼两侧是大片的橡树林,高大笔直的橡树在寒风中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守护着绿竹掩映的灵魂。祭拜先贤,感慨万千!张载一生卓著颇多,他创立的关中理学传承了孔孟儒学,被关中地区学者继承和发展。他的思想精髓“横渠四句”多次被国家领导人和哲人引用!他留给世人“躬行礼仪”的道德实践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忧患民命民生”的家国情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及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无不让世人敬仰和学习。张载祠,历经岁月变迁,几经修葺,依然矗立在古镇的蓝天苍柏之下。古今前来拜谒的身影,无疑是一个民族后裔的影像!关学文化地发源与创新,深厚与精髓,融汇着一个民族一个时期的思想和传承。它古朴与安详的身姿,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