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论述文本读写组合练
06 文化荆楚+虞舜文化+文化人格+作文组合练
◆阅读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根植区域文化 培育产业特色
黄永林
湖北文化源远流长,资源丰富,灿烂辉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充分利用这
些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促进湖北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北文化最大特色就是荆楚文化,广义荆楚文化包含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武当道教文
化、清江巴土文化、长江三峡文化等等。湖北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应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的资源价
值,主打荆楚文化品牌,走差异化品牌发展之路。如武汉的首义文化、荆州的楚文化和三国文化、黄石的
矿冶文化、随州的炎帝神农文化、秭归的屈原文化、宜昌的三峡和清江文化、十堰的武当文化、孝感的孝
文化、咸宁的向阳湖文化、襄阳的三国文化、恩施的土家民族文化、鄂东的农禅文化等都各具特色,各地
可以根据这些地方特色文化,形成“荆楚花开,馨香各异”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当今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已经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意与创新,创意正有力地推动着文化资源转化
为财富,科技创新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湖北文化产业必须走创意型和科技型发展之路。在开
发利用荆楚文化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时,一方面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好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努力提升
特色文化的核心价值,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益。
据湖北省社科联的调研建议,湖北文化产业要充分整合区域内文化产业资源,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在各地已形成的文化产业园、文化街、文化科技园、文化创意园、大型主题公园等园区的基础上,以本地
化文化资源为主体,以传统特色文化园区为依托,建设地方特色型文化产业园,提升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实行政策优惠,吸引文化企业进驻文化产业园区等方式,促进荆楚特色文化实现资源
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权化和产权金融化的转变,使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成为文化品牌,最后
实现湖北文化产业整体快速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湖北省既要重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更要重
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国城镇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2)》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湖北城镇
和乡村人均文化消费分别为 655.87 元、288.12 元,在全国 31 个省域中排位分别为第 26 位、第 28 位。
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文化消费能力,助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要充分利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均衡发展
目标的实现。
目前,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空间由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部分组成,传统文化虽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但在现代文化的强力挤压下生存空间日渐萎缩;相反,现代文化后来居上,其影响力和空间日趋扩大。湖
北广大农村是荆楚文化的沃土,为保存荆楚文化的原真性及本土性、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不竭资源,应
当重塑乡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构建荆楚文化在农村社区的现代传承体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通过吸
收现代文化元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其焕发青春活力,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在世界商贸发达地区所占有的沿海、沿边、沿河、沿线四大地理要素中,湖北既占有沿江之利,又得
沿线之益。湖北应通过区域内特色文化产业互动及区域间文化产业联动,形成沿江、沿线等多条特色文化
产业圈和产业带,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中湖北文化产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北文化产业源远流长,资源丰富,灿烂辉煌,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
B.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让创意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让科技创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
C.湖北文化产业应以本地文化资源为主体,以传统特色园区为依托,建设地方特色型文化产业园。
D.实现湖北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既要重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更要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强力挤压下生存空间日渐萎缩,现代文化的影响力和空间日趋扩大。
B.在现今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动力是创意与科技创新,原有的资本和劳动力的要素已经不是主动力。
C.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的资源,突出荆楚文化品牌,走品牌创新发展之路。
D.重塑乡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构建荆楚文化在农村社区的现代传承体系为发展其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不竭
资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湖北文化含荆楚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武当道教文化、清江巴土文化、三峡文化等。
B.开发利用荆楚文化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要保护好文化遗产,同时要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益。
C.只有加大财政投入,实行政策优惠,吸引文化企业进驻文化产业园区,才能促进荆楚特色文化实现资源
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权化和产权金融化的转变,使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成为文化品牌,最后
实现湖北文化产业整体快速发展。
D.湖北占有沿江之利和沿线之益,因而形成区域内特色文化产业互动及区域间的文化产业联动。◆◆阅读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舜文化
《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舜帝是“德”的化身,
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因此,舜帝是中
国道德文化的鼻祖。
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的融合已经完成,亦
即炎、黄民族的融合已经完成,在部落联盟的体制沿袭了数千年后,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个体的人,
也已经进入了由部落联盟——诸侯国组合起来的“古国”大社会。因此,在社会生产之中,需要有一种不
同于以往的关系和双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准则,才能维护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作为诸
侯国联盟首领的舜,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身体力行地创造、想方设法地推行了这些准则,并
使整个社会都遵守这个“道德”规范,成为人类由文明产生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我们说孔子是儒文化的创始人,然而,孔子的功绩在于集文化之大成;
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纵使是儒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仁”,也只是孔子在总结商
周文化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儒学三重道德——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宇宙道德的源头来自于舜帝的道德
文化。楚简中的《唐虞之道》写道:“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爱亲尊贤,虞
舜其人也。”由此可以证实,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构架就是发轫于舜帝所创建的道德文化。
各民族的文化都以本民族的特有形式发展起来,形成本民族的传统。舜文化产生在炎、黄民族融合之
后,所以,它代表的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这也是舜文化得以继承和不断弘扬的原因。舜帝虽然居“三
皇五帝”之末,但是,舜帝开创了“德治”文明的崭新时代,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这是
中华文化的三块里程碑。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又特别以舜文化为博大
精深,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民族关系等各个领
域。舜文化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一文
