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名校模考作文及例文分析汇编 2
五、(山西省大同市四中联盟体 2019—2020 学年高三下学期 3 月模拟考试语文试
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
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
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
求。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有的说:“我们学
习这样忙,哪有时间欣赏美?”有的说:“考上大学主要靠智育,审美能力的有无是
无关紧要的啊!”也有的说:“人无德不立,只要品德好,就能拥有一切。”此外,
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其他不重视美育的现象。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以学习委员“小明”的身份为主题班会写
一篇“倡议书”。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例文】
关于提倡美育的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蔡元培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然
而,网络“污文化”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可谓“甚嚣尘上”,大有代替主流媒体的
趋势。这样粗糙怪异的文化不断刷新着国人对美的认知,冲击着青少年尚不成熟的三
观,使得中华文化的美好高洁被侵染,让人们不知“何为美”。故此,唯有加大美育
的培养灌溉,才能成就个人之福,国家之幸。
加强美育培养是个人之福。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大声疾呼:“美育是一种刚需,
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拥有审美能力,就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
就能够善于在苦难的生活中找到美,从而制造美,然后让自己即使在地狱中也能笑出
声来,在苦难中也能开出花来。正如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个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
洞,引来了评审们的好奇,“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
桃源的入口。”同样的破损,不同的角度得出不一样的答案,哪种答案更让人有幸福
感?结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见,倘若一个人的心灵和境界没有受到美的熏陶
和启示,没有保留住一片审美的心灵的净土,任何美的种子播下,也不会生根发芽,
也就不可能具备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的胸襟和气象。因此,个人的成绩系于美育培养
之上。
加强美育培养是国家之福。中华传统文化中,高山流水是伯牙子期的阳春白雪的
音律之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精妙绝伦的书法之美;秦腔梆子是黄土地人民的下里巴人的独特之美。美是一种享受,一种修行,虽说美的种类有千千万万,然美绝不
能堕于低俗、下流,美决然不能成为恶俗文化的代名词。“污”文化的流行,折射出
的恰恰就是现如今美育培养的缺位,这些低俗的审美观大行其道时,影响的不仅仅是
个人的品德修养,更会在向国外展示形象的时候,拉低国人的素质,抹黑大国形象。
冯骥才的感叹:“中华民族的审美,现在是低谷,充满了乱象。”因此,对于美育的
培养和灌溉,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唯有加强美育培养,才能使国家形象高大伟岸。
同学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让我们加强
美育培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下去。我们要相信:美是一片沃土,只有勤加
耕耘、施肥、浇水,才能使这片土壤更加肥沃,才能让美育出更加高尚的品德修养,
才能成就个人之福,才能撑起国家之幸。
倡议人:小明
××××年×月×日
【立意指津】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要求来看,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明确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其次要明确任务指令(任务
驱动),再次要明确写作对象、角度、范围及文体等要求;最后,携带任务指令完成
写作即可,千万注意不得脱离任务指令写作。
【审题】材料部分先引用名人名言,阐释前人对“美育”的理解,交代了“美育”
对个人及集体的重要性;然后联系现实,指出问题,揭示有些同学不理解美育,不懂
得审美的现象。前后对比,引起考生的思考:“美育”这么重要,为什么有些同学却
不理解呢?这种不良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应该怎样改善这种情况呢?据此可
以立意:提倡美育,重视美育。作文的任务是“以学习委员‘小明’的身份为主题班
会写一篇‘倡议书’”,倡议的内容应紧扣“提倡美育”,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并提出希望和建议。
题目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立场,考生要站在这一立场上进行写作。同时注意,对于
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的现象,不能一味地责备、讽刺或埋怨,而是要有自己的思
考,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给出具体的观点和事例,倡议同学们理解美育,重视美
育。
参考立意:美育是一种刚需;携美育同行,作追梦新人;美育是眼睛,前途一片
明;搞好美育是基础,成长路上你最行。
行文结构:文章首先引用名言,反观现实,提出观点;然后从个人层面、国家层
面论证美育的重要性,最后发出号召,再现美育的重要性,照应文章开头。
六、(陕西省西安市 2019—2020 学年高三下学期检测语文
