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指津:议论文写作逻辑的原点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名师指津:议论文写作逻辑的原点

ID:352739

大小:16.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1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名师指津:议论文写作逻辑的原点 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来表达观点、提出主张、发表意见、显示态度以说服他人,目的 的达成,建立在对事物的剖析、事理的评论上;剖析得全面、深入,评论得道理充足,观 点、主张、意见、态度等就易于被别人接受。所以议论文写作在提出明确的观点、摆出充 分的论据以进行合理的论证中,显示其严密的逻辑性。但在实际的写作教学或考场作文中, 可以发现学生所写的议论文大都缺乏说服力,观点含糊不清者有之,指鹿为马者有之;议 论单一、狭窄者有之,颠三倒四者有之,推理时强加逻辑者有之;甚者,在行文时只求不 断出现关键词即可,管它出现得是不是地方,出现得有理无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 对概念(文中所谓的关键词即是)的辨析出现了问题。 概念是什么?它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莎士 比亚笔下热恋中的朱丽叶曾轻视并质疑罗密欧的姓氏:“啊!换另外一个姓吧:姓算得什 么?我们所谓的玫瑰,换个名字,还是一样的香……”(梁实秋译《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 幕第二景)付出沉重的代价后,她才意识到姓名很重要。这里的“姓名”,可以作“概念” 的类比。概念中隐含着思想,包容着自然或社会中的联系,能触发并影响使用者的思考。 名不正,则言不顺;概念不明,则论述进退维谷。辨析概念,就是界定它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含混,外延模糊,论述的对象则不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需要一定的方法去界定,这 其实是概念展开的过程,方法单调或缺失,论述的条理则不清:对象不明,条理不清,论 述就没有说服力。所以说,辨析概念是议论文写作逻辑的原点。 一、明晰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写作保持航道 议论文写作很少需要对具体的客观存在再作概念界定,通常需要界定的是这些客观存 在在社会历史范畴中的象征意义以及社会中存在的思想、观念、态度、行为、认识等。有 的概念主观性比较强,对它们的理解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如果将概念笼而统 之,不作明确的界定,那么论述和论证就会含混错杂,乱麻难理。比如自由这个概念,从 约束与否的角度讲,可以区分为任性意义的自由、按规律办事意义下的自由和自律意义下 的自由;从权力的角度讲,法国的《人权宣言》认为它“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 事情”,美国罗斯福总统从表达、信仰、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四个方面去表述;从欲望强弱 与否的角度讲,伊赛亚·伯林将自由划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如果以自由为写作对象,就必须明确文中讲的自由是哪一种自由,否则就容易混淆,乃至张冠李戴。即使是具体的 客观存在物,对它的认识也可以是比较主观的。比如 2017 年高考江苏作文有篇文章这么给 “车”定义:车,自古以来都是人们炫耀权力的工具。那么文章自然就围绕“权力”这个 车的社会历史属性摆道场了,车的其他属性就不属于论述的范围。这些主观性较强的概念, 如果其内涵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好,自然能够形成一种论述的逻辑层次,从而表达对 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比如 2017 年全国高考Ⅲ卷的范文《择贤纳才是为考——我看高考》 中剖出“考”是择人之道,是人才流通的渠道,是自省和完善的公平三个层次,形成了由 古到今、由表及里的论述,也表现出了“考”的价值和意义应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 的过程。 