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冲刺: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集萃5篇(附:文题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备考冲刺: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集萃5篇(附:文题解析)

ID:348289

大小:18.6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6-2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备考冲刺: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集萃 5 篇(附:文题解析) 1、【作文试题展示】 “打卡”原指上下班的考勤方式,现在打卡的含义则有所拓展。有人在 APP 上打卡 学习,有人去网红店打卡消费,有人往健身房打卡锻炼,有人到热门景点打卡旅游…… 对这种“打卡式”的现代生活,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或思考? 请结合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文题解析】 试题明确要求对“打卡式的现代生活”进行叙述或评论,其难度在于“打卡”的概 念不好把握。(“打卡式”的概念更难,我们在文章最后会提到) 材料第一句话说“现在打卡的含义则有所拓展”,但第二句话只是列举了很多“打 卡”情境,表现出“打卡”一词可以有广阔外延,没有对“打卡”行为的具体描述,也 没有直接道破“打卡”内涵的句子。如果把“打卡”简单等同于“签到”,则此题失去 了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联想生活经验和比较相近词语,来把握或者说触摸“打卡”的内涵。 使用微信朋友圈的人,如果自己没有“打卡”的行为,也会在朋友圈上看到别人的 “打卡”。其实就是微信朋友圈发图,图片是自己做了某事的照片,或者 APP 的使用截 图(往往是 APP 运营者提供的)。 同样是记录行为,现代“打卡”和“签到”(旧式“打卡”)有差别。比如进游泳馆 游泳时在年卡上盖一个章,参加会议进门先签个到,都只是做了一个使用或参与记录, 我们现在不用“打卡”去表述。而把自己健身或参会的照片发在微博或朋友圈里,往往 会配上“打卡”的文字。两者区别在于:签到(旧式“打卡”)是记录给活动组织者看, 同时也是为自己留下参与过的证明;现代“打卡”是记录给自己周围的人员看。套用孔 子的话就是“古之打卡者为己,今之打卡者为人”。 不过,用“打卡”一词来表达朋友圈发图记录自己活动的行为,而不用“秀图片”等,确实有其微妙之处。这可以借助老式打卡来理解。 老式打卡是一种上下班的考勤方式,过去是有一台机器在一张纸卡上印下打卡时间, 现在可以通过指纹、脸部扫描等方式记录。其以下几点特征可以关联到新式打卡上: 1 考勤打卡往往具有周期性。 “打卡式的现代生活”中的学习、健身显然具备这一特征,也是朋友圈“打卡”较 早使用的领域。但网红店和旅游则往往是一次性的,本不适用“打卡”一词。但最近这 类使用较为常见,是因为使用者更看重的是“打卡”的以下含义。 2 考勤打卡是被迫的,供监督的。 “打卡式的现代生活”中的学习、健身显然具备这一特征,发朋友圈的动机中,有 接受大家监督的积极因素。而在网红店和旅游等事上使用“打卡”,多少表达了去这些 地方并非主观意愿,只是受他人影响而已。 3 考勤打卡怀有应付了事的心态。 在过去用打卡考勤的单位往往是机关事业单位,上班打卡后就可以喝茶看报(现在 叫“摸鱼”)。现在,我们用“打卡”表达对学习、健身、旅游和网红店,多少暗含着 “并非全身心投入”的意思(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励志式“打卡”),特别是朋友圈发图时, 加上“打卡”,可以消解“作秀”的因素。当然,也可以认为是用一种自嘲的方式在作 自我展览或形象塑造。 这也解释了一些返现、赚取奖品的打卡平台的出现。使用“打卡”来表达朋友圈发 图推广,用承认形式主义的方式来减轻“打卡”者做推广的心理压力。大家可以比较 “签到拿金币”和“打卡返现”两种营销方式: 某宝 “签到拿金币” 某阅读 APP “打卡返现”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对“打卡”的使用可能只是关注了以上讨论的“打卡”的一两 点特征。比如多数人会感觉到“打卡”带有消极心理。旅游打卡,往往并不意味着认可, 更不代表认同或满意,仅仅是“我看到、我来过、我拍过、我走了”。