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我们听过许多关于逆境的名言,比如英国诗人拜伦说“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
道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说“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
不挠”,先贤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时,会用困难坎坷来锻炼人。但是现实生活中,
我们渴望“一帆风顺”“万事顺遂”。
为帮助同学开拓视野,复兴中学团委举办一次辩论赛,正方观点是“顺境更有利
于人的成长”,反方观点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你是明华,是正方或反方(任选)的一辩,请你写一篇辩论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立场,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例文】
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是反方一辩明华,我方的观点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首先明确,何为
逆境:逆境是不顺利的境遇。如果一个人预计付出三分努力解决一些问题,结果却付
出了八分,甚至更多也没有办法完成的时候,我们就说,这个人,遇到了一定的逆境,
这里请对方辩友注意:当困难程度明显超出预期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时,这种绝境的
状况就不是本次辩题应讨论的范围。下面我方将继续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经历逆境会有两项收益:磨练人的品格和增长人的阅历。人的意志正如一
块玉石,只有经过打磨才能绽放出美丽的光彩。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爱迪生
做了 5 万多次的实验,最终成功地发现了钨丝。而正是由于那 5 万多次失败经验的积
累,才使他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第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顺利的
环境中,但是要知道,很多时候的遭遇我们是无法选择的,正所谓“人生之不如意者
常八九”,当我们面对逆境时,我们会发现,人克服困难走出逆境的能力,其实都是
从困难挫折中获得的。正如我们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我们收拳是为了更好的出击
一样,逆境的意义在于人生更全面的发展。
第三,逆境能更好的促使人把握机遇,激发潜能。我们都有这样的认知,容易得
到的事物往往不会令人加倍珍惜,甚至更容易失去。而身处逆境的人,则知道机遇的
珍贵,因此逆境中的人更懂得珍惜和把握机遇。当你获得这些品质的时候,对方辩友
能说你没有成长么?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被困在一个孤岛上,他是不是要最大限度
的发掘自己的潜能,才有生存下去的机会呢?然而顺境中,诸如此类的问题根本不会
出现,更谈何成长呢?
逆境固然给我们生活及事业带来很大的障碍,阻碍事业的前进,但是当外界的环
境不可改变时,我们要调整心态,勇于面对逆境中的困难,克服逆境,在逆境的磨练中得到自我的提升,使逆境成为自我前进的动力。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逆境更利于
人的成长。
我方发言完毕。
【立意指津】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
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
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
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
【审题】围绕“顺境/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复兴中学团委举办一次辩论赛。
需要我们以正方或反方的身份写一篇辩论稿。注意“中学生”的身份特点,辩论稿的
格式与演讲稿的格式基本相同。若是以正方的身份来写,“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可从顺境的作用和好处来写;若是以反方的身份来写,反方观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
成长”,可以从逆境可以激励人的斗志来写。
【立意】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逆境出人才;逆流而上;逆境能成就人生等等。
【结构】作为辩论词,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标题即观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
长》,先称呼,再介绍自己,亮明观点,介绍什么是逆境,很规范。中间三段,分为
三点辩论,“第一,经历逆境会有两项收益:磨练人的品格和增长人的阅历”“第二,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三,逆境能更好的促使人把握机遇,激发
潜能”。最后一段强调“我们要调整心态,勇于面对逆境中的困难,克服逆境,在逆
境的磨练中得到自我的提升,使逆境成为自我前进的动力”。
二、(四川省 2019-2020 学年下学期 3 月县上月考)阅读下面的材
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疫之时,很多标语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
乡间标语: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
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
街头标语:武汉人,不服输,疫情面前不低头。
你加油,我加油,战胜病毒有盼头。
众志成城齐努力,誓把病毒全抗击。
日本援华物资标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盛唐•王昌龄)
