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主题征文:书香抗疫,在悦读中“串门儿”1月24日,雄浑的晨钟没有响,小城的人们已经习惯在钟声中开启新的一天。没有钟声的清晨,异样的寂静。会理古城,四季都是温润的,在二千多年的悠悠时光里,小城始终与春天相偕相依,于是,人们叫它“小春城”。庚子年春节,是一个凝重的春节,会理这座天府之南、彩云之北的古城,在岁岁年年的晨钟暮鼓中历经世事变幻。这次也不例外,新冠肺炎疫情下,蓝色的天空有些沉寂,鸟儿的鸣叫还未汇集成歌已经散去,早春的空气虽然清新,却夹着让人无法忽略的消毒水气味。广场空空荡荡,店铺的门紧闭着,家家户户门上火红的春联透不出喜庆,这一切仿佛要告诉人们,这不是一个让人熟悉、让人安心、让人喜悦的春节。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春节灯会停止、从初一到十五的文化活动停止、县图书馆关闭、景区关闭……各种关停的通知,小城上空有紧张的云层在聚集,闲适生活的人们明白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我戴着口罩匆匆地走着,买了生活必需品,匆匆地回家。门外,社区宣传标语无比醒目:不要串门,宅家抗疫。烟火十足的小城生活,就此暂停。这场疫情就是一场灾难,病毒迅速传播到国内每一个省和全球部分国家,每日更新的疫情地图上深深浅浅的红色区域,让人沉重、愀心、焦急。疫情暴发地、重点疫区、周边疫区,四方涌来的疫情如暴风雨中的大海,波浪滔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一个刺眼的疫情数字后面都是一个鲜活的人,每一个人后面都是一个或几个家庭;全国人民全力以赴抗疫,这是一场战争。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军人挡在了14亿同胞前面,英勇抗疫,可歌可泣;基层干部、志愿者、建筑工人和更多的普通民众奋力作战,激动人心。全国各地纷纷号召大家禁足,不串门、不添乱,自觉在家配合隔离。灾难不仅会激发出人性中至善至美的一面,也会唤醒沉睡在人性中最野蛮的劣根性。善良的人们,被一股浊流扰乱了视听。严峻的疫情让人焦虑、不安,恶意的信息在网络上肆意流窜,一些丑恶现象从阴暗的角落里蹦了出来……有能力帮助别人当挺身而出,没有能力帮助别人则约束自己。宅家、读书,这是我一直不变的选择。多年来,我骄傲我是一名读者,不是因为一种身份,而是一种状态,图书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借阅书籍的我,像贪心的渔夫,总想把游弋的鱼儿多多地收进网中。带着书籍走出图书馆时的我,是最快乐的,像是马上见到思念的人儿,从心底里汩汩冒出来的喜不自禁,如阳光,满脸洋溢。我注意到,在图书馆遇到的人,都带着一种心领神会的微笑,因为我们都是读者。春节前,我已从图书馆借到了新上架的图书,没想到,才过两天,县图书馆因为严防疫情的要求暂时关闭,我暗自庆幸,无意间提前准备好了“粮食”。英国小说家毛姆写道: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多年来养成的阅读习惯没有因疫情而改变,在全民禁足的日子里,阅读的时间比往常多了,不串门、不与朋友聚会,让阅读更加专注。我看到有人这样写:阅读也是一种战斗。身体防疫重要,精神防疫同样重要。沉下心来,不慌乱,更别添乱,这是普通人必须做到的。杨绛先生这样谈阅读:“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是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必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宅家的日子,这样的“串门儿”让人安静、闲适下来。我每天关注完疫情的官方报道,就开始静静地去喜欢的作者“家”里,坐下来,听他谈话,与他交流,然后思考,以达到愉快地共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作者,我们久违了。当我读到《新京报书评周刊》上的一段话,再次找到共鸣:“我们不仅希冀复活现实的想象,也希冀复活历史的想象。站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寻找我们的固有位置,拓展我们生活的边界。与亨利·卢斯一样,我们希望: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目睹伟大的事件;去看穷困者的脸、骄傲者的姿势;去看奇异之物;去看人类的杰作;去看千里之外的世界、隐匿于高墙和房间之内的事物;去看男人、女人和孩子;去看,并享受;去看,被震撼;去看,被塑造。”生活有万种可能性,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思考,能前去“串门儿”,关于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山一水,都是生活的真相,以文相悦,对于我来说,有幸了。窗外,邻居家的迎春花日渐如潮,涌动着,春天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