有些概念主观性不强,内涵的指向性比较明确,如果能够准确地分析出内涵中包裹着 的特点,就能在论述中缩小范围,有利于集中笔墨而不旁逸斜出。2017 年高考上海作文材 料已对预测这个概念给出了具体意义——预先推测。那么,在论述中对预先推测的条件、 方法、特点及运用的场境等信息的选择和补充,就会决定论述的走向。《预先与推测》的写 作者是这样来界定“预测”的: “预先推测”的前两个字不必过分深究,预先,肯定是提前,准确地说,是在明显知 道答案以前。不会有人在知道答案后再来一句“我预测”,除非是故弄玄虚,不然不免要贻 笑大方了。那么重点就在于后两个字:推测。那么什么是推测呢?我认为,是带有严密逻 辑、有依据且有一定把握的猜测,才可谓推测。 为了让论述的方向更明确,有必要对预先推测这个词作概念的二次界定:既然是推测, 自然要有可用来“推”的依据,而“推”的过程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既然预先指在知道 答案之前,那么在推测和答案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变数。之后文章就是围绕“严密逻辑、 有依据且有一定把握”一步步论述作出预测的条件,并用预测因存在变数而会有误差来完 善行文的逻辑。 二、辨析引入的相关概念,让立论走向深刻 有一种情况在议论文写作中也普遍存在着:即使在论述中对概念作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之后的论述还是会出现在一个层面打转或似是而非等问题。为什么?因为对概念以及体现 概念的相关社会事件的认识,写作者作出的是未经打磨的整体性理解,里面包裹着一些误 解。如果不及时剔除这些误解的话,概念所具备的特点就无法准确的呈现出来。比如说 2015年高考江苏作文,对材料中的核心概念“智慧”,很多考生所论述的具体表现其实是和机智 混同起来的。2017 年高考江苏作文材料所包含的概念是车,有些考生觉得只要写称谓中带 “车”字的事物都是合题的,所以“纺车”“玩具车”“摇摇车”“水车”等就成为了写作的 对象或情感生发的由头。但材料中的“车来车往”就决定了时间的“变迁”和空间的“迁 移”是界定“车”这个概念的重要维度:车本身必须呈现出变化性。 如何辨析概念不容易被挖掘的内涵,甄别一些似是而非的事物或现象,消除可能存在 的误解?引入相对或相似的概念来让可感觉到的不同区分得更明显,让不易察觉的同中之 异显现,从而更准确地界定概念的本质特征。史铁生在《想念地坛》中对生命姿态作玄思 “‘坚强’,你想吧,希特勒也会赞成。世间的词汇,可有什么会是强梁所拒?只有‘柔 弱’。柔弱是爱者的独信。柔弱不是软弱,软弱通常都装扮得强大,走到台前骂人,退回幕 后出汗。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就用坚强和柔弱作对比,并区 分软弱和柔弱的看似细微、实则迥异的分别。如果说史铁生的这段文字具有较强的散文笔 调,那么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界定“拿来”的过程就是实实在在的议论笔法了。他 为了挖掘“拿来”的实质,先分析了与之相对立的“送去”的含义,又在获得东西这一层 面引入与“拿来”看似相同的“抛来”和“抛给”(“送来”),在对比中剖析,在区分中甄 别,在批驳中确立,在误解不断被指出然后被消除后,“拿来主义”实质的提出就水到渠成, 立论也在层层推进中走向深刻。 不妨来看一下 2017 年高考浙江卷的优秀作文《善读心灵之书》中涉及到“有字之书” “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概念界定的文字: ……“有字之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书;“无字之书”,代指生活中的经验;“心灵 之书”,则是对生命对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如我所言,三本书各有侧重,但首要的是 读好“心灵之书”。 “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诚然,“有字之书”不可或 缺……但“有字之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却难为人所获 得。…… 相较于“有字之书”对具体知识技能的侧重,“无字之书”则让人以亲身经历的方式懂 得教训,……“无字之书”以其亲历性与直观性在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然而,“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纵然有许多不同,但他们仍有一个巨大的共同点:便是仍桎梏于现实之中。