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之礼:尊重习俗 暑假,和母亲去台北散心。 这个旅游项目中有一个体验当地人过火习俗的项目,之前在林清玄的散文中已有所耳闻,“惊春时,人们踏着火焰走过一路,寓意平安长寿。”不过,私以为此举乃是迷信之举,且多有疼痛,并不理解和认同。 一路上,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醉了异乡人的万般情思。到了目的地,当地村民早已等候多时了。 我领着咒,静静地退出这喧嚷的人群。芭蕉树下,站着一位身背小孩的老人,沾满泥的裤腿卷到膝盖,神色中满是虔诚。亦又或是,旁边紧紧攥着孩子手的母亲,操劳的脸上在此刻露出了微笑。 似乎除了我这个异乡人,大家都享受在活动的快乐中。 不觉驻足,凝神细瞧:身披黑色面纱,脸上涂满花纹的巫师围着浓浓的火焰,嘴中念念有词;周围或布满皱纹或光洁白皙或纯真稚嫩的脸上,个个都是急切与期盼的眼神。我惊了,那清澈纯净的眼神可是期盼家人岁岁平安,期盼来年收成更好……人世间那些假丑恶在此刻被过滤得一干二净,这里是最美好的乌托邦。 祷词毕,青筋凸起的老人背着孩子抢先跃了过去,褐色的脚在火中忽隐忽闪,有人说他是在给重病的孩子治病,神会赐予他新生;瘦弱苍老的老妪跃了过去,有人说她是在呼唤远方的游子,神会嘱托他回乡;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跃了过去,有人说他是在思念远方的恋人,神会提醒她回归…… 一张张被火焰映衬得通红的脸蛋,涌现在我的眼前。莫名地眼红鼻酸,感动于当地人的虔诚,感动于民俗的淳真,感动于跨越地域的美好愿望和向往。 想来也是,天下本是一家,何必批评与排斥?尊重、理解、接纳,这才是天下大同的基础。儒家文化一直奉行“兼相爱”的多元思想,鼓励不同地域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而这恰恰又是建立在尊重不同地域间的习俗之上。只有尊重,才能理解,才能融合,“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和为贵”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华文化中的,道教融合了法、佛、儒的思想,最终造就了多元的宗教文化;丝绸之路融合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最终造就了天朝的锦绣河山。反观清朝,闭关锁国,南夷北蛮,既不尊重地域间的不同文化,又不接纳多样的民族文化,直到鸦片战争中的大炮轰响炸醒了它沉睡不醒的美梦。《春秋》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才能建设出强大的社会主义文化型强国。 汪曾祺曾在他的《美食杂谈》中写道:“各个地方的特色美食都是不一样的,像贵州的鱼腥草,四川的香辣椒……要试着尊重并接纳不同的民俗。”应该来说,每个地方的民俗都有着其鲜明的区域性和文化性,都是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发展的智慧结晶,体现的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尊重民俗既是游览之礼的基本要求,也是发展弘扬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必然要求。 那个在撒哈拉生活了十八年的三毛,本也是个出门必穿胸罩的女人,却也在沙漠里接纳了当地民俗,蓬头垢面,不再精致。尊重民俗,不是强者向弱者的施舍,而是真诚地接纳、参与、感受,做到“天下一家”。 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去更远的地方开阔视野。随之而来的,是对傣族泼水节的批判,是对阿昌族用手扒饭的质疑,是对广东油炸蝎子的排斥……余以为,与其谩骂不平,倒不如真诚尊重,毕竟,你老家让你引以为“乡愁”的习俗,倒也可能是别人嘴中的“糟粕”。 越是强大的,越是尊重不同。 想及此,我紧握符咒,加入了过火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