但最近网上有了 “打卡上海进博会”的说法,又是在宣传其非去不可,吸引大家前去参观,可以说是 “打卡”的新发展。对“打卡”一词的宣传、推广性使用逐渐被大众接受。 词汇含义,特别是网络词汇的含义就是在发展变动中的。我们写作时也不必面面俱 到地分析各类“打卡”人群,或讨论“打卡”的前世今生,只要抓住自己体会到的现代 “打卡”的某个特点进行构思,或宣扬其积极的自我督促意义,或批评其消极的形式主 义和任务观念,均可。甚至可以挖掘其用消极形式促进积极行为的心理机制。 需要批评的是,试题材料用了“‘打卡式’的现代生活”的说法,不仅认为“打卡” 行为已经广泛渗透入现代生活,更认为“打卡”背后那套的行为逻辑已成为现代人的普 遍观念。这一判断显然是武断的。而且从“打卡”飞跃到“打卡式”,是一个过高的写 作要求,考场上很难完成,不适用于高二期中调研这种评测性而非选拔性考试。试题如 改为“对现代生活中的‘打卡’,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或思考”,更为妥当。 2、【作文试题展示】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 歌除外。 数量,未必越多越好;速度,未必越快越佳;力量,未必越大越好;色彩,未必越 浓越好……关键在于把握好平衡。只有把握好了平衡,人际关系才能融洽,事情进展才 能顺畅,局面才会和谐。 【文题解析】 材料第一句话是过犹不及的老话头,本可引出“适度”一类话题。但第二句提出 “平衡”这一关键词,锁定了话题。“适度”可只就一物讨论,而“平衡”则至少涉及 两物。要写好“平衡”,就必然在文章中讨论相关的几样事物的关系,而不是单论某物的重要性。即使想借助首句来写作,所写“适度”也不是用一客观标准去度量某物,而 须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进行比较,以几者的平衡与否来判断“适度”,而不是以求得 某物的最佳状态为“适度”。 第三句列举了关于“平衡”的情境: “人际关系”本身就默认了多人的存在。在不同人身上投入的交际时间,对待不同 人的态度,都需要把握平衡。 “事业进展”需要处理多方面的事务,在各方面投入的多少,需要把握平衡。小到 学生平衡文理学习时间,学校平衡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大到国家平衡经济和文化发展 的投资,莫不如是。 人际关系和事业进展,也是局面的一种。所以最后一项“局面”可以认为是一个总 结,而不必单独作为一种情境。 可以说,材料提示的是一种外在平衡,即物与物之间的平衡。但还有一种内在平衡 也需要我们把握。比如人体上的左与右、身与心,人心中的利和义、刚与柔、进与退, 制度中的自由与约束,这些同一事物中的相反相成的两方面,都可以讨论其平衡。甚至 像真与善、道与德、家与国这样看似同一倾向的概念,在具体情境中,也会面临此消彼 长的局面,这时就需要进行平衡。总之,选择好“平衡”的对象,是文章立意出彩的关 键。 另外,在如何把握平衡上,有一个值得辩证思考的点:平衡就是均等吗? 美术设计上,对称与平衡不同。同样的,人际关系的平衡固然要照顾到各方面,但 亦有远近亲疏之别,不可平均用力。事业要求得进展,就不能不确定重点。诸葛亮写信 夸关羽,就是在搞五虎上将间的平衡,联吴抗曹,就是在制造孙刘两家和曹操之间实力 的平衡。可见平衡并不是平均对待,而是斟酌损益,根据各方特性来决定取舍向背。甚 至有的时候,“损不足以奉有余”也是可以达到平衡的。 所以,简单的平均主义不是“平衡”,而刻意制造的均势——制衡,则是“平衡” 的滥用。现在的古装剧热衷于表现帝王让朝中党派相互制衡以求独尊的心术,有些无视 正邪的对各方臣子的抑扬,看似让朝局稳定,实则增加了内耗。 总之,材料虽然归结于“和谐”,但“发展”亦当是“好”中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否定“关键在于把握好平衡”这一材料预设观点,亦无不可。“平衡”也许不是我 等凡夫俗子可以把握的,只有交予山去思考。或者说,提供充分的物竞天择的空间,才 能避免庸俗化的简单平均和集权式的恶意制衡,让局面在搅扰中和谐,在摇摆中前进。 3、【作文试题展示】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 歌除外。 数量,未必越多越好;速度,未必越快越佳;力量,未必越大越好;色彩,未必越 浓越好……关键在于把握好平衡。只有把握好了平衡,人际关系才能融洽,事情进展才 能顺畅,局面才会和谐。 【文题解析】 材料第一句话是过犹不及的老话头,本可引出“适度”一类话题。但第二句提出 “平衡”这一关键词,锁定了话题。“适度”可只就一物讨论,而“平衡”则至少涉及 两物。