两者都取于现实,以现实的方法呈现,但真正重要的东西却是以 抽象、以心灵呈现的。这“心灵之书”,某种程度上可以与哲学等价,即 philosophy,爱智 之学。…… ……我们有时过于沉浸与现成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而忘却了对自己“心灵 之书”的深度挖掘。其实从“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也是可以得到“心灵之书”的智 慧的,但真正关键之处在于摈弃外物的纷扰,用自己的心灵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 鸣。…… 大多数考生对这三个概念一般内涵的理解是大同的,只存在表述的不同。但这篇文章 的作者在之后的论述中并没有停留在这样的浅层理解上。他通过前两“书”的对比,区分 出了两者的不同特点以及存在的优劣。又用前两“书”和“心灵”之书的比较,概括出了 前两“书”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显示出其本身的巨大缺失,而这个缺失必须由“心灵之 书”来弥补。然后消除前两书和“心灵之书”之间互相对立的误解,提出可以通过前两者 走向“心灵之书”,并指出解决之道。思考严谨,概念关系清晰,逻辑推进严密,立论也摆 脱了空泛和庸常,显得充实、深刻,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三、明析概念使用的情境,让思考趋于辩证 议论文作为说理文,要求通过一定的逻辑来对自己秉持的观点自圆其说。但有的时候 一篇文章论证的前提正确、每一个论证层次也是正确的,结论却未必正确。因为概念是有 场境的。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很多同学在论述人必须具备的一些优秀品质如自强、自信、 乐观、热情、理想、希望、自省时,总是为它们设置在艰难、挫折、磨难等情境中来立论, 但平淡的生活中就不需要这些品质吗?一帆风顺、青云直上的人生就可以忽视这些品质吗? 某种场境的缺失,就会导致论述的不完备,使论述存在重大的逻辑漏洞。还有一种错误是 场境的错置。正如牛顿三大定律作为经典物理学只适用于宏观世界,在微观世界和天文宇 宙中并不完全适用一样,我们所议论的很多概念也有其适用的情境。比如周先慎在《简笔 与繁笔》中将“字面上的简”和“精炼”、“艺术表现上的繁”和“啰嗦”作了辨析,但简 笔和繁笔在所有的写作中都需要且适用吗?未必!周先慎在第一节中就提出:“看文学大 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 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这明确告诉读者, 他是在文艺创作领域议论的“简”和“繁”,应用文写作不在他论述的范围。概念适用情境的补全或排除,在行文中间使用的话,是对论述思路的一种校正,可以 让思考带有辩证色彩。上面提到的《择贤纳才是为考——我看高考》这篇文章在层层递进 地诠释“考”作为择人之道、人才流通的渠道、自省和完善的公平三个价值意义后,马上 转笔写到: 然而,“考”亦非万金油。事无圆满,有盛有衰。高考的绝对公平,引起了社会“唯分 数论”的副作用。高考的本义不在于“只求分数”,但其作为制度所引发的社会“病态”, 不得不说仍待改善之处。一味“反高考”自是荒谬,但制度下的阙漏和人事上的流弊又焉 有忽视之理? 我们常常将这种写法笼统地称为反面论述,但仔细分析,在之前的论述中,作者其实 是在制度完善、人事增益的情境下来谈“考”的价值意义的,这样的情境是一种理想环境。 而在真实的历史过程和生活经历中,这种理想环境是不存在的,制度总是有阙漏的,人事 总会产生流弊,所以必须补全这种情境,将“考”的价值意义置于其中思考、衡量,才具 有思辨力。 曾有学生对几年前“杜甫很忙”的 P 图事件进行评论,发掘出看似有趣的表象下“恶 搞”的实质:“所谓‘恶搞’就如同东施效颦一般,终是掩不住‘恶俗’的内里,甚至逼 仄出一丝恶劣来。”然后将思考“恶搞”的笔触深入到美术界尚塞的创作《带胡须的蒙娜丽 莎》。通过对尚塞创作的超现实主义、自由思想、解放艺术的本质的评析,将艺术领域富有 深厚生活情趣、体现创作者真性情的艺术尝试和革新排除出“恶搞”的范畴,也就意味着 “恶搞”不存在于真正的艺术创作中。这种概念情境的排除,也会使思考显得透彻,具备 逻辑的力量。 很多情况下,当我们细致地辨析所需论述的概念后,中心论点随着概念的界定清晰了, 议论的内容随着概念的展开完善了,议论的条理随着辨析方法的运用明了且严密了。突破 了怎样辨析概念,也就突破了议论文写作最难的一道关卡。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