山川异域,日月同天。(盛唐•日本大臣赠中国僧人语)
岂曰无衣,与子战友。(先秦《诗经•无衣》)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热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能,给与
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标语和日本人对传统中国
诗文的运用,更给我们对于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带来诸多思考。请你选择
一个角度,就此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自拟标题 ,不少于 400 字。
【答案】例文:
效果决定一切,因地才能制宜;
“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
见”……在全国大面积复工复产的当下,依旧可以看到如此“硬核”的标语遍及一些
城市小区,毋庸置疑,不同类型的宣传横幅在防疫初期确实起到警示作用。
在大众对新冠肺炎还不够重视的情况下,乡村大喇叭,街头社区的横幅,成了有
效的宣传工具,这些犀利的横幅在某种程度上也让大众了解到疫情的严重性,以及自
我防护的基本知识。
前阵子日本在捐助中国的时候,写了诸多的中国古诗,比如“山川异域,风月同
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同气连枝,共盼春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
月何曾是两乡”等,一时间打动了无数中国人。当然,在打动大家的同时,很多人惊
讶和感叹日本人为什么对中国文化如此了解。还有一些人,把“武汉加油”跟这些诗
拿出来比较,来自嘲我们对祖宗文化的丢失等。
如果我换一种说法来出一道考题,请问“武汉加油”用古诗如何表达?那大家也
会很容易找到类似“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样的诗句。但大家再想想,如果对着镜
头或拿起电话要让你说一句鼓励武汉的话,你说的不是“武汉加油”,而是“山川异
域,风月同天”或“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那我觉得你不是文化水平高,而是精神
有问题。
所以,以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效,效果决定一切,因地
才能制宜。
【立意分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
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
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
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
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
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
本次作文材料是疫情期间的标语,这些标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
息的标语,二是日本友人的富于文学气息的标语。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①乡间的这些“土味”标语,甚至有些“雷人”,横幅像泥石流一样“无情”却又十
分“硬核”达到了防疫宣传的目的让我们一起提高防范意识戴好口罩减少外出,共同
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
②乡间的这些“土味”标语,简单粗暴,有悖精神文明;
③特殊时期,疫情重于泰山,不该过于纠结语言的表达。
【立意】
语言的“得体”并不意味着随时随地的谦和温良,而是在于“正确的时间说正确的
话”。
防疫时期,我们需要借助人民群众的智慧,不仅是语言方面,更有其他方面;
“语言得体”并不等于文雅;
效果决定一切,因地才能制宜;
【素材】
读诗歌是对情感的美学领域的追求和探索, 古人对壮志未酬的哀叹,对国破家亡的
悲愤,对背井离乡的忧伤,对戍边将士的激昂,对回归田园的恬淡闲适,这些情感因
为境遇的变迁而风格各异,但却同样千古流传,隔着时空共鸣。
古典的诗集文集,都是一把把情感的钥匙,能够打开人们内心世界的大门,门后是一
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雅致天堂。如果用功利主义,实用
主义去衡量诗词价值,那么,就是怀着可食之肉的心态,去叩打诗词竹林的柴门,那
门自然要紧闭。
作为一个中国人,能饱读诗书者,气质自然高雅。墨香飘艺苑,丹青绘人生。诗词是
上古先贤精华之荟萃,博览诗词,你可以感受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春日清丽,映日荷花
别样红的夏日灿烂,体验到秋风中的,人比黄花瘦的寂寥,冬天雪地中疏影横斜水清
浅的淡雅。
每一首诗词歌赋里,都有一种精神的流贯,都有一份情感的跳荡,都有一个个意象的
飞舞,一个个意境的绚烂,幽幽墨香,不朽情怀,传承下去,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诗词应该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信仰,是中国人的优雅的风貌,是我们泱泱大国,诗词国
度的精致的名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在一些地区,当地工作人员挂上了防疫
宣传标语横幅,以接地气的形式呼吁居民们做好防疫工作。看了这些标语横幅,你就
明白为什么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了。
【结构】
本文开篇引用材料中的标语,强调在“防疫”的特殊时期,这些“土味”标语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接着分析标语的现实意义;然后和日本友人富于诗意的标语进行比较;
最后得出结论“效果决定一切,因地才能制宜”。【点睛】
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
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
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
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