要写好“平衡”,就必然在文章中讨论相关的几样事物的关系,而不是单论某物 的重要性。即使想借助首句来写作,所写“适度”也不是用一客观标准去度量某物,而 须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进行比较,以几者的平衡与否来判断“适度”,而不是以求得 某物的最佳状态为“适度”。 第三句列举了关于“平衡”的情境: “人际关系”本身就默认了多人的存在。在不同人身上投入的交际时间,对待不同 人的态度,都需要把握平衡。 “事业进展”需要处理多方面的事务,在各方面投入的多少,需要把握平衡。小到 学生平衡文理学习时间,学校平衡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大到国家平衡经济和文化发展 的投资,莫不如是。 人际关系和事业进展,也是局面的一种。所以最后一项“局面”可以认为是一个总 结,而不必单独作为一种情境。 可以说,材料提示的是一种外在平衡,即物与物之间的平衡。但还有一种内在平衡也需要我们把握。比如人体上的左与右、身与心,人心中的利和义、刚与柔、进与退, 制度中的自由与约束,这些同一事物中的相反相成的两方面,都可以讨论其平衡。甚至 像真与善、道与德、家与国这样看似同一倾向的概念,在具体情境中,也会面临此消彼 长的局面,这时就需要进行平衡。总之,选择好“平衡”的对象,是文章立意出彩的关 键。 另外,在如何把握平衡上,有一个值得辩证思考的点:平衡就是均等吗? 美术设计上,对称与平衡不同。同样的,人际关系的平衡固然要照顾到各方面,但 亦有远近亲疏之别,不可平均用力。事业要求得进展,就不能不确定重点。诸葛亮写信 夸关羽,就是在搞五虎上将间的平衡,联吴抗曹,就是在制造孙刘两家和曹操之间实力 的平衡。可见平衡并不是平均对待,而是斟酌损益,根据各方特性来决定取舍向背。甚 至有的时候,“损不足以奉有余”也是可以达到平衡的。 所以,简单的平均主义不是“平衡”,而刻意制造的均势——制衡,则是“平衡” 的滥用。现在的古装剧热衷于表现帝王让朝中党派相互制衡以求独尊的心术,有些无视 正邪的对各方臣子的抑扬,看似让朝局稳定,实则增加了内耗。 总之,材料虽然归结于“和谐”,但“发展”亦当是“好”中之意。从这个意义上 说,否定“关键在于把握好平衡”这一材料预设观点,亦无不可。“平衡”也许不是我 等凡夫俗子可以把握的,只有交予山去思考。或者说,提供充分的物竞天择的空间,才 能避免庸俗化的简单平均和集权式的恶意制衡,让局面在搅扰中和谐,在摇摆中前进。 4、【作文试题展示】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 体自选。 使命,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保家卫国,是“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为民众谋幸福,也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中的为世界谋大同……人因寻求使命而无比坚定,因肩负使命而愈显尊严,因履行使命 而更加崇高。【文题解析】 本材料围绕“使命”展开。 前半通过三个诗句提出三种可以称为“使命”的人生追求,由家国到民众再到世界 的序列,赋予“使命”一词宏大感,其暗含的安全、幸福、大同的序列,又赋予“使命” 以崇高感。总之,“使命”是绝对伟大、绝对正确的。 由此引出材料后半的三个排比,说寻找、拥有和完成“使命”的人是伟大崇高的。 总之,整个材料的思路是:“使命”是对的,所以有“使命”是好的。 由“对”到“好”的逻辑是天然成立的。 所以,能不能写好这个题,就看你胸中有多少绝对伟大、绝对正确的东西。 但是,对于“使命”何以伟大、正确,依然有可言说之处。 “使命”原指出使的人所领受的任务。受命后必须去完成,所以“使命”可以表达 应尽的责任。而促成“使命”完成的,受命者是对发令者的忠诚,或者是受命者对于信 义的坚守,或者是受命者回应发令者的信任,总之是超脱功利的,于是“使命”可用于 表达合乎道义的重大的责任。 但无论如何,“使命”的存在以命令发出者的存在为前提,比如“党交给他的庄严 使命”,“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就算是电脑游戏《使命召唤》,也会设定一个 盟国或联合国授予任务的剧情背景。而“使命必达”无论是说快递还是东风,都存在一 个发令者。 自设的目标,自身的修养,单纯为自己的工作,不叫做使命。比如学生到学校上课, 谈不上“使命”,不是说学文化不够高大上,而是因为上学不是奉命而为的。当然,“人 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的说法另当别论。 又比如“苏武流胡节不辱”,如果从坚守气节的角度赞美苏武的高尚人格,尚不在 “使命”一题之中。