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的主观表达与客观效果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的主观表达与客观效果

ID:352735

大小:12.8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9-1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的主观表达与客观效果 作为江苏高考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加上今年新冠疫情的全民影响,按理说作文命题 应该求稳,命题者也可能在“稳”字上大费周章,可客观效果有点事与愿违。 试着顺应命题者的思维解析一下这道作文题的材料: 首先,在表达形式上求稳,不能让考生有措手不及的陌生感。虽说今年江苏卷应该向 全国卷更加靠拢,但江苏师生熟悉并习惯于江苏的命题风格,命题者没有贸然采用全国卷 的命题方式,而是沿袭了 2019 年的形式。去年的材料是这样的: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 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 此,事犹是,人亦然。比较来看,两则材料都由四句话组成,句句都有衔接和关联,需要 考生一句一句地读下去并作分析,从而理解材料意思和命题意图。 其次,在内容选择上求稳,贴近生活,尽量让考生有话可说。今年江苏卷第 4 题考查 的是对“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简表”的理解,表格中统计了 2016 年以来互联网的普及率在 50%以上,而考生应该在这 50%之列;由于疫情阻挡了师生迈进校园的脚步,江苏所有高中 都进行了网络授课活动,多日观看直播课堂,平日里的自主上网,考生对智能互联网的基 本性能还是比较了解的,网络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在内容表述上,力求具体详细,让考生看得清楚明白。整则材料由四句话组成, 第一句话“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句话出自《易经》的第一卦《乾卦》,意为“同类的 声音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 准确解释还需一定水准,毕竟出自经典著作,起调不低。第二句话“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 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是对第一句话的具体解释, 因为有“同声”有“同气”,人们才能关注到自己喜爱的人和事;因为“喜爱”,才“总是 关注”,长期以往,如入芝兰之室,抑或“鲍鱼之肆”,深受同类信息的影响。第三句话,“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用一个“更” 字与上句紧密衔接,同时起到递进作用,引导考生将目光投向自己熟悉的互联网生活,触 动考生的相关体验。第四句话,“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 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采用第二人称,与考 生形成直接对话,也是对第三句话的进一步补充,浏览、点赞、分享与感动,这些是互联 网生活的具体表现,是“你”对当下的喜爱与关注,这些同类信息环绕着你,塑造着你, 关涉到你未来的样子。四句话由古及今,层层下阶,步步走近,面容可辨,考生该是能够 理解领会吧? 可在考场上,一般考生面对这则作文材料却有雾里看花无所适从之感,客观的效果并 非命题者所希望和努力的平稳,原因如下: 第一,材料字数偏多,带来阅读理解的压迫感。整则材料包括标点符号有 126 字,较 之去年的 60 字,超出一倍之多,相当于一篇小型的现代文阅读。考生在写作文之前,已经 做了前面的 5 篇阅读,颇费心力,到作文审题,原本就要慎之又慎,此则材料让他们更费 脑筋,几尽思量,竭力揣摩材料的意思。 第二,材料特点有违师生的备考方向。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没有提供《2020 年普通高等 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而是明确宣布沿用 2019 年的。该《考试说明》 在“典型题示例”中提供了四道材料作文题,即 2012 年上海卷的“微光”、2014 年江苏卷 的“青春朽与不朽”、2017 年江苏卷的“车”、2018 年江苏卷的“语言”,这几道题的材料 都属于核心概念型,关键词在材料中反复出现,在审题上难度不大,学生基本都能理解。2019 年江苏卷的作文题自然不在其中,而本则材料却与 2019 年江苏卷相似,都属于语段理解型, 需要考生自己去提炼中心意思和关键词句,审题的难度增大,对于平时着力准备《考试说 明》 上作文题型的考生来说,这样的作文材料处理起来还是有点心余力绌。 第三,材料内容本身的逻辑问题。材料四句话,命题者进行层层下阶的解释,其实这 也是步步遗漏的过程。第一句说的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普适性道理,第二句就聚 焦到人们与同类信息的关系之中,第三句再聚集到智能互联网时代,第四句指向“你”(考生)的当下与未来。四句之间在语意间有关联,但在逻辑上有跳脱,在命题者步步个性化 的解释中,步步屏蔽其他的合理解释,后三句将首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内涵步步 缩小,需要考生对材料不但要有阶梯式的理解,还要有走下阶梯后归纳出主旨的能力。 如果考生能够理解命题者作文材料上的苦心经营,估计他的写作能力也不会差到哪儿 去。问题是在考场那么紧张的氛围之中,考生能够从容地跟随命题者的思路拾级而下吗? 而从整则材料来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同类信息的环境,而“人 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这是时间累积的结果, 但“塑造”呢?是同类信息把人们塑造成所关注的“自己喜爱的人和事的样子”吗?那何 来的“同声”“同气”呢?“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开始于当下的浏览、点赞、分享和感动, 就是说你的未来会被同类信息所塑造,那你“当下的样子”呢?你当前的行为不是取决于 你的喜爱与关注吗?如此,你未来的样子和当下的样子又有何本质区别呢?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