中梳理儒家的传授关系时说,是“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
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孔孟传之于后人。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脉是舜文化。舜文化是儒家道德价值之根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舜文化这个道
德文化的源头,就不可能使中华民族保持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没有舜文化的润泽,就不可能培养出国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舜文化的熏陶,就不可能造就出以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为己任的一批又
一批国家精英。
1.下面对“舜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由文明产生的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
B.舜文化是在社会转型期为适应社会发展由当时的舜帝创造的文化。
C.舜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
D.舜文化是民族大融合进程中产生的具有原生性特征的道德文化。
2.对文中“舜文化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B.儒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
C.儒家文化脱胎于舜帝所创造的舜文化。
D.儒家文化是舜帝创造的舜文化的核心。
3.下面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一项是
A.舜文化的滋养和润泽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保持国家强大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B.舜文化是为了适应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而应运而生的和谐文化。
C.舜文化得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其原因是它代表了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
D.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其中道德文化最重要。
◆◆◆阅读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
于 平
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样、层次认同和层次攀升的时代。认识文化构成的“多层次”
有助于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维护“多样性”的自觉,而且有助于引领“攀升性”的自觉。
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评价的基础层次,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我国先哲关
于“仁者人也”的精要表述,就包含着人的文化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相互建构的社会理想。
我们常能听到说某人“有水平,有文化”。“文化水平”作为对人的一种评价,是关乎“文化高低”的
问题。文化水平关乎的是人的文化能力,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
自身的文化形象,那么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但实质上,整个民族的文化
素质是以每一个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攀升为前提的,而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又必须体现为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认知乃至创造能力上。努力成为高水平的“文化人”应成为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无论从事什么工
作,其间人的认知和创造能力都会归结为“文化水平”。如同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不断攀升的文化水平作为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并且,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客体之时
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共进的过程。
把“有涵养”视为一种文化人格评价,是较之“有水平”更高一层次的文化评价。与文化素质的评价
相比,文化涵养似乎提升到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在这个层次上来透视文化人格,你会发现“附庸风
雅”者颇为多见。风雅者,风度雅量之谓也。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而不是外表的矫饰,它不仅需要
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更需要情操的陶冶,它是一种文化人格,更是一种道德人格。也有人视“无
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是具有高度“文化涵养”的特征。文化涵养其实也是文化人的一种陶塑
和一种充实,善陶塑、能充实才能攀升到“文化境界”的层次。
古人论诗曰“有境界自成高格”,文化境界当然也是对高层次文化人格的评价。对于大多数文化人而言,
其实也是缘自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有无”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高低”的
问题,文化涵养关乎“厚薄”的问题,那么文化境界关乎的是“阔狭”的问题。说某人“有境界”是对其
文化人格做最高级的评价。要达到理想的文化境界,有两个重要的取向:其一,面对民族智慧数千年的文
化积累,要力求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去攀升。在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我们能否搭在巨人肩上甚至搂
在巨人腰上都不是没有疑问的,我们对于文化境界的攀升确实有“路漫漫”的感觉。其二,面对人民大众
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要力求投身这一大潮中去“弄潮”。不去顺应潮流、驾驭潮头,如何能预见到“潮平
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文化境界呢?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人格的层次”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人格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
B.文化人格的四个层次,分别关乎“有无”、“高低”、“厚薄”和“阔狭”的问题。
C.文化人格评价的最高层次是文化境界,它是缘自一般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
D.文化人格的层次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其特点有助于人们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2.下列对于“文化素质”与“文化水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的评价,“文化水平”则是对于一个人“文化高低”的评价。
B.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
C.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文化水平的不断攀升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自我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素质是对人的文化人格评价的基础层次,它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先哲“仁者人也”这一表述,
就体现了人的文化素质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这一思想。
B.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它需要人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尤其需要人们陶冶自己的情操,它体现
的也是一种道德人格。
C.“附庸风雅”者和“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者,都不是具有“文化涵养”特征的文化人格。
D.只有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投身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去“弄潮”,才能攀升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
悬”这一“文化境界”的层次。
◆作文组合拳一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
别》
②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③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得知千载事,正赖古人书”,古人即使身遭贬谪仍赏景吟诗作文,表达情怀,抒写抱负,渲染出一方
人文胜迹。品读了上述诗文,其人、其地、其事、其文,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你最想沿着哪位古
人的足迹做一次探访之旅,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作文组合拳二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
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上述材料引起你哪些联想和思考,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例文】
◆◆◆作文组合拳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中国现在最强的感觉是什么?是未来感。”有作家曾评论道,“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得还不太均匀”。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越来越多的未来感已经出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不经意生长。但无论
如何,开往未来的列车不会停下。在通往未来的列车上,每个人不仅仅是乘客。人在通往未来的过程中拥
有主观能动性,可以主动地寻找和制造未来感。如此一来,更多的“未来感”就会层出不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其中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