但此“节”亦是符节之“节”。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 旄尽落”,这就是他对于“使命”的执着。如何理解苏武“使命”的发出者(汉武帝? 汉朝?民族交流的趋势?),决定了这一事例的讨论方向。 我们再来看看材料所引的三个诗句,是不是适合用“使命”来阐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的是一种战斗豪情,至于其为何要“破 楼兰”,同属《从军行》组诗的“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已指明是受了唐 皇的使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在给出作者对于“古仁人之心”的理解, 是他对理想人格的自发追求,离“使命”较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是比喻一个客观真理,这句话本身是不包括 人的行为的,跟任务、责任无关,更谈不上“使命”。 当然,以上分析并不否认保家卫国、为民众谋幸福和为世界谋大同是“使命”。材 料也只是想通过诗句来让这些高大上的“使命”生动形象。但如果诗句中只有“使命” 的个别内容而没有“使命”的核心特质,则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引导。 要让文章内容不空洞,理论有深度,不妨由“使命”的领受性出发,思考下面几个 问题: 某“使命”由谁赋予? 该“使命”通过什么方式赋予? 该“使命”的伟大,是由于其内容的伟大,还是因发令者的伟大? 该“使命”的崇高,是由于授予使命时所建立的发令者和受命者之间超乎功利的关 系,还是受命者对于这种关系的珍视或者对于完成使命的执着? 后面几问已经涉及到材料最后的“因肩负使命而愈显尊严,因履行使命而更加崇 高”。但是,“人因寻求使命而无比坚定”在排比中显得突兀。“使命”是在施受那一刻 才成立的,就像“承诺”,并不能独立存在,应该不存在“寻求”。如果是主观寻求而获 得的,那就缺失了发令者,所谓“使命”很有可能只是崇高感包装了的个人追求。 真正崇高的“使命”,或者说“使命”之所以崇高,就是因为其从产生到执行都不 以个人利益为主导。“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使命”很好的注脚。 5、【作文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 标点符号。 【文题解析】 本材料将“有的人”和“我”的态度进行比较,展示对立态度的同时也表明倾向于 后者。 因为试题将两种行为分两行文字呈现,我们很容易认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和 “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是对立的观点。但其实有对立性的只是“已经发生”“从未有 过”这组状态词,“看到”和“梦想”并不互斥。“我”的“梦想”也是以“看到已经发 生的事情”为前提的——没有看到“已有”,亦无法知道梦想是“未有”。本题的对立点 不是“看现实”和“有梦想”,而是面对同样的现实,是就现实而问“为什么会这样”, 还是产生梦想并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总之,题中的“梦想”一词虽然抢眼,但值得讨论的,却是对待现实的态度。 之后的两问是对两种态度的进一步阐释。 问句可为疑问,可为反问,甚至可为感叹,所以对于那两问的理解会生出分歧。 “为什么会这样?” 可以理解为对事件成因的探究和反思(“咦——,为什么会这样?”), 也可以理解为因不满于遭遇而怨天尤人(“天哪!为什么会这样?”),或者悲观失 望、自怨自艾(“唉,为什么会这样?”)。 考虑到要与“梦想”形成对比,一般会采取后一种较为消极的理解。 “为什么不能这样?” 可以理解为对梦想的执着甚至执拗(“哼,为什么不能这样?”), 可以理解为实现梦想的信心和对障碍梦想之物的轻蔑(“切,为什么不能这样?”), 也可以理解为对标梦想找差距,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探寻实现梦想的路径(“那么,为什么不能这样?”)。 考虑到是“追问”,我们更倾向于后一种较为理性的理解。 把前后文连贯起来理解,比较好的立意就是:面对现实不如意处,不必哀怨,而要 用理想主义的情怀去对现实进行思考。“梦想照进现实”一语,可以作本材料的注脚。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